✔ 最佳答案
畢昇是宋仁宗慶歷年間一平民百姓,靠雕刻印刷度日,然而每次看到自己雕刻的木板,印完書後便被丟棄,覺得非常心痛。常想:要是這些字能一個個拆下來,按文稿的意思重新排列,不就成了新的句子和文章了麼?
於是,畢昇挖來膠泥,精心篩洗後用水調勻夯實,這樣的膠泥緊密細膩,又容易刻字,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將夯實的膠泥反復揉合,做成一個個長方塊,在每塊上面刻一個陽文反手字。刻好後,把這些泥字放進窯內,用火燒硬,一個個泥活字就做好了。
活字做好了,就要製版。先祖找來一塊鐵板,上面鋪上一層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並在四周圍上鐵框。在鐵框內按照文稿的字句、段落,將活字依次排緊。當排滿一鐵框後,就將鐵板移到火上去烤。
由於松香和蠟粘性很強,受熱熔化變軟,冷卻後又凝固定型,所以被用來作為固定活字的粘合劑。當排好版的鐵框用火烘烤時,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加壓,把字面壓平整。冷卻後,一塊活字印版就制好了。
原文裝址:
http://kids.yam.com/why/article/article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