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及清兩朝代
http://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topic_description&old_id=1206
明成祖的營建
明建文四年(1403年),以「靖難」 為名起兵的燕王朱棣攻進京師南京,從侄兒手中奪得帝位,即位於南京,是為明成祖。
明成祖即位後,升北平為北京,興工營建北京宮殿,以作巡幸居所。同時,遣大臣負責採伐木料,燒製磚瓦,為建造更大規模的北京宮殿建設作準備。
建工程全面展開。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紫禁城為核 心的宮殿建築基本告竣。建成後的紫禁城週長3公里,城高10米。外有護城河環繞,四角有造型美輪美奐的角樓高聳。宮城四面開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的前部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為主體,是皇帝臨朝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文華殿和武英殿為左右兩翼,紫禁城的後部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以乾清宮、坤寧宮為主體,東、西六宮為兩翼。
北京宮殿建成後,明成祖決定遷都北京。北京正式升格為京師,南京成為陪都。紫禁城由此成為明朝皇帝居住、理政的場所。
滿清入主後的改建
順治元年(1644年)9月,清順治帝抵北京,宣布即皇帝位。從此,紫禁城成為清代皇帝居住、理政的場所。
清統治者入主中原,百廢待興,初無足夠財力在紫禁城內大興土木,只是對原有宮殿擇其重要者進行了恢復性重建、有限的改建和更名。順治二年(1645年),重建了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並將三殿的名稱分別更改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人為避康熙玄燁名諱,又改玄武門為神武門。各門的匾額,以滿文、漢文書寫。
清室對宮內的部分建築,據滿族風俗進行了改建。順治十三年(1656年),仿盛京清寧宮,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窗戶改為外糊窗紙的吊窗,西部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中部改為祭神和吃肉的地方,東部則成為皇帝、皇后成婚的洞房。
在清朝國力相對強盛的乾隆朝,紫禁城內開始大興土木,新建築和宮殿群相繼落成。乾隆三十九年(1734年)建了文淵閣,其後建了箭亭。從乾隆三十六年(1731年)開始,乾隆帝為歸政後頤養天年,用了5年時間,在外東路興建了太上皇宮殿和乾隆花園(即寧壽宮花園)。此外,乾隆朝還在宮內建立起許多佛堂。其中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雨花閣,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