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認親”有沒有科學根據?

2017-07-21 2:38 pm

回答 (1)

2017-07-24 11:30 am
滴血認親,顧名思義,就是把受試者的一滴或數滴新鮮血液與另一個人(可能是親屬)的一滴或數滴新鮮血液混在一起,通常是在一碗清水里,根據混合後的兩個來源的血液融合反應的情況來判斷二者是否為直系親屬關係。如果混合後的血液自由相容,沒有發生沉澱現象,可判斷二人是直系親屬關係;反之,如果發生凝集沉澱現象,就可判斷二人沒有直系親屬關係。

背後的原理是不同個體血液中的化學成分有所差異,例如血紅細胞表面的一種特異性凝集素的差異;成分相同的相容,不同的則不相容。相容可以自由融合,不發生細胞破碎或沉澱現象,不相容的則發生紅細胞聚集以及隨後的沉澱現象。

應該說,過去滴血認親是有一定科學性的,特別是在沒有更好辦法的情況下。按照科學的說法,人類的ABO血型系統可以把某個個體的血型大致分為A型、B型、AB型和O型,其中有些型又被細分為純合型與雜合型,如A型可細分為AA和AO型;B型可分為BB或BO。簡單地說就是同型血相容,異型血凝集。

血型由基因控制。人的每個基因都有兩個拷貝,一個來自父親,另一個來自母親。上述血型的雜合與純合的背後是人類由婚配引起的個體遺傳基因的差異。一般而言,血型相同的血液就相容。直系親屬間如父子父女或母子母女,血細胞相關基因按照遺傳分離規律由親代分配給子代;體液的其他成分包括免疫也都經歷了一系列的篩選與配合適應,他們的血液一般都是相容的,否則母親的十月懷胎就無法完成。但是沒有直系親屬關係的兩個血液樣本混在一起,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會激發特異血液凝集性沉澱甚至溶血反應。

但是,滴血認親有其明顯的局限性。首先他是一個粗線條的簡單粗糙的方法,並非準確可靠。古代人限於科學技術水平條件,沒有更好的辦法,可謂不得已而使用;其次,即使是古代這種大多數情況下僅適用於直系親屬,而且不能排除一些特殊情況。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幾乎沒有人再使用這種不可靠的方法。


收錄日期: 2021-04-18 17:22: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721063840AAhD9qU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