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怎麼測空氣濕度?

2017-07-21 2:07 pm

回答 (1)

2017-07-21 5:56 pm
古人通過聽琴聲,凡能知道空氣濕度大小,預知陰陽。如果琴弦鬆了,音律調不准,是因為空氣濕度增加了,預示天氣有變,未來是陰雨天。可見秦漢時,人們對空氣濕度已有準確的認識,通過琴弦變化知道大氣濕度變化。

通過琴弦的變化來觀察空氣濕度,一直到清朝都在用。清明發明家黃履莊發明的”驗燥濕器“,就是利用“弦線吸濕”的原理製作出來的,相當靈驗,靈敏度並不比現代的濕度差:“內有一針,能左右旋,燥則左旋,濕則右旋,毫髮不爽,並可預證陰晴。”但是,現代科學家再也製作不出這樣的“測濕儀”了。

1658年來華傳教的比利時人南懷仁,也曾使用鹿筋,於清朝康熙年間製作了一件“濕度器”。需要注意的是,選用動物的筋線製弦有講究,動物不能太老,動物越小筋對濕度越敏感,測濕時越靈。南懷仁製作的濕度器,用的便是小鹿的筋。

為了準確觀測,西漢時用上了“測濕儀”,這比達·芬奇於十五世紀時設計出的濕度計要早一千多年。這種測濕儀是利用炭吸濕性強的特點,借助天平原理實現測濕目的。

西漢時人們有“縣土炭”的風俗:冬至節氣前,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側,通過觀測天平兩端升降,來判斷濕度變化。如果空氣乾燥,炭中水份散發快,會變輕,放炭這端就發上升;如果空氣濕度增加,正好相反。


收錄日期: 2021-04-18 17:21: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721060737AAbVfcd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