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台,招降鄭經,是不是施郎拿下澎湖,實施海禁,台灣就屈服了?

2017-07-18 12:53 pm

回答 (2)

2017-07-18 11:42 pm
鄭氏降清

(一)鄭氏政權的內爭
  1680年4月,鄭經以福建海戰失利,盡棄金門、廈門附近島嶼,倉惶退回臺灣。部將陳昌、朱天桂等先後降清,水師精銳喪失大半。
  鄭經回臺之後,意志消沉,無心政事,乃下令世子克𡒉監國秉政,凡文武奏疏一切事宜,悉由監國決斷。當時諮議參軍陳永華統領最為驍壯之勇衛軍,且為監國鄭克𡒉之岳父,大權在握。侍衛馮錫範、右武衛劉國軒等均嫉視之,二人乃設計解除陳永華兵權,鄭經竟許之。不久,陳永華見國事日非,抑鬱而終;繼而刑官柯平、戶官楊英相繼去世。老臣凋謝,權臣益張。
  1681年春,鄭經病故,遺命傳位於世子克𡒉。鄭克𡒉果決剛正,撫輯兵民,頗有乃父遺風,監國期間為鄭氏諸公子與權臣馮錫範等所深忌。至是,馮錫範乃謀之劉國軒,並聯合反鄭克𡒉之勢力,發動政變,襲殺鄭克𡒉,改擁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位。鄭克塽為馮錫範之婿,政事無分大小,一決於馮氏;軍事則由劉國軒主持,得專征伐。
  鄭氏政權的內爭,權臣專擅,恃威妄殺,人心離散,顯露出敗亡的徵兆,因而給予清朝派兵攻臺之機會。

(二)鄭氏經濟困難
  鄭氏政權的敗亡,除政爭之外,經濟困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早在1674年三藩反清,鄭經率師西征之初,鄭氏曾大舉徵調屯丁及原住民至廈門,導致臺灣農業勞動力不足,從而影響糧食的生產。而鄭軍在閩,連年征戰,後勤補給在在均由臺灣轉運提供,更顯得捉襟見肘,難以為繼。
  其間,由於清廷再度厲行禁海遷界之令,以封鎖臺灣,致使臺灣軍用、民生均極困難,軍民衣食時有斷絕之虞。1681年至1683年間,安平附近發生旱災,五穀歉收,米價騰貴,民不堪命,甚至有餓死者。1683年5月,鄭氏軍隊因缺乏糧食與餉銀而發生騷動,軍心不穩。當時臺灣因米糧缺乏,軍民怨聲載道,米價極昂,幾至無米可買,多以蕃薯果腹。
  由於戰事頻繁,鄭氏政權支出龐大,百姓賦稅負擔極為沉重,苛捐雜稅亦多。賦稅方面,其稻栗之官佃田園賦稅,沿襲荷據時期之王田制度,幾近剝削,為清領時期賦稅之數倍有餘。至於苛捐雜稅,舉凡人丁、社餉(各社贌餉)、鹽埕、罟網、牛磨、蔗車、載鹽出港、僧道、載貨入港、街市店厝、港口渡船,以及澎湖人丁、園地、船網等,均須納稅。其項目或為當時臺灣之特殊情況,如各社贌餉;或為當時內地所無,如牛磨稅、街市店厝的房屋稅等,可見其稅負沉重之一斑。
  由於經濟困難,財政不佳,鄭氏政權的存續,因而受到嚴酷的考驗。

(三)澎湖失守
  在鄭氏政權與清廷對峙期間,雙方和議仍未中斷。但因雙方堅持各自立場,互不妥協,終無結果。
  1681年春,鄭經死後,清廷傳旨:「鄭錦(經)既伏冥誅,賊中必乖離擾亂,宜乘機規定澎湖、臺灣。」經閩籍內閣學士李光地與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力保,再授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積極準備攻臺。而鄭氏聞清軍將來犯,乃令水師督修戰船全力整備,以劉國軒為總督守澎湖,征北將軍曾瑞、定北將軍王順二人為副,於澎湖修築營壘砲臺。旋又聞清軍欲進攻雞籠,以拊臺灣之背,乃令左武衛何祐為北路總督,以智武鎮李茂為副,守淡水、雞籠,重修西班牙人城堡。
  1682年9月,施琅以臺灣內部不穩為由,上疏請求獨任東征之責,康熙皇帝許之,授以全權。施琅乃加緊整船練兵,伺機進攻臺灣。至於鄭軍,劉國軒既聞施琅獲專征之權,乃嚴臺灣、澎湖之防務,以馮錫範為左提督守鹿耳門,並增兵澎湖,總兵力共二萬人,兵船二百號,分戍澎湖各要地。清、鄭雙方各嚴防務,整軍備戰,大戰呈一觸即發之勢。
  當時鄭氏政權內部情勢日趨惡劣:軍需財政困難,則加重民眾捐派。北部因迫令原住民築城,南部為採金問題,引起原住民反抗。施琅又密派心腹進行離間,鄭軍有不少人因而動搖降清,內部未能團結一致。1683年6月,康熙皇帝因招撫不成,下詔催施琅進攻。7月5日,施琅下令東征。7月8日,施琅率領大小戰船二百餘艘、水陸官兵二萬餘人自銅山(東山島)出發,進攻澎湖。鄭氏則由劉國軒率兵二萬餘、船二百餘艘守澎湖,嚴陣以待,準備與清軍決戰。7月9日,清軍抵澎湖海面。7月10日,清、鄭雙方激戰終日,互有死傷。7月16日,施琅以船隊分三路猛攻,雙方砲火猛烈,清軍總兵朱天貴戰死,鄭軍將領陣亡多人,鄭軍大敗,清軍損失亦重。劉國軒率殘部逃回臺灣,澎湖遂落入清軍手中。

(四)鄭克塽納土請降
  鄭氏末年,爆發嚴重的內爭,經濟困難,百姓稅賦沉重,內部情勢日趨惡劣,鄭氏的前途確不樂觀。惟就澎湖海戰而言,清、鄭雙方兵力,戰船旗鼓相當,鄭氏又素以海戰見長,卻未能作堅強的抵抗,迎戰數日,即告潰敗,則已非單純的戰術問題。
  澎湖失敗之後,臺灣人心惶惶,馮錫範令嚴守鹿耳門,並禁兵民越出村落,旋奉鄭克塽大會文武,商議戰守之策。建威中鎮黃良驥、提督中鎮洪邦柱等主張南取呂宋,以存鄭祀,未有結論。群情洶湧,各懷向背,或主張死守,或主張投降。劉國軒以軍心渙散,軍械糧食都感不足,南進戰守,均非其時。施琅又遣劉國軒舊部至臺招撫,允諾保題劉氏為現任總兵;戍守淡水、雞籠的北路提督何祐也派人到澎湖投降。於是劉國軒決定投降,乃建議鄭克塽派遣禮官鄭平英、賓客司林維榮齎捧降表至澎湖,以削髮稱臣,世守臺灣為請,但為施琅拒絕。鄭克塽不得已,乃再派兵官馮錫圭(馮錫範胞弟)、工官陳夢煒、劉國軒胞弟劉國昌、馮錫範胞弟馮錫韓等人,同齎降表,於9月6日至澎湖求見施琅,獻出延平王及討招大將軍金印各一、將軍銀印五,以及土地戶口府庫軍實冊籍等請降。明宗室寧靖王朱術珪和五姬妾,聞鄭克塽決計降清,均自縊而死,為明室盡節。臺灣歸清版圖。
  自1661年4月鄭成功入臺。至1683年9月鄭克塽投降,鄭氏治臺計二十三年。
參考: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第五章、清領時代前期〉,《臺灣史》,(台北:五南,2002),頁71-75。
2017-07-18 7:35 pm
康熙是清朝末代皇帝,鄭經是鄭成功兒子,反清復明沒成功,死於軍中,以後就是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
共匪是聯合國5大安全理事國,可以侵略台灣嗎?你去看了「台灣關係法」嗎?我說過了,一天到晚亂講話,懂事些吧!每天只知吃飯,從不知吃飽了要幹什麼,目前在匪區互聯網政治區窮打屁,因無業在找資金,有人要同情嗎?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25: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718045308AAk1QS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