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希特勒的政績則頗為可觀,特別是在經濟成就。德國在1932年時本來是受經濟大恐慌打擊最大的國家,失業人數高達六百萬,但到1936年後德國反而要進口外國勞工,以應付人力缺乏的情況。政府的公共開支大為增加,由於〈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重整軍備,早期大工程為一條四線道的高速公路網(autobahnen)。至1935年公然整軍後,軍事開支增至1938年預算的60%,約為國民生產毛額的21%。德國在1936年時並參照蘇聯計畫經濟,提出四年經濟發展計畫,其目的在自給(autarky)。同時,針對原料如橡膠、棉花、羊毛不足,乃發展合成產品。1938年左右,德國的經濟奇蹟已為世人所羨慕。德國達到充分就業、成長和穩定。
希特勒的成就贏得相當普遍的尊敬。英國的邱吉爾在1935年讚美希特勒的「勇氣與活力」(courage and vital strength),遲至1938年時他還說,「如果我們在戰爭中是戰敗國,我真希望我們能有一位希特勒來引導我們回到在國際社會中的應有的地位。」(If we had been defeated in war, I would hope we might find a Hitler to lead us back to our rightful position among the nations.)
參考: 王曾才,〈第六章、災難的噩夢:極權政治的興起〉,《世界現代史(上)》,(台北:三民,2015),頁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