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對於天人關係的經典命題。天人關係,是哲人所必然要面對、要思考的一個基本問題,其關鍵在於對“天”的理解。在原始社會人的智慧尚未開化的階段,華夏先民將“天”視為有意志的神靈,原始巫術的基本意義就是進行天人之間的溝通,《易經》中所載伏羲發明八卦,其意圖就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天人合一”的命題建立在天人相通的基礎上。發展到東周時代,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巫術的作用已經淡化,這時人們的關注重心已經由“天”轉向人,“天”的神化色彩也開始消退,開始轉向自然和人倫意義的一面。孟子將“天”視為道德的本原,認為人的心性受之於天,盡心知性而可與天地相通達。“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在此即用天賜的爵位來表示人的高尚道德。“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這是君子的道德修養所能達至的崇高境界。
在莊子那裡,“天”指向自然的意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本來就是一體的,而天與人的分隔是人的文化造成的,所以莊子倡導“絕聖棄智”,返璞歸真,從而可達天人相融的本然境界。最早明確表述“天人合一”這一命題的是西漢的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主張。此後,“天人合一”一直都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