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具體指的是什麼?

2017-07-05 3:20 pm

回答 (2)

2017-07-05 3:49 pm
✔ 最佳答案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對於天人關係的經典命題。天人關係,是哲人所必然要面對、要思考的一個基本問題,其關鍵在於對“天”的理解。在原始社會人的智慧尚未開化的階段,華夏先民將“天”視為有意志的神靈,原始巫術的基本意義就是進行天人之間的溝通,《易經》中所載伏羲發明八卦,其意圖就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天人合一”的命題建立在天人相通的基礎上。發展到東周時代,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巫術的作用已經淡化,這時人們的關注重心已經由“天”轉向人,“天”的神化色彩也開始消退,開始轉向自然和人倫意義的一面。孟子將“天”視為道德的本原,認為人的心性受之於天,盡心知性而可與天地相通達。“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在此即用天賜的爵位來表示人的高尚道德。“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這是君子的道德修養所能達至的崇高境界。

在莊子那裡,“天”指向自然的意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本來就是一體的,而天與人的分隔是人的文化造成的,所以莊子倡導“絕聖棄智”,返璞歸真,從而可達天人相融的本然境界。最早明確表述“天人合一”這一命題的是西漢的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主張。此後,“天人合一”一直都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核心。
2017-07-06 6:11 am
  西漢元光元年(前一三四),漢武帝下詔,命群臣荐舉「賢良文學」之士上書對策。由皇帝提出問題,叫「賢良」們回答。當時的時代使最高封建統治者有一個迫切的要求,「欲聞大道之要」。封建社會需要有一整套的上層建築,也需要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它是這套上層建築的中心思想,也是這套上層建築的理論依據。在眾多的上書中,早年研究《春秋》、景帝時做過博士的廣川(今河北棗強)人董仲舒(約前一七九~前一○四)的對策,特別引起漢武帝的重視。他先後對策三次,都是進「天」與「人」的相互關係中,因此稱為「天人三策」。「天人三策」為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提供了一整套哲學根據,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史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戰國時代的陰陽五行家認為,凡同類的東西,是可以互相感應的。董仲舒附會了這一思想,認為:「物故以類相召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動〉)這就是說,物類相惑,不是由於自然的感應。從這一點出發,他認為既然天人同類,所以天和人可以互相感應。董仲舒哲學的一個主要思想,是「天人一也」,「其道一也」。當漢武帝在册問中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董仲舒便用「天人感應」的理論解釋了上述問題。他認為「天」和「人」的關係是「相與」(相關聯)的,「國家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災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把物質的天神秘化、人格化,看成是有人的意識和情感的實體,「天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符),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人間皇帝的統治,是受命於天的,「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春秋繁露》〈順命〉)「天人之際」(天人感應)的理論論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權和代表這種政權的皇權,都是出於天意,這也就為封建統治哲學在宇宙觀上虛構出一個絕對的理論根據。皇權統治的任務就是「奉天而法古」(《春秋繁露》〈楚莊王〉),一切政治法律措施都應按「天命」和儒家的經典《春秋》之義的原則來辦理。為什麼《春秋》也是政治、法律的根據呢?董仲舒在對策中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大一統」思想是符合以漢武帝為代表的西漢地主階級統治政治和思想上的要求的。與此同時,董仲舒還在對策中提出了「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的建議,以達到「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漢書》〈董仲舒傳〉)的目的,為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理論根據。
  董仲舒是為封建社會「蓋屋頂」的思想家。他為中國封建社會建立了一套適應封建統治要求的意識形態和統治哲學。建立在「天命」論唯心主義哲學觀點上的政治思想,維護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專制主義思想的絕對統治。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董仲舒「天人相應」的理論,不僅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制度,也適應了建立在宗法基礎上的封建地主經濟發展的要求。
  董仲舒的三次對策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武帝派他做江都王的相國。後來因為遠東地方的漢祖廟和漢高祖陵墓中的便殿先後失火,董仲舒認為這也是災異,寫了奏疏準備上奏。他的朋友主父偃看到這篇稿子,偷了出來,上奏武帝。武帝召集一些人討論。董仲舒學生呂步舒不知是老師的稿子,大批了一頓,「以為大愚」。董仲舒被定成死罪,幸虧武帝赦免了他,回家以寫書為事,從此不敢再以災異比附實際政治。董仲舒雖然闖了禍,但漢武帝仍信任他,「朝廷如有大儀」,每遣使者到他家中徵求意見。董仲舒最後年老死於家中。
  董仲舒留下著作123篇,另有論述《春秋》的文章幾十篇,還有《公羊董仲舒治獄》16篇。流傳至今的除《漢書》本傳記載的對策3篇(即天人三策)外,還有《春秋繁露》82篇(現存本缺3篇),當是董仲舒論述《春秋》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中國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它推崇儒家的公羊學派,闡發「春秋大一統」之旨,並雜湊陰陽五行學說,建立了「天人感應」論的神祕主義思想體系,其中包括「三綱」、「五常」、「三統」、「性三品」等學說,為加強封建統治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論根據,使中國古代社會循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規律,穩步發展,並逐步成為中國封建思想網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 劉修明,〈五四、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是怎麼回事?〉,《中國歷史三百題》,(台北縣:建宏,1994),頁181-183。


收錄日期: 2021-04-24 00:33: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705072050AA6aaSw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