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人作息時間是怎樣的?

2017-07-03 2:58 pm

回答 (1)

2017-07-03 2:59 pm
✔ 最佳答案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古人的作息,那麼每個人都想到的一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裡的息並不是指太陽一下山就去睡覺了,而是打卡下班。可見,古人的作息其實和我們今天也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今天大多數人仍是迎著朝陽上班、伴著夕陽下班,重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古人大概早上5—7點起床,晚上9—11點入睡,若一定要概括古今作息的不同之處,古人最明顯的特點可說是早睡早起:大約比我們早兩小時睡覺,比我們早兩小時起床,如是而已。

早睡早起一定是農耕時代的習慣。白天的時間對農民來說非常寶貴,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早起勞作(起床以後打水升火做飯再方便一下,等走到田里幹活估計也不會很早了)。之所以又早睡,早起帶來的疲憊固然是一個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晚上無事可做。娛樂性的活動自然不在考慮之列,“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只適用於白天沒有玩夠的非農家庭。那麼晚上農民為什麼不在家裡進行生產性的活動呢?我們都知道對小農經濟模式的概括是“男耕女織”,晚上多做一些紡織工作豈不是可以幫助改善生活、補貼家用?農民也想如此,不過夜間生產需要點燈燒油,很可能一晚上創造的效益都抵不上照明所用的“電費”,還不如睡了。實際上,如果條件允許,中國人一定是不辭辛勞的。明清時期,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紡織技術的進步使人們夜間的勞動也可以轉變為可觀的收益,於是,從事紡織業的一般家庭,不僅每天一大早會去市場用絲織品換棉換錢,回到家又日夜兼紡,“通宵不寐”(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不過一定睡的很遲)。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不知道說這話的人自己是不是種地,竟以為悠遊般的耕田就可以無憂無慮了。實際的田園生活並不詩意,每天的作息不僅艱苦而無望,賦稅、徭役、戰爭和自然災害都深刻影響著農民脆弱的生存模式。


收錄日期: 2021-04-12 13:53: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703065835AAjk2c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