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國文的作文堅持該如何下筆?請傳範例參考拜託?

2017-07-02 12:42 pm

回答 (1)

2017-07-02 1:19 pm
  主要的關鍵在自己的人生修養與工作精神!沒有這些主觀條件,環境再好,也沒有用。
  再說人的天分雖然是先天生成,但「勤能補拙」這句話多少還有些真實性,並非只是鼓勵人的格言。就我的經驗而言,假若人的天分以理解悟性與記憶力為重要的兩方面,我認為記憶力很難憑努力而得到增進。努力雖不能真正增長記憶力,但不斷努力的結果,仍可吸收到豐富知識。
  做學問要想有較高成就,最好能先有抱負,這種志趣抱負,不專為己,兼要為群,對於社會人群有一份責任感。第二能自信,必須要下定決心,奮發努力百折不回的去達成目標,縱然明明沒有成功的希望,也要堅定信心,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去做,企求愈能接近目標愈好。
  堅持勤奮,這是學術工作所應具備的起碼條件。就治學言,要勤於閱讀,勤於思考,勤於抄錄,勤於寫作,也相當勤於聽受與講授。
  閱讀要精讀、粗讀、檢讀、泛覽兼具並行。精讀是指基本的書、基本史料言,隨讀為作筆記,最好同時進行圈點,至少作選擇性的圈點,將緊要處圈識出來,以便再檢時易於發現。粗讀是指一般非基本書籍史料而言。檢讀大抵就寫作時臨時檢查而言。論著寫作,基本功夫在平時閱讀思考與抄錄。而臨時勤於檢查要極重要,有時覆查已錄材料再次精讀,有時因已錄材料而聯想其他材料,有時為問題的聯繫而臨時翻查,總之有種種必要,須不惜時間,不怕麻煩的檢查,縱只一兩個字,也不能馬虎,輕易混過!泛覽則博識群書,略識大義,尤指自己論題專門工作以外的知識而言,這樣可以擴大眼界,有時對於專門論題也有幫助。
  思考與閱讀事實上是同時進行的。閱讀而有所識別,就已經用了思考,若不用思考識別,則閱讀何用?此所謂「學而不思則罔」;然而有些聰明的作者,喜歡憑空思考,懶於閱讀,這在史學絕對要不得,此所謂「思而不學則殆」。不過有時卻不妨丟開書本,脫離材料,到山巔海濱去玩一玩,凌空的想一想,對於材料的聯繫,條理的抽繹,系統的建立,也許有很大幫助;不過基本功夫還是在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上。無論記憶力強到什麼程度,都不能專憑記憶做學問,必須在閱讀的同時,選擇與自己論題目標有關的內容動手抄錄,記憶反居於次要的輔助地位。
  再談寫作。寫作事實上不但是為了向外發表、貢獻社會,同時也是研究工作的最後階段。沒有經過嚴肅的考驗階段,就不可能是有系統的真正成熟的知識。一個人的學術見解要想成為有系統的成熟的知識,就必須經過搜集材料,加以思考,最後系統化的寫作出來,始能成為真知識真學問。所以寫作是最精細的閱讀、最嚴密的思考,也是問題研究進程中最嚴肅的最後階段,非寫作成文,不能視為研究終結。
  最後談聽受與講授。聽受在青年學習時代固不待言,優良教師的課應該仔細的聽,一則他們講授的內容可能很多是他一家之言,別處聽不到看不到。二則聽來的印象較閱讀得來的印象要深刻些。講授當是學問相當成熟以後的事,興致淋漓的講授中,思考常很敏銳,所以往往在講壇徘徊講說中發現新問題,湧出新看法,此即有利於研究。
  對於治學而言,「勤」是基本要訣,但若無「恆」以濟之,雖勤亦不能有成。而且在我看來,恆比勤更重要,也更難做到。我常向青年朋友說:「不怕不太勤,只怕沒有恆。」因為一時或短時期的勤,幾乎人人可以做到,但一時短期的勤實無濟於事,最要緊的是長時間永恆的勤,這就不易做到;若能做到,學問必有成就。
參考: 嚴耕望,〈捌、努力途徑與工作要訣〉,《治史經驗談》,(台北:臺灣商務,2008),頁120-131。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19: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702044255AALJWwE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