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由大陸大遷移到台,對台灣在飲食文化發生哪些變化?
回答 (1)
飲食習慣
中國自古以來,以穀物為主食,重要的糧食作物包括黍、稷、稻、栗、麥等;佐食以各類蔬菜,以及雞、鴨、牛、羊、豬等肉類。此一飲食習慣的形成,反映出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生產方式。
在飲食的方式上,採用「聚食」的方式,與西方社會的「分食」不同。聚食是重視血緣親屬關係的表現,同時也是將家族、家庭觀念反映在飲食活動中。從聚食所衍生出的筵宴,則是融合「禮」的成分而形成的就餐方式,有其文化功能與社會意義。在食具上,箸的使用,更是中國飲食習慣的一大特徵。
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具備了色、香、味、形的特點,即講究選料、調味、火候、刀工,以滿足口腹嗜欲。從戰國以後,飲食已與醫學理論結合,兼具保健醫療中「養」的效果;唐代時講求食具的珍貴精緻,在飲食文化中又增添了「器」的審美趣味。
明清時期,飲食文化更趨於成熟,原因在於:(一)民族的融合與交流,豐富了飲食的內容;(二)經濟繁榮刺激消費,統治階層、文人雅士、富商巨賈無不講究名饌佳餚的享受;(三)長期經驗的累積,致使名廚輩出、飲食著作相繼問世。值得一提的,中國地方菜系亦於此時形成,例如京菜兼容並蓄,川菜麻辣厚味,粵菜精巧新穎,都各具特色。
參考: 林能士主編,〈第八章、社會與經濟〉,《中國文化史(高級中學)》,(台南市:南一書局,2006),頁186-187。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12: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621134644AAt3JpD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