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說『若無佛性,不得成佛』;獨尊龍樹的印順法師卻說『生佛平等的如來藏說、佛性說等,與外道神我論、梵我論合流』。請問,這會不會太荒唐?

2017-06-18 12:14 pm
◎中論 觀四諦品 第二十四(四十偈)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以下執有而自問)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以下破有而自答)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呪術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汝謂我著空  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汝今自有過  而以迴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苦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

如上《中論 觀四諦品》顯示,執有之時,必亦著空。

執有者,謬以有為定有,有決定不是空。
著空者,謬以空為定空,空決定不是有。
而空有二邊如此,是非、因果等一切二邊亦如此。

偈云【雖復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
如謂修菩提道於前,於後而得成佛者;
若將成之佛為定有,而未成之佛為定空;
以有決不是空,空定不是有故,則眾生焉得成佛?
以果決不是因,因定不是果故,則眾生豈能成佛?

回答 (13)

2017-06-18 10:19 pm
✔ 最佳答案
龍樹祖師 如果不知六根空 是第一義起用

破般若經 就不能稱祖師了


●大乘破有論 龍樹菩薩

眼不見色 乃至 意不知法
若如是知 是為智者 即能通達 【第一義諦】
如是乃名 最上真實。



●佛說不增不減經

甚深義者 即是 【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者 即是【眾生界】
眾生界者 即是 【如來藏】
如來藏者 即是 【法身】




《行般若波羅蜜 於第一義中行》

● 佛説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七

佛言須菩提。
若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多 當於何處行。

須菩提言。
當於【第一義】中行。



《行般若波羅蜜 於第一義中行》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七

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 住諸法如中。
無如是念 無念處 亦無念者。

佛告須菩提。
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 爲何處行。

須菩提言。
世尊。
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爲【第一義】中行。



《行般若波羅蜜 於第一義中行》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七

須菩提。
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於何處行。

世尊。
於【第一義】中行。
2017-06-18 1:52 pm
.
請多嘹解龍樹菩薩的中道思想 , 不解中請勿發表 , 才不會鬧笑話 ...。

龍樹菩薩

主張(佛性. 如來藏)性空假名系 , 如得般若波羅蜜,也就是通達緣起即空即假名的中道,一切法是緣起的,不是沒有特性、形態、作用與其他法的關係,只是沒有自性罷了,於一切法門無所礙!

龍樹主張性空假名, 不但認為佛性、如來藏是方便引導一類眾生學佛,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就是佛典中最真實的真理─諸法實相,也是唯有假名,非是真實,如《金剛經》說:「所謂實相,即非實相,是名實相」。以此也可以說:所謂佛性,即非佛性,是名佛性。所謂如來藏,即非如來藏,是名如來藏。

.............................


談佛性、如來藏義,眾生的根機有利鈍,如來的教法有權實,不能執實廢權,使眾生無由得度。如何知道講佛性、如來藏俱是權巧方便呢? 佛言:我亦不說一切眾生悉有無我。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者豈非我耶?以是義故我不說斷。一切眾生不見佛性故,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是則名說斷見也。時諸梵志,聞說佛性,即是我故,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尋時出家,修菩提道。」

三論宗講的佛性、如來藏或講《涅槃》、《勝曼》決不會違背龍樹菩薩的中觀緣起性空思想。決不會像真常唯心派那樣將佛性、如來藏說成自性清淨心,常住不變,自性清淨,人人本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真實不虛,決定不無的觀點。



真常唯心派, 決定不無(佛性、我)。

龍樹菩薩 : (佛性、我)是緣起假有 , 其性本空 , 我說即是中。



《入楞伽經》云:

「大慧:我說如來藏者,為諸外道,執著於我,攝取彼故,令彼外道,離於神我妄想見心執著之處,入三解脫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慧。以是義故。諸佛如來應正遍知說如來藏。是故我說有如來藏。 」

由此可見,談佛性、說如來藏,是為了攝取外道,對治二乘,是為人悉檀,對治悉檀,並非第一義,不可為實。



.
善知識法喜

整篇偈文,是含自覺處而說
不才不知菩薩是否是無意而說,還是因後世翻譯者,智見緣起而述
此句是含攝總綱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所以菩薩或翻譯者已然明白
是心性成行固定

然後有三道,有空中道

以心性不空故,成就此論三道成立

然正見三道
有道,娑婆法界四相變遷,有道必入壞空
空道,娑婆世界畢竟不空,其道必定矛盾
中道,中道立論,三道同在,若無二道,中道不立。

是故三道皆有,成就一切「有」見
此時正入
「空而起不空,然後成就空而不空」

正是偈文 
不空何所作?之問

而後,自覺....以其性定故 

見性

..善哉,周師兄能將整篇偈文貼上,如此方可仔細體會作者,譯者的智慧,深入的了解

原來作者反思之處

是故
不才亦是如此所其心流同思
2017-06-18 1:19 pm
不會荒唐。

每位沙門,就自己研究的心得,作出結論,也接受評論檢驗,

只要不是悖離 佛陀的教導,

這有什麼好荒唐的呢 ?

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教外人士,不明白教理而指謫沙門,這才是荒唐事!

如意
2017-06-19 11:32 am
●【涅槃經 7】佛説中道 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若不能作 如是說者 是則名爲 犯波羅夷

●【涅槃經 26】以不自信 有佛性故 即墮三惡。墮三惡故 名一闡提

===========

寧受深刻的批評,不要膚淺的掌聲。

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就是佛性!
此處說無佛性,他處說有佛性,這叫做【兩舌】!

印順在其佛學著作中,此處說無佛性,他處說有佛性,
這不是在佛法中,搬弄是非,啟人疑竇,製造對立?
這還不叫做【兩舌】?不然,叫做謗經破法,是嗎?

十惡業都搞不清,這就是你星洲自豪的戒定慧三學!

周某人參與此地討論前的兩三年間,
先就完成了一份十餘萬字的報告,並校對過數百次。

如你星洲所說,周某只是個徘徊教門外者;
但我尚且知道謹言慎行,不壞大法。

怎麼如印順這樣的佛教導師卻在佛法中造兩舌惡業?

若不是他在佛法中搬弄是非,啟人疑竇,製造對立;
此地又何以如此的爭論不斷?!


朋友,老實說,你看完印導的所有文集嗎 ?
還是只看幾篇而已?
=======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周某一連開了十幾題,隨意翻閱印順著作,
謬訛之說,就達十餘處。你星洲視若無睹?

造論者,一句話都不可說錯。何況十餘處!
你星洲以為,印順的失誤,就只這十餘處?


周某說,
在佛法中搬弄是非,啟人疑竇,製造對立,就是造【兩舌】惡業。
你星洲不同意,你星洲就有舉證義務;
證明『在佛法中搬弄是非,啟人疑竇,製造對立,不造兩舌業』!

否則,你星洲就必須同意我的主張。
這是論義的規矩,請你星洲恪遵謹守。

勝義諦,不違世俗諦。上述的論義規矩,即屬世俗諦。
你星洲不遵守此一論義規矩,既違世俗諦,又悖勝義諦!

你星洲不同意周某的主張,卻舉不出經律為證,
同時又一口咬定,周某『不懂兩舌的基本定義』。
顯然,你星洲將佛法公共財視為自己私人所有。

同理,周某一連開了十幾題,所舉印順著作謬訛十餘處;
你星洲不接受,卻又舉不出經律反證。
不也是將佛法公共財視為自己私人所有嗎?

既違世俗諦,又悖勝義諦的,是星洲你,不是周某。
你星洲不說自己是佛法門外漢,卻說周某是門外漢。

當然,你星洲也決不會承認自己這類言行有甚麼荒唐之處。


印順說如來藏與神我論合流
到現在不見有人指出誰是神我論者
所以印順等於白說了


印順打的如意算盤如下:
1.小乘經典中,有教法,沒有勘驗法。
何以故?小乘法並非完整的佛法。
2.大乘經典中,有教法,亦有禪宗勘驗法。
3.世尊在世時,世尊是當然的勘驗者、授記者。
世尊入滅後,即由大迦葉接手禪宗。
故,禪宗是整個佛法的綱領維繫者。
4.印順搞不懂禪宗的如來藏學理。
反正禪宗法脈傳承已渺,徒有法而無勘驗者、授記者;
只要打死不認同禪宗法義,更有誰能質疑印順的行證?


大乘佛法其實是外道《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陀其實是外道---印度的外道---日神:《印度佛教思想史》

=====

自稱出家 說出這兩句
其實寫的任何東西 都沒半點參考價值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佛言純陀。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發麤惡言 誹謗正法。
造是重業 永不改悔 心無慚愧。
如是等人 名為趣向 一闡提道。

若犯四重 作五逆罪 自知定犯 如是重事
而心初無 怖畏慚愧 不肯發露。
於佛正法 永無護惜 建立之心。毀呰輕賤 言多過咎。
如是等人 亦名趣向 一闡提道。


連星洲都知道仰慕禪宗的安寧清淨,印順不可能不知道。
偏偏他少年得志,25歲出家,33歲講授中觀學,
36歲繼任佛學院長;顧盼自雄,哪堪冷僻歇妄之實修?
這一耽擱,一生就都耽擱了!學佛要有傻勁,才能成功。
世尊身為王子,卻斷然捨棄累世修得之尊貴果報。
這難道不是傻得很起勁嗎?春風得意時,最容易喪志。


在佛教中舉揚如來藏系與神我論合流
其目的應是提醒學人不要誤入岐途
但是整個 如來藏系的禪宗
左看右看
也找不到這樣的禪師
就好比某人說甲區流行登革 熱
但是進 入甲區 卻找不著患者
這是什麼情況
自然不難明白
所以
沒有人證
一開始就是很突兀之事
後來變成空傳
沒有誰
就是最好的答案


依戒律 大小乘 有人可以自稱得法證果否

●五分律:
若比丘 不知不見過人法,聖利滿足
自稱「我如是知、如是見」

●僧祇律:
若比丘 未知、未見
自稱得過人聖法,知見殊勝,「我如是知、如是見」

●四分律:
若比丘 實無所知,
自稱言:「我得上人法,我已入聖智勝法,我知是、我見是。」

●十誦律:
若比丘 空無所有,不知、不見過人法,聖利滿足,若知、若見
作是語:「我如是知、如是見」,

●根有律:若複苾芻實無知無遍知,自知不得上人法、寂靜聖者、殊勝證悟智見、安樂住,
而言:「我知、我見」


依五大律 妄語得法證果
打入波羅夷 永不成出家

可以說成佛嗎?
2017-06-18 4:44 pm
阿賴耶識如來藏高於前七識,而印度教的神我又稱為至上意識,也就是最高的意識,意義上和阿賴耶幾乎一樣,所以大乘佛教被說太像印度教,不是沒原因的。
2017-06-24 2:08 am
人身難得,與其自問又自答,還不如實際去做功德才能了生死,才不會浪費時間又白來一趟,人來世間的唯一目的就是累積功德消業障,早日出獄回天上老家。
另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2017-06-25 11:26 am
修證的三個階段

了我、捨我、無我

每一階段的了悟沒有什麼對或錯

如果把佛性和如來藏看成神性或永久的我的話

那麼就如外道或梵我一般

也許就像版主一般,成了梵我的外道還自知

記得嗏帝比丘的例子嗎?

難道版主還是一樣觀念擒清

認為最終有一個夏實的我《佛性、如來藏》的存在?

佛性,覺悟的本能是也

眾生都有覺悟的本能

覺悟的本能不是『永久的我』

此有故彼有,眾生有時便有覺悟

把佛性當神來看待

莫怪印順把版主當外逼看乎?
2017-06-18 4:53 pm
善知識:
佛法裡面所謂:人皆有佛性,亦能成佛,所說的理論便是要修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佛。是故龍樹說:[若無佛性,不得成佛],沒有修行那兒來的佛性?有佛性便懂得如何運用智慧去修行。而修行的最高境界便是萬法皆空,雖說佛法也是講究因果關係,是以因果關係之智慧奉勸凡人與人為善。萬法皆空的境界,就如同[心經]所述的(五蘊皆空),金剛經所強調的也是[空],要達到空的境界需要至高的智慧。
2017-06-20 9:22 am
把某些團體的明師,導師批評得一文不值,高興就叫他上天堂,不高興就叫他下地獄,果然自我感覺良好,有梵我一如的味道~~~
印順法師真是一針見血,把當時中國(大乘)佛教受歷史文化的影響走上印度佛教的老路,為梵所有,只重形式,不重實修,充滿迷信與揣測的問題,研究非常透徹.好樣的!


收錄日期: 2021-04-11 21:37: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618041439AADqZB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