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不進則退,人家從蠻人進化之時,尼仍然閉關自守,自以為是,結果就被超越,變成相對落後耶。不過看一看現在的美國,就好像清代的中國一樣,被之前看不起,落後的共產中國,一步一步的追上來耶,這就是美國人指中國的滔光養晦耶。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6/61z0637.htm
海禁
海禁是明政府禁阻私人出洋從事海外貿易的政策,亦稱「禁海」,始於明初,有明一代雖時張時弛,但直至明末,未曾撤銷。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除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貿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貿易一律禁止。永樂、成化年間對官吏私通番國的貿易比較寬容。正德、嘉靖年間官僚豪強多與商人勾結,逃避禁令,與葡萄牙人進行非法貿易,有的勾結倭寇,構成了有明一代的「倭寇之患」。嘉靖元年,給事中夏言建議罷市舶,厲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議,斷絕海上交通。明朝實行的嚴厲海禁政策,特別是正德、嘉靖年間禁止所有的對外貿易,實際是閉關主義的表現形式。它阻礙了中國與鄰近國家的商品交流和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隆慶初,曾一度開放海禁,「准販東、西二洋」,以徵收商稅,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後來清代也繼續執行禁海閉關的政策。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g/62g01/62g0101.htm
清朝的中衰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雖號稱盛世,然自乾隆中葉起,便步入中衰。
清代至乾隆時,皇室奢華之風極盛,使國庫日竭。乾隆帝六次南巡,耗盡民脂民膏;擴建圓明園,更是勞民傷財。他又連年用兵,致令財政拮据、庫用衰竭。清初府庫存銀,康熙時五千餘萬兩,雍正時六千餘萬兩,乾隆時原有八千萬兩,但乾隆末年以至嘉慶年間,幾乎耗費淨盡。
清的中衰亦表現在政治方面。自乾隆中葉起,官吏貪污受賄成風,吏治極端腐敗。乾隆帝寵信之軍機大臣和珅當政二十餘年,由貪污受賄而積家私約八億兩銀子,相當朝廷十來年之總收入。
軍事方面,入關之後,滿洲旗兵漸習於奢侈。歷康、雍、乾承平之世,久不操練,昔日勇武之風盡失。乾隆四十九年杭州閱兵,八旗兵箭箭虛發,甚至有墮落馬下者。倘遇民變,腐化之旗兵一戰即潰散四逃。
民生日困、民變四起是歷朝皆有的現象,清朝亦不例外。乾隆末年,土地兼併的現象極為嚴重,如和珅一人已佔田八千餘頃。加以全國人口膨脹,從順治至嘉慶,由二千萬人發展至三、四億,激增近二十倍,而耕地面積增長有限,以致民生日困,社會凋敝。此外,漢族人民反清排滿之情緒一直未息。因此,乾、嘉年間民變迭起,如天地會、白蓮教、天理會的起事,回民、苗民的反清鬥爭等,大大削弱了清廷的統治。
清朝自步入中衰以後,國勢日走下坡,加上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對外界瞭解極少,終於成為西方列強覬覦的對象。
http://www.chiculture.net/0118/html/b02/0118b02.html
「鴉片戰爭」前,中國把自己看作「天朝上國」,文明富裕,其他民族都是野蠻人。統治者對於國際環境茫然無知,一味實行「閉關政策」,只開放廣州一地與外國通商。1792年,清乾隆皇帝在給英國女王的信函中說,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有必要和英國人做生意;跟他們通商純粹是恩惠。「鴉片戰爭」進行兩年後,道光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裡,詢問從英國到新疆有沒有旱路可走。至於普通百姓,除在廣州的「行商」外,幾乎沒有人聽說過有「英國」這麼個國家,更談不上講英語和跟英國人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