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東漢中葉以來戚宦相爭周而復始?

2017-06-12 6:07 pm

回答 (2)

2017-06-16 1:02 am
外戚宦官的鬪爭

  東漢和帝一代(西元八九至一○五年),是漢帝國興衰的轉捩。在他以前的三百年間,漢帝國除了內部幾次短暫的叛亂,國勢始終是強盛的。但從和帝以降,帝國逐漸呈現出衰象。這種衰象的出現,主要由於政治的敗壞。從和帝起,宦官開始抬頭,與外戚角逐政權,而於桓靈時代(一四七至一八九年)獲得決定的勝利。他們的貪污殘暴,造成漢帝國的內部好幾次巨大的動亂,諸如黨錮之禍,黃巾之亂,以及軍閥們的稱兵等。而武帝以後歷代遷移至帝國邊區的若干外族,至此也趁機向帝國內部發展,最後竟至使整個北部和西部的邊區,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外族中為患最烈的是羌人和鮮卑人,為抵禦它們,漢廷必須屯重兵於邊地,結果產生了不少軍閥。若干軍閥更利用胡人組成精強的軍隊,這象徵着漢人的尚武精神已日漸消失。內憂與外患,促使這個龐大帝國,走上瓦解之途。
  東漢的皇帝,從和帝開始,大都幼小即位,並多夭折。因此皇位的繼承,甚不固定。總計東漢一代,有四個皇帝是自外迎立的。因為皇帝幼冲,自然造成太后的臨朝,東漢臨朝的太后,竟達六位之多,於是又造成外戚的專權。東漢的外戚,在才能方面,遠遜於西漢的外戚,而專橫驕奢則遠過之。皇帝年幼時,固可以由母后和外戚任意擺佈,但到年齡漸長,對外戚感到不耐時,便藉宦官的力量來排除外戚。外戚和宦官,便經常沿着這個公式鬪爭。就皇帝的立場而言,外戚權大時,可以威脅皇位,宦官則絕無做皇帝的資格,充其量只是貪污不法而已。同時宦官又經常與皇帝接近,自然比較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外戚的權位,常因皇帝的更易或母后的死亡而發生變動,宦官則不大受上述情況的影響,地位較外戚為穩固。因此在雙方的多次鬪爭中,宦官常能獲勝。
  東漢外戚宦官的鬪爭,始於和帝時代。和帝名肇,為章帝後宮梁氏所生,章帝后竇氏無子,肇於建初七年(八二年)被立為皇太子。章和二年(八八年),肇即位,年僅十歲,由竇氏以太后臨朝。太后以其兄竇憲任侍中,權任日重。未幾,憲因擅殺漢宗室都鄉侯暢,率師擊匈奴自效,立功歸來,拜大將軍,因而益加專橫。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得幸於太后,對和帝圖謀加害。和帝知其謀,於永元四年(九二年),與宦官鄭眾定計,以兵大舉捕殺竇氏黨羽,並逼憲及其諸弟自殺。和帝念鄭眾之功,於十四年(一○二年)封眾為鄛鄉侯,他是漢代宦官封侯的第一人。
  和帝死於元興元年(一○五年),皇后鄧氏無子,乃以誕生僅百餘日的庶子隆繼位,是為殤帝,鄧氏也以太后臨朝。次年,殤帝死,又立章帝庶子清河孝王慶之子祜,是為安帝,年十三歲。鄧太后仍臨朝,太后兄鄧隲,以大將軍輔政。隲素性謹飭,太后對諸鄧也約束頗嚴,因此政事甚理。建光元年(一二一年),鄧太后死,宮人誣告鄧隲兄弟曾有廢立之意,於是諸鄧皆被廢黜,隲不食而死。繼鄧氏起而當權的外戚,是帝舅耿寶和皇后閻氏兄閻顯等。此外宦官李閏、江京,也為安帝所親信,都封侯任中常侍。宦官們時常詐作詔書,調發政府的錢榖器材和人工,以興建自己的廬舍園池。當時的名臣太尉楊震,便因屢次進諫,做了這種政治的犧牲。
  安帝太子保,非閻后所生,延光三年(一二四年),江京等與閻后共譖廢保為濟陰王。次年三月,安帝死,閻后迎立濟北王壽(章帝子)子北鄉侯懿為嗣,自以太后臨朝,並以閻顯為車騎將軍輔政。顯乃貶死耿寶,並排除若干異己而獨專大政。同年十月,北鄉侯死,顯與太后秘不發喪,更徵王子入立。而宦官孫程、王康、王國等十九人,突然發動政變,迎立廢太子保。太子即位後,是為順帝。年十一。閻顯和江京等都在這次政變中被殺,太后也被遷於離宮,孫程等十九人則因功都封列侯。這是東漢外戚宦官第二次的火併。
  順帝陽嘉元年(一三二年),立貴人梁氏為皇后。四年(一三五年),以后父梁商為大將軍。商謙恭好士,但性情柔和,對時政不能有所整裁。永和六年(一四一年),梁商死,子冀繼為大將軍。冀為人貪殘縱恣,荒淫無度,因而政治日壞。當時外則羌禍熾盛,內則揚、徐等州盜賊蠭起,亂象已漸顯露。建康元年(一四四年),順帝死,太子炳繼位,是為冲帝。帝年僅二歲,由梁太后臨朝聽政。太后雖信用賢臣李固、杜喬等,但不能約束梁冀,以致政治始終沒有起色。次年,冲帝死,太后迎立渤海王鴻(章帝曾孫)之子纘繼位,是為質帝,年僅八歲。質帝性聰慧,對梁冀的驕橫頗為不滿。本初元年(一四六年),梁冀鴆殺質帝,改立河間孝王開(章帝子)之孫蠡吾侯志,是為桓帝,年十五,仍由梁太后聽政。繼而梁冀殺李固、杜喬,威勢益盛。當時諸梁皆封侯,冀妹又立為桓帝后,國事無大小,皆由冀專決。而梁后也恃兄姊之勢,奢侈嫉妒。和平元年(一五○年),太后歸政,不久死去。梁氏的勢力,雖未動搖;但桓帝對梁氏的不滿,則日漸加深。
  延熹二年(一五九年),梁皇后死,桓帝與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定議,以兵圍梁冀府邸,免其大將軍職。冀即日自殺,諸梁皆棄市,大臣受牽連而死者數十人,單超等五人則因功同日封侯。自此以後,桓帝不再信用外戚,而惟宦官之言是用,宦官乃成為實際政權的掌握者。他們以養子傳國襲封,並以兄弟姻戚充任州郡首長,於是貪殘之風,從中央散佈到全國。繼外戚與宦官抗衡的,是外廷士大夫中的若干正人君子,衝突的結果,發生了所謂黨錮之禍。
參考: 傅樂成,〈第九章、漢的衰亡與三國的分合〉,《中國通史(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頁227-230。
2017-06-12 8:41 p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d/24d01/24d0101.htm

東漢

外戚、宦官之爭

 外戚、宦官之爭是東漢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造成東漢迅速由盛入衰的一個重要原因。章帝死後,和帝繼位(88-105),從和帝至靈帝(167-189),即在東漢後期的大約一百年間,外戚、宦官交替專政,相互傾軋,使朝政陷入極端黑暗、混亂之中。

 自和帝起,東漢有十個皇帝均係沖齡即位、短命而死。每次幼主登基,多由太后臨朝聽政。太后必然要重用自己的家族,造成外戚專權。通常是由太后的父兄擔任大將軍兼錄尚書事,同時掌握了軍權和尚書台的監察、行政權。外戚專政,削弱了皇權。君主一旦成人,要掌握實權,就必然尋求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因在外戚當政下,朝臣多被其控制,皇帝只能依靠身邊最親近的宦官來翦除外戚。於是,宦官在支持皇帝反對外戚的鬥爭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便發展為一種政治勢力,形成宦官專政的局面。不久,皇帝死了,新的幼主即位,又是太后臨朝、外戚專政、排斥宦官,然後是宦官翦除外戚、取代外戚專政,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東漢後期就是在這種戚宦相互傾軋、交替專權的局勢下度過的。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東漢的外戚和宦官,可用「虎」、「狼」二字。外戚是虎,宦官是狼。東漢是「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甚至是「虎狼同往並進」,一起把東漢政權撕成碎片。 


收錄日期: 2021-04-24 00:28: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612100709AAzdG7o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