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有何利弊?
回答 (3)
齊武帝永明八年(四九○年),馮太后死,孝文始得親政。他可能受馮太后的薰陶,傾慕漢化,頗有「大一統」的思想。這時魏的版圖,已擴至淮水以北,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縣東),距離魏的南境過遠,且酷寒多風沙,人口稀少,又無漕運,不宜於南進的推動。因此他想遷都洛陽,又恐臣下不從,乃議大舉伐齊,脅眾南下。十一年(四九三年),孝文率步騎三十萬南下,止於洛陽。次年,遂定都之。魏的若干制度,本係參酌漢制而成,但孝文認為鮮卑人漢化的程度,尚不夠澈底,因此遷都以後,遂即展開大規模的漢化運動。當時洛陽是北方漢化的中心,自然也是推行漢化的最好環境。在他遷都後的三年中(四九四年至四九六年),曾頒行許多有關漢化的措施,其重要者如下:
(一)禁止胡服。當時胡人衣狹而短,漢人衣寬而長,至是他本人襲服漢族帝王衣冠,一般士民也須着漢服。(二)禁止胡語。凡士民三十歲以下者均須屏絕「北語」(即鮮卑語),俱從漢音;官吏北語於朝廷者免官。(三)改變度量。改用長尺大斗,均依漢制。(四)推廣教育。設國子學、太學及四門小學於洛陽,並徵求天下遺書,以充秘閣。(五)禁止歸葬。凡遷居洛陽的鮮卑人,死即葬於河南,不准還北,於是南遷者均改籍貫為河南洛陽人。(六)改變姓氏。改拓跋氏為元氏,其餘功臣舊族,亦均改之。
孝文帝的漢化,大大提高了鮮卑人文化和生活的水準;但另一方面也使鮮卑人沾染了不少漢人的毛病,諸如奢侈、文弱等,這些缺點,在孝文身後,都逐漸暴露出來。孝文遷都後,除了在國內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對外便是接二連三的伐齊。齊明帝建武元年(四九四年),他遣師分道攻齊。東路魏軍攻鍾離(今安徽鳳陽縣東北)不克,他自率大軍赴援,並遣軍臨江,數明帝之罪。但鍾離終攻不下,不得已退師,其他各路魏軍,亦皆無功而返。四年(四九七年),孝文自率大軍攻齊,欲取襄陽(今湖北襄陽縣)。魏進軍後,連陷要地,於次年圍樊城(今湖北襄陽縣北),不克。適值齊明帝死,而高車又興師抗魏,孝文乃以「禮不伐喪」為由,引兵而還。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四九九年),齊以陳顯達、崔慧景等北伐,孝文自將禦之,大敗齊師於馬圈(今河南鄧縣東北),顯達等南走,孝文也以病篤北還,死於途中。太子恪繼立,是為宣武帝。次年,魏人取齊壽陽。
參考: 傅樂成,〈第十一章、南北朝的對峙〉,《中國通史(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頁306-308。
利:鮮卑人融入漢族
弊:數典忘祖,跟同屬鮮卑種的柔然越走越遠,甚至互相殘殺耶
孝文帝改易風俗
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即開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內遷者原有的生活習俗,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一‧易鮮卑服裝為漢服。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極堂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這是易鮮卑官服為漢官服的具體執行措施。二‧規定官員在朝廷上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並稱鮮卑語為「北語」,漢語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歲以上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下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則要立即改說漢語。如有故意說鮮卑語者,降爵罷官。三‧遷往洛陽的鮮卑人,要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不得歸葬平城。四‧改鮮卑貴族原有的姓氏為漢姓,並定門第等級。所改之漢姓,以音近於原鮮卑姓者為準。如拓跋氏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門第等級;另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陸氏,賀賴氏改姓賀氏,獨孤氏改姓劉氏,賀樓氏改姓樓氏,勿忸于氏改為于氏,紇奚氏改姓嵇氏,尉遲氏改姓尉氏。這八姓貴族的社會地位,相等同於北方最高門第崔、盧、鄭、王四姓。其他等級稍低一些的鮮卑貴族姓氏亦改為漢姓,其等第與漢族一般士族相當。此外,孝文帝還積極鼓勵鮮卑的皇族和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聯姻,由是加強漢族與鮮卑族的民族融和。
六鎮起事
太和改制後,六鎮成為改革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拓跋鮮卑建國時,其所依靠的軍隊是以鮮卑人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戰勇猛。遷都洛陽後,部落兵發生分化,遷入河南者為羽林、虎賁,勳貴與士族同列;相反世守邊陲六鎮者則由「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戶、府戶,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北魏末年,吏制敗壞,經濟衰退,六鎮遂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焦點。
河陰之變
在鎮壓河北流民起事的過程中,契胡酋長爾朱榮的勢力逐步強大。武泰元年(528年),爾朱榮乘北魏王朝內部空虛之機,進入洛陽,溺殺胡太后和幼主,又屠殺了胡漢百官二千名,史稱「河陰之變」。此後,爾朱氏操縱了北魏的軍政大權,北魏政局更加混亂。其後,爾朱榮被孝莊帝殺死,其勢力亦相繼被消滅,但軍政大權卻落在六鎮餘部高歡和宇文泰手中,北魏王朝徹底解體,北方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收錄日期: 2021-04-24 00:32: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612100434AAuOR6R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