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心中的三不朽是否都不一樣?

2017-06-11 8:12 am
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想做的~都是無法完成的事是一種不朽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_oHB-Ky_p4

回答 (5)

2017-06-11 10:17 pm
✔ 最佳答案
中國唯一有名的不朽論,是叔孫豹的論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而不廢,此之謂不朽。」此所謂不朽,與靈魂信仰完全無關,也不含有任何宗教色彩,純是就有功於國家社會而言。這是理性主義的不朽論。
韋政通,《中國的智慧》,台北牧童出版社


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想做的~都是無法完成的事是一種不朽嗎?

在你座椅下方有一套救生衣 將紅色標誌往下拉 如果沒反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oU-oizH-s

千里一賢猶如比肩 萬代有知不殊朝暮

抽象思考轉入具體生活。
客體性的真理轉到主體性的真理。
普遍性的問題轉為個體性的存在。

歷史上舉凡有建樹的人,個個都具有生命色彩。西方的齊克果、尼采、沙特是如此,中國的孟子、莊子、慧能也是如此。

孟子與莊子的差別.,孟子從陽光明亮的山頂之高處理解人,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孟子從人心中發現了善根.莊子卻從人心中發現了芒眛. 芒眛像一股碩大無明的力量.把人推入沉淪之途.與物相刃相靡.交引日下.雖然終身役役.除了失望與痛苦.一無所獲.莊子和.齊克果一樣.都是從剖視感性的階段入手.然後經過辯證的發展.由否定感性.導入精神上昇之路.他們之間的不同.在精神的歸宿.莊子經由超越的功夫.達於人生和諧之境..他的精神是存純一的.自由的.. 齊克果則經由抉擇.悔罪.以及對人倫.愛情.財富.名譽的捨棄.歸於真實的信仰.獲得永恆的淨福. 莊子在純一..自由的和諧中達到真正自我的實現. 齊克果則由信仰上得到重生。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自己成全的,自己追求理想,並且努力使自己活在理想之中。有知有識和有情有意的人,進一步開創人類的共同理想,描繪出高超脫俗的人性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傳統的哲學家中,沒有一個能像張橫渠那樣,將生命目的,做如此清楚而完整的表達。

在中國.道是真理,是智慧,也是永生。是和平,是良善,也是仁愛。聖賢哲人,情願捨棄一切,犧牲一切,自達這一崇高境界。


在中國哲學史上,有一鑒最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就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惠施的著作遺失,僅存「歷物之意」十事。在今日看來,以對後世的影響來說,最著名的哲學家是孔、孟、老、莊。但由戰國時代所留下的記載來看,當時名聲顯赫的思想家,孔子確是第一位,其次是老子和墨子,其次乃是惠子。在《韓非子》、《呂氏春秋》和《戰國策》中關於惠子事蹟的記述很多,但對孟、莊的記載則甚少。但是有關惠子重要思想的「歷物」十事,則是記於《莊子》之中。
《莊子》書中的人物對答,多為虛構,我們怎知上述之事屬實?怪只怪莊子喜歡自編典故,引為己用,卻苦了後人。《從濠梁之辯看莊惠二人的思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fXI9GnuduU

怪只怪莊子喜歡自編典故,引為己用,卻苦了後人。???

當時名聲顯赫的思想家,孔子確是第一位.....在儒家的精神裡 孝順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 就是培養忠君的美德

移孝作忠 會把人性原始的美善 給扭曲成封建的奴性 這個道理書上不會寫 老師不會教
因為大家都活在……………. 何以這世界就這樣充斥着複雜性與困惑!?

他們是要在原路上繼續這麼走下去 終結在這個法西斯控制系統上呢 還是要爆發出來走向真正的自由

在這叉路口上 最根本的不同是:你是要固守在頭腦上 認定你是1961年出生於彰化縣的Fred Jones 那就是你嗎?還是要敞開你的心扉 認識到你真正是誰 --- 你是意識 你是無限永恆的意識 正體驗著那個1961出生的男人?
《苦酒滿杯》

每一個人心中的三不朽是否都不一樣?
要想成功 並不一定要當領袖 但你得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 避免自己成為一個依賴者
2017-06-12 11:41 pm
歷史追求真實,但在傳統中國,歷史的意義,遠不只此。

董仲舒說孔子作春秋,褒貶二百四十二年間史實,是在為天下立儀表。又說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目的在「以達王事」。這說明孔子作春秋不只是為歷史作紀錄,他是要透過歷史的紀載,宣揚他的文化理想 --- 周文。司馬遷看出這一點,所以才說春秋「禮義之大宗」。周文是孔子理想化了的周代文制,在他心目中,這就是天下的儀表,如能重振周文,就是完成王者之事。

孟子則道出春秋的另一意義,他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不是一部普通的歷史書,希望藉此發揮治道的功效。史記太史公自序「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把這一點說得更清楚。司馬光編集歷代君臣事迹而成的「資治通鑑」,就是承繼這一意義型態的鉅構。


從上面這幾點來看,中國史書的作者,他們所扮演的,絕不只是一單純的歷史學家角色,他們是文化的導師,也是歷史上的偉大教師。他們在後世享有的聲譽,遠超過實際創造歷史的人物。

雖然歷史在反映歷史真相這一點上,做得還不夠成功,但歷史家的卻能夠魔術似的把一部分的歷史賦活在我們的眼前。他能使偉大的人更偉大,也能賦予平凡的角色以不朽的生命。像項羽這樣的人物,歷史上並不少見,只是他很幸運地經由司馬遷的生花妙筆,使他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當司馬遷寫孔子世家、孟荀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絕不可能預見到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發展,而是哲學思想史在一定程度上曾受到史記的影響。


司馬遷作史記,在中國史學上是一次偉大的創作,他對歷史的意義另有所鍾,他寫歷史最大的抱負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謂通古今之變,蓋是指歷史的因革、損益。「因」是繼承傳統,「革」是革故更新。了解因革,然後得知歷史現象中,常中有變,變中有常。由「常」可以吸收歷史的教訓,由「變」可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李翰為杜佑通典作序,贊揚通典「必參今古之宜,窮始終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終可以行於今」,也是同一意義。至於司馬遷說歷史的意義也要「欲以究天人之際」,這一點真不好了解,也許要看史學家各自的體會。我的了解是:歷史所寫的,雖然以人事的活動為主,但一切人事的活動,無不與自然的現象發生密切的關係,歷史上有許多的重大事件,它的成敗,往往就是取決於自然的條件。如此,究天人之際,就是要探究造成歷史得失的人事以外的自然因素,以及人事與天然之間的交互影響。此外,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有歷史最後的審判,需交付上帝法庭之說,不知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是否也包括這一意義?(中國的智慧 韋政通 頁22.23)


機會只能用於人類身上,它是屬於道德行為的領域。依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機會必須要包含人類抉擇的成分(也因此會經過思考),而只有人類才有辦法思考和抉擇,「不具行動能力的東西便不具有獲得機會的能力」(Physics, 2.6)。總而言之,一棟房屋的「質料」是其「潛在性」,而房屋的「形式」則是其「現實性」。提出房屋設計圖的形式因(aitia)、以及將潛在性建構為真實一棟房屋的則是房屋建造者的理性(logos),而建構完成的房屋本身則是原因關係的結尾—「目的因」。亞里斯多德總結指出現實性在公式上是比潛在性更早存在的,在時間上和實體上都是如此。亞里斯多德的老師柏拉圖爭論說所有事物都有一個普遍形式,它可以要麼是一個性質,要麼是與其他事物的一種關係。比如,當我們看一個蘋果的時候,並且我們還可以分析出一個蘋果的形式。在這種區分中,有一個特定的蘋果和一個蘋果的普遍形式。此外,我們可以把一個蘋果放置在一本書的旁邊,那麼我們可以說這本書和這個蘋果二者是相互靠近的。


崇禎皇帝:那些文人 那些讀書人 都可以去死啦
要救國 大家一毛錢不給!
闖王進來一殺 竟殺出七千萬兩!!
2017-06-11 8:39 pm
在你座椅下方有一套救生衣 將紅色標誌往下拉 如果沒反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oU-oizH-s

你應該還記得 匈牙利的鋼琴家及作曲家李斯特 是一個秉性和靄寬厚的人 但在必要時 他也能夠毫不妥協 表現其嚴正不阿的風度。有一天 一位很自負的青年音樂家 將他新近作成的樂曲 帶給李斯特看 請他批評。李斯特看了一下 指出幾個章節中 含有相當惡劣的不諧和音 他很率直地說:「在音樂作曲中 不能那樣做」
「但我已經做出來啦」那位年輕作曲家 自我誇耀之情 溢於言表。
李斯特的臉上 掠過一抹譏嘲的微笑 他在桌上拿起一隻翎筆 從墨水瓶蘸上一些墨汁 隨意地點滴在那位年輕人的衣服上。接著說:「這也能這樣做 但不應當這樣做!」說罷 他立刻出去替那位青年買了一套新衣服賠他。

年齡只是一種心理狀態 它有兩種成長方式 一種是可能長大 另一種是你老了

相關:
「他對所有同學說:「我們竟輸給一個白癡!!」
導師知道後直接打電話給他的奶奶
他奶奶知道後隨即向對方家長致歉」
註、以上被同學欺負的學生是接受特殊教育的特教生

摘自:我們所指出的存在的第三個特徵與第二個特徵有何不同之處?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728171829AA1MSW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2017-06-11 3:53 pm
寧為野鵝尚高飛 毋為馴鵝漫流年 GKJvnO-I57U
綿綿舊情MUnJCSJt6Kk / Enya - Only time IBSmgPxsIcA
天理與人欲到底是對立的或是平行的?
「存天理、去人欲」是否會造成「禮教殺人」?
張蓉蓉~舊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1F4IOjYkk
雪山盟


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慾嗜好無成心體。祇以我轉物,不以物役我,則嗜慾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

性天澄澈,即饑餐喝飲,無非康濟身心;心地沉迷,縱談禪演偈,總是播弄精魂。

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識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慮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難與下手。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俑;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減除得物累便超聖境。

400年前,天文學家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發現了太陽黑子、木星的衛星和月亮上的山脈後,欣喜若狂地寫下了如下一段話:「我震驚到呆住了,我無限感謝上帝,祂讓我想方設法發現這樣偉大的、多少世紀都不清楚的事跡。」

美國發明大王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一生擁有2千多種發明,但當記者問他最大的發現是什麼時,他的回答居然是:「我發現耶穌是人類的救世主。」他還在自己的實驗室裡,立了一塊石碑,其上刻著:「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滿萬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

大科學家牛頓曾表示:「從諸天文系的奇妙安排,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必是全知全能的高級生命的作為。宇宙間一切有機無機的萬象萬物,都是從永生真神的智慧大能而來。」

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也曾說過:「我的音樂源自於信仰,我深信我的才華是神的恩典;我作曲是為了榮耀神,而不是為了表現我自己。」

今天你所見到的任何東西,沒有一件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存在,都是經過某種力量的安排
只要你記得8tSsqf2ryAM


本體自身對外延及數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它是在自己;它是主體;它實現本質,本質之所以然是絕不能與任何部分組合,與可分性或已成事實的涇渭分明,與時間空間的關係或與量所假定的任何項目混為一談的。這並不是說本質及本體與量無關,甚至與固定的量無關:本質與本體和量有關,只不過不包括它在內而已。擁有量的存在是實體學的一個配合的結果。

把存在分為範疇,以下我們將確定它的原則,排除上面的幻想。量只是存在許多方式之一,並不是存在的一種普遍的特徵。為此,本體並不根據自己就是量,並且它與數字毫無關係。如果數字矯飾它,那對它只不過有屬性的作用而已。所以關於數字原則的單一性也是一樣。

在您座椅下方有一套救生衣
將紅色標誌往下拉
如果沒反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oU-oizH-s

每一個東西的存在都假定它的完整性,因此每一個構成的存在,也正如抵抗破壞它的存在的,也同樣的對抗破壞它的單一性的。但是有些人不曉得範疇為何物,或者是不賞識它們的價值。不曉得超越單一性與精神不能擺脫的數目原則的單一性的分別。
雖然有你的相片 倘來安慰我 也是感覺異鄉風越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hRD3bOMsU

他對所有同學說:「我們竟輸給一個白癡!!」
導師知道後直接打電話給他的奶奶
他奶奶知道後隨即向對方家長致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mLawoxrs


如果你進入廟宇而漫無目的 你將沒有收穫
而若你進入 只為謙委自己 你將不被升舉
甚至你進入只是為求他人的善美 你亦將不被收納
只要你進入那不可見的廟宇也就夠了


《逍遙遊》˙『怒而飛』是象徵從幽暗奔向光明嗎?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01143015AAmD2O3
2017-06-11 8:56 am
根據字典記載,所謂三不朽;是指人生三件不朽事業;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 再者,由於每個人的際遇不同導致;差異很大;其中有人立德,有人立功,有人立言. 按照現在臺灣的政治情況,恐怕蔡英文總統立功的機會微乎其微. Yip


收錄日期: 2021-05-01 14:26: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611001205AA5j6F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