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男人上床就要男人買房給她養一輩子跟妓女有什麼兩樣?

2017-06-11 1:07 am

回答 (4)

2017-06-11 9:28 am
✔ 最佳答案
跟男人上床就要男人買房給她養一輩子跟妓女有什麼兩樣? <<<完全不一樣 妓女只要付一次錢
2017-06-11 1:55 am
.
你以為呢 ?

不然給你白吃喔 ?

剖析男女之間 , 不就是代價關係嗎 ?



.
2017-06-11 2:49 am
跟男人上床就要男人買房給她養一輩子跟妓女有什麼兩樣?差別大了...一般而言妓女不過是一次性消費,根本不會給他買房養一輩子←連比喻都不會
2017-06-11 1:54 am
凌天航空的空中勘查直升機 B31118 花蓮墜機的事故分析:
網路新聞說 6月9日 早上11點 這架凌天直升機 B31118 從台中清泉崗機場起飛 12點半降落台南官田機場 稍後在晚上6點時降落在屏東楓港機場 執行齊柏林導演的空拍任務
今天6月10日上午6點從屏東楓港起飛 先到墾丁勘查 然後又回到楓港 8點兩度從楓港起飛 沿著東海岸勘查 10點降落在台東池上的臨時起降場 10點40分從台東池上起飛 勘查花蓮瑞穗
11點30分途經花蓮長虹橋附近的芒果園時墜毀 凌天航空表示 墜機現場引發大火讓人不解 因為航空煤油和一般的燃油不同 有經過特殊處理所以它的燃點很高 不知為何會瞬間陷入火海
我推測 可能是攝影器材有準備很多備用電池 當墜機時 這些電池碰觸機體短路引起火花燒到機身的易燃物 才會增加事故飛機的燃燒情況 最後導致油箱爆炸起火 將駕駛和齊柏林燒成焦屍
另外那個助理可能是在墜機前 為了要保護攝影機 單手抓握攝影機 另一隻手抓著機身 因為沒有足夠的力道抓穩機身的護欄而被拋飛出去摔死 [這架直升機可能違規飛到過高的空域出事]
這架肇事的直升機從6月10日上午10點40分從台東池上起飛之後 到出事時[電視新聞報導的時間是11點56分] 已經飛行了1小時又16分 如果 台視新聞台的報導沒錯 我推測
這架直升機本來要先降落台東池上 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 可能是天氣因素霧氣太濃看不到那個臨時的起降場 所以改飛往瑞穗找降落地點 但是可能因為西南氣流的雲層很低 同樣找不到降落地點
所以 駕駛可能提議直飛花蓮機場 這架直升機可能因為要長途飛行 執行拍攝的任務 機上可能有準備[備用燃油] 當直升機從屏東楓港起飛到台東時 可能因為天氣因素 沒有降落預定的起降場
臨時轉向花蓮瑞穗的方向 卻因為駕駛不熟悉地形 也沒有獲得降落許可 於是乾脆選擇直飛花蓮機場降落 但是 關鍵時刻就在此時 當駕駛請助理將備用燃油倒入油箱時 助理可能搞不清楚是哪桶燃油
把潤滑機油和正常的燃油一起倒入油箱中 導致引擎突然吸到不可燃的潤滑機油而冒煙熄火 此時 駕駛發現引擎熄火 準備迫降 於是選擇農民的芒果園降落 但是 飛機失控旋轉 機頭部重落地墜毀起火
因為 齊柏林的體重可能超過100公斤 加上 攝影器材也可能有50公斤 助理的體重也可能不輕 直升機在很短的幾秒內就墜毀了 助理沒有抓穩被拋飛出去摔死 駕駛和齊柏林被燒死在機艙內
我想說 既然已經發生事故 以後別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架直升機是設計給[空中勘查]的目的使用 不是作為載運重裝備的機器設備進行攝影工作 也不是可以搭載乘客執行清洗高架電塔的工作
這家凌天航空公司明知租借者的用途 卻租借這種輕質量機身以及引擎動力與旋翼皆為輕量且航程較短的直升機給[不當使用者] 做可能發生危害飛行安全的目的使用 而且又違規延長時間長途飛行肇事
這種輕盈量能的直升機的旋翼的材質比較弱 引擎的動力也跟不上大型的救難直升機 根本不適合長時間飛行 也不宜超過2小時飛行 在一定的時間內 隨時要準備降落檢查飛機的使用情況與補充燃油
直升機全靠燃油動力飛行 無法跟一般滑翔翼的飛機在沒有動力的情況下滑翔 所以不是只有起飛的過程比較耗油 過程同樣會消耗很多油料 直升機的旋翼是依賴上下氣流的推力升空比較不擔心下雨
直升機引擎有旋翼保護相對比較不怕雷擊 噴射引擎的飛機比較怕高空的寒冰以及起飛和降落時飛鳥撞擊和低空雷雨胞的雷擊可能肇事 螺旋槳飛機沒有電腦導航輔助降落比較怕下雨和濃霧找不到機場
但是直升機最怕從後面強大的氣流 一般滑翔翼的飛機比較怕側面的強風氣流 飛機都比較能適應逆風起飛和逆風降落 然而直升機卻無法適應從後方來襲的強勁氣流
更不可以在氣流很強的颱風或雨天飛行 最近強勁的西南氣流因為梅雨天氣 花蓮縱谷地形是呈現南風 而這架墜毀的直升機當時就是順著南風飛行 飛機頭部的角度可能比較低 加上齊柏林的體重可能破百
直升機在燃油耗盡或是引擎突然故障停止運轉的情況下 又被來自後方的氣流襲擊時 機頭可能以接近45度的角度墜毀

收錄日期: 2021-04-25 00:22: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610170747AAS6lHC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