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因果關係"?何謂"因緣法則"?這些經驗法則是一體適用的真理嗎?

2017-05-21 9:34 pm

回答 (3)

2017-05-23 12:24 am
因果業報很真實
我們都有死後的生命
人死了會變成靈魂
所以不要去做惡事
做惡事會有惡報
我自己也是一樣
我要孝順我爸才對
我也不想犯錯也不想在對我爸生惡念
爸我悔改
助人者國書敬上
2017-05-22 11:56 am
佛教所講因果關係,絕不是普羅大眾所認知的僅僅「如是因、如是果」的「宿命論」。因為「如是因、如是果」是引導人們要有基本的「因果」觀念;然而「因果」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緣」。正確的說法應是「因、緣、果、報」,在「因果」之間,所施作不同「緣」的關係,造成最後的果報,也會千差萬別!所以真正佛法的修行法門與次第,是能成就種種善緣,而得以改變每個人的命運與因果,是積極正向的態度與可實施的行門理論,這與宿命論的錯誤認知,恰恰相反!(註1)


詳細,請恭閱[正覺同修會]penitent菩薩慈悲開示:


✪生活中的佛法~「淺談因果輪迴」

佛教所講因果關係,絕不是普羅大眾所認知的僅僅「如是因、如是果」的「宿命論」。因為「如是因、如是果」是引導人們要有基本的「因果」觀念;然而「因果」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緣」。正確的說法應是「因、緣、果、報」,在「因果」之間,所施作不同「緣」的關係,造成最後的果報,也會千差萬別!所以真正佛法的修行法門與次第,是能成就種種善緣,而得以改變每個人的命運與因果,是積極正向的態度與可實施的行門理論,這與宿命論的錯誤認知,恰恰相反!(註1)


關於因緣果報的實例,現世就可以見證,其中一個案例,敬請參考這篇文章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447054554
✪飲食、健康養生篇~曾發生在中山北路「上品號烤鴨店」的真實故事

這個發生在近代真實的故事,如同文章中所述:「其中,有個胖婦人,大叫了一聲說:『哎喲!人變鴨子啦!多可怕!以後我再也不敢吃肉了。』」眼前現世報的實例,雖然很多人不肯相信,認為這是無稽之談,然而原本存在的律則,不會因人們信或不信,而影響因果輪迴的本質。

不相信輪迴者,依據的理論是沒有親眼目睹,但所謂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更何況人類短短七、八十年的壽命,如何能看透超越百年的因果酬償?古今中外經常會看到文獻記載有關前世今生的轉世輪迴資料。譬如有人在這一生中,保有前世記憶,知道前世的居所、姓名、父母親人……等等,當前往查證時,也全然無誤!又譬如從來沒有學過的外國語言,竟然可以朗朗上口。諸如此類的不少實例,都足以証明,前世今生的現象確實存在。然而輪迴究竟是如何而有的呢?如前述✪烤鴨店的真實故事,已略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我們對於「生死輪迴」之事,應該具備一個很重要的認知,並非單純的以為:「死就死!怕什麼!反正20年後,還是一條好漢!」 事實上,在六道輪迴上,絕對不保證重來的「好漢」一定會是「人」!
從佛法的教化來說,輪迴是絕對的公平無私,依憑「因果」而來,如同大眾耳熟能詳的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豆成長的過程,也需要充足的陽光、水分與肥沃土壤等助緣。其實因果的道理很簡單當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導致日後另一件事情的產生,前面那件事情就是因,後來的事情就是果,就這麼簡單!譬如努力做事,被老闆提拔當主管;努力做事就是因,日後當了主管就是果,這是現世處處可觀察得到的因果關係。然後把這種因果關係,擴大到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人生於超級富裕之家,這麼「好康」的事,為什麼不落在我們頭上呢?難道是運氣好抽籤抽到的吧?像前面舉例說的,一定是過去世他們有努力做,種下善因,比方說行善布施、持戒不殺,廣結善緣;或是護持三寶、宣揚如來正法等等,讓廣大的學佛人結緣正法,不被相似佛法或邪法、外道法所誤導,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持續增長善根、長養菩薩心性,時節因緣成熟,曾經結過善緣的有情也想報恩再重逢,才造就了能出生於有錢人的家庭。若能夠理解前面說的努力做事是因,所作所行都是成就利人利己的原則,這是助緣,日後當主管是果,就應該能夠接受前世是善人布施、持戒、利益自他之因,導致後世出生在富貴家庭之果。這種三世因果關係實在是不難理解,是嘛!

三世因果也顯示出一個道理,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生命的實相律則絶對是公平的。因為有公平的三世因果關係,所以才有毎個人都生而不平等。有人生而富有、有人生而貧窮,有人容貌莊嚴、有人其貌不揚,有人一生坎坷、有人一帆風順,每個人的際遇都是前因所引生的果報,配合助緣而有不同的呈現;這就是最簡單的說明「因果」酬償的道理。



再來談談輪迴,讓我們試著以因果關係來理解。佛教講六道輪迴,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輪迴能夠成立而不斷絕是基於人人本有的本心如來藏,因為祂永恆不滅,才得以讓眾生能夠持續出生。然而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深重,不識「本心如來藏的清淨無染」,卻世世執著意識心攀緣萬法、貪染外境,外於自心自我貪愛(註2)、貪求諸欲、無止盡的造作貪瞋痴三毒:
《菩薩本行經》卷1:「由有愚癡貪婬瞋恚致有[眾>諸]行,便受五道生死眾苦。若無三毒則無諸行…」(CBETA, T03, no. 155, p. 110, a9-10)

茲將六道輪迴的成因,根據《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略述其總相於下:



1. 人道: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人趣報:

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邪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綺語;六者,不兩舌;七者,不惡口;八者,不貪;九者,不瞋;十者,不邪見。於十善業,缺漏不全,以是十業得人趣報。」

佛陀為佛弟子開示:「得人身如爪上沙,失人身如地上泥」,所以說人身難得,在《雜阿含經》卷42:

佛告大王:「何故說言:『嶮惡恐怖於世卒起,眾生運盡,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專精方便。』」(CBETA, T02, no. 99, p. 305, b22-24)

若不知獲得人身的成因,人身的守成也是不易的──《正法念處經》卷4〈生死品 2〉中的警訓:

「彼比丘如是思惟:既得人身,若不行善、修施戒智,彼人自誑,流轉地獄、畜生、餓鬼曠野中行;如是愚癡凡夫之人,具足聚集如是業道。」(CBETA, T17, no. 721, p. 19, a17-20)

2. 天道: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所謂修行有漏十善,與定相應。」

「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入於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業得無色天報。」

3. 畜生道: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畜生報:

一者,身行中惡業;二者,口行中惡業;三者,意行中惡業;四者,從貪煩惱,起諸惡業;五者,從瞋煩惱,起諸惡業;六者,從癡煩惱,起諸惡業;七者,毀罵眾生;八者,惱害眾生;九者,施不淨物;十者,行於邪婬。以是十業得畜生報。」

4. 餓鬼道: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餓鬼報:

一者,身行輕惡業;二者,口行輕惡業;三者,意行輕惡業;四者,起於多貪;五者,起於惡貪;六者,嫉妬;七者,邪見;八者,愛著資生,即便命終;九者,因飢而亡;十者,枯渴而死。以是十業得餓鬼報。」

5. 地獄道: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地獄報:

一者,身行重惡業;二者,口行重惡業;三者,意行重惡業;四者,起於斷見;五者,起於常見;六者,起無因見;七者,起無作見;八者,起於無見;九者,起於邊見;十者,不知恩報。以是十業得地獄報。」

6. 阿修羅道: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阿修羅報:

一者,身行微惡業;二者,口行微惡業;三者,意行微惡業;四者,憍慢;五者,我慢;六者,增上慢;七者,大慢;八者,邪慢;九者,慢慢;十者,迴諸善根,向修羅趣。以是十業得阿修羅報。」

看了以上經典引述的內容,可以明白,要能出生為人類就是要具備做人的「人格」。傳統儒道倫理之學,是維持最基本能夠當人類的準繩。由於因果輪迴就是一種最公平的運作機制,能獲有人格之後,再提升對永恆生命實相的追求。而這種運作機制的核心就是「本心如來藏」。知道了這個原理之後,應該心存敬畏,任何所作所為要對自己負責。因為每一件身口意的善惡行,是會影響自己無量的未來世生命。不要再像有的人經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或是抱怨沒有個有錢的老爸,怨這恨那的。其實最應該怪的是前世或今生的自己,莫怪任何人。並且應該從現在開始,有智慧地追隨善知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對「本心如來藏」懐著敬畏的心,於證悟明心之後,轉依「本心如來藏」的無所求、清淨無染的體性,如說修行而逐漸改變自己的心性及行為,保證我們都會有不同且美好的未來,以及可以期待更好的無量未來世!



註1:

平實導師也針對這個「如是因、如是果」的見解,可以施以一些善緣,而來改變命運與因果的事實,舉出一些實例為我們詳加說明,這些都是在 平實導師的著作「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結緣書中提到的知見:

1.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411769522

♥平實心語~如何使過去生的[ 惡因種子] 開始變化

2.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411768910

♥平實心語~精進修行,如是因,所産生就不是「如是果」。

3.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411767737

♥平實心語~把修行的福德、功德迴向給[ 怨親債主] ,就是在改變因果。



註2:
關於自我貪愛,在部落格文章中已多次提及,茲提供一本結緣書以及一本局版書供參:

1. http://books.enlighten.org.tw/zh-tw/g/373-g01_074

《觀行斷三縛結》

2. http://books.enlighten.org.tw/zh-tw/b/b-name/158-b01_003

《真實如來藏》



✪生活中的佛法~「淺談因果輪迴」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 正覺同修會2017年4月開課公告 開鑼了! 】】】

[每年四、十月都有新班開課]

*開課後三個月內,都歡迎報名聽課*

http://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class


共修期間:二年六個月 費用全免

*開課後三個月內,都歡迎報名聽課*

即日起接受報名,欲參加者請向本會函索報名表 (103)台北市承德路3段277號9樓,或下載報名表

正覺各地講堂地址、電話、地圖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參考: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華嚴聖境故人來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
2017-05-21 9:41 pm
因果與因緣

(一)
  謝謝曉峯先生給我所作的介紹。今天能有此殊勝因緣,來與諸位大善知識談論佛法,是我感到生平最難得的勝會之一。在座的諸位,均為今日中國學術及宗教界的領袖,尤其是華岡的高層學者專家,對於佛學的研究及佛法的修持,像曉雲法師及周邦道教授,均比我高明,所以我不敢說是來此演講,其實是來向諸位請教。
  像今天這樣集合各宗教學者於一堂,討論宗教與道德的問題,在臺灣是首創之舉,也唯有在曉峯先生主持的華岡,才有此可能,這也正是中國儒家涵容精神的表現。故在華岡,設有各宗教的研究所,更進一步使各宗教的學者,集於一堂,相互取得理解,彼此觀摩,用以截長補短,共為人類的道德生活作最大的頁獻。
  記得在兩年半前,接受政府邀請,回國出席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議期間,曾專程訪問曉峯先生,他向我建議,佛教應該將叢林的生活規範,與大學的制度教育配合,叢林附設於大學左近區域,使得叢林中的優秀僧尼,既有修道的生活,培養出家人的宗教情操;又有正規的大學教育,培養出家人對社會有貢獻服務能力的條件。此一理想,迄今雖尚未成事實,相信它將可成為事實,也必須其成為事實。

(二)
  今天我想用兩個名詞的四個字,將佛學作一個概要性的介紹,那便是「因果與因緣」。因果和因緣的意義,可以作淺顯的說明,也可以作深廣的發揮。如能掌握了因果及因緣的精義,便是掌握了整個佛教的教義。所以,我要沿著兩個方向,來探討它:一是教團的,一是教理的,將其合併起來,便是佛教史的說明。
  簡單地說,因與果是因素與結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講的是同類因,得同類果,也有以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也有無法取得因與果相等的事實。
  因果觀念從現實的事象上看,可以成為普遍的真理,比如說,如是因結如是果,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如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與父慈則子孝,兄友則弟恭的原理一樣。也就是說,種了好的因,必得善的果。 然而,世上確有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的例子;也有積善之家橫遭滅門慘禍的事實;也有行善積德一輩子,臨終未必能獲全屍的例子。因此,佛教對於如中國儒家所說「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不可知論是不能滿足的。佛教把善惡行為的因果論,從現在的一生,穿過生前與死後的來源與去處,並且將之延伸到過去的無量生死及未來的無量生死,現在的這一生,不過是過去無量時間過程與未來無量時間過程中的一個連接點。通過了過去及未來的生和死的解釋,始能明白,我們現前一生的時間,實在太短促了。若要以現前一生的現象,說明因果的道理,便像我們在一部鉅著之中,摘出一句話來,加以主觀的解釋,那是斷章取義,無法正確地介紹那部著 作之全貌的。以三世來說明因果,因果的道理始能完備。佛教講「業感緣起」,「業」是身心的行為所留下的慣性作用或餘勢,這種慣性,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無從著力之處為止。人的善惡行為,既是過去的業因所感受的業報,也是未來的業果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通過過去的生生世世及未來的生生世世,來看現在這一生死間的一切遭遇,便不會覺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報償的事了。不過,若不能通過對於佛教教義的絕對信從,或不能通過宗教經驗的親歷,便不易理解,也不能接受這三世因果說的觀念。但是,佛教之成為合理化,佛教之能以因果說而攝化眾生,形成龐大的宗教團體,即在於三世因果說的建立。
  因果之說不是佛教的獨家之言,以因果與三世配合著講,並以因緣來說明因果的究竟點,則為佛教的特質。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是以時間的先後而建立,因與緣之間的關係,則以空間的交互影響聚散而建立。因果的形成,不論是因或果,均不能脫離主因及助緣,主因是動力或能源的出發點,助緣是圍繞著主因而促使主因成為新的事物及現象之其他要素或成分。所以,要說明因果現象的生滅變化,必須要用因緣的道理。
  因緣說是佛教的特質,也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時所悟出的最大法門。佛教所說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間的一切現象,空間的、時間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會的、自然的,凡是現象的起滅轉換、無非是由於因及緣的位子的變動、成分的增減,類別的出入,而產生的離合、合離及組成、解散,解散了再組成的現象。故從因緣的觀點看世間諸法,無非是幻有的,暫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無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無一物可以普遍存在。所以不論是人為的,或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觸覺、知覺、感覺來認識思辨的一切,都是假相,不是真理。如果能夠理解這層道理,並且以修行的方法來親證這層道理,佛教稱之為悟,稱之為解脫,稱之為斷煩惱,稱之為離苦得樂。

(三)
  基於因果報應的觀點,佛教建立了教徒的倫理生活的規範及教團的團體公約的依準。對個別的教徒而言,在家眾要受三皈及五戒,初出家的少男少女或未受成人教育的,要受十戒,成年的男眾,要受二百五十條的比丘戒,成年的女眾,要受五百條的比丘尼戒。戒律的作用,消極面是不作一切惡,積極面是須成一切善。種了惡業的因,將受惡的果報,種了善業的因,當受善的果報。所以,從持戒與否的功過觀念為出發點而接受佛教倫理生活,仍是有為的有相的,是通於世間其他各派之說的,持戒的功德,可生人間及天堂,但尚不能解脫生死。要想解脫生死,必須持戒而不以善惡功過為意。也就是雖不作一切惡而不是為怕遭受惡果,雖行一切善而不是為求富貴利樂的福報。為什麼?為度眾生,雖遭無量苦逼而不以為苦,由於持戒積德,雖獲無量福報而不以為樂,因為不論苦事或樂事,皆由因緣所生的假相,而非實相。
  從因果之說,佛教為未得解脫的芸芸眾生,建立了有善有惡的報應觀,使得凡夫眾生,不違本性而除惡為善;從因緣之說,佛教為已進佛門,並在修行道中相當努力的眾生,解下「我」的價值的包袱,而得究竟的解脫。所以,佛說有因有果,是對凡夫說,是警策凡夫,為善去惡;佛說因緣生法是空是無,乃對根利的眾生說,是鼓勵他們撤除功利觀念的「我」執,而進入解脫之門。
  相信在座的諸位,都曾熟聞「野狐禪」的名稱,這是百丈禪師與一位墮落為野狐身的禪者之公案,禪者由於未達空理,誤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為狐;經百丈點破為「不昧因果」,始脫狐身而化去。因此,凡是空談公案,只是口頭上說無相無我,無佛無眾生,而不曾經過切實修行的人,佛家便稱之為野狐。切實修行,而又執著有大功德,希求成佛作祖,認為能轉法輪,並有無量眾生可度、已度、將度的人,佛家稱為執著漢。必須不昧因果之理,又不執著「我」的價值之為實在,方為佛法的正理所在。
  再從佛教教團史的發展上說,佛陀的本懷雖從有因有果的道德基礎而開出因緣生法,自性皆空的解脫境界,但在既成的教團而言,為了衛護教團的純淨,不得不強調佛陀親口所訂的生活公約,而主張佛陀已制的不得小廢,佛陀未制的不得更制。因此而形成了保守的教條主義。事實上,佛陀當時所制的戒律,是因人、因事、因地、因時制宜的,所以,我們在律書中可以看到,佛對於各種有關僧尼生活的規定,往往是修改了又修改的。到了佛滅之後,無人敢對佛的規定另作修訂,為了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就有了各種對於戒律的不同解釋。故在佛滅後的數百年間,大有百花競放的氣象,形成了部派佛教,各部有各部自己的律本,無不強調,自派的見解是最正確的。從對於戒律的歧見,發展成對於教理解釋的新舊之分,這便是自由思想的大眾部及保守思想的上座部之形成的因素。從因果的立足點說,是有的,是要嚴守佛曾說過的一切教誡的;從因緣的立足點上說,佛的一切教誡,無非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空不同而有不同的種種接引教化的方便法門,其中並無一成不變的定規定則,否則,不落於人我之執,也會落於法我之執,均非佛陀說法的本懷。
  上座部各派,既有各自傳承的律書,當然已是經過變動了的,縱然被目為保守,在保守之中,也不能脫出因緣生法,生住異滅四態的範圍。

(四)
  從教理發展史上看佛教,自大眾部而高揚了般若的空慧之學,自上座的有部開出了名數分析的唯識法相,此即構成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二系。唯識講有,般若說空;有是說明假相的,空是說明實相的。若不從假相的分析,無從以理解來明白實相,實相的本身,絕不是可藉假相的分析而得理解,而是要從真切的修持中透悟,然在透悟之前必須明白了包圍在實相之外的煩惱妄想,是些什麼之後,始能逐漸除煩惱而得明心見性,洞徹實相。
  唯識法相之學,有人解釋為佛教的心理學,其實不然,心理學的目的,止於心理活動的剖析,達於心理狀態的正常化。唯識則對眾生生死及生命之源流與波揚變化,作追根究底並截斷眾流,拔除生死根本的所謂正本清源的工夫,一般人,除了不可知論及唯物論者之外,大多相信人死後尚有靈魂之說,並且以為,肉體與靈魂的關係,像房子和人的關係一樣,房子破舊了或壞塌了,人可以搬進新房子去,又像是旅店和旅客一樣,在旅途中的旅客,可以不斷地換住不同地區的各種旅店,旅客本身是不會變更的。然在唯識的觀點上說,並無一成不變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眾生的生命之持續,是隨時變遷的,它的主體,看來似乎是一,實則是由許多不同的業力所感的「識」所顯現,只要身心繼續不斷地活動,業力感染所成的識的內含成分,也跟著繼續不斷地變化。只要有「我」的觀念的執著,就有業力熏成的識,到了「無我」-不受貪欲、瞋恚、無明愚癡等煩惱心所動搖惑亂之時,業力的熏染,便不存在,生命主體的識,也就不存在了,此時稱為轉識成智,即是轉凡夫為聖者。唯其由於生命的主體,本來是剎那變化的假相,所以它有徹底消除的可能。不過,煩惱的識,本身即是清淨的智,故不會由於煩惱的消除,連智慧的功用也沒有了。所以佛教不是斷滅論者,要注意的是,到了智慧顯現之後,智慧與煩惱的區別界限已不存在了。這也正是實相無相緣生性空的境界了。
  佛教到了中國,比較起來,是喜歡空的,但卻並不喜歡印度的般若空,不論是天臺、華嚴、禪之各宗,都是空與有的調和論者,總是要講心和性,所謂清淨心和實性、佛性、法性,都是在空去煩惱妄心之後,尚有一個菩提心或寂滅性,這稱為唯心論的佛教,以心為中心,例如天臺稱一念三千,不出一心。或稱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的觀念,均係空與有的調和論,講真空的同時,又要講妙有,這是由於中國的固有文化,喜簡樸,所以對繁瑣的名相分析的法相唯識學,未能作廣大持久的弘揚;又由於中國文化,重視實際的生活,所以對於一空到底的般若之學,也不能作廣大持久的弘揚。

(五)
  從因果與因緣的涵義,說明了佛法並不深奧難懂,只要掌握住因果與因緣的原則,佛法的綱領,已被你抓住了。明因果,可以不墮三塗惡道,知因緣,可以撤除我執我見的藩籬。知因畏果者修人天善法,通徹因緣者修出離法。唯有因果與因緣兩重觀念的相加並馳,方是大乘菩薩道的正信及正行。

  (一九七八年二月十八日講於陽明山中華學術院宗教與道德研究所之午餐會 上)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13: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521133432AATfm7H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