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正見?認為"人是隨順欲望的動物"是正見還是偏見?

2017-05-18 10:20 am

回答 (5)

2017-05-18 12:21 pm
[人]是業報的動物之一....也在欲界中

有業果...就有貪瞋癡.!...在欲界...就有[愛欲].

修行人所修的....就是要將生命中,這業報的自我愛欲捨離.不再造新業.

就是說明這樣的見解!
2017-05-18 11:35 am
一、正見
  
  正見,又名「諦見」。
  
  正見便是見苦是苦、見習(集)是習、見滅是滅、見道是道。苦、習是世間因果,即是十二因緣的流轉;滅、道是出世間因果,即是十二因緣的還滅。
  
  正見肯定世間因果,便是見有布施、有齋戒、有咒說、有善惡業因、有善惡果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便是見有世間之真人往至善處,見善去、善向。
  
  正見認知出世間因果,便是見於此世彼世而得成就涅槃,自知、自覺、自作證。如此見於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法,便是如實知見。所以依正見而先得「法住智」(對因果緣起的決定智)及「涅槃智」。
  
  正見,就是依四聖諦而得的知見,即是正確的看法,故又稱為「諦見」,因為諦就是如實和真實。正見與不正見是相對的,不正見,又名邪見或顛倒見。唯有與無漏智慧相應的空、無常、無我是正見。
  
  每一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與想法,對自己的觀點非常執著,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最正確的,例如哲學家們為了思想、為了意見,可以與人爭得面紅耳赤。其實,任何人的想法都不可能是真理,有的根本就沒有道理,但卻把自己的執著,認為是真理,這便是顛倒見。大的顛倒見會引發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衝突,小的顛倒見則在家庭、夫妻、朋友同事之間造成不和。
  
  修八正道能從苦苦、壞苦,而得究竟解脫之樂。一般人知道的樂,是因六根的官能受到六塵的刺激之後,會覺得興奮、快樂;或者是因釋放、發洩而舒解身心的壓力所得到的快感。另一類精神品質高的人,則能體驗到離開觀念的苦、心理的苦、精神層面的苦,獲得禪定的樂以及解脫的樂;至於誰是精神品質高的人呢?凡是願意接受八正道的人就是。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早為五位比丘弟子說的,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由四聖諦可以知道我們所住的這個世間,本身就是個苦的事實。今天有位女眾菩薩一邊流淚一邊告訴我說,她九十二歲的母親往生了,心裡很難過,我安慰她說這已經是高壽了,可是因為是自己的親人,即使活得再長久,也是會捨不得的,這就是愛別離苦。又曾有一位電台記者訪問我,他看到我在傳記裡寫著,當我回到俗家時,發現父母均已去世,面對他們的墓碑時,我流下了淚,他問我說:「您是聖僧,怎麼也會流淚呢?」我說:「我是凡夫,不是聖僧。父母就是父母,父母往生時我都不在他們的身邊,回去看到的只是他們的墓碑,對父母的感情,一時間都湧現在腦海裡。無法報答父母恩,我怎麼能不流淚呢?」這讓我體會到愛別離苦,這就是一個苦的事實。
  
  苦從何而來?必定有它的原因,我們從無量世以來造了種種的業,受種種的果報,受果報的同時,又在造業,凡是造業就稱之為「集」;凡是受果報的,便稱之為「苦」。苦的事實,是因為有苦的原因,但是凡夫非常愚癡,為了逃避苦的原因,為了追求快樂的結果,往往製造出更多不快樂的原因,這也就是「集」。如何從苦的事實得到解脫,必須要「滅」苦,例如鍋底正在用柴或炭在燒火,如果要滅掉火,必須釜底抽薪將柴火或炭拿掉,這樣就不會製造更多苦的原因。就如同有人犯了法,判刑關在牢房裡,本來刑期坐滿之後就可以出獄,結果在牢裡又犯法,甚至還逃獄,逃獄時又再犯罪,於是再度被抓進牢裡時就被判雙重的罪刑。因此,逃避果報是錯誤的,減少製造讓自己受苦的原因才是正確、可靠的,所以要斷集之後才能滅苦。
  
  但是,要滅苦、斷集,並不是從此以後不做壞事就不受苦報,因為從無始以來造的種種惡業,變成了習慣,心裡雖然知道要不做壞事、不說壞話,卻因為習性使然,而口造業,身體也會犯罪。所以要用修道的方法來規範身、口、意三種行為,才真正能夠滅苦、斷集。
  
  知道苦是由苦集而來,就會知道必須在修道之後才能夠滅苦,修道能生智慧而離煩惱,滅苦便是從煩惱開始滅起。一切煩惱的總稱是無明,那是因為智慧的光明被無明的煩惱所掩蓋、障礙;當滅了無明煩惱之後,便滅了往後的生死輪迴之苦,這是生死還滅,即得解脫。
  
  修道的目的,是要從苦得解脫;修道的方法首先要以持戒來約束我們身、口行為。譬如傷害人會製造苦的因,要斷苦必須持戒,持戒要先從語言以及身體行為兩方面去努力。可是,僅僅語言和身體不傷害人,並不代表心就不起煩惱,要如何調心,就要讓心隨時隨地都保持平靜,不受身體及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痛苦的反應。我看到許多持戒清淨的人,雖然不做壞事,可是心裡還是會有壞念頭,煩惱仍然很重。如何能使得心念經常保持平靜,那就是要修定。因為雖然持戒清淨,但由於沒有修定,即使身口不犯過失,心念還有煩惱。因此,除了要修正語、正業、正命,還必須要以正精進來修鍊與正見、正思惟、正念相應的正定。
  
  八正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正見,必須以正見做為基礎,修行其他的七個項目時,才能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正道。就像夜間在山路開車,沒有車燈或地圖時,也許碰巧能到達目的地,但是這種機會並不多。正見,就是車燈、就是地圖,能夠讓人平安、安全、正確、快速而順利地到達解脫的目的地。
  
  具備正見,能讓我們知道修道能離苦而得解脫;如果不知道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及種種身心的狀況就是苦果,那就不可能修行了。
  
  首先要認知,凡事有因、有緣,苦能集,苦也能滅,苦集和苦滅,都是從因緣而產生的因果,其中又包含世間苦的因和果,以及出世間解脫苦的因和果。世間的苦因、苦果,是苦集;出世間的苦因、苦果,則是苦滅。不知道苦集、滅苦的人是愚癡的凡夫,已悟知苦集、苦滅的人是有智慧的聖者。知苦集就是「法住智」,證苦滅則是「涅槃智」。法住智是指如實了解十二緣起法的智慧;涅槃智是能夠滅苦的智慧,這是在修道之後才能證得的解脫智。正見,就是以法住智,知道因為有因、有緣,所以有苦,必須要如法修行,修成之後才能證涅槃智而得解脫。
  
  一九八九年我到印度朝聖,當到達釋迦牟尼佛悟道處的菩提伽耶,看到紀念大梵天王請佛說法的那根高大的石柱時,不禁流著眼淚跪在石柱前感恩。在我背後有位信眾奇怪的問我:「師父,您的感情這麼脆弱,看到一根石柱也會哭啊?」其實我是感恩佛在此說法,如果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沒有說法,那麼如今我們就聽不到佛法,也沒有機會用佛法來幫助自己了,所以當時非常感動、非常感恩。
  
  一九七七年,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圓寂,當我在美國接到台灣的電話時,馬上流下眼淚,我知道從此以後我沒有師父了。對恩人、對父母、對老師、對兒女、對學生,對於生老病死,是什麼就是什麼,這也是智慧。而不是說反正都是無常的、無我的、空的,還要感什麼恩、盡什麼責?如果這麼想,那便不是智慧,而是愚癡了。因此,以正見而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清楚的,有責任、義務,在時間的前後關係中,從過去到現在、未來,只要未得解脫,三世因果確定是有的,否定它,即是外道的邪見;肯定它,就是正見。
  
  人們都害怕、恐懼死亡以及各種危機,擔心死後不知往何處去?在生之時又不知何時會有危險降臨?譬如當亞洲流行SARS期間,大家都非常害怕被感染,於是美國的東初禪寺採取預防措施,凡是從東方的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區來的人,都請他們暫時不要進入寺內。當時有一位雜誌記者採訪我時問道︰「遇到恐懼時怎麼辦?如何才能不恐懼?」我就以SARS來做比喻,知道這種病是會傳染的,如果身處這樣的環境中,就要預防,而非徒然的恐懼緊張,這就是智慧。如果不做好預防工作,光是害怕、恐懼,那是沒有用的。
  
  當時我剛從莫斯科指導禪修回到東初禪寺,有一位居士看到我非常疲倦,就很擔心的說:「師父,您的身體這麼弱,台灣又正流行SARS,七月份時您還要回去嗎?」他的意思是說我的年紀大,免疫系統又差,碰到傳染病時的死亡率較高。所以我也對那位訪問我的記者說:「有一段時間,全世界發生空難的機率頻繁,有人勸我最好不要出門。但是我說,假如我應該死亡,上飛機不是正好趕上嗎?如果還臨不到我死,上了飛機也不會有事!」如果我的任務已了,任何時間都可以走;如果業障未了,還需要我受罪、受苦、受難,大概就要多活幾年了。
  
  因此,得正見,學佛法,首先要具備「法住智」。沒有法住智,就想追求無我,追求空,追求滅苦得道的「涅槃智」,這是有問題的。凡是不相信世間的因果,還想去追求出世的因果,這是顛倒。所以務必記得兩句話:「未得解脫,先盡責任;尚未成佛,先做好人。」先要深信世間因果,把生而為人的本身做好,這就是法住智。涅槃智是目標,法住智則是修行的過程。當我們修行了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曉得「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應該做的全部都已做好,具足了法住智,才能得到涅槃智。有了涅槃智,仍須有法住智來廣度眾生。
  
  自作證,就是證明自己已經徹底了悟生命的事實,是從因緣而生,又從因緣而滅。生滅,有一期生滅及剎那生滅。一期生滅,是從母親懷胎具有生命開始,直到死亡結束為止;剎那生滅,包括我們的心念,以及身體的細胞組織,在極短時間之中,都是剎那生滅,所以人既會成長,也會衰老。例如兩年前,我讚歎一位老太太會背〈楞嚴咒〉,她說這是小事情,年輕時就會背了;一年前我去看她,她背不出〈楞嚴咒〉,只能背〈大悲咒〉了;今年春天再去看她時,連〈大悲咒〉也背不出來,只會背〈往生咒〉了。下次再去看她,她大概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了,最後必然是由衰老而死亡,這便是因剎那生滅而進入一期生滅。
  
  涅槃智原則上是滅一期生滅,但並不是只有當下的一期生滅,而是從此以後就不生不滅了。並且是在未死之前,已經實證到、體驗到任何一種現象,不論是身體現象、心理現象、環境自然現象,以及社會現象的自性,都是不生不滅的。如果不是每一剎那都在即生即滅,我們根本就不存在了;然其每一生滅現象的自性是空的,所以也是不生不滅的,所以當下就是實證涅槃智了。
  
2017-05-23 10:37 pm
當認為“人是隨順慾望的動物”,
它已經限定了人與欲望的隨順條件是存在的,且讓它不是正見。
每一個"偏見”都曾經以正見的身份存在,才會成為"見”。
我不清楚“正見”是什麼?
但是有一些“想法”,如果在許多"依存條件”都消失後,而仍然存在我的信願,那我就且把這當成我自己的正見,但不是其他人的。
例,我要賺大錢,(這想法可能在我
身體疼痛的時候就放棄)
以上,謝謝老師發問。
2017-05-18 8:57 pm
如果世界上多數的人都是隨順欲望的

那麼,這種說法並不是錯誤的

您的認為呢?
2017-05-19 9:44 am
何謂正見?[正確的知見] / 而"人是隨順欲望的動物"是錯誤的邪知邪見。


/\//


八正道它是什麼樣的一個原則呢?其實它是一個實踐的方法。因爲我們對於每一樣的事情,要先具備有[正確的知見];並且有了正確的知見之後,再來詳細地思惟,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見;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並且我們還要常常練習,憶持不忘;乃至於最後能夠在任何的場合、任何的境界,都能夠心得決定。這個反覆練習、內化、念念不忘,到最後心得決定,其實就函蓋了所謂的正精進、正念跟正定。所以,我們從正見、正思惟、正念、正定、正精進,這個都是我們所謂的實踐的方法,可以說是實踐的主要方法。除了這個主要方法之外,我們也希望說,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把我們周圍的這些環境,能夠適當的安排好,避免對我們的學習產生了遮障,所以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到我們的身口意行;這個就是對應到我們所講的正語、正業、正命。所以,如果從這個方面來看的話,八正道真的就是一個實踐的方法。

那麼這些實踐的方法,到底是不是談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的內涵,那還得要看說正見、正思惟裏面談到的是什麼樣的內涵。比方說,我們現在如果在聲聞菩提裏面,我們來跟大家談八正道的話,我們就優先會採用了四聖諦的方式來跟大家談。

那四聖諦裏面呢,關於它的正見跟正思惟,應該是哪些內涵呢?當然就是關於苦、集、滅、道這個四個聖諦的道理。


詳細,請恭閱:


正覺教團弘揚「如來藏正法」|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三乘菩提概說第12集─佛法八正道之正見與正思惟

三乘菩提概說第12集
由 正緯老師開示:佛法八正道之正見與正思惟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概說」。我們今天仍然要繼續跟大家談八正道。在上個講次裏面,我們跟大家用世間法的方式,跟大家解釋了世間八正道;那麼今天,我們要更進一步來看看所謂的出世間的八正道,或者說,我們說佛法裏面談的八正道,應該怎麼去看。

首先,我們要說這個部分,一般正如同我們這個講次裏面是接續著所謂的四聖諦、四聖諦的內涵,來看八正道;那是因爲,在聲聞人所修習的佛法裏面的話,四聖諦是一個根本的道理。我們前面跟大家談到了,八正道它是什麼樣的一個原則呢?其實它是一個實踐的方法。因爲我們對於每一樣的事情,要先具備有正確的知見;並且有了正確的知見之後,再來詳細地思惟,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見;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並且我們還要常常練習,憶持不忘;乃至於最後能夠在任何的場合、任何的境界,都能夠心得決定。這個反覆練習、內化、念念不忘,到最後心得決定,其實就函蓋了所謂的正精進、正念跟正定。所以,我們從正見、正思惟、正念、正定、正精進,這個都是我們所謂的實踐的方法,可以說是實踐的主要方法。除了這個主要方法之外,我們也希望說,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把我們周圍的這些環境,能夠適當的安排好,避免對我們的學習產生了遮障,所以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到我們的身口意行;這個就是對應到我們所講的正語、正業、正命。所以,如果從這個方面來看的話,八正道真的就是一個實踐的方法。

那麼這些實踐的方法,到底是不是談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的內涵,那還得要看說正見、正思惟裏面談到的是什麼樣的內涵。比方說,我們現在如果在聲聞菩提裏面,我們來跟大家談八正道的話,我們就優先會採用了四聖諦的方式來跟大家談。

那四聖諦裏面呢,關於它的正見跟正思惟,應該是哪些內涵呢?當然就是關於苦、集、滅、道這個四個聖諦的道理。

也就是,我們要知道說什麼是苦,什麼是佛教所謂的苦;佛教所謂的苦,並不是我們吃到的苦澀的東西那個叫苦;實際上佛教的苦,是遍於一切境界所能夠見到的都是苦。那麼這個苦是不是一味的消極、灰色呢?其實正好相反,如果能夠真正掌握到佛教苦的這個義理的話,反而這個人生呢,會產生出更積極進取的一面。這個是苦的部分。

當然苦的部分,接下來就要看看說,苦是怎麼產生集的?爲什麼我們會有種種的苦?這個就要牽涉到我們是在從累世裏面,是如何的自己自動、自發去累積了這些苦因跟苦果。這個部分我們聽聞了之後,要能夠謙虛、沒有慢心地聽聞了正確的知見之後,然後自己去思惟:爲什麼透過這樣子的熏習,透過這樣子的累積,我們會累積現在所遭受的這個種種的苦?所以,這個部分就是關於苦集的部分的正見跟正思惟。

那麼苦滅的部分,一樣的,我們必須要先熏習,特別是對於解脫道裏面的無餘涅槃的境界,要有正確的理解;從那個正確的理解之後,才能夠跟前面所講的苦聖諦跟苦集聖諦這兩個聖諦交互參照,並且形成一個穩固的佛法的解脫基礎。所以這個部分——正見部分,一定是對於無餘涅槃、對於解脫的道理有所正確的認知,並且還要經常思惟這樣子是不是符合於佛經 佛所開示的這些道理,要經常的加以思惟。這個就是關於苦滅聖諦的正見跟正思惟。

同樣的,道諦的部分,就是要實際去實行的部分。這個實際實行的部分,其實講的最通俗的說法,就是我們用八正道當作實踐的方法,這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所以我們說,正見跟正思惟,放在聲聞菩提裏面,以四聖諦來解說的時候,就是針對苦,跟苦的集,跟苦的滅這些部分有正確的見解跟思惟。

那麼接下來,應該知道了這個苦的集、苦的滅之後,我們應該要怎麼樣從現在所看到的苦跟苦集的狀態,然後慢慢讓我們自己能夠漸次達到苦滅的狀態呢?當然就是要我們依照 佛所開示種種的解脫的行門,一一的去實踐;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有所謂的正精進。正精進的內涵,就是要按照,比方說按照《阿含經》裏面 佛陀所開示的道理,我們一步一步去實作。並且在實作的過程中,必須要繼續維持解脫的正念,乃至於最後我們能夠正定。這個正定,當然有許多人在聲聞菩提裏面講的正定,包含了許多的這個禪定的內涵;但是,我們其實要回歸正定這個「定」這個字,其實談的是心得決定。我們說即便是禪定本身,也是讓我們的心容易制心一處;那麼制心一處豈不就是心得決定嗎?所以,其實我們應該要從它根本的道理來看,定這件事情,其實講的是心得決定。所以,哪怕是我們也許禪定的功夫也不見得真的很好,可是我們如果有按照真正 佛所開示的方式去斷我見、斷我執的話,那麼一樣的,我們在正定方面的修習,是一樣值得讚歎跟喝彩的。

除了這些之外,當然我們又說要減少遮障,所以我們希望有正語、正業跟正命。那正語跟正業的部分呢,過去一般在這方面的說法,也都是回歸到說我們要儘量減少造口業。那正業的部分,當然我們談到的就是要持五戒,要行十善業。正命的部分呢,我們談到了就是希望大家要選擇正當的職業,比方說不要去開賭場這些職業。另外,除了一般正當的職業之外,我們也更希望,凡是有意要學佛、有意要根本改造命運的朋友們,希望在選擇職業的時候,能夠注意到儘量能夠遠離會對衆生造成侵害的職業;比方說屠宰業這部分,應該要儘量的遠離。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在說,在聲聞菩提裏面,談四聖諦的時候會談的範圍。不過就是說,我們現在希望,正因爲前面的講次裏面,我們的親教師已經針對四聖諦,給大家講解得非常的詳細了;所以我們現在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我們不妨從整個佛法的眼光來看看所謂的八正道,特別是今天談的正見跟正思惟的部分。

我們說佛法的部分,不外乎就是解脫道跟佛菩提道,我們先來談談解脫。解脫談的當然就是煩惱是什麼,然後我們怎麼減輕煩惱,並且我們是不是最後能夠究竟解脫於煩惱。我們要跟大家建立的基礎的觀念、正確的觀念,也就是正見,這個部分談的就是「解脫是學佛的必經入門之路」。

我們給大家舉的例子就是,比方說,我們如果要跑跳之前,我們應該要先學會走路,先學會走路之後,然後接下來才能夠跑跑跳跳。可是,我們能夠跑跑跳跳之後,接下來我們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跟知識的增進,我們會對我們的身體結構、健康種種,會具足更多的知識跟具足更多的技術。所以,當我們具足了這一切之後,回過頭來看看最基礎的這個走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到說,的確走路是一個我們邁向掌握身體結構的一個必經之路;可是它的更根本的關於身體結構跟健康這些的道理,其實它是完整的函蓋我們當時能夠走路的這件事情。

又比方說,我們一般在世間在學的時候,我們要學比方說學這個算數來講,一開始的時候,當然老師要教我們說一加一等於二,這些簡單的算數道理;所以,我們要透過像一加一等於二這樣子的一個算數的基本道理,我們才能夠進一步學更深的算數,甚至於接下來學更深的數學。所以,如果沒有經過基礎的算數的話,我們根本就很難再學更深的算數或者更深的數學。可是我們學了算數跟數學之後,接下來我們會接觸到更多世間的學問知識;比方說,我們接觸到會計學,比方說,我們會接觸到經濟學,甚至我們會接觸到物理、化學等等既廣又深的世間的學問知識。當我們學到了這些學問知識的時候,回頭再去看看小學的時候,老師教我們一加一等於二那個基本的算數的話,我們應該都能夠同意,這些基本的算數是我們學到世間學問的基礎。你一定要有具備這些基礎,才能夠學更高深的學問知識;可是你反過頭來,當你已經學到了這些高深的學問知識之後,你回過頭來再看這些基礎算數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這些基礎算數,都包含在所謂的更根本的學問的道理裏面。

給大家舉這個例子,其實就讓大家知道說,解脫跟佛菩提的這兩件事情,我們要說的是,不管是解脫或佛菩提,其實這個解脫煩惱的這個是一切學佛的必經之路。正如同說,我們在學基礎算數一樣,你一定要先知道、先掌握正確的解脫的義理跟行門,然後才能夠學更高深的;那麼更高深的,其實談的就是佛菩提。那麼一旦學到佛菩提之後,回來再看解脫的時候,其實你會了然於心——解脫是一個必經之路;但是,解脫的整個的部分,其實都完完全全函蓋在佛菩提的範圍裏面。

這個其實也是呼應到 佛陀當年弘法的順序,因爲 佛陀正是先開始講解脫道,然後再來開始跟弟子們講解佛菩提道。佛陀這樣子的弘法順序,除了說是爲了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先讓大家快速的能夠解脫以建立信心之外;我相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內涵,就是因應娑婆世界衆生的心性,所以我們建立這樣子一個法次第,會讓佛菩提的基礎——佛菩提透過解脫道的修習,能夠建立了適當的基礎,讓大家以後在修習佛菩提的時候,不會再因爲解脫的基礎不穩固,而產生了所謂的性障或者種種的遮障等等。這個我們是覺得說,佛陀弘法的順序也正是呼應了這一點。

所以我們跟大家說的是,關於正見的部分,學佛一定要有正確的解脫知見;並且我們說,解脫這件事情,最好大家要具備的有初果向。初果談的就是,有很清楚的界定,就是斷了三縛結,而三縛結裏面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我見。那這個我見並不是我們一般所想像到的,不堅持自己的見解就是沒有我見,或者是不執著我們自己就叫作沒有我見;其實我見的內涵是需要去深究的,深究的關鍵,其中一個重要的典籍就是所謂的《阿含經》。如果各位觀衆對於《阿含經》,覺得直接去唸的話覺得不容易下手的話,其實建議各位觀衆可以參考我們會裏面 平實導師所寫的《阿含正義》;在這個《阿含正義》裏面,平實導師非常清楚準確地描述了我見跟我執的內涵。

我們剛剛講說初果,初果斷三縛結,而三縛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見;可是我們剛才跟大家講說,要學佛至少要能夠初果向。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大家最好能夠斷我見,能夠得到初果,然後再繼續學佛菩提的時候,這個路就會走得很穩、很順;可是當然就是說,如果限於修學的環境一些限制的話,至少我們應該要鼓勵大家,如果還沒有得到初果的話,至少要知道說,我們已經朝向初果前進,這個叫作初果向。初果向一個重要的關鍵,就一定要知道,一定要知道我見的內涵;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斷得了我見,但至少要知道我見到底指的是什麼。

接下來,我們說除了正見的部分,除了解脫道是如此的話,佛菩提道更是如此。因爲佛菩提,談到「菩提」這兩個字,談到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清淨本心;既然是清淨本心,自然祂也是一樣會具足解脫的功德的。所以我們說,我們剛才給大家講說,我們說解脫是學佛的入門、入手的地方,沒有錯;因爲我們要學佛菩提道,一樣的我們希望大家要能夠具備初果向,最好是已經有了初果之後,然後繼續來求明心見性。所以我們常常說,跟我們的學員說,要學佛菩提道,也是希望大家能夠斷三縛結;並且在我們明心見性之後,更能夠明白解脫的道理。明心見性之後再回頭來看四聖諦,看因緣法,那是對於每一項的內涵,都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會跟認知。明心見性之後我們也才會知道,其實一切的佛法,包含我們剛才講的四聖諦、因緣法的這些所有的一切法,其實都是建構在如來藏之上。這個就是我們要給大家談的,關於整個對於佛法應該具有的正見跟正思惟。

所以我們要提醒大家就是說,這個正見的部分,我們說解脫必定全部函蓋於佛菩提道,但希望大家,解脫是學佛必備的知見,我們希望大家即便是學佛菩提道,也是應該要從斷三縛結開始;並且,佛菩提道的關鍵是明心見性,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能夠正確的理解大乘經典。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初學佛的人在正見的這個部分,應該要先建立正確的解脫知見,也就是要知道三縛結,要知道我見;這個是對每一個初學佛的人都是很重要的基礎。我們應該要先具體的知道三縛結裏面的我見指的是什麼,避免在初學佛的時候,就直接用「不執著」這三個字去函蓋一切的佛法;這樣子的話,對我們的學習來講,都會產生障礙。

那有了正確的知見之後,接下來我們必須要透過思惟——正思惟,把我們剛才的知見內化,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見。因爲我們如果沒有經過思惟整理的話,老師不管怎麼說,那永遠是老師的知見,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所以我們必須要透過正思惟的方式。同樣的,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正思惟,一定要基於正見;正見就是我們剛才給大家談的全部的內容。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掌握正確的這個見解——正見來說,我們再來思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比方說我們如果聽到有人說:「我們思惟,可以思惟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因而對於名利、權勢、恩怨這些事情,都能夠一一的放下而不執著。」如果我們面對這樣子的一句話的時候,我們應該要進一步的思惟,用我們剛才給大家講的正見來思惟、來理解看看,這句話是不是能夠完整地傳達解脫的這個意思呢?

比方說我們剛才跟大家講的,一般人碰到這類型的事情,通常會關注在所謂的「不執著」這三個字。所以,哪怕是《金剛經》裏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者《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些的道理,往往我們都會直接傾向用「不執著」這三個字去理解所有的經文。但是,剛才我們在正見的部分已經跟大家說了,就是《金剛經》、《心經》的這一些的經典,實際上這些經典都是所謂的菩薩們修習所需要的經典,它們都是屬於佛菩提道的範圍;而對佛菩提道的正確的理解,也就是對於《金剛經》跟《心經》這些經文的正確的理解,必須要有明心的基礎,才能夠對這些經典的意思有正確的掌握。在還沒有明心之前,其實我們應該要請大家回歸到最根本的解脫的道理,這個就是我們在正見裏面跟大家說的,要建立正確的解脫知見;也就是,要正確的掌握什麼是我見,才能夠在這個思惟裏面,不會因爲「不執著」這個三個字就走偏了。所以這個部分,在思惟的部分跟大家舉的例子,請大家要特別的記住。

我們再一次的叮嚀大家:如果還沒有明心,還沒有找到我們自己的清淨本心的話,請大家在面對佛法的時候,儘量先回歸解脫的原理。你可以想想看,比丘們當年在聽到 佛的開示之後,是如何繼續的修習,是如何去成就解脫的呢?比丘們在聞 佛開示之後,是不是像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一樣,去思惟說,對於名利、權勢、恩怨,放下,不執著,就達到解脫了呢?所以這個部分,是一個很關鍵的情節,請大家好好想想看。

其實我們要再次叮嚀大家,就是解脫的關鍵是三縛結,三縛結裏面最重要的是我見;而我見通常我們所看到的,在現在看到的所謂的「不執著」的講法,往往都沒有正確的掌握我見;所以請大家先別用「不執著」三個字來函蓋一切的佛法。不如老老實實的閱讀《阿含經》,或者閱讀 平實導師所寫的《阿含正義》,去掌握解脫的義理。這個就是我們在正思惟的部分應該掌握的精神。

今天就先跟大家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正覺教團法界弘法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 正覺同修會2017年4月開課公告 開鑼了! 】】】

[每年四、十月都有新班開課]

*開課後三個月內,都歡迎報名聽課*

http://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class


共修期間:二年六個月 費用全免

*開課後三個月內,都歡迎報名聽課*

即日起接受報名,欲參加者請向本會函索報名表 (103)台北市承德路3段277號9樓,或下載報名表

正覺各地講堂地址、電話、地圖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參考: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華嚴聖境故人來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13: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518022028AA0B9Mq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