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一下國文的問題?

2017-05-17 4:18 pm
范仲淹岳陽樓記 旨在刻劃好友滕子京宦海浮沉 修葺岳陽樓的原委始末 除了勸慰好友 亦用來自勉 可說是貶謫文學的知名作品
歐陽脩醉翁亭記 記述琅琊山上的山水之美及醉翁亭上的宴遊之樂 抒發個人的際遇與感懷 藉以排遣被貶謫的鬱悶心情
請問這兩行對古文的敘述哪裡有錯呢?

回答 (1)

2017-05-18 1:15 pm
我願意回答第二題。
1.《醉翁亭記》為記敘文,記歐陽修在「醉翁亭」與眾賓宴會之樂。文中描述醉翁早晚與四季景色的變化常為考試命題重點。
2.宋仁宗慶曆年間,歐陽修因事獲罪,貶知滁州。在滁州以詩酒自娛。時有山僧智僊者,築亭於瑯琊山,請名於修。修名之曰「醉翁亭」,自號醉翁。本文即此時所作。
3.本文旨在寫歐陽修與賓客遊宴醉翁亭之樂。

【課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僊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谿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者,眾賓懽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語譯】
  環繞滁州城的四周都是山巒。它的西南山峰的樹林和山谷尤其秀美。放眼望去,那草木繁茂,山林幽深而秀麗的地方,就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那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就是釀泉。山峰回環,山路盤旋,有個像鳥兒展翅般地座落在泉水邊上的建築,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誰呢?就是山上的和尚智僊。給它命名的人是誰呢?就是太守自己。太守同賓客們來到這裡喝酒,稍微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自號為「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於酒,而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情趣,是在心中領會而寄託在酒中!
  如果太陽出來,林中的霧氣就消散了;煙雲歸集,山岩洞穴就又顯得昏暗了,這樣陰暗晴朗的變化,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野地的香草萌芽,香氣清幽;樹木開花,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密的樹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水位下落,山石顯露,就是山間的四季變化。早晨出去,傍晚歸來,四季的景色又各不相同,這其中的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那些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喚,後面的答應,駝背老人和拉著手的孩子往來不絕,這些都是行遊的滁州人。到溪邊釣魚,水深而魚肥。用泉水釀酒,水香而酒清,各種野味和山菜錯雜地擺在面前,這就是太守所設的宴席。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彈琴奏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人贏了,酒杯與籌碼雜亂交錯,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嘩,這就是賓客們歡樂的情景。那位面容蒼老,頭髮斑白醉倒在他們中間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過了一會兒,夕陽下山了,人影散亂,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回去了。樹林漸暗,而上上下下一片鳥鳴聲,這是遊人離去了而鳥兒在歡唱。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而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遊覽山水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同大家一起享受這種樂趣,醒了能把它寫成文章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的歐陽修。
參考: 李華,〈第一單元、古文精選-無韻文〉,《國文經典》,(台北:鼎茂圖書,2007),頁251-254。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14: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517081832AAXfDVF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