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我國中明明人際關係很好 上了高中不知道為什麼人緣一落千丈 很難與大家融入 我以前都是跟女生相處 而現在班上都是男人 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跟他們相處 如何改變我的人際?

2017-05-16 6:55 am

回答 (1)

2017-05-16 9:32 am
  只要是活著的人,就脫離不了溝通與互動,而人也因藉著與人的相互往來得以生存。我們對於這樣的一個基本現象,往往覺得理所當然,就像呼吸一樣,也因此時常忘記,其實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溝通與互動之中。
  人際關係如同一張無盡的網,我們生於其中、長於其中,許多意義在其中建立,喜怒哀樂也在之間流轉,然而,卻因為身陷其中,我們不易耳清目明,充其量只是活在自以為是的客觀中,但縱使是人際間無止境的糾察,或是當下覺察的神清氣爽,全是我們竭盡所能的生存之道,不論自己是否滿意,我們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活得更好。
  我認為最大的學習,源自於自己的家,在家中,我們學習所有人際關係互動的雛形,當我們長大之後,就帶著這個雛形到社會各個層面去。家庭是第一個讓我們學習如何生存的場所。
  在人際關係之中,包含工作關係,不再只是場所的不同,而是角色、權力關係等等的差異,其目的都一樣-尋找一個更令自己滿足的生存模式。
  本來,溝通就是要跟人來往、和人互動,如果我們能以別人的反應來做為自己的鏡子,而別人也因認識你而給你回饋時,必能從這樣的回饋當中了解自己。
  所以,一個想了解自己愈深的人,或者希望自己可以活得更有意義的人,應該多主動去接觸更多的人,吸取更多的回應,從這些回應,就可以看出自己的特質,並且,也藉著自己的參與和別人的回應,給自己一個學習、調整的機會,讓自己在人際互動中有更多的覺察和自主,這是開發自己EQ的根本。
  因此,在這樣的一個學習歷程裡,我希望大家能夠逐漸地清楚自己的要求是什麼?自己的身心狀態又是什麼?希望給自己增加些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為什麼?因為人在溝通與互動時,常常都是在完成自己「內在自我」那個部分,只是我們都不自覺。所以,那個自我的部分,是我們生存力量的來源。我要生存下去,而且我要活成什麼樣子,我就會出現一股驅力,讓自己藉著這股驅力,去跟人家互動,希望去完成自己的理想狀態。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其成敗的因素很多,綜合地說,大概不出於:一、接納自己;二、被他人接納。一般人的習性,都是希望他人接納自己,卻不先考慮他人願不願意接納自己。但是,如果雙方都是抱持這樣的心態,必然會造成衝突!如果能先放下自我的考量而理解他人,並且接納他人,便很有可能也被他人接納了。這其中的關鍵便是:若想他人接納我,必先設法接納人。
  一個人基於他的生存狀態,玩的戲碼有限,於是會在他的行為裡形成某些有規則可循的「互動模式」。比如說,在投射部分,我們腦袋裡的密碼非常重要,你會發現你在那個投射裡面重複同樣的行為,因為那麼密碼對你來講,實在牢不可破。
  互動模式裡面可以看見一個人的特質和風格。如果常年累月這樣下來,覺得日子過得還不錯的話,表示這樣的行為模式,在你的人際關係裡,不構成太大的衝突或者是不愉快,表示你各方面的平衡都還不錯!可是如果說這個模式行之有年,卻出現一些非常不愉快的,或者是出現很多煩惱的話,就必須要回過頭來想,是什麼地方卡住了?什麼地方出狀況了?大多數的人不會回頭去看看自己的模式,而會把責任放在別人身上。
  要打破那個循環之前,得先發現,那個模式是什麼?所以找找看你的人際互動是不是有一些已經固定的模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出現?自己是因為什麼模式來這樣傷害自己,錯誤的肯定自己?唯有這樣,才能從互動的模式裡面,找出脫困的方法。
  所以我的說法是,人要慢慢地學著,特別是長大以後,要學著怎麼樣讓自己的表裡可以逐漸的有機會趨於一致。但趨於一致並不表示你要把原有的生存方式丟掉,表裡一致,是一個人可以忠於自己的內在世界,同時尊重別人的感受,而且是在重視情境的影響之下,所產生的生存方式或溝通型態。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在世界,所以對自己的內在變化,是坦白而且接納的;因為尊重別人的感受,所以對人總是試圖去了解;對情境中所發生的事,也是願意去重視,並且想辦法解決。當這些因素掌握了,人是安定的,不必自我貶低而去討好,不必凡事控制而去指責,不必像個超人一樣的要求自己,也不必像個無頭蒼蠅,四處亂竄,而可以活得更有人味、更有自己。
參考: 楊蓓,《自在溝通》,(台北:法鼓文化,2010)。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12: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515225553AAdZs4d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