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250戒的問題?

2017-05-15 2:21 pm
我在網路上查到250戒,但是在youtube上都看到佛光山或慈濟都有破戒

https://m.youtube.com/results?q=%E4%BD%9B%E5%85%89%E5%B1%B1%E8%A1%A8%E6%BC%94&sm=3


https://m.youtube.com/results?q=%E4%BD%9B%E9%99%80%E7%B4%80%E5%BF%B5%E9%A4%A8%E7%A6%AE%E6%95%AC%E5%A4%A7%E5%BB%B3&sm=3

能請善知識解釋嗎?


所謂250戒
一.四驅擯(波羅夷)
1.不淨行
2.偷盜
3.殺人
4.大妄語

二.十三僧殘
1.故意出精
2.故意與女人身體相觸
3.對女人說淫穢語詞
4.要求女人行不淨行侍奉
5.為男女傳達情意
6.建小房子不合規定
7.建大房子不合規定
8.無憑無據地毀謗比丘犯驅擯戒
9.穿鑿附會地毀謗比丘犯驅擯戒
10.離間僧團
11.追隨離間僧團的比丘
12.對勸誡的比丘惡言相向
13.敗壞居士並毀謗勸誡者

三.二不定
1.與女人在可行不淨行處
2.與女人在可說淫穢語處

四.三十捨懺(捨墮)
l.存放多餘衣服
2.沒有帶足三件衣服過夜
3.存放布匹
4.讓非親戚比丘尼洗穿過的衣服
5.直接接受非親戚比丘尼衣服
6.向非親戚居士乞衣
7.被搶後向非親戚居士乞衣過限
8.指定非親戚居士供養某種衣服
9.干涉非親戚居士供養衣服方式
10.向居士索取衣服時過於急切
11.用蠶絲作被褥
12.用純黑羊毛作被褥
13.被褥各色羊毛比例不合規定
14.六年內做新被褥
15.新坐墊不加上舊坐墊的布
16.帶羊毛走路過限
17.使非親戚比丘尼洗羊毛

18.接受金錢
19.買賣貴重金屬
20.從事物品交易
21.存放多餘缽
22.隨意換用新缽
23.存放藥物超過七天
24.提前使用雨浴衣
25.送人衣服後奪回
26.命非規戚居士織布
27.命織工織好衣
28.存放特施衣過限
29.有難離衣宿過六夜
30.將供養僧團的物品據為己有

五.九十二懺悔(波逸提)
l.故意說謊
2.辱罵
3.毀謗比丘
4.帶領未受戒者朗誦經文
5.與未受戒者同宿
6.和女人同宿
7.對女人說法超過五至六句
8.實證得聖法而告訴未受戒者
9.將比丘犯的重罪告訴未受戒者
10.挖掘土地
11.砍伐樹木
12.犯戒不坦白承認
13.嫌罵
14.曬坐臥具不收
15.在房內鋪臥具不收
16.強佔房舍
17.趕人出房
18.住閣樓使用可拆卸的床(椅)
19.大寺院的屋頂超過二至三層
20.在草或泥上傾倒有生物的水
21.未經指派擅自教導比丘尼
22.教導比丘尼至日暮
23.至比丘尼寢室說法
24.毀謗教導比丘尼的比丘
25.送衣服給非親戚比丘尼
26.作衣服給非親戚比丘尼
27.與比丘尼約定同行
28.與比丘尼約定同船渡河
29.命比丘尼聳恿居士供養食物
30.單獨與比丘尼共坐
31.固定在同一處乞食
32.結眾受供養

..
..

http://blog.udn.com/B26780000/2790420

回答 (3)

2017-05-15 2:47 pm
.
守戒不要怕破戒, 正如衣服髒了,只要用清水一洗,自然潔淨如新;

戒律有開遮 , 什麼環境下 , 什麼條件下 , 某些戒是可以做的 , 這裡的細節不是外人能懂 。

戒是戒自己的工具 , 不是拿來衡量別人用的 。 跟不懂的外人無關 , 更不是外人的放大鏡, 雞蛋挑骨頭, 搞鬥爭的工具。

在我國的律典中,沒有一部是允許俗人來批評僧事的,特別是大乘菩薩戒,不要說是批評僧事,即使僧俗四眾弟子中的任何一人犯了過失,也不應無拘束地廣肆批評,否則便犯了《梵網經》重戒第六條「說四眾過戒」。


伊斯蘭教阿拉先知說 : 要批評別人前 , 先灑一噗尿照照自己嘴臉 , 看看自己有多行 ?


耶和華教導我們說:“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1, 7; 3)

上帝不准他的信徒對自己的靈性疏於檢點,反去批評別人,這原是撒旦的作為。他教導我們:責人先責己。不要只看別人的毛病或錯誤

更不要以我們自己的標準去苛求他人和平常人,只看見別人的眼中有刺,而沒有看見自己眼中的梁木。那些對別人隨意論斷、隨意指手畫腳、隨意抨擊的人,不是真正的耶穌基督的子民,是受了撒旦的捆綁。(馬太福音7:5 )

我們在上帝面前本身就已成罪人而不知 (過錯或毛病),我們有什麼資格一知半解的論斷別人呢?




.
2017-05-15 2:28 pm
2017-05-17 8:24 am
除了出家眾外,沒有得沙門果的人都不應該去看出家僧戒。

/\///


出家眾的戒,有「沙彌跟沙彌尼戒」──這是針對還沒有成年的小沙彌跟小沙彌尼所施設的戒。小孩子去出家,男眾就稱為沙彌,女眾就稱為沙彌尼;針對於這些沙彌跟沙彌尼,有一些施設的戒律,就稱為沙彌跟沙彌尼戒。

那「式叉摩尼戒」呢?是針對於「近事女」所施設的戒。近事女的意思就是說:當女眾要出家時,一般寺廟不會馬上幫她剃度;為什麼沒有馬上幫她剃度呢?因為有些女眾要出家的時候,她不知道她是不是已經懷孕了;等到出家完以後,隔了一、兩個月以後,才發現月事沒來,懷孕了。這個就麻煩了!所以一般女眾要出家的時候,都會先讓她類似出家,但是還沒正式出家;就讓她在那個寺廟旁邊先住,觀察一段時間,確實沒有問題,才正式出家。在這一段時間裡面,也有針對這些近事女施設的戒,這些戒就稱為式叉摩尼戒。

「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就是針對出家男眾跟出家女眾所施設的戒。

所以戒有分為以上這幾種,但是我們先前所提到的「學戒要持戒」,這個持戒是指哪一種戒呢?「學佛要持戒」,這個戒是指哪一種戒呢?「六度中的持戒」是指哪一種戒呢?當然就是指「菩薩戒」。

所以「學佛要持戒」,是以「菩薩戒」為主,並不是指五戒,當然更不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是指菩薩戒。從菩薩戒的名稱,很明顯的它是針對在家眾,跟出家眾的菩薩所施設的戒。


詳細,請恭閱:


正覺教團弘揚「如來藏正法」|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學佛為什麼要持戒?(上)─學佛釋疑三第28集

學佛釋疑(三)第28集
由 正銘老師開示:學佛為什麼要持戒?(上)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個題目,有人問到:學佛為什麼要持戒?

為什麼會有人有這樣的疑問呢?因為有些人他們認為只要不受戒,如果不小心犯了戒或造了惡事,或許就沒有罪,也可能就沒有報應,這樣對嗎?很明顯的,這是不對的!因為不受戒的人,不小心犯戒或造了惡事,雖然沒有「戒罪」,但仍然有「性罪」,因為還有「因果律」存在啊!而且一定有因果律存在。譬如說:一位沒有駕照,不清楚交通法規的人,絕對不會因為他不懂交通規矩闖了紅燈或跑上快速車道,被車子撞到就不會受傷的;只要被車子撞到就一定會受傷,不會因為他不懂交通規矩,就不會受傷或受傷比較輕。受傷的輕重,是依被車子撞到的力度及撞擊的地方而定,並不是依懂不懂交通規矩來決定的。有駕照,清楚交通法規而違反交通規矩的人,只是多一條罰款而已;而且瞭解交通法規,還有另一個優點,也就是可以因為瞭解相關交通法規,而避免不必要的車禍或傷亡。同樣的,一位沒有受戒的人,絕對不會因為他沒有受戒,犯了戒或造了惡事就沒有惡報;只要造了惡事,就一定有不好的果報,不會因為他沒有受戒,就不會有惡報或比較輕報。因緣果報的輕重呢,是依造業的輕重而定,並不是依有沒有受戒而定。受戒的人造了惡事,只是多一條戒罪而已;而且有受戒的人還有另外一個優點:也就是可以因為瞭解戒的相關戒相及精神,而避免不必要的惡報。

知道了這個概念以後,接下來我們來瞭解:這個戒是如何去形成的?僧團剛開始建立的時候,眾人問佛:「應制何戒?」佛就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七佛的通偈。另外《四分律》卷9有提到:「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也就是說僧團剛建立的時候,是沒有制戒的。在《毘尼心》卷1裡面也有記載:「如來成道十二年中,為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年後終至涅槃,為諸鈍根多行毀犯,隨缺補過廣制戒律。譬如納衣有孔方補。佛臨涅槃時,以此律藏付囑優婆離。」很明顯的,從《毘尼心》卷1裡面的經文,有提到 如來成道十二年當中,只是為了諸利根的這些出家眾、或這些菩薩略制戒律,僅僅是稍微簡單的制了一些戒律。如來成道十二年後,一直到 佛入涅槃之間,才為那些鈍根者去廣制制戒,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所謂鈍根者,是說他們還會常常去犯到某些罪或過失,當他們犯到了某些罪或過失的時候,馬上隨著缺失就補過。這是 佛的慈悲啊!佛避免鈍根者落入因果,也為了他們不要再有類似的這些過失再發生,所以才去廣制這些戒律;所以僧團剛建立的時候,佛是根本沒有制戒的。那為什麼會制這些「戒相」呢?是因為有些鈍根的人,即使做錯了某些事情,如果不跟他們明講,他仍不知道這些事情到底能不能做?利根的人,他只要知道這個事情是惡的,他就不做;是善的,他就會去做。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制戒的原理」,也就是這個戒的原理是怎麼來的。佛在《優婆塞戒經》卷7裡面有提到:「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復戒者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復戒者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又復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名學。」

佛在《優婆塞戒經》卷7裡面提到:「何因緣故名為戒?」是什麼因緣才取這個名字,叫作「戒」呢?佛是這樣開示的:「戒者名制」,也就是說,戒者是制。大家台語有沒有聽過「ㄗㄟˋ」?很多人以為這個「ㄗㄟˋ」是這個祭祀的「祭」,其實不是;「ㄗㄟˋ」呢,是這個「制」。就是說,一些不善的法要出來,我們就用這個「制」把它壓制、把它制止不讓它出來;也就是說它能夠制止一切不善的法。這個戒呢,只要我們守得住這個戒,我們就能夠制止一切不善的法,所以我們就稱它叫作「制」,所以戒又稱為制。

又復戒者又名為「迮隘」,迮隘是什麼意思呢?迮隘是說:「雖有惡法,性不能容故。」也就是說有一個不好的惡法,這個惡法要往這邊過來,我們就讓它不要過來,把它壓迫到只有一個小小的空間,把它鎖住。譬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怎麼能夠讓蛇可以走直線呢?因為蛇一定是彎來彎去爬著走,如果讓蛇走在一條直線上直直地走,怎麼讓牠這樣走呢?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我們用一條塑膠管,把蛇放進去,這條蛇只要從這一端要走到另外一端,牠一定要走直線,不然牠就是走不出來。這個迮隘的意思就是說,原本有個東西或惡法,本來是要亂跑、亂竄的,我們就讓它乖乖地安住在這裡,所以戒又名迮隘。

這個戒又名「清涼」,戒怎麼會清涼呢?它為什麼能夠稱為清涼呢?因為它能夠遮煩惱熱。大家想想看!有些人說:「煩惱怎麼會熱呢?」如果我們現在突然間想到說:「啊!糟糕!我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去做。」這件事情可能會影響到很大很大的一個過程,那我們會不會流汗?或突然間全身就一陣子熱惱起來呢?所以不管是貪、瞋,這些煩惱都是會有熱惱的。而戒能令這些煩惱熱不令得入,也就是說讓這個煩惱熱,不讓它進來或生起;所以當我們全身都沒有什麼煩惱時,我們就會發現會越來越清涼。

接下來,這個戒又名為「上」,上的相反就是下,上是什麼意思呢?上就是說我們這個戒呢,如果守得好又修得好的話,我們就可以往生天上,甚至於一直到無上道。什麼叫「無上道」呢?無上道就是已經成佛,沒有比祂還上面了,已經是最高了,所以這個戒又稱為上。

這個戒又名為「學」,為什麼叫作學呢?因為這個戒可以讓我們去學習如何調和我們的心、增長我們的智慧以及調和我們的諸根,所以它又叫作學。

也就是這個「戒」,它可以稱為「制」、它又稱為「迮隘」、又稱為「清涼」、又稱為「上」、又稱為「學」。很明顯地,戒也同時具有這幾項的功能,這幾項的功德。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戒到底有哪幾種?我們分別以在家眾及出家眾來介紹。在家眾受戒的種類有:三歸五戒,也有八關齋戒(或者稱為八關戒齋)以及菩薩戒。出家眾就分為:沙彌跟沙彌尼戒,還有式叉摩尼戒,還有比丘尼戒跟比丘戒以及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在家眾跟出家眾,都可以受戒的。

那「三歸五戒」呢?一般學佛人大概都很清楚,「三歸」當然就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跟戒酒。

「八關齋戒」它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就是前五戒以外,再加上不非時食(這也就是稱為「齋」,也就是一般人我們俗稱的「過午不食」。)此外,再加上不坐臥高廣大床,以及遠離作倡伎樂跟香花塗身;也就是說,我們哪天如果受八關齋戒,就不能去聽一些伎樂,也不能塗一些粉及噴香水。

至於出家眾的戒,有「沙彌跟沙彌尼戒」──這是針對還沒有成年的小沙彌跟小沙彌尼所施設的戒。小孩子去出家,男眾就稱為沙彌,女眾就稱為沙彌尼;針對於這些沙彌跟沙彌尼,有一些施設的戒律,就稱為沙彌跟沙彌尼戒。

那「式叉摩尼戒」呢?是針對於「近事女」所施設的戒。近事女的意思就是說:當女眾要出家時,一般寺廟不會馬上幫她剃度;為什麼沒有馬上幫她剃度呢?因為有些女眾要出家的時候,她不知道她是不是已經懷孕了;等到出家完以後,隔了一、兩個月以後,才發現月事沒來,懷孕了。這個就麻煩了!所以一般女眾要出家的時候,都會先讓她類似出家,但是還沒正式出家;就讓她在那個寺廟旁邊先住,觀察一段時間,確實沒有問題,才正式出家。在這一段時間裡面,也有針對這些近事女施設的戒,這些戒就稱為式叉摩尼戒。

「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就是針對出家男眾跟出家女眾所施設的戒。

所以戒有分為以上這幾種,但是我們先前所提到的「學戒要持戒」,這個持戒是指哪一種戒呢?「學佛要持戒」,這個戒是指哪一種戒呢?「六度中的持戒」是指哪一種戒呢?當然就是指「菩薩戒」。

所以「學佛要持戒」,是以「菩薩戒」為主,並不是指五戒,當然更不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是指菩薩戒。從菩薩戒的名稱,很明顯的它是針對在家眾,跟出家眾的菩薩所施設的戒。

什麼叫作「菩薩」呢?菩薩有分為聖、凡,也就是說有分為:聖位菩薩跟凡夫位菩薩;有分為:出家跟在家菩薩;有假名菩薩跟實義菩薩;還有菩薩有五十二位階,也有三賢位、外聖內凡等等。在菩薩的部分,若依「出離相」來分的話,菩薩就分為在家菩薩跟出家菩薩。若依「名義」來分的話,菩薩就分為假名菩薩跟實義菩薩。若依「聖凡位」來分的話,就分為凡夫位菩薩、跟外聖內凡菩薩以及聖位菩薩三種。其中外聖內凡菩薩,就是剛剛提的三賢位的菩薩;聖位菩薩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從這凡夫位菩薩、外聖內凡菩薩到聖位菩薩,剛好函蓋整個菩薩五十二個位階。

在修行的部分,是分別依:取相戒、十無盡戒以及三聚淨戒來持戒。什麼叫三聚淨戒呢?三聚淨戒就是修一切善法戒、攝一切律儀以及饒益一切有情戒。也就是說他要修一切善法,所有善法都要修;而且要攝一切律儀,所以會遵守佛的戒律,因而不會造作諸惡;另外還要饒益一切有情,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所以他是從自利利他,一直到成佛;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佛一定要受菩薩戒的道理,也是在這裡!菩薩戒跟聲聞戒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接下來我們來瞭解:「學戒跟持戒」。在二地以前,我們都僅能稱為「學戒」,而不稱為「持戒」;在二地以後,我們才能夠稱為「持戒」。為什麼稱為「學戒」呢?因為還需要學著怎麼去持戒。既然我們學佛,一定要受菩薩戒;但是有些人自信心不夠,心裡還是會擔心地說:「我不敢受戒啊!」問他:「為什麼不敢受戒呢?」他可能就會回答說:「因為我可能會去犯到一些戒。」也有些人會說:「菩薩戒那麼多條,我可能會犯到其中幾條吧!那怎麼辦?」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受戒有沒有功德呢?當然有啊!而且受戒的功德很大。因為有些人都很怕去受戒,所以這個部分,佛在經文裡面有提到:「有而犯者,勝無不犯。」這個經文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有」的意思是說:他已經受了戒;所以「有而犯者」是說:他已經受了菩薩戒了,但是不小心又犯了菩薩戒的這些人。「勝無不犯」是說:勝過雖然他沒有受菩薩戒,但是他不犯任何一條菩薩戒的人。大家瞭解意思嗎?大家可能依世間法來判斷,會覺得很奇怪!因為這些已經受菩薩戒,又去犯了菩薩戒的這些人;竟然會勝過於雖然沒有受菩薩戒,但是不去犯菩薩戒的那些人。佛在接下來的經文又說:「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這裡的「有犯」是說「有而犯者」,也就是說已經受了菩薩戒了,但是不小心又犯了菩薩戒的這些人,佛說這些人稱為什麼?稱為「菩薩」。「無犯」是指說「無不犯者」,無不犯者的意思也就是說,雖然沒有去受菩薩戒,但是他不去犯菩薩戒的那些人,佛說這些人是稱為什麼呢?稱為「外道」;所以不管有犯、沒犯都稱為外道。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要建立,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大家想想看!如果我們受了菩薩戒,其中一條戒是戒不殺,但是我們不小心,真的去殺了一隻動物;雖然我們犯了殺了這一隻小動物的戒罪,但是我們堅守不殺戒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對宇宙中的所有眾生,守著不殺的戒,這其中的功德差異是很大的。我們即使是不小心殺了一隻動物,但是我們對其他宇宙中的所有眾生,都守著不殺的戒。所以重點就在這裡!因為我們受菩薩戒,是我們接受了這個戒律,所以我們對所有眾生,我們持著不殺的戒;同時也對宇宙中所有的眾生,布施了無畏施,這功德是很大的。即使是不小心殺了一隻小動物;例如開車時,剛好一隻小動物跑出來,不小心讓我們撞到了,但是我們不是有心殺牠的啊!這是「通懺悔」的,所謂「通懺悔」就是:我們是可以懺悔,把這個戒罪懺掉的。所以只要我們仍然堅持這個不殺戒,我們依然對所有的眾生有無畏施,所以這個功德是很大的!但是那些不願意去受菩薩戒的人,不管犯或者不犯,他們都沒有去承諾要遵守,對所有眾生去守不殺的這個戒律;所以對所有眾生的無畏施,是沒有成就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學佛為什麼要持戒?」的第一個單元,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謝謝大家。

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正覺教團法界弘法





學佛為什麼要持戒?(下)─學佛釋疑三第29集

學佛釋疑(三)第29集
由 正銘老師開示:學佛為什麼要持戒?(下)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11/29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 正覺同修會2017年4月開課公告 開鑼了! 】】】

[每年四、十月都有新班開課]

*開課後三個月內,都歡迎報名聽課*

http://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class


共修期間:二年六個月 費用全免

*開課後三個月內,都歡迎報名聽課*

即日起接受報名,欲參加者請向本會函索報名表 (103)台北市承德路3段277號9樓,或下載報名表

正覺各地講堂地址、電話、地圖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參考: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收錄日期: 2021-04-11 21:35: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515062128AAtTUJ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