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 舊黨 急!!!?

2017-05-14 12:37 am
我想知道如果當時是以舊黨的角度來說,是用什麼樣的論點來反對王安石辦法的。

可以的話順便說一下王安石變法的優缺點

歷史報告要用的,主要是假設如果我們是舊黨的人,會如何跟新黨的人辯論,使之導致失敗。
更新1:

簡單來說就是想知道舊黨的人會用什麼樣的理由讓變法失敗 像是缺點......等?

更新2:

舊黨積極反對的理由。

回答 (2)

2017-05-14 2:59 am
王安石變法

  慶曆變政雖未成功,但宋代變法圖強的需要卻愈來愈為急迫。蓋此後二十年間,宋帝國政治益為惡劣,財政困絀幾至不能維持。及神宗即位,個性遠較仁宗剛毅,故能獨排眾議,任用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仁宗時即以詩文及論政聞於世,曾二次上書請求改革,仁宗不能用。神宗在藩邸時即對當時政治的積弊深感不滿,心儀安石已久,故即位後於熙寧二年(西元一○六九年)用安石參知政事,次年擢為平章政事,進行變法。安石為相五年,其所推行的新法均次第建立。新法的大方針不外有三:一、開財源,二、革兵制,三、普及教育。其理想在使宋帝國成為公私俱裕,兵農合一,教育普及的國家。新法的重要措施可分為下列各項:

財政方面

  先成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財政規劃及審議機構,制定全國年度預算,裁減冗費,然後推行下列各項措施:
一、 遣使考察各地農田水利及賦稅,另訂管理辦法,俾地盡其利,增加稅收。
二、青苗法:將各地常平廣惠諸倉積糧變錢,於禾苗方青時,借貸農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其受富豪之家剝削。
三、免役法:改差役為僱役,以貧富為標準,分五等級輸「免役錢」,而原來無差役之「單丁」「女戶」「官戶」等,則出「助役錢」,免除民間差役之苦。
四、市易法:於京師及諸州設置「市易務」,凡貨物滯銷者,由政府平價購買,或易官物。並允人民以田宅金帛作押,賒貨財貨,取息十分之二。
五、均輸法:將江浙荊淮上供及京師所需物資,依市價之貴賤,產地之遠近,現金購買,以省勞費。
六、方田均稅法:清丈全國土地,畫為同一單位,分為五等,以定田賦,革除豪強隱匿田地之弊,並使人民平均負擔賦稅。

軍政方面

  王安石之軍政改革主要在汰除冗兵,推行國民兵制度,使地方有自衛能力。其重要措施如下:
一、置將及汰除冗兵:於各路分置鎮將,授以專權,使兵將相習。並汰除冗兵,禁軍之不能勝任者,降為廂軍,不能任廂軍者,則取消其兵籍。
二、保甲法:十家為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其長均採公推制。百姓如家有二丁,以一丁為保丁,授以弓弩,教以陣戰。平時並以保甲組織禁姦防盜。其立意在恢復兵民合一之軍制。自熙寧二年(西元一○六九年)起,八年間共得民兵七百餘萬。
三、保馬法:凡京畿京東京西河北河東等路保民願畜養官馬者,或官家以馬交予畜養,或給錢令其自購,死病則須賠償。每年派人閱視其飼養實況。此法立意在建立騎兵,俾能與遼及西夏相抗爭。
四、改良軍器:各地置軍器監,以工官總制,募良工為匠師,監造並改良武器,以供附近各州之用。

教育方面

  王安石所推行的教育新法,用意有二:一在改革科舉,一在以學校替代科舉。其重要措施有二:
一、更貢舉之法:宋代科舉原有進士及明經兩科,安石廢明經科,進士科免試詩賦,專考經義策論,以通經及有文采者為合格,並以已著之三經(詩書周禮)新義為經義考試之標準。另設明法科,試以律令及刑統大義,以待不能成進士業者。
二、立太學三舍法:神宗以前太學生員僅三百人,有名無實。今太學立三舍法,新生入外舍,名額七百人,外舍升內舍,額二百人,內舍升上舍,額一百人。各舍有月考,每年有總考。上舍學生成績上等者,政府授以官職,中等者可取得與進士同等資格。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大多是切中時弊,極有價值的。唯安石本人個性執拗狷急,不能接納他人意見,而新法在宗旨上急功近利,頗有法家意味,與傳統儒家思想不同。如在財政方面,新法注重開源,與傳統觀念重節流不相脗合。因之當時思想保守擁護傳統觀念的士大夫如司馬光韓琦富弼等對新法多不贊成。甚至有原為安石好友,亦贊成變法者,因安石過於固執,堅持己見,目反對者為不讀書者流,轉與反對者合作。而當時反對新法者大多是朝中重臣,頗負時譽,因之其影響力更大,使新法遭遇之困難更多。他們反對的理由,仍是認為新法違背傳統,擾民過甚,宗祖之制不可廢。並不能提出更好的辦法。而由於安石的一意孤行,使他們更意氣用事,對安石作對人不對事的攻擊。因此安石在不能得到時望士大夫的合作下,只好起用新進或小人,結果為羣小包圍,新法推行不善,失去社會同情,終於離職引退。
  安石任相執政前後共有二次,熙寧二年(西元一○六九年)二月至七年(西元一○七四年)四月,八年(西元一○七五年)二月至九年(西元一○七六年)十月,前後共約七年,時間不能算短,但新政始終未能得到成功,這不能不說是他個人政治的失敗。最後安石寄居江寧,以簡樸的平民生活,飲恨而終,真可說是一幕歷史的悲劇。
參考: 李國祁,〈北宋的圖強與衰亡〉,《中國歷史》,(台北:三民,2002),頁201-204。
2017-05-17 2:00 pm
推荐你看《宋史纪事本末》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12: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513163715AAMB6ew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