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怎麼治理台灣?
回答 (6)
蔣中正絕非228元凶,綠營別張冠李戴含血噴人
228事件有時間差,不同時間差,有不同樣貌,綠營慣用伎倆是抓特定時間點放大擴大猛打是拿雞毛當令箭,搶發言權詮釋權,然而窺其全貌,228是綠營先行者在台既得利益日本皇民仕紳要不到利益,唯恐失勢,不願台灣回歸中國,約定這天反撲,趁國軍兵力薄弱,與日本浪人聯手,有組織地占領電台、軍事要塞、機場…,找日化較深的高中生在各交通要道持槍鎮守,廣播通知由東南亞遣返的台籍日本兵歸隊加入作戰,以會不會說日語閩南語分辨敵我,日軍式地殘忍殺戮所有由中國大陸派往台灣接收的人員及其眷屬,孕婦小孩都不放過,中共謝雪紅帶領的二七部隊也加入混戰,說這是台灣人民尋求解放的戰爭,時任台灣最高行政長官的陳儀不願接受日本皇民仕紳的招降,緊急向大陸請求救兵,蔣公下令「不要施以報復,違者嚴懲」,可是當時陳儀一心要為無辜被殘忍殺害者討公道,派兵搜索逃到各鄉鎮躲起的兇手,施以報復,蔣中正只好以違背軍令,下令槍斃他,故蔣中正絕非228元凶,綠營別張冠李戴含血噴人。
台灣水利之父絕不是八田與一,蔣中正退守台灣,臥薪嘗膽以建設台灣為中國三民主義模範省的理想奮鬥,發行新台幣穩定台灣物價,闢道路,發展經濟,推行地方自治及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鼓勵婦女接受教育,解放婦女,廢除台灣民間的童養媳,取消不平等制度,實施中華民國憲法憲政體制,實踐耕者有其田,向日據時期既得利益的台灣極少數大地主買農地,以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方式便宜分給台灣佔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佃農,解放佃農成為自耕農,成立建設廳水利局(1947 )、經濟部水利司 (1949),共建築8座水庫─阿公店水庫竣工(1953)、霧社溪霧社水庫竣工(1959)、中港溪大埔水庫竣工(1960)、大甲溪谷關水庫竣工(1961)、大漢溪石門水庫竣工(1964)、後龍溪明德水庫竣工(1970)、曾文溪曾文水庫竣工(1973)、大甲溪德基水庫竣工(1974) ,讓農民只要辛勤耕耘,就有收穫。而日據殖民者八田與一只建嘉南大圳烏山頭一個水庫(1930),把台灣佃農當農奴所種的稻米送去日本吃,台灣人只能吃番薯籤。後者實在差遠了,豈能跟前者相比,蔣中正奠定1990年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礎,這些辛勞的歷史史實,綠營及李扁蔡再怎麼野蠻也抹殺不了,蔣中正才值得後人讚揚,緬懷。
1.「勘亂時期」,1948年,國民大會制訂「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
→國民大會凍結憲法的部分條文,改以臨時條款為主。
→視共產黨為叛亂團體,進入潛在的戰爭狀態,賦予政府(尤其是總統)擴增權力的機會。
2.「戒嚴時期」,1949年,台灣省政府宣布戒嚴,成為全世界施行最久的戒嚴
→戒嚴狀態表示軍事機關的權力增加,軍法的適用性擴增。
→台灣的戒嚴並未嚴重妨害社會生活與發展,但人身的安全、遷徙的自由等基本人權受到妨害,集會結社和言論的自由則受到約束。
3.「黨國體制」,1952年,國民黨宣布改造完成,建立「以黨領政」、「以黨領軍」的制度。
→在中央政府各機關建立黨團組織,重大政策和人事都經過黨組織決定;在軍隊中建立「政工」制度、在地方上建立黨部。
→在黨組織之外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4.「萬年國會」,1954年,大法官會議決議國民大會、立法院和監察院的代表繼續行使職權。
→國民黨政府的初期規劃中,台灣只是暫時落腳的軍事基地,因此盡量保留原來統領全中國領土的政治架構;且為了確保國際上代表整個中國的身分,所以設法讓第一屆從中國各省份選出來的民意代表所組成的國會,不必改選繼續留任。
5.「強人政治」,1960年,修訂動員勘亂臨時條款,規定總統選舉不受連任一次的限制。
→蔣中正總統逐漸整肅異己、壓抑輿論和排除競爭對手後,成為獨裁的政治強人。
參考: 廖宜方,〈第11章、國民黨政府主政下的政治與外交〉,《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文化,2010),頁209。
蔣介石集團是"殖民統治"台灣.
他在台灣當"土皇帝"!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11: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424153744AAJjQkp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