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都有不少忠君愛國的忠臣義士試簡述其中一位忠臣義士的事蹟並說明他對你的啟發~fast~?

2017-04-02 11:34 am

回答 (3)

2017-04-03 9:03 am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往浙江,招募新軍進行訓練,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橫嶼、平海衛、仙遊等戰役的勝利,基本蕩除東南沿海倭患。隆慶二年(1568)調往薊州,加高加厚長城,修建空心敵臺,創立步、騎、車、輜 重諸營,邊境得以安寧。萬曆十一年(1583)調往廣東,後罷歸登州,不久病卒。戚繼光以捍為邊疆己任,屢克強敵,戰功卓著,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書傳世。
***********************************************************************************************************************
出生背景
戚繼光出生於明朝中葉嘉靖年間,當時東南沿海的倭患十分嚴重,北部也經常受到蒙古的侵擾。明朝建立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代(1336-1392),南、北朝廷及守護大名除互相爭戰外,還不時侵擾中國沿海。北朝統一日本後,失敗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趨嚴重。到嘉靖時期(1522-1566),由於明政府停止對日貿易,倭患的嚴重達到頂峰。蒙古族是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元、明以來,散居內地的蒙古族已逐漸和漢人融合,但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仍然過著遊牧生活。元朝滅亡後,他們多次南下擄掠,對明朝構成巨大的威脅。

>>>倭寇(日本)
日本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倭,來自日本的海盜因此被稱為倭寇。每到起東北風的季節,他們便乘坐海船入侵,在岸上建立據點,人數多達幾千,甚至高達兩萬。四出搶掠時,常分成幾隊、十幾隊甚至幾十隊,以當地奸民為嚮導,用海螺號互相聯絡。當與明軍相遇,往往先採取守勢,製造恐怖氣氛,在頭盔上飾以金銀牛角之狀,綴滿各色長絲,好像鬼神一樣。又將刀槍磨得雪亮,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以此威懾對方。擅長雙刀、弓箭、標槍,慣於設伏偷襲,明軍開始時常吃敗仗。
>>>蒙古
元朝滅亡後,居於漠北的蒙古族分為三部,自東向西分別為兀良哈、韃靼 、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殺外,還經常掠奪明朝邊境。明成祖朱棣在位時(1403-1424),先後五次率兵親征,大敗韃靼、瓦剌,保障了邊境的安寧。後瓦剌征服韃靼,勢力迅速擴張,常常南下侵擾。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首領也先大舉內犯,在土木堡俘獲英宗,明朝幾至覆亡。也先及後被部下殺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狀態。成化、弘治年間,達延汗逐漸強盛,一度統一全蒙古。達延汗死後,蒙古又分裂成數十個獨立的領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為強大,多次舉兵內犯。
..家世
戚繼光的祖先是山東東牟 (今山東萊蕪)人,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六世祖戚祥遷居安徽定遠,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軍,隨其部將朱元璋轉戰各地。明朝建立後,戚祥戰死於雲南,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勞,讓其子戚斌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戚家又搬回了山東。自戚斌至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歷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襲任這個職位。戚景通襲職後,任過都指揮、大寧都司,還在禁軍神機營中任過職。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繼光誕生於山東濟寧東南的小鎮魯橋,第二天陽光燦爛,戚景通於是給兒子取名繼光,希望他成為一個光輝的人物。
..教育
戚繼光出身於將門世家,父親戚景通武藝精熟,為人正直,忠於朝廷,為子孫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受家庭的影響,戚繼光從小就喜歡軍事遊戲,常常用泥巴砌成城牆,用瓦礫堆成營壘,用竹枝紙張作成旗幟,由自己充當指揮,與其他小孩進行「戰爭」。戚景通對兒子期望很高,親自教他讀書寫字,練習武藝,經常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另外,還請了一位好老師梁玠 ,專門輔導兒子的學業。在父親和老師的耐心教誨下,戚繼光不僅獲得行軍打仗的真實學問,還養成了良好的品質,樹立了高遠的志向,為以後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
沿海抗倭時期

山東備倭
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景通因病去世,十七歲的戚繼光襲任父職,做了登州衛指揮僉 事。二十五年(1546),分工管理本衛所的屯田事務。二十七年(1548)至三十一年(1552),奉命率領衛所士兵遠戍薊門(今北京市東北),春去秋歸,每年一次。二十八年(1549)考中武舉,次年進京會試,正逢蒙古俺答汗進逼京城,戚繼光臨時守衛京城九門,並兩次上書陳守禦方略。三十二年(1553),被提升為都指揮僉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到任以後,戚繼光整頓衛所,訓練士卒,嚴肅紀律,使山東沿海的防務大大改觀。

浙江抗倭

因為浙江倭患嚴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繼光被調任浙江都司僉書,次年升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此後,戚繼光多次與倭寇作戰,先後取得龍山、岑港、桃渚 之戰的勝利。實戰過程中,戚繼光認識到明軍缺乏訓練,作戰不力,多次向上司提出練兵建議,最後得到批准。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前往義烏招募農民、礦工三千名,按年齡和身材配發兵器,編組進行訓練。次年,戚繼光針對沿海地形多沮 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四十年(1561),倭寇大舉進犯浙江,戚繼光在台州九戰九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
>>>>>龍山所之戰
龍山所在定海縣(今浙江舟山縣)境內,北面瀕臨大海,是倭船往來必經之道。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倭寇八百多人打到龍山所,戚繼光這時新任參將不久,聽到消息立刻率軍前往。倭寇分成三路猛衝過來,明軍紛紛潰退,戚繼光見形勢危急,連忙跳到一塊高石上,一連三箭將三個倭酋射倒,倭寇這才退去。十月,倭寇又在龍山所登陸,戚繼光與俞大猷 等率軍抗擊,三戰三捷,倭寇乘夜撤退。明軍跟蹤追擊,至雁門嶺遇伏,紛紛逃走,倭寇得以乘船出海。兩次龍山所之戰,戚繼光初露鋒芒,同時認識到明軍缺乏訓練,臨陣畏縮,有必要尋求解決辦法。
>>>>>岑港之戰
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巡撫胡憲宗誘捕了海盜王直 ,其黨羽三千餘人盤據岑港,聲稱要為王直報仇。岑港在舟山島的西面,地形非常複雜,倭寇只留一條小路以便出入,將其餘通路一概堵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各路官兵進攻岑港,戚繼光由左路進攻。倭寇居高臨下,明軍仰攻很不方便,雙方死傷都很慘重。岑港久攻不下,明政府認為將官作戰不力,撤去俞大猷、戚繼光等人的職務,限令一個月內攻克岑港。隨著期限的臨近,戚繼光等親率士卒,奮勇衝鋒,倭寇抵擋不住,在一個深夜乘船退出岑港,轉移到舟山北面海中的梅山,此後揚帆南下,轉寇福建。
>>>>組建戚家軍
龍山所之戰,戚繼光認識到明軍「兵無專統,謀不僉同」,有必要訓練一支強而有力的軍隊。戰後不久,戚繼光便連續兩次上書,向上司提出練兵建議,但由於種種原因,建議未能及早實現。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繼光第三次提出建議,決定到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得到上司同意。到義烏後,戚繼光進行了嚴格的挑選,凡屬浮滑的小市民,打過敗仗的,沾染官府習氣的,一概不要。最後選定三千人,編立隊伍,填造花名冊,按照年齡、身材分發武器,進行嚴格的訓練。從此,這支軍隊轉戰各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人稱「戚家軍」。


>>>>台洲大捷
嘉靖四十年(1561)四、五月間,倭寇大舉進犯浙江,船隻達數百艘,人數達一兩萬,騷擾地區達幾十處,聲勢震動遠近。其中大股倭寇竄犯寧海、桃渚、新河等地,戚繼光確立「大創盡殲」的原則,在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地大敗倭寇,先後九戰九捷,共擒斬倭寇一千四百多人,焚、溺死四千多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與此同時,其他將領也在寧波、溫州一帶和倭寇交戰十多次,取得重大勝利,浙江倭患基本平息。由於台州大捷,戚繼光被提升為都指揮使,「戚家軍」也聞名天下。

鎮守薊州時期

調鎮薊州
東南沿海的倭患雖然平息了,但北邊仍然存在韃靼的威脅,為了加強北邊的防務,朝廷決定調戚繼光訓練邊兵。隆慶元年(1567)十二月,戚繼光奉命北上,到京師不久,便上《請兵破虜四事疏》,提出自己的邊防策略。但一些官員議論不休,紛進讒言,戚繼光結果被任命為禁軍神機營副將。二年(1568)夏天,由於新任薊 遼保定總督譚綸的推薦,戚繼光被任命為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之軍務。當時坐鎮薊州的是總兵郭琥,戚繼光來到後,權力不統一,諸將多不聽命令。不久郭琥被調走,由戚繼光單獨負責薊州防務,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


整頓邊防
戚繼光到薊鎮後,將全部防區劃分為十二路,上面設東、西協守,分管東西各路軍隊。他雖然全權負責薊州一線的防務,但練兵主張卻得不到朝廷的積極支援,於是將精力主要用到了防禦工事上。他將舊城牆加高加厚,並修築了大量空心敵臺。敵臺修成後,戚繼光又設立車營,創立各兵種協同作戰的戰術。在此期間,因北方士兵紀律散漫,荀且偷安,戚繼光請求調浙兵北上,得到朝廷同意。開始只調來浙兵三千,後增到九千,最後增至二萬,成為守邊的主力。通過戚繼光的艱苦努力,北邊防務有了很大的改觀。


設立車營
戚繼光到薊州後不久,即根據北方的地理條件,提出了車、騎、步三軍配合作戰的策略。敵臺修築完畢後,戚繼光便建立七座車營,分別駐守建昌、遵化、昌平等地。每營有重車一百五十六輛,輕車二百五十六輛,步兵四千人,騎兵三千人;每車配備士兵二人,「佛朗機」炮兩門。這種戰車有八片可以折疊的屏風,平時平放在車轅上,戰時打開樹立在一邊,最邊的兩扇可以活動,供步兵出入。作戰時,騎兵在前面阻擋敵人,戰車在後面排成戰鬥隊形;敵軍逼近時,騎兵退入戰車陣內,車上的士兵施放火器;火器的威力發出後,步兵從車後衝出;敵人攻勢被挫後,騎兵又從車後出擊。

抵禦韃靼
戚繼光鎮守薊州不久,俺答汗就放棄了騷擾政策,與明政府達成協定。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設立互市於大同、宣府等地,俺答汗則嚴禁諸部入邊劫掠。不過,遼東的圖們劄薩克圖汗(或稱土蠻)還經常攻掠邊境,朵顏部的董狐狸也不時和明軍發生衝突。戚繼光積極防禦,多次擊退董狐狸的進攻,使其保證不再攻擾邊塞。萬曆七年(1579)冬,圖們汗帶領騎兵四萬多人進犯遼東鎮,遼東總兵李成梁堅壁清野 ,朝廷命戚繼光出兵聲援,圖們汗見明軍準備充分,只得空手退去

罷歸故里
戚繼光從東南抗倭到北鎮薊州,上司胡宗憲、譚綸、劉應節、梁夢龍,以及執政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對他的工作都比較支援。尤其是張居正,常把那些作對的官員調開,甚至免除職務,所以戚繼光能久鎮北邊,發揮所長。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病死,反對派群起攻擊,戚繼光也受到牽連。十一年(1583),戚繼光被調往廣東。 十三年(1585),因舊病復發,戚繼光請求引退,得到朝廷批准,回到家鄉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1588年1月17日),戚繼光突然發病,與世長辭。 Yip
2017-04-02 7:29 pm
祖逖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z/32z04/32z0411.htm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西晉末年北方大族,曾與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兩人同被共寢,聞雞起舞,志向宏遠。永嘉之亂後,祖逖率親黨數百家渡江,居於京口。在東晉建國前,他就向司馬睿請求北伐,被任為豫州刺史。建興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當時中原郡縣系統已經崩潰,到處都是塢壁,祖逖採取靈活策略,招撫塢壁,屢破石勒,使黃河以南盡為晉土。當祖逖練兵積穀,為進取河北做準備時,晉元帝司馬睿擔心祖逖的發展對他不利,遂任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北方六州軍事,節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無成,憂憤成疾,死於軍中。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z/32z18/32z1801.htm


東晉北伐失敗原因剖析


東晉立國的一百年來,曾屢屢興師北伐,然北伐之軍每每功敗垂成,終未能恢復中原、完成一統。東晉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的牽制。東晉王室害怕北伐將帥功高難制,故對他們多方限制、監督,不肯充分信任與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晉元帝之掣肘。桓溫反對「永結根於南垂,廢神州於龍漠」的苟且偷安,請求還都洛陽、「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數次均不得批准。


除了朝廷不欲北伐外,南遷的大族亦偷圖逸樂,喪失鬥志。當時皇室和南來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當作人間樂土,醉生夢死,貪圖苟安,胸無大志。如有的大臣認為「田宅不可復售,舟車無從而得」,還都洛陽係「捨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還。南北世族對寒族出身的將領更是多方排斥、處處牽制。此外東晉偏安江南,大權多握在重臣悍將之手,致內亂頻生,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響了北伐的根本大計。而在北伐將領中,固不乏如祖逖般的忠義之士,但也有的像劉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區區權衡個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堅持到底。再者雖然當時五胡之政權呈割據紛爭之態,但整個北方均為其所佔,勢力十分龐大。加以胡人多遊牧狩獵之部落,勇敢驃悍,武功頗盛,一時很難制服。


不過倘若對東晉北伐之失利,既不緬懷昔日之光榮業績,也不沉溺於漢族的「愛國」熱誠,而作純屬客觀之分析,則應承認當時東晉的北伐確實難以成功。其主要原因在於北方五胡諸國武功甚盛,而東晉不但承襲了西晉之腐敗政風,且從南渡以後不斷發生重臣悍將之叛亂,自身十分虛弱。因此當論及東晉北伐之失敗時,實不可只著眼於東晉皇室之主觀因素,而應當客觀理解其時形勢環境,再作分析。
2017-04-02 3:07 pm
【生死自在】 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展現

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文天祥從容就義

宋‧朱熹《近思錄》中有云:「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南宋‧謝枋得〈卻聘書詩〉有云:「慷慨死節易,從容就義難。」文天祥可說是古往今來最令人欽佩的「從容就義」典範,也是我最敬佩的古人之一。

南宋衛王祥興元年(公元一二七八年)夏季,文天祥在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後,為了突破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但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就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季,元軍大舉進攻,文天祥再敗退走。

兵敗被俘 自殺未死絕食不成

民間傳說,就在文天祥幾乎快被元軍追及時,突然冒出三座山峰擋住蒙古兵,掩護文天祥撤退,後人即以「三山國王廟」來祀拜這三座山神,以感念祂們保護忠義。文天祥率兵向海豐撤退的途中,宋軍在五坡嶺(廣東海豐北)紮營造飯時,遭到元將張弘範的突襲而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死,但卻昏迷過去,在昏迷當中不幸被俘。

之後,張弘範要文天祥寫信向張世傑招降,他就寫了一首《過零丁洋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範看了這樣的「招降書信」哭笑不得,不久即遣人押送文天祥到大都,在路上,文天祥絕食八日不死,後來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前後囚禁長達五年。

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年),陸秀夫帶著小皇帝趙昺,從甑山懸崖上跳海殉國,宋朝正式滅亡,但是文天祥仍然堅守死節,在獄中還作了一首《正氣歌》以明志。

元帝惜才 勸降不屈但求赴義

元世祖忽必烈愛惜文天祥的才華,不忍殺他,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不果。至元十九(公元一二八三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願授以宰相祿位協助治理天下,文天祥不為所動、堅貞不屈,只說:「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元朝又派出當時已經投降的南宋大臣們勸降,卻遭到文天祥痛責,接著又請出被俘的宋恭帝出面勸降,文天祥也置之不理。次日押赴刑場,文天祥先向南方跪拜,然後從容就義,年四十七歲。

就在行刑後不久,突然聖旨到,下令停止行刑,但是文天祥已死,忽必烈聞訊深感惋惜地說道:「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去收屍時,在其衣帶中發現了一首絕筆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相較荊軻與子路死得那麼慷慨壯烈,文天祥死得如此從容不迫而正氣凜然,充分體現了他自己所言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認為文天祥最令人欽佩之處,其實還不在於他的死,而是在於他死前所承受的種種心志折磨與肉體煎熬,包括來自元朝的威脅利誘,來自宋朝舊臣的人情勸降,來自骨肉親情的牽掛羈絆,來自地牢囚室中的惡劣情境與非人待遇。

面對如此這般的內外多重壓力疊沓而至,一般人早就崩潰了,要不就是投降,要不就是自殺,幾乎沒有人能承受得了,文天祥卻能「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這種「生死無懼」與「生死一如」的態度、風範與氣節之展現,何其豁達!何其磊落!何其堅貞!(續待)


收錄日期: 2021-04-18 17:04: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402033403AAi2j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