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z/32z04/32z0411.htm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西晉末年北方大族,曾與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兩人同被共寢,聞雞起舞,志向宏遠。永嘉之亂後,祖逖率親黨數百家渡江,居於京口。在東晉建國前,他就向司馬睿請求北伐,被任為豫州刺史。建興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當時中原郡縣系統已經崩潰,到處都是塢壁,祖逖採取靈活策略,招撫塢壁,屢破石勒,使黃河以南盡為晉土。當祖逖練兵積穀,為進取河北做準備時,晉元帝司馬睿擔心祖逖的發展對他不利,遂任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北方六州軍事,節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無成,憂憤成疾,死於軍中。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z/32z18/32z1801.htm
東晉北伐失敗原因剖析
東晉立國的一百年來,曾屢屢興師北伐,然北伐之軍每每功敗垂成,終未能恢復中原、完成一統。東晉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的牽制。東晉王室害怕北伐將帥功高難制,故對他們多方限制、監督,不肯充分信任與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晉元帝之掣肘。桓溫反對「永結根於南垂,廢神州於龍漠」的苟且偷安,請求還都洛陽、「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數次均不得批准。
除了朝廷不欲北伐外,南遷的大族亦偷圖逸樂,喪失鬥志。當時皇室和南來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當作人間樂土,醉生夢死,貪圖苟安,胸無大志。如有的大臣認為「田宅不可復售,舟車無從而得」,還都洛陽係「捨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還。南北世族對寒族出身的將領更是多方排斥、處處牽制。此外東晉偏安江南,大權多握在重臣悍將之手,致內亂頻生,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響了北伐的根本大計。而在北伐將領中,固不乏如祖逖般的忠義之士,但也有的像劉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區區權衡個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堅持到底。再者雖然當時五胡之政權呈割據紛爭之態,但整個北方均為其所佔,勢力十分龐大。加以胡人多遊牧狩獵之部落,勇敢驃悍,武功頗盛,一時很難制服。
不過倘若對東晉北伐之失利,既不緬懷昔日之光榮業績,也不沉溺於漢族的「愛國」熱誠,而作純屬客觀之分析,則應承認當時東晉的北伐確實難以成功。其主要原因在於北方五胡諸國武功甚盛,而東晉不但承襲了西晉之腐敗政風,且從南渡以後不斷發生重臣悍將之叛亂,自身十分虛弱。因此當論及東晉北伐之失敗時,實不可只著眼於東晉皇室之主觀因素,而應當客觀理解其時形勢環境,再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