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清朝有沒有人用帆船渡河[溪]?
回答 (2)
清朝台灣開發早期,山區仍多原始林。
木材商在河川中下游適當的點,設集貨處所。
台灣北中南各有,由此召來伐木工人,並帶入商機的城鎮。
如北台,淡水河早期,河寛水深,福州商的帆船就
設站在三角湧,即今三峽。後因淤積改設在萬華集散。
台北大稻程、淡水現今還可看出當年碼頭樣態。
正是千帆雲集,車水馬龍。渡河不在話下。
後來水淺河窄,不必大船,擺渡就可以,
四、五十年前,在特定地方還有撐竿擺渡。
清領時期,台灣由南到北的河川,因為發源於高峻的山脈,流瀉急湍,加上夏秋多有颱風,面對怒濤滾滾,如何渡河?成為先民生活中,最大的困擾。
一般河川在水量充沛時,利用渡船過河;若冬春季節,河水乾涸,人們則在河床的沙洲開闢道路,有水之處架設簡易橋梁。只是每年到夏天,豪雨夾帶土石,往往將河床上的道路和橋梁沖毀,因此年年必須重新闢路架橋。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09: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329050128AA14wtn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