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首先得明白的是鄭氏王朝的覆滅,主因在於內鬨,1681年3月17日,鄭經病逝,馮錫範與權臣絞殺年輕有為的陳永華之婿監國鄭克𡒉,扶持年僅12歲,軟弱無能的鄭克塽嗣位。從此,鄭氏內政大權,完全掌握於馮錫範手中,外事則歸劉國軒統率,馮恃戚專擅;劉擁兵自重飛揚跋扈,朝臣離心,君臣猜疑多事。
其中尤以軍心不穩為最大隱憂,鄭經晚期,清以統戰伎倆,不時招降鄭氏屬下官兵,而姚啟聖建的「修來館」,更是專門負責收納鄭軍投降將士之工作,凡來自鄭軍的人都倍受歡迎,此舉使鄭氏投降將士倍感體面。所以,從修來館建立後,一年多的時間,即有鄭氏官兵15萬人來降。
清朝秣馬厲兵,萬眾一心,攻台志在必得,鄭經病逝後,經過東寧政變,清認為平台時機已成熟。1683年6月14日,施琅舟發銅山,翌日抵澎湖,與劉國軒鏖戰,國軒先勝後敗投降,台灣震動。7月15日,施琅接受降表,20日,台灣兵民全體剃髮投降,鄭氏王朝終於覆滅。
而今日的台灣,政權的交替是經過民主改革的政黨政治制度,不像鄭氏王朝的極權主義,尤其是政黨3次輪替後意味著台灣更進一步邁向英美式的民主政體。再者,台灣擁有頗強的海軍及空軍作自衛反擊,而1996年的台海危機,更顯示美國可能插手援助台灣,北京一旦攻打台灣失敗,將會陷於嚴重的內政問題。
由於大陸的政治改革是採行漸進主義,對於兩岸關係的處理,也是好整以暇,等待良機。中共今日對台統戰之道,主要有四個方面,外交上的孤立、經濟親和的威脅與誘惑、文化上的交流、軍事上的打擊。兩岸各自都在算計自己的好處,中國的統一決定於何方,還很難說。
參考: 陳正茂、林寶琮、林世宗,《新編台灣史》,頁110-111。甘懷真,《中國通史》,頁187。王綱領,《中國近現代史》,頁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