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蔣氏父子及外省菁英的貢獻
正確的前瞻性經濟發展策略,是由一小撮頂尖菁英專才所制定,其推動則需依賴一批優秀的專業技術官僚與人員去執行。台籍學者台灣大學教授林鐘雄就認為,這不得不提及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撤退至台灣的外省人中,所包括當時中國大陸全國性的高階菁英專才及高中級技術人員。因為,縱使有日據時期殘留下來的基本設施及勤奮的人民,但如果沒有優秀的經濟決策者及技術人員,要從事戰後經濟重建是極其困難的,更遑論日後制定正確的經濟發展策略。
這些外省菁英如尹仲容、徐柏園、蔣夢麟、沈宗瀚、李國鼎、孫運璿、汪彝定等及一批來自全中國大陸的中高階技術官僚與人員,建立效率廉潔的行政系統,及在公營企業中從事經濟建設,與本地人共同開創經濟繁榮。當然,此處關鍵人物就是領導人蔣介石,他雖然一面厲行獨裁的恐怖特務統治,但不可抹殺的是他也重用了上述經濟專才菁英,蔣氏父子兩代重視經濟發展,容忍並重用了這些經濟專才菁英,制定並實行了一系列的正確經濟發展策略,方才創造了1950-1990年間台灣傲人的經濟成就。
蔣介石逝世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結束了一個舊的時代。在蔣介石統治台灣的四分之一世紀(1950-1975),他在台灣實施了政治與經濟分離的政策。也就是說,在政治上,一面實施白色恐怖以確立其獨裁統治,一面開放地方選舉,實施「中央-外省菁英」與「地方-台籍菁英」二元分權體制,與台籍菁英分享政治權力。在經濟上,則盡全力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在蔣介石的獨裁恐怖統治下,約有四千人遭處死,一萬人被判刑入獄。台灣居民(無論是外省人或本省人)都陷於政治恐懼中。然而,諷刺的是,蔣介石的獨裁極權統治,為台灣社會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發展中社會,夢寐以求的安定環境,加以他所領導的國民黨政府全力發展經濟,因此1951年時台灣年平均國民所得僅137美元,但蔣介石去世時的1975年時,已增至890美元,增加6.5倍。
參考: 戚嘉林,〈第二十五章、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頁55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