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施政對西漢有甚麼正面及負面影響?

2017-03-05 6:17 pm

回答 (1)

2017-03-05 11:01 pm
  漢武帝劉徹,生於西漢景帝前元元年(前一五六)。他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九個兒子。後元三年(前一四一)正月,15歲的劉徹繼承帝位,在位達五四年之久(前一四一~前八七)。這個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時代為漢武帝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加上他本人的雄才大略,使西漢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經過漢初七○年休養生息的歷程,漢武帝在「文景之治」以後,不再以道家的「清靜無為」為指導思想,變漢初的「無為」為「有為」,變「無欲」為「多欲」,以儒家思想為指導。賢良對策和獨尊儒術,便成為漢武帝在政治上思想先行的第一項重要措施。建元元年(前一四○)十月,16歲的漢武帝發布詔書,要求各級官吏推舉賢良方正、敢於直言極諫之士,鼓勵天下吏民直接給皇帝上書,從中選中了董仲舒、主文偃等一批思想家、政治家。元光元年(前一三四),漢武帝再次下詔,命舉賢良文學上書對策。廣川(今河北棗強)人董仲舒前後給漢武帝上了三策,稱為「天人三策」。他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而使並進」。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理論,頒布「推問孔氏,抑黜百家」的詔令,在建元五年設置「五經」博士,建立太學,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這在當時對維護封建統治的秩序、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中央集權起了積極作用。由於漢武帝對文化典籍和文化人才的重視,「文治」的成績也很大,當時湧現出一批傑出的文化名人,如文學家司馬相如、音樂家李延年、史學家司馬遷、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等。
  思想上的統一,必須輔以政治上的集權。元朔二年(前一二七),他採納了臨菑(今山東淄博東北)人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詔令全國諸侯王在封國範圍內分封所有子弟,由皇帝給以名號,一改以前諸侯國由嫡長子襲封的辦法,大大削弱了諸侯王勢力。元鼎五年(前一一二),漢武帝又抓住「酬金」事件,以諸侯王奉獻助祭宗廟的黃金分量與成色不足為由,削奪了106名王侯的爵位。為了削弱權力過於集中的丞相的權力,漢武帝加強了「中書」和「尚書」的內廷機構,使皇宮內廷的作用大於外廷丞相的作用,成為行政中樞。同時,又改由儒生出任丞相,由皇帝直接指使丞相,獨攬大權。元封五年(前一○六),他又設置13部州刺史,實行對諸侯王和地方官吏的監察制度,以鞏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在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中,最艱巨、也是成績最大的,是抗擊匈奴的鬥爭。從元光二年(前一三三)馬邑之謀設伏襲擊匈奴後,直到元狩四年(前一一九),漢匈之間較大的戰爭10餘次。元朔二年(前一二七),漢將衛靑、李息出兵雲中(今山西長城外一帶)以西,在河套大破匈奴樓煩王白羊王軍隊;元狩二年(前一二一),霍去病過焉支山(今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千里,又與公孫敖攻至祁連山,匈奴渾邪王投降,漢在匈奴游牧區分設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元狩四年(前一一九),衛靑、霍去病率兵橫越大沙漠,直搗匈奴單于王庭。漢軍大破匈奴兵,直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內肯特山)。從此,一度成為漢朝邊境大患的匈奴再也無力來犯。
  為了聯絡大月氏共擊匈奴,建元二年起漢武帝先後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在通西域的過程中,漢武帝先後征服了姑師(車師)和樓蘭(鄯善)。為得到汗血馬,又發動了對大宛的戰爭。在抗擊匈奴和通西域的同時,漢武帝還發動了對閩越、南越和西南地區的戰爭,閩越、南越西南夷各部先後內屬,開拓了包括祖國東南、西南地區在內的廣大南部邊疆。
  戰爭的大量軍費開支和皇室的巨額揮霍,幾乎用盡了國家幾十年積聚的庫藏,漢武帝不得不製定一系列增加財政收入的政策。元狩三年(前一二○),他任東郭咸陽和孔僅兩人為大農丞,實行鹽、鐵、酒的專賣。元狩四年(前一一九),決定擴大對商人的徵稅範圍,並提高稅率,下令徵收工商業者的資產稅,連同車船稅一並徵收,即為「算緍錢」。如隱匿不報或報告不實者,戍邊一年並沒收其全部資產。鑒於商人抗拒隱匿,武帝又於元鼎三年(前一一四)頒布「告緍令」,規定告發者可得商人隱匿實際資財的一半,從而造成「楊可告緍遍天下」的告發浪潮,對商人是一個沈重的打擊。元封元年(前一一○),漢武帝又任用著名理財家桑弘羊,推行「均輸」(由官府把物資運往行市最高的地方出售,減少運費)、「平準」(由官府賤收貴賣,平抑價格)政策,這兩項政策不僅抑制了大商人,而且相對穩定了物價,減少了支出,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為了統一漢初以來紊亂的幣制,保證貨幣的質量與流通,漢武帝於元狩五年(前一一八)決定通行使用五銖錢,由官府的「上林三官」統一鑄造,中央直接壟斷了五銖錢的生產。漢武帝統一幣制對封建經濟的發展是一項重大貢獻。
  漢武帝時期,還在全國大興水利。元封二年(前一○九)治理黃河,修築了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市西南)的瓠子堤。此外,還在關中等地開鑿了白渠、漕渠、六輔渠、靈軹渠、成國渠和湋渠等一批水利工程。武帝末年,由於大事征伐激化了社會矛盾引起了農民反抗,漢武帝不得不「悔征伐之事」,下輪台詔自譴,說「方今之務,在於力農」,封田千秋為富民侯,任命趙過為搜栗都尉。趙過總結人民的生產經驗,提出了「代田法」的新耕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產量。武帝末年的富民政策,奠定了漢昭帝、漢宣帝年間的「中興」與「小康」局面。
  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專制帝王,又是一個生活奢侈、誕信鬼神方士的凡夫俗子。他多次巡行全國,封祭泰山,動用大量物力、人力,擴建皇家花園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造首山宮、明光宮、建章宮。他又是個好色的帝王,姬妾成群。他千方百計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從23歲時開始,孜孜不倦求神拜仙尋方士,吃仙丹,一次又一次上方士的當。甚至在征和四年(前八九)以67歲的高齡親自登舟浮海,找神仙,求不死藥。由於漢武帝濃厚的迷信思想和怕死的心理狀態,他十分痛恨別人咒他早死,終於在征和元年(前九二)釀成父子相殘殺的「巫蠱之禍」,在長安城中與被冤枉的太子劉據大戰。太子母衛皇后自殺,劉據和他的兩個兒子也被害。事後真相大白,漢武帝痛悔不已。
  後元二年(前八七)二月,漢武帝巡行到盩厔(今陝西周至縣)時,病死在五柞宮。少子劉弗陵(昭帝)繼位。武帝葬於長安(今西安)西北的茂陵。
參考: 劉修明,〈五三、漢武帝劉徹是怎樣實現他文治武功的?〉,《中國歷史三百題》,(台北縣:建宏,1994),頁177-180。


收錄日期: 2021-04-18 16:03: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305101743AAQIu8r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