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孔子重要事件和事件年代?

2017-02-28 5:11 pm

回答 (3)

2017-03-01 9:29 am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4/15z0481.htm


孔子

儒家的創始人,春秋晚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先世為宋國貴族,曾祖孔防叔避遷魯。父叔梁紇為武士。少「貧且賤」,及長,曾任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學問,相傳曾問禮於於老聃,學琴於師襄。魯定公九年(前501年),五十一歲時任中都宰。十年升任大司寇,曾於魯、齊夾谷之會為定公相。十二年,因政治主張與執政的「三桓」不合,遂離開魯國,自此週遊衛、陳、曹、宋、鄭、蔡等國,終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四十歲前後即聚徒講學,相傳弟子三千,著名者達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詩》、《書》、《周易》等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宣揚「仁」的學說,「仁」包括忠、孝、寬、惠等內容,認為「仁」即「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妥協和親善。貫徹「仁」時,要以「禮」為依據,故說「克己復禮為仁」。對鬼神採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視,「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在政治和經濟上,要求當政者實行教化和寬惠政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同時要求人民對上也要順從和易使,反對犯上作亂,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張。在教育上,提出「有教無類」口號。在教學態度上,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不恥下問」的思想。在教學方法上,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途徑;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但鄙視「學稼」、「學圃」,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認為有「生而知之」的人。自漢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其本人也被尊為聖人,對後世影響極大。




http://www.chiculture.net/0301/html/0301a01/0301a01.html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他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跟母親過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學習

  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學習,先後做過吹鼓手、倉庫和牧場管理員。他還專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學習「周禮」,又拜見了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歲時為避亂去了齊國,聽了「韶樂」之後,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樂境界中,竟然三個月吃不出肉味。

孔子的成就

  孔子回到魯國後,當了短暫的大官,先後出任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創造了明顯的政績。孔子五十多歲後周遊列國十四年,到處鼓吹周禮。晚年專門收徒講學,一生教過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孔子在教學的同時,也專心著書立說,編修及整理了《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書。直至七十三歲逝世。後人為了紀念他,更為他修建了孔廟、孔府、孔林建築群。
2017-02-28 11:03 pm
google應該就有資料喔
2017-02-28 6:35 pm
孔子的生平

  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儒者是孔丘,他的遠祖是宋湣公的太子弗父何,大致與周厲王同時,曾讓國君之位予其弟宋厲公。弗父何曾孫正考父,於東周初年三受宋上卿之命,地位愈高而處事愈謹。考父子孔父嘉,仕宋殤公(西元前七一九至前七一○年)為大司馬,被太宰華父督所害,孔氏從此中落。至孔父嘉曾孫孔防叔,乃遷居於魯,世為魯人。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孔紇。紇字淑梁,故又稱叔梁紇,他是魯大夫臧孫紇部下的武士,饒有勇力,曾屢立戰功。紇初娶施氏女,生了九個女兒;娶妾,生子名孟皮;晚年娶顏氏女,生孔子。
  孔子於西元前五五一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生於魯國的鄹邑(今山東曲阜縣)。他幼年喪父,母親也死得早,家境非常貧苦。他曾先後做過貴族的倉吏田吏,管理會計畜牧之事,都很稱職,因此習得不少「鄙事」。此外藉着與貴族接觸的機會,也學得不少貴族的學識技藝,像詩、禮、射、御等。由於他的好學不倦,在他三十歲左右,便以禮學名動公卿。當他在學術方面有所樹立後,便以傳授知識為生,至於他的這種生活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則已不可確知。
  魯大夫孟僖子,對孔子甚為賞識。前五一八年,僖子死。臨時囑咐他的家臣,要他的兩個兒子向孔子學禮,便是後來的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這時孔子已三十四歲。次年,魯昭公為三桓所逐而奔齊,孔子也於是年赴齊,做齊臣室高昭子的家臣。他在齊國一住七八年,齊景公對他雖甚優禮,却不用他。前五一○年,昭公死於齊。次年,魯定公即位,孔子也於這時回到魯國。
  前五○五年,季孫氏的家臣陽虎,發動政變,囚季孫大夫桓子,桓子立誓屈服,纔獲釋放。陽虎進而挾持魯君,獨專魯政者達三年之久。陽虎在主政期間,想借重孔子,但他不應。其後陽虎為孟孫叔孫所逐,逃亡齊國,三桓復握政權。這時孟懿子已是孟孫氏的大夫,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也繼陽虎做季孫氏家臣,孔子便因這兩個弟子的支持,踏上魯國的政治舞臺。
  前五○一年,孔子受魯定公之命為中都宰,這時他已五十一歲。此後又連續升遷為司空、司寇等職,他做司寇大約有三年(前五○○年至前四九八年),政績斐然。前五○○年,他並曾輔佐定公,與齊景公會盟於齊國的邊地夾谷。齊欲以萊兵威脅定公,但孔子早有戒備,齊不得逞,因此魯國在訂約時纔沒有吃虧。
  前四九八年,子路為效忠季氏,發起「墮三都」運動。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郈邑和孟孫氏的郕邑。費邑一向是季氏家臣的叛亂根據地,當時陽虎黨羽公山不狃盤據在那裏,是季氏的心腹之患。郈邑則曾於前五○○年被叔孫氏的馬正侯犯盤據為亂。孟孫氏的郕邑,並未曾發生過這類叛亂,它之在被墮之列,當是季氏想藉此削弱孟氏的力量。孔子贊成子路的建議,乃由魯定公出面主持。結果郕邑被放過,郈、費均被墮毀。墮費時,孔子受季氏倚任,以司寇代理魯相。但墮費後,季氏的大患已除,不復優禮孔子,因此孔子僅代相三個月便辭職,這是前四九七年的事。
  前四九六年,孔子離魯赴衛,這時衛都帝丘,它的國君靈公正迷戀南子夫人,無心國政,只是以厚祿敷衍孔子,不久孔子便離衛。此後十餘年,孔子的行踪,因記載缺畧,不得其詳。但可確知的,他曾到過宋、陳、蔡等國,此外並可能到過曹、鄭和楚境。在他長期的奔波中,曾遭遇了幾次生命的危險。在他赴陳(前四九六年)的途中,經過匡(鄭地?),為匡人所拘留,因為匡人誤認他是曾經為暴於匡的陽虎。過宋時(前四九五年),又幾乎被宋司馬桓魋所殺。其後(前四八九年)又在陳蔡邊境,因糧糈斷絕,幾乎變成餓莩。除此以外,在旅途中,他經常遭遇若干隱者的諷譏;却沒有得到一位明君的信任,使他得以施展抱負。他寄居於陳、衛的時間較久,在陳住過好幾年(前四九六至前四九一年,其間曾兩度赴衛)。前四八九年,他自蔡經楚返衛,一直住到前四八四年,纔為季康子迎接回魯。這時孔子已是六十八歲的皤然老翁,魯國也久已更換了國君,其時正值魯哀公在位的第十一年。
  孔子回國後,魯哀公和季康子對他均甚優禮,但仍不讓他參與實際政治,只是以國老的地位備咨詢而已。在他回國後直到他去世的五六年間,似乎大部分時間用在古籍的整理上,他曾將詩三百篇的舊曲調加以修訂,此外,現存的春秋,據說也是在這段時間內經他編纂而成的。他死於前四七九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的時代,中原的局面因向戌的弭兵之盟而暫安,但南方的吳越却正作激烈的角逐,各國的氏室也日益強大專橫。到他死時,齊國的田氏和晉國的韓、趙、魏三氏都已奠立篡奪瓜分公室的基礎。他死後不久而越滅吳,把歷史引入一個新的時代。
參考: 傅樂成,〈第四章、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思想〉,《中國通史(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頁78-81。


收錄日期: 2021-04-20 19:31: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228091126AAGaSMQ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