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4/15z0481.htm
孔子
儒家的創始人,春秋晚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先世為宋國貴族,曾祖孔防叔避遷魯。父叔梁紇為武士。少「貧且賤」,及長,曾任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學問,相傳曾問禮於於老聃,學琴於師襄。魯定公九年(前501年),五十一歲時任中都宰。十年升任大司寇,曾於魯、齊夾谷之會為定公相。十二年,因政治主張與執政的「三桓」不合,遂離開魯國,自此週遊衛、陳、曹、宋、鄭、蔡等國,終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四十歲前後即聚徒講學,相傳弟子三千,著名者達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詩》、《書》、《周易》等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宣揚「仁」的學說,「仁」包括忠、孝、寬、惠等內容,認為「仁」即「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妥協和親善。貫徹「仁」時,要以「禮」為依據,故說「克己復禮為仁」。對鬼神採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視,「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在政治和經濟上,要求當政者實行教化和寬惠政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同時要求人民對上也要順從和易使,反對犯上作亂,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張。在教育上,提出「有教無類」口號。在教學態度上,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不恥下問」的思想。在教學方法上,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途徑;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但鄙視「學稼」、「學圃」,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認為有「生而知之」的人。自漢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其本人也被尊為聖人,對後世影響極大。
http://www.chiculture.net/0301/html/0301a01/0301a01.html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他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跟母親過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學習
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學習,先後做過吹鼓手、倉庫和牧場管理員。他還專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學習「周禮」,又拜見了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歲時為避亂去了齊國,聽了「韶樂」之後,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樂境界中,竟然三個月吃不出肉味。
孔子的成就
孔子回到魯國後,當了短暫的大官,先後出任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創造了明顯的政績。孔子五十多歲後周遊列國十四年,到處鼓吹周禮。晚年專門收徒講學,一生教過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孔子在教學的同時,也專心著書立說,編修及整理了《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書。直至七十三歲逝世。後人為了紀念他,更為他修建了孔廟、孔府、孔林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