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海,陸軍其實不算最強,只是比日本好?
日本可以打敗俄羅斯帝國只是因為其他歐洲帝國的支持?
回答 (1)
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深夜,旅順口俄國海軍俱樂部裏燈火輝煌,在優美的華爾茲舞曲聲中人們翩翩起舞。因為這天是俄太平洋艦隊司令斯達爾克將軍夫人的生日,所以各艦艇的軍官們都上岸參加慶祝舞會,舞會顯得格外熱鬧。這時,從港口傳來隆隆的炮聲,俱樂部狂歡的軍官們還都以為這是為慶祝將軍夫人生日而特意準備的禮炮,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隆隆的炮聲,宣告了日俄戰爭的開始。
那麼,為什麼會爆發日俄戰爭呢?眾所周知,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由於其資本主義制度直接脫胎於舊的封建幕府政治,所以存在著許多的封建因素,特別是軍隊中,擴張的軍國主義色彩非常濃厚。而且,由於日本是個島國,自然資源匱乏,國內市場狹窄,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更加劇了其對外擴張的勢頭。因此,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過程中,隨著國內資本主義的一步步發展,日本迫不及待地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積極地加入到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搶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中去。一八九四年,日本帝國主義藉口幫助朝鮮鎮壓其國內的「東學黨起義」,出兵朝鮮半島,並突然襲擊中國北洋水師,挑起了蓄謀已久的中日甲午戰爭。由於中國清政府妥協退讓、腐敗無能,很快就在戰爭中被打敗。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日本從中國勒索了兩億五千萬兩白銀,並且還侵占了中國的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並把朝鮮變成日本治下的半殖民地。日本獨占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引起了其他帝國主義列強的強烈不滿和嫉恨,其中以俄國最甚。日本侵略的事實直接損害和妨礙了俄國在遠東的影響和稱霸構想。沙俄於是勾結德國和法國,對日本侵占遼東半島進行干涉,日本則迫於列強的壓力,最後以清政府付出三千萬兩白銀的代價退出遼東半島,但它卻並沒有因此而打消侵略中國東北的野心。以及取代沙俄、獨霸遠東的戰略,而是想通過戰爭來消除沙俄的影響,以報一箭之仇。
與之相對應,沙俄帝國主義的發展歷程和日本則有極大的相似性。一八六一年沙俄通過自上而下的農奴制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封建農奴制的殘餘卻大量存在,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它仍然是一個封建色彩極端濃厚的國家。然而,隨著十九世紀後半期世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對外擴張、攫取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已成為發展資本主義、特別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一個必然條件,而近代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的沙皇專制制度緊密的結合,更造就了俄國所特有的侵略、擴張本性,通過對外侵略和掠奪來彌補其資本主義發展的先天不足,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從十九世紀下半葉起,沙俄就開始侵略、鯨吞中國的領土。通過欺騙、威脅、侵略等多種手段,沙俄強迫中國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中俄愛琿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占了中國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沙俄還不以此為滿足,它還想進一步地擴大其勢力範圍。一九○○年,沙俄積極地參加了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侵略,出兵幾十萬人占領了東北全境,並提出了「黃色俄羅斯計畫」,試圖把中國長城以北的東北、蒙古、新疆等地區都納入俄國的版圖,其侵略野心可謂狂妄之極。
沙俄在中國東北肆無忌憚的侵略行動,嚴重觸犯和影響了英、德、美、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的在華利益,因而遭到列強的嫉妒和反對。英國害怕俄國在遠東地區的稱霸活動,會動搖其在華傳統的殖民利益和統治地位,為了遏制俄國,遂與日本結盟,藉日本來抵消俄國在遠東的影響;而德國為了把俄國牽制在亞洲,割裂反德的法俄同盟,積極鼓勵俄國與日本對抗,使之兩敗俱傷,以坐收漁人之利。另外,一九○○年後,俄日都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內矛盾激化,兩國都想通過戰爭來轉移矛盾。到一九○四年,隨著雙方備戰整軍的結束,日俄戰爭一觸即發,於是即爆發了剛才的一幕。
戰爭開始後,日軍突襲俄國駐旅順港的太平洋艦隊,給俄國海軍造成極大的損失,而且日軍由此奪取了制海權。與此同時,日本陸軍則分兵幾路,分別在朝鮮、遼東半島等地登陸,北攻瀋陽、南圍旅順。一九○五年一月,經過激戰,旅順港俄軍四萬八千人向日軍投降,日軍占領了旅順,並摧毀了被困於港口中的俄國艦隊。三月,俄軍主力在日軍的拚死進攻下,倉惶撤出瀋陽。與之同步,俄海軍北上增援部隊第二太平洋艦隊,在對馬海峽被圍,幾乎全軍覆沒,俄軍在陸地和海上都遭到了可恥的失敗。八月,在美國的「調停、斡旋」下,日俄在美國樸茨茅斯(Portsmouth)舉行談判,簽訂《樸茨茅斯和約》,俄國被迫承認朝鮮為日本的勢力範圍,而且擅自把中國旅順、大連及附近領土、領海的租借權及南滿鐵路的所有權轉讓給日本……
日俄戰爭由於在中國和朝鮮境內進行,給中朝人民帶來了沈重的災難。隨著戰爭的結束,日俄在遠東的爭奪暫時平息,但隨之而來的是列強在世界範圍內更激烈、更殘酷的爭奪。
參考: 許海雲,〈一七六、日俄戰爭緣何而起?〉,《世界歷史三百題》,(台北縣:建宏,1997),頁565-568。
收錄日期: 2021-04-24 00:15: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208095242AAaYbPy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