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最早是什麼時候通商的?

2017-01-11 9:31 pm
是前面就曾經開港通商還是直到英法聯軍後才開放通商阿?

回答 (1)

2017-01-11 10:58 pm
✔ 最佳答案
天津條約與港埠開放

  在開港通商之前,英美兩國介入臺灣事務最深,糾紛時起。1858年,列強強迫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在俄、美、英三國的條約中規定開放臺灣(安平)為通商口岸,而中法兩國所簽訂的《天津條約》,則除了臺灣(安平)口岸之外,另增加淡水一口。根據列強「一體均霑」的原則,淡水口岸也對其他條約國家開放。其人民並可在各口岸攜眷居住,建造房屋,且可建教堂、學校、醫院等。
  北部的雞籠(今基隆市)和南部的打狗(今高雄市)二港,早在開港之前即有外商前往貿易,臺灣(安平)和淡水開港之後,非開放之港口即禁止外人從事貿易,1863年福州海關稅務司美理登(Baron de Meritens)乃以多收洋稅稅款為由,向總理衙門請求添設雞籠與打狗為外口。清廷同意所請,同年雞籠與打狗二港開放為通商口岸。
  開港通商後,1861年12月英國駐臺灣副領事館隨即正式設在淡水;1865年,南部的臺灣(安平)與打狗同時設置領事館;1869年,雞籠的副領事館亦告成立。至於綜理船舶出入、徵稅業務的海關,則於各港口開放之後隨即陸續成立。
  海關與領事館設置後,外商陸續在四港口設置洋行,作為貿易之所。在此四個通商港口之中,南部的外商活動地區限於安平、打狗二地;北部淡水的外商延伸至臺北盆地的大稻埕,帶動了大稻埕一帶商業的發達,逐漸取代艋舺,成為臺北盆地的商業中心。至於北部的雞籠,因商務較為不振,洋行僅一家而已,變化幅度不大。安平、打狗、淡水三地因開港通商,領事館、海關、洋行等先後設立,再加上商業繁榮,商賈往來甚為頻繁,市街風貌亦隨之改觀。
參考: 黃秀政、吳文興、張勝彥,〈第六章、清領時代後期〉,《臺灣史》,(台北:五南,2010),頁119-120。


收錄日期: 2021-04-11 21:31: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111133126AAR2ot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