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對日抗戰 前六年是由共產黨領導後八年才是國民黨領導的嗎?

2017-01-11 11:30 am
九一八事變後
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游擊隊先在東北抗日了六年
七七事變後八年才是國民黨蔣介石領導的嗎?

回答 (3)

2017-01-11 8:57 pm
theonlyfgu 又來了,繼續認為日本人寫的歷史書才是正宗。今次變本加厲,竟然引用日本人寫的中國抗戰史!其實這個宮崎正勝是甚麼來歷? 不過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theonlyfgu 完全中了日本人的毒,只有日本人講的歷史才正確。一個人奴性如此,世所罕見。

將抗戰歷史糾正成十四年才是正本清源的講法。1937年是日本全面侵華,但日寇1931年侵佔東三省,暴虐東北人民,也是對中國的侵略,而且這個講法正式還東北抗聯等英烈一個公道。

抗戰的絕對主力當然是國軍,實際上大陸官方從來沒有否認過這點。說老蔣消極抗日或說共軍才是主力,完全是來自大陸網絡上的觀點。為何說大陸官方沒否認國軍是主力? 請大家看看以下大陸出版的抗戰書目﹕

《川軍與淞滬抗戰》﹕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重慶人民對抗戰的貢獻》﹕重慶抗戰叢書編纂委員會編

《粵桂黔滇抗戰》﹕ 全國政協≪粵桂黔滇抗戰≫編寫組編

《閩浙贛抗戰》﹕ 全國政協≪閩浙贛抗戰≫編寫組編

留意以上所有書籍以較宏觀的角度記錄抗戰,由於所論交戰規模大,沒可能不寫及記錄國軍的戰鬥。而一記錄國軍的戰鬥,則國軍肯定佔很大篇幅,因為史實國軍就是抗戰主力,這些書最多用較多篇幅記錄共軍某個作戰,但肯定以國軍戰鬥記錄為主。我看過很多大陸出版的抗戰書籍,雖然有不少較為誇大八路軍及共黨游擊隊的貢獻,但沒有一本說國軍不是抗日主力。至於樓主說十四年抗戰中前六年由共產黨,後八年由國民黨領導更是無稽之談,中國官方完全沒有這樣說過。

細心想想就知道共軍完全沒有可能是抗日主力。國軍可以拿出來說的大戰有二十二場之多,每場動員數以十萬計軍隊,共軍有幾多場差不多規模的戰役? 一場也沒有。唯一可提的只有百團大戰。沒有國軍在正面戰場前仆後繼犧牲,共軍有空間及時間在後方建立根據地嗎?
2017-02-15 11:55 pm
不是,前六年是指從民國20年的918事變開始算起,直到民國34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一般說的八年抗戰是民國26年到民國34年,但無論是8年還是14年都是國民黨領導,前6年是局部性的戰爭,主要在中國東北,後8年是全面性的抗戰,戰爭擴及全國,而且前6年共產黨不但沒有參戰,而且還和國民黨進行剿匪戰爭,後8年共產黨才參戰的
2017-01-11 5:23 pm
蘆溝橋事變和中日戰爭

  經過西元一九三六年底的西安事變後,到了西元一九三七年,國共兩黨急速接近,抗日運動的氣焰一舉高漲了起來。對劇烈的政治情勢變化感到焦慮的日本軍,認為不在抗日體制建立之前先有所行動不行,於是藉口說七月七日晚上,中國軍隊對在蘆溝橋做夜間訓練的日本軍開槍,隔天早上便攻擊屯駐在附近的中國軍隊,而開啟了一開始並沒有宣戰的全面戰爭。
  當時的日本軍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陷入膠著,原本認為僅要數個月就可以結束。但日本政府即使投入五十萬日軍,攻占了天津、北京、上海、廣州、以及首都南京,國民政府仍是不斷抗戰,使戰爭長期化。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西元一九三七年九月,國共兩黨彼此保持獨立的同時,也互相協助,建立第二次國共合作,連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產黨所指導的紅軍重新整編華北的八路軍和華中、華南的新四軍,也將陝西省北部的蘇維埃政府改稱陝甘寧邊區政府納入國民政府的統治下。結果,中國團結為一,抗戰的力量明顯增強。

膠著化的戰局

  資源缺乏的日本,無法承受長期的戰爭,希望能在短期內結束中日戰爭,但面對中國高漲的抗戰意識,卻完全找不到停戰的線索。而失去首都南京、武漢(遷都地)的國民政府,再將首都遷到中國內地的重慶,繼續抗戰。
  日本軍隊雖然占領了北從綏遠、察哈爾兩省,南到廣東省的廣大區域,但都不過是連接都市、鐵路的「點和線」的占領,日本軍並沒有擴大占領區的餘力,到了西元一九三八年底,已經完全不可能再擴大戰線。在此同時,日本軍更為共產黨所指揮的游擊戰所苦。

為何高喊「何日君再來」?

  日本軍雖已占領中國主要都市,但對中國人抗戰意識仍堅強卻相當苦惱的日本軍,於是在各地組織傀儡政府,企圖摧毀中國人的戰鬥意志。西元一九四○年,日本讓離開重慶、與蔣介石是競爭對手的汪精衛(汪兆銘)在南京組織國民政府,企圖統一各地的傀儡政府,但卻無法獲得民眾的支持。
  在日本軍占領的地區,民眾將愛情電影的主題曲「何日君再來」的「君」比做蔣介石,一邊哼歌,一邊祈求對日抗戰的勝利。


游擊戰和共產黨勢力的擴張

  當日本軍隊占領區域逐漸擴大時,國民政府的統治體制也隨之瓦解,民眾於是不得不自立對日抗戰。利用這樣的狀況,共產黨所指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將民眾組織起來,建立抗日根據地,培育成解放區。在日本軍占領地背後的廣大解放區,共產黨軍隊不斷反覆的強悍游擊戰,讓日本軍隊遭受痛苦的打擊。
  西元一九四○年時,八路軍從開戰當初的三萬人成長到四十萬人,而新四軍也從一萬多人急速成長到十萬人。
  從西元一九四○年八月開始的三個多月裡,四十萬八路軍以連繫河北和山西的正太鐵路沿線為中心,對日本軍占領下的鐵路網和屯駐地展開攻擊,這個嚴重打擊日本軍的「百團大戰」,是決定共產黨軍隊擴張勢力的大戰。(譯注:為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在發起破襲正太鐵路戰役時,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二十二個團,但實際參戰的兵力卻達到一百零五個團[約二十萬人],所以稱為百團大戰。)

國共合作實質上瓦解

  對共產黨勢力擴張懷有強烈警戒心的國民黨,西元一九四○年十月,要求黃河以南的共產黨軍隊移動到黃河以北,加強對共產黨軍隊據點陝甘寧邊區的包圍。
  西元一九四一年一月,發生了本來在安徽省南部作戰的新四軍,在往北移動的途中被八萬名國民黨軍隊消滅的皖南事件,國共兩黨的關係因此惡化,合作也實質上瓦解。

日軍的攻擊和解放區的危機

  西元一九四○年,在百團大戰遭受到嚴重打擊的日本軍隊,包圍游擊戰司令基地的陝甘寧邊區,從西元一九四一年到翌年,進行徹底的攻擊。結果,解放區急速縮小,人口減少了一半,八路軍也折損了十萬名士兵。

整風運動

  共產黨面對這樣的危機,以自力更生的糧食增產運動和統一黨內思想的整風運動來克服渡過。這個運動提高了領導者毛澤東的權威。
  認為毛澤東才是抗日戰爭領導者的想法,也因此深植在人民的心中。
參考: 宮崎正勝著,葉婉奇譯,〈第9章、世界大戰和改變了樣貌的東亞〉,《圖解東亞史》,(台北:易博士文化,2007),頁282-285。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00: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111033027AAB3t8A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