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何被視為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

2016-12-30 12:35 pm

回答 (4)

2017-02-21 9:12 pm
北方被攻,經濟中樞掛蛋,只有南方可以維持經濟,還能不衰嗎
2016-12-30 2:59 pm
安史之亂及唐代之中衰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安史之亂使國家殘破,百姓受盡痛苦,唐朝亦一蹶不振。據說亂事的發起人安祿山是一個體形龐大的胖子,後人甚至用「祿山之爪」來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這隻大手,將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開元年間比較注意政治,曾使唐朝之國勢臻於鼎盛。在他統治的後期,即天寶年間,表面上看起來仍是海內晏然、天下太平的景況,實際上卻已危機四伏,終於釀成安史之亂,而使盛唐走入衰微階段。由此可見,「居安思危」四個字是時刻需要牢記的。 
2016-12-30 2:48 pm
  「漁陽鼙鼓動起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年),安祿山起兵反唐。范陽的戰鼓,驚破了唐玄宗君臣的「太平夢」。開元、天寶盛世一去不再復返,顯赫了130餘年的大唐帝國從此由盛轉衰,開始由極盛的峯巔向死亡的深谷滑行。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混血胡人,能講6種少數族語言,當過管理邊境貿易的小吏「互市郎」。他狡詐多智,靠屠殺少數族和媚諛賄賂,得到唐玄宗的寵信。他身體肥壯,腹垂過膝。一次,玄宗指著他的肚子開玩笑說:「腹中何物,為什麼這麼大?」安祿山回答說:「沒有別的東西,唯一顆忠於陛下的赤心。」玄宗大喜,許安祿山所請,令楊貴妃收他為養子。又為他在京師建造府弟,不計財力,所用器皿,金雕銀縷,皇宮不及。天寶元年(七四二),安祿山任平盧節度使,後來又兼領范陽、河東節度使,轄地相當於今河北、內蒙、東北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他大量收納少數族降兵,蓄集個人武裝,成為全國最大的軍閥勢力。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一月九日,早就覬覦唐朝統治權的安祿山,經過10年準備,終於公開舉起了反叛的旗幟。他率領蕃漢兵15萬,煙塵千里,鼓噪震地,揮師南下。
  這時,在唐王朝表現繁榮的背後,朝政黑暗腐敗,土地兼併加劇,賦役負擔沉重,農民被迫離鄉背井,逃亡人數多達三四百萬戶。在軍事力量上,守邊部隊大大超過中央禁軍,而且大多不受朝廷控制,實際已演變成為地方軍閥。僅有的宿衛部隊,也毫無戰鬥力。因此安祿山自薊城起兵,河北郡縣,遠近震駭,望風瓦解,州縣守令或開門出降,或棄城逃命,或被擒被殺。安軍一路勢如破竹,不到1個月,席捲河北,渡過黃河,直逼洛陽。
  唐玄宗面對安軍強大攻勢,驚慌失措,匆忙派封常清趕赴洛陽,募兵抵禦。接著又在長安招募新兵,加上中央禁軍,共6萬人,命高仙芝率領,進駐陝州,策應封常清。封常清雖能征善戰,無奈所部都是烏合之眾,一經接戰,潰不成兵,洛陽陷落。封常清只得帶領殘兵與高仙芝會合,退保潼關。玄宗聽信宦官邊令誠的讒言,以擅自撤退,失守洛陽為名把他們處死,改由年老多病的哥舒翰駐守潼關。
  安祿山佔領洛陽後,自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建元「聖武」。正當他不可一世的時候,朔方軍郭子儀、李光弼率兵越過太行山進取河北,收復了常山,特別在嘉山戰役中,殲敵4萬餘人。河北郡縣民眾也群起響應,殺死安軍守將。於是安祿山從洛陽到范陽老巢的交通線被切斷了。在河南方面、魯靈、許遠、張巡等紛紛起兵,扼住叛軍南下的道路。安祿山前進潼關受阻,後退無路,南下不能,形勢對朝廷十分有利。
  潼關天險,易守難攻。郭子儀、哥舒翰建議玄宗固守潼關,以逸待勞,挫敗安軍的進攻鋒芒,以朔方軍北取洛陽,搗毀安軍老巢,促其內潰。可是玄宗卻急於收復洛陽,拒絕了這個正確戰略,反而逼使哥舒翰降敵,潼關失守。長安無險可據,玄宗出逃四川,京師陷落。
  天寶十五載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是為肅宗。肅宗流亡政府賴郭子儀、李泌等人,勉強維持。至德二年(七五七)正月,安軍內部火拼,安慶緒勾結嚴莊,刺死其父安祿山,自己當了皇帝。郭子儀趁叛軍內亂之機,在回紇騎兵協助下,發動反攻,大敗安軍,先後收復了京師和洛陽。安慶緒收拾殘部,逃到相州。安軍主要將領史思明也舉所部13郡和8萬兵來降。
  乾元元年(七五八)九月,肅宗調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60萬大軍會攻相州,企圖最後全殲叛軍。但全軍不設元帥,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監視諸將,以至各軍自保實力,互相觀望,遲遲不能發動進攻。史思明乘機再叛朝廷,攻克魏州聲援安慶緒。兩軍戰於相州,九節度使無攻而退。史思明趁機殺死安慶緒,收其部眾,自行稱帝,叛軍勢力復振。次年秋,史思明先後攻下汴州、鄭州、洛陽,並乘勝西攻潼關。
  上元二年(七六一)三月,叛軍再次發生火拼,史朝義重演安慶緒故伎,勾結駱悅,殺死其父史思明自立為帝,叛亂集團內部陷入混亂。寶應元年(七六二),肅宗死,代宗繼位,再次向回紇借兵,與諸道節度使合兵陝州,進討史朝義。兩軍大戰於洛陽北邙山下,唐軍大勝,殲敵8萬,收復洛陽。史朝義北逃幽州,唐將仆固懷恩乘勝追擊,叛軍部將紛紛歸降。史朝義走投無路,廣德元年(七六三)正月,在廣陽附近自殺。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唐王朝從此衰落。
  唐朝由於在安史之亂中國勢衰落,平叛將領仆固懷恩也想保留安史餘部而自重,代宗無力收回他們的兵權,只得任命安、史降將張忠志(後賜名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分別為成德、幽州和魏博節度使。這就是安史之亂以後第一批出現的藩鎮勢力-「河北三鎮」。他們依仗自己手中的兵權,獨立掌握地區的賦稅、戶口,不報中央。他們也不聽從朝廷的任免調遣,或父子、兄弟相傳,或軍將自行代立,中央只能事後承認事實,成為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
  繼「河北三鎮」之後,內地也相繼出現了藩鎮割據。「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獨兼三四」,「自國門之外,皆裂於方鎮」。其中最著者,有淄青、淮西、澤潞、宣武、河陽、義成、武寧、河東等鎮。他們或興兵作亂,對抗中央;或時叛時服,割據地方。藩鎮之間和藩鎮內部,也不斷爆發爭權奪地的戰爭。
  藩鎮割據的出現,給人民帶來慘重的災難,也嚴重威脅著唐王朝的安全,破壞著國家的統一。唐中央為了削平割據,曾多次發動對藩鎮的戰爭,除憲宗時期討伐淮西、武宗時期討伐澤潞,取得了一時勝利外,其他的或者勞而無功,或者以失敗收場。藩鎮割據成了不治之症,伴隨唐亡。
參考: 劉運承,〈九七、安史之亂和唐代的藩鎮割據是怎麼回事?〉,《中國歷史三百題》,(台北縣:建宏出版社,1994),頁327-330。
2016-12-30 1:29 pm
盛轉衰的原因就是亂,所以你對岸要設法立法修法釋法都要維穩,不容有亂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1: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30043520AAd3Fsc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