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3年是中國現代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國民黨改組、黃埔建軍、中山先生演講三民主義,這三件大事對其後的國民革命有何重大影響?試分述之 民國27年3月底4月初中國國民黨在武昌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會中通過了哪些攸關抗戰前途的決議?請敘述其內容及影響 求解答 謝謝?

2016-12-28 4:11 pm

回答 (2)

2016-12-30 12:24 am
我願意回答第一題。

__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

  中國國民黨在進行改組的過程中,介入了一項新的變數,即是與蘇聯及中共間的關係,這項關係,發展為一項政策,史稱「聯俄容共」,係於民國11年8月開始,17年2月結束。早在民國9年3月以後,莫斯科即不斷派人到中國來活動。一方面散佈赤化宣傳,一方面與南北實力派人物接觸,並試圖與孫中山接近。第三國際最初派來的兩位代表吳廷康和馬林均先後於9年6月及10年8月晉見過孫中山。長久以來,孫中山飽受帝國主義者的歧視,黨內的派系內爭,和軍閥的利用與排擠,對於蘇聯革命成功的秘訣-黨的組織與紀律頗為好奇,但他先要經過研究與思考,故於10年8、9月拒馬林於先,次年5月復拒另一個第三國際代表達林(S. A. Dallin) 「聯合戰線」的要求。但在他發現(誤以為)蘇聯的新經濟政策與他的實業計劃類同,馬林則對他的民族主義精神與革命觀念頗為贊同。在經過一段時日的觀察之後,他認為國民黨將為中國民族主義的主流,而放棄與吳佩孚、陳炯明的接洽。
  11年8月,孫中山到達上海,是時蘇聯派來與北京政府的談判代表越飛(Adolf Joffe)亦至北京。月底,越飛派一位代表到上海見孫中山,表示願援助孫中山革命,展開「聯俄」的談判。但是孫中山衷心反對階級鬥爭,並且不願公開揭櫫反對帝國主義的條款,只允在黨的組織上,借鏡蘇聯的經驗。於是,在12年1月發表「改進宣言」,是為中國國民黨改組的第一階段。其要點為:(一)重新確定國民革命的全民性,「革命事業,由民眾發之,亦由民眾成之」。(二)公布三民主義的新內容:民族主義由消去國內民族間的不平等,進為力圖與外國間的平等地位;民權主義放棄代議制度,厲行直接民權;民生主義以歐美為鑑,力謀社會經濟之均等發展,重視工人、農民及婦女的地位與生活。(三)擴大黨本部的組織為總務、黨務、財務、宣傳、交際5部,及法制、政治、軍事、農工、婦女5個委員會,其活動將擴及社會之全面。(四)建立中央會議制度以發揮民主精神,規定每年開國內全體代表大會一次,本部設中央幹部會議,每月開會一次。從該「宣言」之要點看,三民主義已經有了新的內容,黨的組織及運作,已有新的輪廓。
  12年1月,越飛親至上海見孫中山,26日,二人發表一份聯合宣言,主要內容為:(一)共產主義與蘇維埃制度均不能引用於中國,蘇聯援助中國達成國家統一與獨立自由。(二)蘇聯政府重申以前對華宣言的承諾,放棄沙皇時代在華的一切特權,中東鐵路問題再召集一次中俄會議解決,其辦法應與張作霖商洽。(三)外蒙古為中國之一部分,蘇聯不以帝國主義政策待之或使其脫離中國,俟白俄之威脅解除,蘇聯軍隊即自外蒙撤退。
  此一宣言發布後,孫中山即派廖仲愷隨越飛赴日,商談雙方合作的細節,蘇聯亦派遣一位資深的革命宣傳家鮑羅廷(Mikhail Borodin)任政治顧問,協助改組黨的組織;又派葛倫將軍(Vasilii K. Galen)協助訓練黨軍,並有40位顧問隨行。6月,俄顧問團抵華,8月,孫中山派遣蔣中正將軍赴莫斯科,研究蘇聯軍事制度、紅軍的政治訓練,及布爾什維克黨的訓練方式,以為創辦軍校的準備。
  至於容共,其本義係容納共產黨員參加國民黨,以國民黨員身分信仰三民主義,努力國民革命。此一提議,亦係蘇聯代表基於共產國際所作的決議而提出。馬林與達林先後向孫中山提出建立「兩黨聯盟」的要求,但孫中山拒不接受,只允許中共份子參加國民黨為黨員。當時中共中央5位委員,對以個人身分參加國民黨一事,並非完全同意,是(11)年8月,經過馬林召集會議說明,並以國際紀律相脅迫,中共中央遂同意加入國民黨。但在12年的前10個月中,國民黨內高級幹部對「聯俄容共」的策畫仍心存恐懼,爭論不休,一度想向德國借款,但未能如願;蘇聯亦不滿中國國民黨黨綱中未列反對帝國主義條款,並未能給予足夠的實質援助。廣東政府在12年應付陳炯明的「反攻」過程中,險象環生,楊希閔、劉震寰等部不盡職作戰,惟知多方勒索,廣州城三度被陳炯明包圍。禍不單行,在外交方面,由於向北京各國公使要求撥還9年3月以後的積存粵海關關餘,引起9月及10月間的關餘事件,孫中山揚言要接管廣州海關公署,美英日法等國竟派軍艦近20艘至廣州示威,其中美艦獨占6艘,使他十分憤慨,因為美國是他從事革命所要模仿的對象,多年來一直冷落他、杯葛他,現在又派最多的軍艦來警告他,而且還承認曹錕政權,這也是使他走向聯俄容共的重要導火線之一,因他所能尋找外援的對象只剩蘇聯。而財政的拮据,亦是原因之一,對外借貸無門,對內征稅已經引起抱怨,即使跋扈的客軍也到了要變賣其本省在廣州的會館及公產,以維持軍費,此外,尚有黨員散漫,不聽指揮的問題。但是在種種壓力之下,孫中山仍堅持不要階級鬥爭,直至12月,上海的國共雙方仍不願合作,是時幫助軍政府解陳炯明之圍的鮑羅廷,一面向駐在北京的加拉罕大使及莫斯科總部陳述孫中山的困難,對中共黨員則剛柔並濟,恩威兼施。孫中山對鮑所提的工農政策仍感猶豫,對「反帝」條款亦憂心忡忡,徬徨中,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3年1月召開,經過國民黨「保守派」的質疑與辯論之後,聯俄容共政策終於達成,但農工政策未有俄式的條文,「反帝」條款列與不列,並未改變列強一貫對孫中山的冷漠與敵視。重要的是在國民黨進行改組中,鮑羅廷安插了不少中共黨員為地方幹部,而孫中山最重視的卻是黃埔軍校的成立。
參考: 王綱領,〈第十四章、中國國民黨的改組與北伐〉,《中國近現代史》,(台北:華岡出版部,2007),頁106-109。
2016-12-29 11:25 am
民國13年我們台灣當時是大正14年
當年10月22日 台灣發生二林事件
當時台灣農民都忙著爭取自身種甘蔗的權益
而成立農民組合
我們台灣人當時都是日本國民
國民黨當時怎麼樣跟日本國台灣人沒啥關係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00: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28081103AAsuXix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