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進化是世界的精神.它是宇宙理性?

2016-12-26 5:42 pm
怎樣的事物是難以瞭解而容易存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zCf0ascW8

回答 (11)

2017-01-01 2:26 pm
✔ 最佳答案
莊子的支離人間世: 易經….王國維…史鐵生...殘缺與生命終極關懷(《文藻外語大學第九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在莊子的眼中 人生是宇宙大化裡的一環…..正是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了。 可是如何才能面對形體的「行盡如馳」………我又何惡焉?」(《莊子˙至樂》) 永恆的生命 絕對的道體。而這個具有永恆生命的絕對道體 也就是一種化境。 (禪學與莊子思想的比較 頁204)

人文.思想.語言新思惟: 列子(風)與蘇東坡(舟)(《文藻外語大學第九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為善無近名 為惡無近刑(解讀莊子 傅佩榮 立緒出版社) 莊子察覺了人的根本問題……….便須先去掉依賴之心…….達到逍遙境界 首先還必須破執 ---- 因為太多似是而非的世俗觀念 已經造成對生命的扭曲與誤導(新世紀繼往開來的思想經典 傅佩榮 立緒出版) 比較令人擔心的……….尤其在一個缺乏『敬老尊賢』的傳統社會裡(個體的生長與發展 劉安彥 頁93)

儒者的良心捧著中國人的聖書說:「楊氏為我 是無君也;墨氏兼愛 是無父也。無父無君 是禽獸也。」(漢代學術的開端……「通經致用」性格。) 生命之美 ──方東美、吳經熊、羅光之生命藝術初探. 李匡郎. 輔仁大學哲學副教授 .... 成中英教授總括方先生的思想 認為「其哲學以《易經》為基礎

生命安頓與美學批判:《易經》與《莊子》的人生對話 古典與現代學術對話 壁詩 PPT 按讚?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何其芳提出以有規律的押韻或「頓」 ……..『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騎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 從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觀點出發 蔣勳公開分享屬於他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 從莊子「逍遙遊」看港泰七日遊 順便到木柵給猴子看

善有三種任務:衡量起始 揭曉外觀特徵 “修飾”傾向。但是因此對它觀念的單一性及其與存在的基本同一性是絲毫無損的(Ia Pars,q. V,art.5)不忽視這個最後的一項真理 也不停止說善實在是與存在相提並論的 善是應該實在與存在是有別的 輸入一個矯飾它的特徵 而不因此使它超越變質 這是可能的。正是如此 亞里斯多德及在他以後有的教父把善分為:正確的 有用及愉快的。實在說 這個分法有雙重意義:一個是僅就人一方面的意義及一個普遍或形上學的意義。第一個與這裡無關;請看第二個意義(Ia Pars q art 6 Ethic Lect V)DUZCedq9a4Q

莊子的支離人間世: 殘缺與生命終極關懷 天才人物普照世界 不屬任何時代 他能洞見缺陷而超越 有人愈活愈跟動物有別 有人愈過愈和禽獸沒兩樣。 (何秀煌著《人生小語(一)──瞬息與永恆》)
面對這“破碎”的世界,不期待自己的偉大,只求其生命中有平凡,有永恆的安頓。

聖多瑪斯喜歡引證奧古斯定派傳統 按照這個傳統善是用以下的字所表現的三件事物所構成的: 形式、外觀、傾向 這相當聖經的三個字: 『祢以數字 及度數衡量處置了一切』 其說明如下 每件事物被視為是善的……善有三種任務:衡量起始 揭曉外觀特徵 “修飾”傾向…..自然的結果。

古典與現代學術對話 象數易以求真為主 義理易以求善為主 一項科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新進展 它體現著科學科技的繼承和發展。如 基于已有的理論、方法、思想、實驗手段等….有了新發現………《箴》

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中國哲學有其自成理路的發展模式與重心不同的內容強調。 (中國哲學史、張麗珠 (在說與不說之間 --- 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92、 頁69~77、92~95、104~105))

美學: 美的體驗價值…………………在這種定義之下 美才有其價值。 經學: 經學從漢代以來即有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區分 經學的分野 不論如何 終究是儒家的立場……. 是儒家的純正哲學。 易經宗派: 漢易以象數為主 宋易以義理為主 十宗:占卜、災祥、讖緯、老莊、儒理、史事。 (醫療、丹道、堪輿、星相)

相關
封閉的理性和開放的理性
http://www.hkshp.org/zhesi/zs3/col1.htm

人文.思想.語言新思惟…….列子與蘇東坡 從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觀點出發 蔣勳公開分享屬於他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 讓大眾明瞭— 美感訓練並不難 ... 中國自古說品味 都是從「飲食」開始。 堅硬如水作者:閻連科2009.10.01 瘋狂又耽溺的黑色情慾中國文學中 最華麗也最詭譎的一場革命! 《堅硬如水》是那種願意頭破血流、且生命不止 意志不息的 ...

人性在於我們給了一個觀念 但在聽受者的心理 所理解的內容不一。 教導學生不光只在於告訴學生何為 ... 史鐵生...殘缺與生命終極關懷 《文藻外語大學第九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 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 女媧石 國女 洗腦鋪 瑤瑟參觀國醫場

IV2nNHbu2H4


在老子眼中,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在於一個「欲」字。cLbBmkaEcr0 生活、自由以及對於快樂的追求,就像購物一樣,生活的同時我們追求著”外在”的幸福,我們成為了欲望和渴望的奴隸,幸福並不是輕易就能追求到的,或是買一件廉價衣服那樣容易得到,幸福是幻境,是幻想,是種種無盡的變化,在佛教中,輪迴,即無盡的苦難循環,在對快樂的渴望和痛苦的厭惡中永久存在,佛洛伊德將其比作”快樂定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創造快樂,滿足我們的欲望,或是遠離我們厭惡的一切,即使像草履蟲這樣的單細胞生物也在做著這樣的事,這種現象被稱作刺激反應,與草履蟲不同的事,人類有更多的選擇,我的思維無拘無束,但這恰恰是癥結所在,正是對我們欲望中所需之物的思考使我們失去控制。
詳:內在與外在的聯繫part 4: 超越思維
2TSHIByWwRs
IxnVjlwyDNo

學生通常都知道教科書中的名人、英雄或天才跟一般人不同,而他們和名人之間的經驗、能力、時空等等的心理距離是遙遠的,他們可能覺得這些書中人物是高不可攀,與自己似乎無關。更何況,這些被列入教科書中的名人,經常也成為準備考試的材料,因而削弱了學習和創造力的內在動機(Amabile,2012;Deci & Ryan,2013)。其實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讓他們體會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長時間努力,甚至經歷許多失敗、挫折和奮鬥。
UEKGeoeE3Qk

情緒,是一種心理作用,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些創傷或難忘的、痛苦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來自童年,可能早已忘掉,但卻仍深植心底,變成一種意識,也有可能是 一種鮮明的,血淋淋的事實,這些事實或經驗,如果別人不提還好,只要有人一觸及,就會引起一些不愉快的回憶或經驗,在這時,不良的情緒,就發作了,輕的人,淡淡地回掉,而重的人就會莫名其妙的大發脾氣,所以我們如果能了解自己的情緒,那麼,在很多事情上,就比較容易給自己一個較安定的環境及處裡的方法。在現代心理學上,可以稱之為為疏導情緒,為甚麼情緒要疏導呢?因為情緒是會積壓的,壓久了,如果不加以疏導,就很難有一個良好的出口,早晚會爆發的。
UEKGeoeE3Qk


把量視為一個額外的種類,量的數字則是一個類目,而單一性則是這個類目的原理,有人竟把量當作一個超越特徵,於是由與存在同一的單一性而來的數字也成為萬物的本質了。 把存在分為範疇,以下我們將確定它的原則,排除上面的幻想。量只是存在許多方式之一,並不是存在的一種普遍的特徵。為此,本體並不根據自己就是量,並且它與數字毫無關係。如果數字矯飾它,那對它只不過有屬性的作用而已。所以關於數字原則的單一性也是一樣。一個被分的正方形則生出兩個三角形 一個被破為兩塊的石塊的存在前後則是不同了 石塊被損以後只剩下兩塊殘物 單一性並不給存在添加什麼實在的 它的意義是指的

但我們現在所談的超越單一性,則迥然不同於此了。它對於量的關係直如善,就普遍方面來講,與僅僅規定人的行為的倫理的善對立的關係一樣。超越的意義是超出一切種類又修飾一切種類:所以如此想像的單一性是在一切範圍裏暢通無阻的;它修飾所有的存在,由於存在必須是完善的。我們說的完整,不是就量的方面來說的,不然的話。那簡直是把單一性歸到一個種類了;而指的是擺脫一切可能運用在以整體著想的存在上的分化。
Illusions
y_H08nd7l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aGMrwqr9c
2017-01-08 11:00 am
為何作弊灌票達人都已登上知識+最排名之首 卻愈見惡質的假廣告肆無忌憚地破壞知識+呢?
其實知識+若是可以恢復之前的「知識長」的稱號的話?
那麼譬如宗教版應該就不會再充斥著難以盡數的甚麼除臭貸款壯陽豐胸等等的假廣告
就是要問個英文學習或唱歌的問題
也不會整天盡是出現作弊廢物的假廣告
當然還有找書籍資料也一樣
畢竟作弊灌票達人真正在乎的是「知識長」的封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N8X_bhr1U
2017-01-08 8:30 am
「您的帳號可能受到安全問題的影響。您可以在此閱讀資訊,了解問題詳情並得知該如何進一步提升帳號安全。」

謝謝 但這還是無法避開假廣告真作弊的廢物的惡檢不是嗎?
畢竟knowledge keeps no better then fish

已被刪除的問題:善行 是否需取決於後天學習?
違規原因: Community Guidelines and/or Terms Of Service Violation
如果您認為此內容意外遭到移除,請連絡Yahoo奇摩服務中心,並告訴我們原因。祝您使用愉快!Yahoo奇摩服務中心


控制系統作的就是使我們不明白我們正在體驗的這個實相的本質 不明白我們生命的本質 通過這模作 就將我們完全的陷入到了黑暗當中 不會察覺實際發生的事情 真正的知識就只在這些祕密社會的頂層的家族中傳承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關於實相本身的知識 舉例來說 我們環顧一下四周 認為我們看到了存在於這個房間裡的一切 但是事實是 我們只看到了非常微小的叫做可見光的頻率範圍
苦酒滿杯 • 2 星期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KtuChfoH88
2017-01-04 12:17 am
何以這世界就這樣充斥着複雜性與困惑!? 為何我們仍掙扎於理解這個世界 ?
所有的自由 是那些黑西服或制服決定是否給我們的?

您好 龍捲風
您曾在 Yahoo奇摩知識+ 上,張貼違反社群規範或服務條款的內容。因此,您的內容已遭刪除,並從總計點數中扣除 10 點。 社群規範協助維持 Yahoo奇摩知識+ 成為一個安全而實用的社群,因此,感謝您考量規範規則。

已刪除的問題: 何以說宗教摧毀靈性.主流媒體摧毀信息?
已刪除的問題: 何以說律師摧毀正義.大學摧毀知識?
已刪除的問題: 何以說醫生摧毀建康.政府摧毀自由?
已刪除的問題: 為何我們仍掙扎於理解這個世界 ?

違規原因: Community Guidelines and/or Terms Of Service Violation
如果您認為此內容意外遭到移除,請連絡Yahoo奇摩服務中心,並告訴我們原因。祝您使用愉快!Yahoo奇摩服務中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D7VyWscWg

明晚變天全台有雨 周日氣溫驟降、台北下探14℃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 《無情荒地無情天》
2017-01-01 8:18 pm
莊子(368-288B.C. )生當戰國時代中期,學習老子思想而深有心得。他眼見天下大亂,於是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寫下著作傳諸後世。司馬遷在《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中,扼要介紹了莊子的觀點,認為其學問"無所不窺",大力批評儒家與墨家,並以老子為依歸。

莊子的寫作策略是"寓言、重言、卮言"。寓言是藉想像的故事來說明他的道理,於是鳥獸蟲魚、樹木花果、山河大地、風雨雷電,以及神話傳說、奇人軼聞,都在他筆下栩栩如生,成為他借事說理的巧妙工具。重言是指藉重古人的話,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藉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聃只居其次。卮言是指隨機應變的話,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其表達方式。

重言十七是追隨前者步履或站在巨人肩上?
「大力批評儒家與墨家,並以老子為依歸。重言是指藉重古人的話,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藉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聃只居其次。」《傅佩榮》

戰國中葉,孟子反對墨家最為激烈,曾以「兼愛無父,是禽獸也」嚴苛的批評。但孟子仍然稱讚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莊子,雖不贊同墨子勤勞儉約,自苦為極的生活,但也佩服他行義的偉大精神,並讚揚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這意思是說:「墨子真是天下最好的人,這種人實在不可多得,縱使弄得形容枯槁,也不放棄自己的主張,可說是真正救世濟民的人啊!」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老子書中屢屢出現的"聖人"一名,所指的是"悟道的統治者",這表示老子對當時的政治領袖仍寄以厚望,希望他們及時悟道。

一,與自己要安。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要安心接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需有情緒反應,卻要藉由理解而明白自身處境,見利思害,避開危險,再以審美眼光看待萬物。
二,與別人要化。活在世間,上策是"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是在言行方面隨俗從眾,既不自命清高也不特立獨行;內不化是因內心與道同在,不受外在遭遇之影響,不動如山而安然自處。
三,與自然要樂。自然界依規律而運作,沒有不公平的可能性。人正可親近自然界,暫時消解人間的煩惱與不公不義的現象,享受"萬物與我為一"的樂趣。
四,與大道要遊。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萬物皆在道之中,而道也"無所不在"。人若悟道,就像嬰兒回到母親懷抱,又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安全舒適不可言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感受洋溢心中。
在生活中有許多道理是『習焉而不察』的.只知道這樣去做就對.就好.不必追問為什麼對?為甚麼好?中國有兩句流行的諺語:「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蠻法三千.道理一個」大家都覺得這話是對的.一般人不會再去追究「理」是指甚麼?這個理是從那裏來的?

心安到底是不是主觀的!?真理是理智所嚮往

每一個人活在世上都在努力追求一個幸福美好的人生,但是很少人會真正思索: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值得活?大多數人是隨波逐流,對他們而言,「幸福」不外是名利的代稱,但是現實世界中有名有利的人,似乎也不是完滿無憾。生命的答案好像不是這麼簡單,否則人類的歷史不會是悲劇不斷重演。

大自然可以替我們解除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 教導我們如何忍受之 大自然從來沒有說過可以解除我們造成的痛苦 它將拋棄我們 讓我們做慾念的犧牲品 遭受無謂煩惱的折磨 讓我們以本來應該覺得可羞的眼淚來誇耀自己……..詳:能否對莊子山木與阿德勒木頭做出比較

除了人類以外,我們在大自然裡可以見到,一切存在都是由於它們本體為應付生活而武裝具備,並且裝備得整整齊齊。雄獅有它的利爪銳牙及堅皮鬣毛,海狸有它建築堤壩的工具。自然事物的本體就是它們的防線、自己的儀器、自己的裝飾及自己的甲冑。至論人類,由於他的天性脆弱是不能擁有這些表面的優點(其實,那正是禽獸窮困的證據),並且由於有充任極複雜活動的使命,縱讓他擁有上述的手段,也是不能應付自如的,所以他用理智取而代之,這個補充本體的理智許可他獲得其他動物因本體而所擁有的一切。我們在說人是衣冠的、武裝的、裝飾的、擁有工具之時,乃是以外在的事物來形容他的,而這對於他既不是衡量又不是原因;而只不過摘要他存在方式而已;此處還假定一個准動作和反應,假定在他與如此完成他的一切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主動關係。這就是裝備範疇。擁有及存在豈不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嗎?

人可以和其他動物,尤其如人猿,有其相似的地方,盡管相似,彼此之間,仍有不同,例如:人的脊椎骨適於直立,而其他的動物則沒有那麼適當,再如,人的顏面部分比腦蓋骨的部分要小,而其他動物則反是,又如人的四肢,二肢用於站立,二支用於持物,在其他動物中,除人猿可以比較外,其他動物都不是那麼方便,又如,人類的犬齒比其他動物為小,由於有這樣的特徵,人的體型和其動物的體型就是不同,人的體力和體型的比較和大部分其他動物的體力和體型的比較,就不成比例,例如螞蟻就可以背負超過其體型三十倍的東西,而人就不行,一個七十公斤體重的人如果要他背負二千一百公斤的東西,那簡直是不可思議,即使全球舉重大賽中,也沒有一個人能舉重達他體重三十倍的重力,也正由於,人在體力與體型上的不成比例,無法和其他動物一較長短,所以人還有其他的特徵,而這一個特徵,竟決定了人類為這一個物質世界的主宰。

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斷地在彼此移開。

生活、自由以及對於快樂的追求,就像購物一樣,生活的同時我們追求著”外在”的幸福,我們成為了欲望和渴望的奴隸,幸福並不是輕易就能追求到的,或是買一件廉價衣服那樣容易得到,幸福是幻境,是幻想,是種種無盡的變化,在佛教中,輪迴,即無盡的苦難循環,在對快樂的渴望和痛苦的厭惡中永久存在,佛洛伊德將其比作”快樂定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創造快樂,滿足我們的欲望,或是遠離我們厭惡的一切,即使像草履蟲這樣的單細胞生物也在做著這樣的事,這種現象被稱作刺激反應,與草履蟲不同的事,人類有更多的選擇,我的思維無拘無束,但這恰恰是癥結所在,正是對我們欲望中所需之物的思考使我們失去控制。

相關

關於楊朱及其學派思想的記述,散見於歷史文獻的,大多是略而不詳,楊朱及其學派本身的著述,亦無可考。因此,我們也就只能做如上簡單的分析和說明。至於楊朱人生理論在歷史的遭遇,我們是不難想見的,實際上,“利己主義”不論是在中國古代還是在西方,大都招致了類似的惡名。孟子呵斥楊朱為“禽獸”並不是思想史上的特例。儘管如此,我以為楊朱的人生哲學還是有其特定的歷史地位的。首先,楊朱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人物,他關於人生的基本觀念實際上構成了以後道家理論在人生問題上的出發點,並通過道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次,從認識發展的角度看,楊朱的人生理論在理解和說明人生時,既不假定“天志”,也否定先王,堅持從人的感官物質利益出發,較之墨家更為平實理知;楊朱肯定人生之可貴,反對人為物役,反對以人本身為工具(儘管對人的認識並不十分科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反對“異化”的第一聲吶喊。


哲學上的生活概念.和日常使用的意義不同。人們說在滿足或享樂的時刻.他們感到幸福。但根據亞里斯多德等人的說法.幸福不是你在某特殊時間感到或經驗到的東西.它是整個人生的特質。幸福生活就是善良生活。柏拉圖把幸福定義為靈魂的和諧....真正有品德的狀態。它不像亞氏那樣注重物質的善或幸運的善。對他而言.沒有一件外在的東西能使一個有品德的人不幸福。

這句「沒有人喜歡我」事實上只是一種價值觀?

雖然青年人有許多看法與自己父母親的看法相類似,而且也從與父母親相處中得到安全感,但是同儕團體關係(peer Relationships)對青年期男女的成熟與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青年男女所關心的外表容貌、衣着服飾、受人歡迎與否、男女間的關係等等問題,往往可以透過同儕好友間的討論而得到必須的解答。因為青年男女所面臨的問題大致相類似,青年男女需要年紀相當的朋友同伴之支持與認可來幫助他們達成自我認定的要求。
2017-01-01 3:54 pm
德國大詩人歌德在浮士德里唱道:「我有入世的膽量 下界的一切的痛苦 我要一概承當」這是何等灑脫的真情又是何等高明的理性! 人人有此逸懷浩氣 必然會超乎塵垢之外 直達古人不到處 卓然獨立 遨遊天地之間 。故人人當超越自己濃郁之情上達理性之境。

孟子叫人以思 認為能思則卓然見有我。這是要先建立一個理性的自我 然後以這個理性的我去「成人」。所以他說:「心之官則思 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 此天之所予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則小者弗能奪也。」

生命之謎 DNA
抵達
人的生命.確實是隱藏在宇宙裡的神祕之謎.不着纖毫痕跡.而具有無窮無盡的價值。不僅僅對別人是個謎.對自己亦復是一個謎.真是禪宗所謂:「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無怪乎古往今來.無數的詩人們在歌頌生命之際.還默默跳進這浩瀚無涯的生命大海的深處(愛總是迷惑我 .走進那漩渦. 無法掙脫.只要你記得我 .我願去漂泊.縱然沒有結果.也算曾經愛過.........).探採一粒圓融光澤的生命之謎.企圖揭露這奇異的生命之謎(生命之謎 DNA)。


陸象山認為心是意志的主宰 心正則意誠 而誠意及是良知的本體。本心即誠 一個人到了通體虛明了無障蔽 心安於寂時 必達到「不必 不意 不固 不我」的理性境界。在這情理交錯 瞬息萬變的人世間 既不可妄起意 亦不藏意於心。必然會循乎本心而發 不失本體 堅持本心。在虛明寂然靈明不昧的理性中 自求自得 自之自明 自覺自誠 自作主宰 當然可盡心亦可養性。繼而存心養性以事天 成天道以隆人 依天道以立人。這就是立己立人 達己達人的一貫實踐方法。所以禪宗謂:「如何是道?」日:「本心是道」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在我們的生命裡,一方面是有限的,在每一個步伐裡,我們都會頻於枯竭;另一方面,我們的願望和犧牲,又是無限的。」詩人將自己充實的生命投射到客觀的現實之中,藉宇宙天地之間諸多複雜的形象,而有所舒發的一瞬,實際上就是詩人晶瑩澄澈的內在生命,與外在現實兩相湊泊,融貫於一體的創造精神。

大哲學家康德晚年仰望蒼天悠悠,這位孤獨的大思想家,默然反省而對自己內心道德規律,有無限的敬畏和莊嚴之感。對自己的生命有所期許,對人生社會有理性的體認和責任感。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價值;人的存在,原就是一見莊嚴的事實。只要能夠確切把握生命存在的這一事實,直下承當,憬然自覺,以自己為主體而發揮生命之力,這是人生智慧的開端。所以,詩人和藝術家們永遠在莊敬剛健中力行實踐,作無窮的創造。


「罪不在體驗,而在體驗中的意向。如果我們體驗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甚至希望比別人強,那麼自然就會有痛苦了,而痛苦不正是人類罪惡的源頭嗎?」

人生的目的,在追求真善美聖,所以美與人生的關係極為密切,一般來說,美與人生的關係,可分一、體驗,二、創造,三、絕對精神等三點來敘述美與人生的關係。

人生在世,體驗人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沒有體驗過人生的各種境遇的人,很少可能會有一個自認完美的人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人事上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幫助我們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及價值。
相信人之所以會墮落,乃是因為人太想去體驗人生的各個階層,結果就可能是因為人太貪心了,結果不但不能得到美的人生,相反的,得到了一個醜陋的人的封號。我們最早知道人因為太禁不住體驗而墮落的故事,是來自於聖經創世紀的紀載中,因為夏娃,這一位人類的始祖,聽信了蛇的誘惑,而禁不住想體會一下智慧的意義,結果吃了禁果之後,人類就開始懂得了羞恥之類的事情。我們如果仔細的分析一下這段聖經的紀載,我們可發現罪不在體驗,而在體驗中的意向。如果我們體驗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甚至希望比別人強,那麼自然就會有痛苦了,而痛苦不正是人類罪惡的源頭嗎?但如果我們體驗的目的,只是希望將人的能力,發揮到最高限度的話,那麼這種體驗不只不是痛苦,不是罪惡,反而是一種美,一種真,甚至還是聖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因為體驗的本質只是在經歷某些事情,和人心、人性的傾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由於體驗必須附於實體之上,才有事實的可能,而人心、人性在情欲方面,常是傾向於惡的,而人性的人心則是善的,當我們的理智被情欲所蒙蔽時,我們就很難有一個喜悅的體驗,例如以作弊這件事來看吧!每一個人都知道作弊不是一件好事,但為什麼會作弊呢?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大致上來說,這件事對個人的物質利益太大,捨不得放棄,但個人能獲得這一個物質利益的條件與能力又不夠,結果就只好作弊,希望以作弊的方式,達到個人所渴望的目的。在學生時代,許多學生考試作弊,原因不正是如此嗎?希望得到及格或好分數,但本身的能力或條件又不夠,其結果只好作弊了,像這種作弊的體驗,常會引起一些不愉快的感受或經驗,如果一個人在後來成功了,有時常會被這一些不愉快的經驗所困惑住,而覺得痛苦。所以一種痛苦的體驗不但不能賦予人一種美的感受,相反的,常是一種醜陋的、痛苦的經驗。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能夠獲得一些美的感受,美的體驗呢?而能充實及美化我們的人生呢?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染化來自外力,而行為的決斷則在本身,心為身之主,此身豈可無主?故孔子日:「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可見心主的執着,是不被外方染化的根本,而產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效果。上智與下愚的不移,一在擇善固執,一係堅持成見,然其不因外在事物而改移則相同,貴在此心能有主,不隨物轉,孔子有「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自信,孟子有「四十不動心」的佳話,禪宗也有風動、幡動、心動的公案,雖然曲調不同,但卻有意趣潛通之處。

「為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效果。上智與下愚的不移,一在擇善固執,一係堅持成見,然其不因外在事物而改移則相同,貴在此心能有主,不隨物轉….

依世俗之見,「風動」和「幡動」是外在的刺激,「心動」才是內在的震動。當然外物憾心,自然會有心隨物轉、情隨事遷的時候,連夫子在川上,見流水滔滔,長逝不返,便生「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的感嘆;可是經過理性的克制、後天的修持,亦可使心君免於外在的刺激,堅定不移,詩聖杜甫詩云:「水流心不競。」便與孔子的動心不同,「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亦係此意。這一由內心的靜定所產生的質着,可以做到「外物不能搖,外力不能奪」的地步,一任他「風動」,「幡動」,而此心不動。可是在外在的刺激下,此心動與不動,仍然無法斷,宋儒所謂的身旁有妓,心上無妓,被譏為假道學,主要的是「雖善無徵」 -- 心上無妓,無法證明。然而通過這類的考驗極其難,但是並不是「心動」無法證驗,臨財、利、名、色的刺激和引誘,心的動否便灼然可見了。

哲學是一門需要生活經驗來配合的學問。所謂「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為了提升哲學素養,我們要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一個人由於沒有經驗,閱歷不深,因此無法肯定某些事物的存在;這是無可厚非的事。 ... 最要不得的是,人類自己設規立律,事先排除那些事物存在的可能性。

哲學是什麼? 對一般人而言,「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彙。有些人笑稱,所謂的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尋找一隻黑貓。亦即,他所說的一切全憑個人想像,而無法證明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一隻貓;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複雜,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說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嗎?這種一般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若要了解上面所說的是否合理,就要進一步思考:「到底什麼是哲學?學了哲學之後對人生又有什麼幫助?」……(搜尋)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Gx_6hKM6G4E

重言十七是追隨前者步履或站在巨人肩上?

莊子(368-288B.C. )生當戰國時代中期,學習老子思想而深有心得。他眼見天下大亂,於是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寫下著作傳諸後世。司馬遷在《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中,扼要介紹了莊子的觀點,認為其學問"無所不窺",大力批評儒家與墨家,並以老子為依歸。

莊子的寫作策略是"寓言、重言、卮言"。寓言是藉想像的故事來說明他的道理,於是鳥獸蟲魚、樹木花果、山河大地、風雨雷電,以及神話傳說、奇人軼聞,都在他筆下栩栩如生,成為他借事說理的巧妙工具。重言是指藉重古人的話,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藉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聃只居其次。卮言是指隨機應變的話,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其表達方式。

重言十七是追隨前者步履或站在巨人肩上?
「大力批評儒家與墨家,並以老子為依歸。重言是指藉重古人的話,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藉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聃只居其次。」《傅佩榮》

戰國中葉,孟子反對墨家最為激烈,曾以「兼愛無父,是禽獸也」嚴苛的批評。但孟子仍然稱讚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莊子,雖不贊同墨子勤勞儉約,自苦為極的生活,但也佩服他行義的偉大精神,並讚揚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這意思是說:「墨子真是天下最好的人,這種人實在不可多得,縱使弄得形容枯槁,也不放棄自己的主張,可說是真正救世濟民的人啊!」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老子書中屢屢出現的"聖人"一名,所指的是"悟道的統治者",這表示老子對當時的政治領袖仍寄以厚望,希望他們及時悟道。

一,與自己要安。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要安心接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需有情緒反應,卻要藉由理解而明白自身處境,見利思害,避開危險,再以審美眼光看待萬物。
二,與別人要化。活在世間,上策是"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是在言行方面隨俗從眾,既不自命清高也不特立獨行;內不化是因內心與道同在,不受外在遭遇之影響,不動如山而安然自處。
三,與自然要樂。自然界依規律而運作,沒有不公平的可能性。人正可親近自然界,暫時消解人間的煩惱與不公不義的現象,享受"萬物與我為一"的樂趣。
四,與大道要遊。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萬物皆在道之中,而道也"無所不在"。人若悟道,就像嬰兒回到母親懷抱,又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安全舒適不可言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感受洋溢心中。
《傅佩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在生活中有許多道理是『習焉而不察』的.只知道這樣去做就對.就好.不必追問為什麼對?為甚麼好?中國有兩句流行的諺語:「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蠻法三千.道理一個」大家都覺得這話是對的.一般人不會再去追究「理」是指甚麼?這個理是從那裏來的?

心安到底是不是主觀的!?真理是理智所嚮往

每一個人活在世上都在努力追求一個幸福美好的人生,但是很少人會真正思索: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值得活?大多數人是隨波逐流,對他們而言,「幸福」不外是名利的代稱,但是現實世界中有名有利的人,似乎也不是完滿無憾。生命的答案好像不是這麼簡單,否則人類的歷史不會是悲劇不斷重演。

大自然可以替我們解除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 教導我們如何忍受之 大自然從來沒有說過可以解除我們造成的痛苦 它將拋棄我們 讓我們做慾念的犧牲品 遭受無謂煩惱的折磨 讓我們以本來應該覺得可羞的眼淚來誇耀自己……..能否對莊子山木與阿德勒木頭做出比較

主燈轉動時如何破「認知我」執【2】? 何以指謂值D( a/0 )= 0 並不涵蘊( a/0 )=0?

何以有生命的機體可在他化機的過程中產生無數的新生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DQAHOAAwY
2017-01-01 3:30 pm
儒家的書,如尚書、論語、孟子等,所說的古帝王,只推到堯、舜,再也不能說上去了。荀子雖提出五帝一名,但到底五帝是誰,他不能指出。到了莊子,他不以堯、舜為古了,他在堯、舜上面舉出了一大批古帝王。例如大宗師有狶韋氏、伏戲氏、黃帝、顓頊,………..知北游有黃帝,有神農;盜跖有巢、神農、黃帝;外物有狶韋氏,計十餘人。排成系統的有二:
燧人、伏羲、神農、黃帝……-繕性
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胠篋
赫胥氏 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知,含哺而熙,鼓腹而遊。《馬蹄》
容成氏 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胠篋》
冉相氏 得其環中以隨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日,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則陽》

莊子的道之體,徹底打通了物我、人天的間隔,呈現出一片絕對平等的化境;而他的道之動,更像一隻怒飛的大鵬,要掙脫人間的一切差別現象,「絕雲氣,負青天」,直上化境。這一怒飛直上的動力,便是一個「齊」字。
在莊子的眼中,人間的一切差別現象,如生死,是非,成毀,榮辱,禍福等,都是由於我們的偏見執著所形成的,他說: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覩矣。

這一大段話,把差別現象分析得很清楚,所謂「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德充符》),這異者,就是每個人的不同角度,不同觀點,而這同者,只有一個,就是道。所以萬物盡管形形色色,千差萬別,只要被道的還原鏡一照,便都顯出原形,畢同畢似。
然而這並不是說,道有甚麼特別功能,可以使萬物畢同畢似;而是萬物的發展,都含有「齊」的因子,所以自然而然地會走向相同的路子。這正如我們每個人的發展,固然各不相同,但這個發展的因子是從無生而來,又向無生而去,落葉歸根,人死入土,總是相同。所以道並沒有使萬物齊,而是萬物自齊。這個自齊的,便是道。
萬物固然是自齊的,但我們往往看不到這個自齊的一面。總是執著於一點,知往而不知返,知異不知同,因此才有愛生惡死,喜是厭非,求成避毀,尊榮捨辱,召福除禍等攀援之心;也就有是非混淆,求生不得,求成反毀,尊榮榮不至,除禍禍偏來的煩惱與痛苦。為了徹底掙脫這一癥結,所以莊子要我們好好把握這個道之動 --- 齊。他一再強調說:
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莊子˙德充符》)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
(是非兩忘,而照之於天)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莊子˙齊物論》)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莊子˙大宗師》)
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庚桑楚》)

莊子對於生死、是非、成毀、榮辱、禍福等差別現象的態度是,從變中求齊。他所謂一條、一貫,是齊;莫若以明,所明的是齊;道通為一,所通的是齊;榮辱兩忘,禍福雙棄,也就是由於齊。所以莊子的思想,是乘著這個「齊」字,逍遙而游,直達化境的。

老子日:「言有宗、事有君。」這是說、立言有所宗、述事有所主,並非無譏漫談。莊子逍遙遊以快活。齊物論以一志。養生以永年。而人間世虛己以待物。德充符忘形以養神。大化為宗師。無為應帝王,上下貫通,天人合一,成一家之言。次第相因,意旨相貫。此就大者言之。又復原始要終融會錯綜,而推尋之,撮為三十六目,引用原文、註之、譯之、詮之,以發其旨。日大道,日大道之體用,日學道,凡三目。道是,一化之道。天地賴以立,自古以固存。日安時處順、日聽天命、凡二目。安時順命,聽命於天,返其自然。日相忘,日忘仁義、日坐忘、日忘形、日忘情、日兼忘:凡六目。

物我兩忘,身之俱泯,真跡流漏,外形骸而安命,則了吾人我之相。其所言忘仁義者,乃以當時國君,假仁義以行,禍國殃民,莊子痛斥之,故日忘仁義。日天德、日全才、日一生死,凡三目。能忘始能空諸一切,合乎自然,而天德全了。天德全,則體用不二,謂之全才。至於死之變,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只有任其自然。日真人、日至人、日真知、日真宰,凡四目。真人、至人與道同體,任天而動,超然物外,死生利害,故不足以動其心。有真人、至人而後有真知,有真知,則可以為真宰,真宰即是道。

破執 --- 如何取消現象界的對待概念與價值成見?
(以上問題已被假廣告的作弊廢物檢舉移除)

違規原因: Community Guidelines and/or Terms Of Service Violation
如果您認為此內容意外遭到移除,請連絡Yahoo奇摩服務中心,並告訴我們原因。
祝您使用愉快! Yahoo奇摩服務中心

謬誤沒有變成真理 但真理也因此不為所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2017-01-01 7:18 am
為何享樂較無法為傳統觀念接受?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1142528AAdsCQf

5-1

The Sound Of Silence在沒有燈罩的燈光下 我看到了數以萬計或者更多的人們 人們聊天而不談心 只用耳朵聽而非用心聆聽 人們寫著毫無感情分享的歌 而且沒有人敢去驚擾沈默之聲………………..
★要如何以「平常心是道」看待由語言構成的世界?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
★『人是會說話的動物』這句話有兩個含意:在世界上所有的動物中 只有人是會說話的;說話成了一個人在他生活中主要的行為 ~ 思考是一個人對自己說話
★人類消除彼此間敵視之方法:在一起工作、在一塊遊戲、在一塊說話

畢業生主題曲沉默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先請他們「舉出幾個例」來。如若他們堅決地不肯「舉例」,那我們還是以暫守緘默為妙。因為我們明明沒有明瞭他們的真正意思,為甚麼一定要裝出一付似乎已經明瞭他們真正意思的樣子呢?記住:我們對別人做出最糟糕的事 就是我們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 去預測他人內心的想法和目的

畢業生主題曲沉默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
白居易對琵琶聲音的描述與日常我們對那些事物的了解有一些相似性 我們才知道白居易所說的是甚麼。除非一個人能了解像『急雨』『私語』『玉盤』『鶯語』等等已定意義 否則他是不能領會白居易所寫的弦音的

人類是否是一直抱著世界和平2.0的理念在面對浩瀚宇宙?
霍金警告︰接觸外星人可能帶來毀滅性結果
歐洲太空總署:火星登陸器墜毀星球表面

朦朧的夜風颳起於沿邊的白芒草 他以右手撥開芒草左右查看 他看到右下地面躺著白色人型 他隨即往白色人型正上方移動 ….這時白芒草不見了 出現在他眼前的是由鵝卵石堆砌而成的防波堤 約有二十呎高!他仔細盯著那白色人型看 他終於看清楚 那白色人型的臉部呈灰白色 且已死亡多時 甚至還有數隻蒼蠅圍繞著 當他要警告的時候他隱約看見那裏不止是一具屍體 旁邊還緊靠兩具 身體約三分之二是陷入土中的 第一層是在石牌捷運站 當時沒有捷運站 他站在一旁想著………….. 事情的開始在這裡 結束竟還是在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k-Kxw_7Kc
他跑出庭院後並沒有到土地公廟旁開車 而是右轉往一條鄉間小道心急如焚找尋…. 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 幼兒似蹲似站沙灘僅露腹部以上 一個大男人手忙腳亂 因旁邊還有許多小孩 甚至更小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9UyWuZ8GYM

人類是否是一直抱著世界和平2.0的理念在面對浩瀚宇宙?


有無一個簡便的方法可以了解生命的目的?

Final Frontier
假定人至少在某一階段,都有過他自己的理想,那末他以後的生活的發展, 愈接近或愈與他原初理想一致的 ,就愈具生命的目的。理想的內容可以不斷的更新,但真正的生命目的,永不應該與生活的欲望相平齊。如果生命的目的只是出於現實的欲望,那麼很容易導致為了生命的存在而放棄目的。 一個堅持理想的人則不然,他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為了目的而放棄生命。

中國人如何看待命運與意志?
又如何看待抉擇?
命運青紅燈
抉擇

人是通過不斷的抉擇,才能實現他的生命目的,才能獲得存在的意義,這是一條長期掙扎奮鬥的過程 。人就像行走一條上下行的鐵道 ,不論上行或下行 ,都將困難重重 ,備嘗艱辛 ,在艱難的歷程中, 要達到生命的目的,需靠明智的抉擇,能做抉擇是人的特性,也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 不斷作正確的抉擇 ,可以使生命的意義增強 ;不斷做錯誤的抉擇將造成生命的浪費。

心糟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UtdjI42wQ
2017-01-01 4:27 am
面對周文典範危機,先秦思想家或事於改革、或另建新典範,紛紛提出其所自認解決信仰危機的最有效方法,此即先秦諸子之興起。值此之際,儒家強調深植道德之基以恢復周文;墨家強調愛人如己、兼愛非攻;法家強調嚴刑峻罰;道家則強調保全本真。道家由於要保全自我真實之生命本質,所以主張以「自然」消解「人為」暨其所帶給人們的種種禍害和不自由心靈。也因此其所面對的思想背景,一方面是周文疲憊下禮教的僵化;另方面還有當時已經成為顯學、但進路卻與之殊異的儒家禮樂傳統。是故道家所謂「自然」,便有消解人為造作,以及對於「本真」之本來如此、自然如此狀態的強調。所以「自然」一語包涵了從「本真」說萬物它自己如此、並非藉由外力以達的,以及從「不人為」角度反對儒家所強調的一切人文和禮樂傳統等。
道家所強調的人生境界可以「逍遙」來表述之。逍遙是無待的 --- 吾人之生命自然本是一種自足的狀態、即本真,並無須待於他人或他物之成全始得滿足、快樂。因為倘若不是出自吾人自得自足,而是建立在他人所給予上,那麼可以與之、便可以奪之,當一旦被奪去或失去了,豈不就要痛苦萬分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GsjY2CPCY

不過要達到逍遙境界,首先還必須破執 ---- 因為太多似是而非的世俗觀念,已經造成對生命的扭曲與誤導;太多的外騖追求,已經造成吾人之迷失、迷惘了,是以首要破除世俗成見 --- 譬如對於金錢財富、名利地位、高矮胖瘦美貌、學歷高低成就等之盲目認定與追求。只有不去強求一種既定模式的人生型態,順著生命本真的自然發展,才能達到無入而不自得的任真境界。所以道家主張的「無為」,就是不強求地順其自然,此中由於未經「有為」的刻意強求,因此即使其面目不符合世人期待,也因沒有「期望」與「結果」的落差,所以也就不致失望和痛苦。是故不以世俗的得為得、失為失、生為生、死為死,正可以換一個角度看,那麼或許肉體生命的死亡,正是另一個譬如靈魂生命的開始;只有不堅持生命的必然樣貌,才可以達到內心的自由狀態,也即是「逍遙」了。

先秦各家學說興起的一個共同背景,就是周文化所出現的典範危機。是故興起道家思想背景與儒家近似,都是為了安頓面對周文疲憊下芸芸眾生茫然的生命價值。只不過是儒家是站在「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認同「周文」的立場,雖然面對周文不振,孔子卻進一步地為禮樂傳統厚植人性根源以圖恢復周文,所以正面挺立「制樂作樂」的價值根源 ----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強調一切禮樂教化都是源自吾人內在的道德價值,都是以內在之「仁」為其價值根源的。因此對於迷失了方向、失落了生命價值的人們,就是要喚醒、挺立出他的德行自覺;因此儒家強調由「德性心」開人生大道,通過道德實踐,走一條禮樂教化的人文之路,以成就文化傳統。至於道家雖處在同一時代背景之下,卻截然不同地與儒家做了不同的「虛靜心」選擇。他們強烈反對儒家「人文之路」之以人為造作方式牢籠束縛人性,另外主張以「無為」來復歸萬物之本真、並消解虛偽矯飾,走一條存全本真、復返自然的「自然之路」。因為道家認為人們的一切痛苦就是源自人為造作;就是那些長久來積非成是的、外在附加的虛妄價值蒙蔽了萬物本真的自然,才造成人們馳心外驚、盲目追求的痛苦。是以要消彌痛苦,就要把這些不屬於生命本質的成見統統都取消掉,使人們不在執著於成見、疲心勞神地向外追求,這樣精神層面才有可能達到自由的境界,也即逍遙。


道家思想絕非消極;反之,它是有別於儒家的、非常正面的應世哲學。只不過在儒家主流的氛圍下,它經常被儒家式理解扭曲了原意。試舉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例:「不仁」每被儒家式思維理解成為「沒有仁心」,而成為一種負面用語;媒體在報導悲劇發生時,往往就是說「唉呀!天地何其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實這是儒家角度的、對道家之錯解。所謂「不仁」,強調的是一種超越境界,正是「天地無偏私之仁」,譬如陽光、雨露,對世人言都是雨露均霑的大公無私。
再說到所有的「有為」努力,也就像一條向上拋擲的「拋物線」 ---- 期間的區別只在於每個人所能達到的高點不同;而所有的「拋物線」、從發生到結束,其間的落差也就和高點成為正比,當高點愈高時,陡降的落差愈大,伴隨而至的痛苦也就愈大。是以唯有不強求、順其自然的態度,才能順適地減低衝突。要之,道家的生命型態與精神境界,就是通過自然無為以幫助世人儘量達到心靈的「逍遙」境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fXI9GnuduU
2016-12-29 5:26 pm
何以這世界就這樣充斥着複雜性與困惑!?
為何我們仍掙扎於理解這個世界 ?

您好 落大雨彼一日
您曾在 Yahoo奇摩知識+ 上,張貼違反社群規範或服務條款的內容。因此,您的內容已遭刪除,並從總計點數中扣除 10 點。 社群規範協助維持 Yahoo奇摩知識+ 成為一個安全而實用的社群,因此,感謝您考量規範規則。

已刪除的解答: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權力是具有控制.命令.支配.指揮.操縱.或影響的一種力量 國家的權利及義務.乃是在面對國家.人民時所有的權利及義務 當國家面對人民時的權利.乃是國家有權向人民徵稅.及要求人民服兵役來保護國家.這一種權力乃是基於人民的委託.如果人民不委託.也是無用的.國家的基礎乃是由人民所組成.人民組成之後.根據一定的目標.乃賦於國家權力.在這種權力之下.只要國家不違反天賦人權.國家就有權向人民要求
對人類苦難無法遏止的同情心.這種同情心.將他從抽象的世界帶回塵世.使他的心中反響著那些痛苦悽厲的呼號. 這就是維繫著羅素漫長一生的愛.但同時也消蝕著他的生命與熱情 消蝕著生命與熱情!

如果您認為此內容意外遭到移除,請連絡Yahoo奇摩服務中心,並告訴我們原因。
祝您使用愉快!
Yahoo奇摩服務中心
2016-12-29 9:15 am
您好 竹圍45度
您曾在 Yahoo奇摩知識+ 上,張貼違反社群規範或服務條款的內容。因此,您的內容已遭刪除,並從總計點數中扣除 10 點。 社群規範協助維持 Yahoo奇摩知識+ 成為一個安全而實用的社群,因此,感謝您考量規範規則。
已刪除的問題: 物質實體有在自身可分的擴展性!?
違規原因: Community Guidelines and/or Terms Of Service Violation
如果您認為此內容意外遭到移除,請連絡Yahoo奇摩服務中心,並告訴我們原因。
祝您使用愉快!
Yahoo奇摩服務中心

您好 竹圍45度
您曾在 Yahoo奇摩知識+ 上,張貼違反社群規範或服務條款的內容。因此,您的內容已遭刪除,並從總計點數中扣除 10 點。 社群規範協助維持 Yahoo奇摩知識+ 成為一個安全而實用的社群,因此,感謝您考量規範規則。
已刪除的問題: 形質論能否證明物質的實在結構!?
違規原因: Community Guidelines and/or Terms Of Service Violation
如果您認為此內容意外遭到移除,請連絡Yahoo奇摩服務中心,並告訴我們原因。
祝您使用愉快!
Yahoo奇摩服務中心
2016-12-27 8:31 pm
我們最初的狀態是意識的 沒有外型 只有意識
這個意識體驗的是這個微乎其微的頻率範圍 我們通過這個叫做『身體-頭腦』(body-mind)的接口進入到這個微小的頻率 即可見光的世界
如果我們想上網 我們不能直接的就上網 我們必須有個管道 即一台電腦才能上網
即便是這樣也不是我們訪問互聯網 是電腦在上網 是我通過電腦來觀看互聯網
這就是意識 覺知 真正的永恆的自我所做的事情;這些就是宗教教導以及非宗教教導等等所談論的的永恆的自我 有些人叫做靈魂 無論你怎麼稱呼都好
如果我們意識到更高層面的自我 我們在這個世界物理性的體驗著它 但如果我們願意【觀察點】可以在這個被操縱的現實之外
我們可以通過這個【人體-頭腦】的透視 觀察到更廣的 屬於這個世界的人體-頭腦所無法觀察到的事物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0: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26094257AAQTvFk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