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詩人歌德在浮士德里唱道:「我有入世的膽量 下界的一切的痛苦 我要一概承當」這是何等灑脫的真情又是何等高明的理性! 人人有此逸懷浩氣 必然會超乎塵垢之外 直達古人不到處 卓然獨立 遨遊天地之間 。故人人當超越自己濃郁之情上達理性之境。
孟子叫人以思 認為能思則卓然見有我。這是要先建立一個理性的自我 然後以這個理性的我去「成人」。所以他說:「心之官則思 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 此天之所予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則小者弗能奪也。」
生命之謎 DNA
抵達
人的生命.確實是隱藏在宇宙裡的神祕之謎.不着纖毫痕跡.而具有無窮無盡的價值。不僅僅對別人是個謎.對自己亦復是一個謎.真是禪宗所謂:「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無怪乎古往今來.無數的詩人們在歌頌生命之際.還默默跳進這浩瀚無涯的生命大海的深處(愛總是迷惑我 .走進那漩渦. 無法掙脫.只要你記得我 .我願去漂泊.縱然沒有結果.也算曾經愛過.........).探採一粒圓融光澤的生命之謎.企圖揭露這奇異的生命之謎(生命之謎 DNA)。
陸象山認為心是意志的主宰 心正則意誠 而誠意及是良知的本體。本心即誠 一個人到了通體虛明了無障蔽 心安於寂時 必達到「不必 不意 不固 不我」的理性境界。在這情理交錯 瞬息萬變的人世間 既不可妄起意 亦不藏意於心。必然會循乎本心而發 不失本體 堅持本心。在虛明寂然靈明不昧的理性中 自求自得 自之自明 自覺自誠 自作主宰 當然可盡心亦可養性。繼而存心養性以事天 成天道以隆人 依天道以立人。這就是立己立人 達己達人的一貫實踐方法。所以禪宗謂:「如何是道?」日:「本心是道」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在我們的生命裡,一方面是有限的,在每一個步伐裡,我們都會頻於枯竭;另一方面,我們的願望和犧牲,又是無限的。」詩人將自己充實的生命投射到客觀的現實之中,藉宇宙天地之間諸多複雜的形象,而有所舒發的一瞬,實際上就是詩人晶瑩澄澈的內在生命,與外在現實兩相湊泊,融貫於一體的創造精神。
大哲學家康德晚年仰望蒼天悠悠,這位孤獨的大思想家,默然反省而對自己內心道德規律,有無限的敬畏和莊嚴之感。對自己的生命有所期許,對人生社會有理性的體認和責任感。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價值;人的存在,原就是一見莊嚴的事實。只要能夠確切把握生命存在的這一事實,直下承當,憬然自覺,以自己為主體而發揮生命之力,這是人生智慧的開端。所以,詩人和藝術家們永遠在莊敬剛健中力行實踐,作無窮的創造。
「罪不在體驗,而在體驗中的意向。如果我們體驗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甚至希望比別人強,那麼自然就會有痛苦了,而痛苦不正是人類罪惡的源頭嗎?」
人生的目的,在追求真善美聖,所以美與人生的關係極為密切,一般來說,美與人生的關係,可分一、體驗,二、創造,三、絕對精神等三點來敘述美與人生的關係。
人生在世,體驗人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沒有體驗過人生的各種境遇的人,很少可能會有一個自認完美的人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人事上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幫助我們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及價值。
相信人之所以會墮落,乃是因為人太想去體驗人生的各個階層,結果就可能是因為人太貪心了,結果不但不能得到美的人生,相反的,得到了一個醜陋的人的封號。我們最早知道人因為太禁不住體驗而墮落的故事,是來自於聖經創世紀的紀載中,因為夏娃,這一位人類的始祖,聽信了蛇的誘惑,而禁不住想體會一下智慧的意義,結果吃了禁果之後,人類就開始懂得了羞恥之類的事情。我們如果仔細的分析一下這段聖經的紀載,我們可發現罪不在體驗,而在體驗中的意向。如果我們體驗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甚至希望比別人強,那麼自然就會有痛苦了,而痛苦不正是人類罪惡的源頭嗎?但如果我們體驗的目的,只是希望將人的能力,發揮到最高限度的話,那麼這種體驗不只不是痛苦,不是罪惡,反而是一種美,一種真,甚至還是聖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因為體驗的本質只是在經歷某些事情,和人心、人性的傾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由於體驗必須附於實體之上,才有事實的可能,而人心、人性在情欲方面,常是傾向於惡的,而人性的人心則是善的,當我們的理智被情欲所蒙蔽時,我們就很難有一個喜悅的體驗,例如以作弊這件事來看吧!每一個人都知道作弊不是一件好事,但為什麼會作弊呢?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大致上來說,這件事對個人的物質利益太大,捨不得放棄,但個人能獲得這一個物質利益的條件與能力又不夠,結果就只好作弊,希望以作弊的方式,達到個人所渴望的目的。在學生時代,許多學生考試作弊,原因不正是如此嗎?希望得到及格或好分數,但本身的能力或條件又不夠,其結果只好作弊了,像這種作弊的體驗,常會引起一些不愉快的感受或經驗,如果一個人在後來成功了,有時常會被這一些不愉快的經驗所困惑住,而覺得痛苦。所以一種痛苦的體驗不但不能賦予人一種美的感受,相反的,常是一種醜陋的、痛苦的經驗。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能夠獲得一些美的感受,美的體驗呢?而能充實及美化我們的人生呢?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染化來自外力,而行為的決斷則在本身,心為身之主,此身豈可無主?故孔子日:「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可見心主的執着,是不被外方染化的根本,而產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效果。上智與下愚的不移,一在擇善固執,一係堅持成見,然其不因外在事物而改移則相同,貴在此心能有主,不隨物轉,孔子有「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自信,孟子有「四十不動心」的佳話,禪宗也有風動、幡動、心動的公案,雖然曲調不同,但卻有意趣潛通之處。
「為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效果。上智與下愚的不移,一在擇善固執,一係堅持成見,然其不因外在事物而改移則相同,貴在此心能有主,不隨物轉….
依世俗之見,「風動」和「幡動」是外在的刺激,「心動」才是內在的震動。當然外物憾心,自然會有心隨物轉、情隨事遷的時候,連夫子在川上,見流水滔滔,長逝不返,便生「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的感嘆;可是經過理性的克制、後天的修持,亦可使心君免於外在的刺激,堅定不移,詩聖杜甫詩云:「水流心不競。」便與孔子的動心不同,「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亦係此意。這一由內心的靜定所產生的質着,可以做到「外物不能搖,外力不能奪」的地步,一任他「風動」,「幡動」,而此心不動。可是在外在的刺激下,此心動與不動,仍然無法斷,宋儒所謂的身旁有妓,心上無妓,被譏為假道學,主要的是「雖善無徵」 -- 心上無妓,無法證明。然而通過這類的考驗極其難,但是並不是「心動」無法證驗,臨財、利、名、色的刺激和引誘,心的動否便灼然可見了。
哲學是一門需要生活經驗來配合的學問。所謂「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為了提升哲學素養,我們要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一個人由於沒有經驗,閱歷不深,因此無法肯定某些事物的存在;這是無可厚非的事。 ... 最要不得的是,人類自己設規立律,事先排除那些事物存在的可能性。
哲學是什麼? 對一般人而言,「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彙。有些人笑稱,所謂的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尋找一隻黑貓。亦即,他所說的一切全憑個人想像,而無法證明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一隻貓;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複雜,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說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嗎?這種一般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若要了解上面所說的是否合理,就要進一步思考:「到底什麼是哲學?學了哲學之後對人生又有什麼幫助?」……(搜尋)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Gx_6hKM6G4E
重言十七是追隨前者步履或站在巨人肩上?
莊子(368-288B.C. )生當戰國時代中期,學習老子思想而深有心得。他眼見天下大亂,於是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寫下著作傳諸後世。司馬遷在《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中,扼要介紹了莊子的觀點,認為其學問"無所不窺",大力批評儒家與墨家,並以老子為依歸。
莊子的寫作策略是"寓言、重言、卮言"。寓言是藉想像的故事來說明他的道理,於是鳥獸蟲魚、樹木花果、山河大地、風雨雷電,以及神話傳說、奇人軼聞,都在他筆下栩栩如生,成為他借事說理的巧妙工具。重言是指藉重古人的話,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藉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聃只居其次。卮言是指隨機應變的話,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其表達方式。
重言十七是追隨前者步履或站在巨人肩上?
「大力批評儒家與墨家,並以老子為依歸。重言是指藉重古人的話,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莊子最常藉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聃只居其次。」《傅佩榮》
戰國中葉,孟子反對墨家最為激烈,曾以「兼愛無父,是禽獸也」嚴苛的批評。但孟子仍然稱讚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莊子,雖不贊同墨子勤勞儉約,自苦為極的生活,但也佩服他行義的偉大精神,並讚揚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這意思是說:「墨子真是天下最好的人,這種人實在不可多得,縱使弄得形容枯槁,也不放棄自己的主張,可說是真正救世濟民的人啊!」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老子書中屢屢出現的"聖人"一名,所指的是"悟道的統治者",這表示老子對當時的政治領袖仍寄以厚望,希望他們及時悟道。
一,與自己要安。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要安心接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需有情緒反應,卻要藉由理解而明白自身處境,見利思害,避開危險,再以審美眼光看待萬物。
二,與別人要化。活在世間,上策是"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是在言行方面隨俗從眾,既不自命清高也不特立獨行;內不化是因內心與道同在,不受外在遭遇之影響,不動如山而安然自處。
三,與自然要樂。自然界依規律而運作,沒有不公平的可能性。人正可親近自然界,暫時消解人間的煩惱與不公不義的現象,享受"萬物與我為一"的樂趣。
四,與大道要遊。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萬物皆在道之中,而道也"無所不在"。人若悟道,就像嬰兒回到母親懷抱,又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安全舒適不可言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感受洋溢心中。
《傅佩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在生活中有許多道理是『習焉而不察』的.只知道這樣去做就對.就好.不必追問為什麼對?為甚麼好?中國有兩句流行的諺語:「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蠻法三千.道理一個」大家都覺得這話是對的.一般人不會再去追究「理」是指甚麼?這個理是從那裏來的?
心安到底是不是主觀的!?真理是理智所嚮往
每一個人活在世上都在努力追求一個幸福美好的人生,但是很少人會真正思索: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值得活?大多數人是隨波逐流,對他們而言,「幸福」不外是名利的代稱,但是現實世界中有名有利的人,似乎也不是完滿無憾。生命的答案好像不是這麼簡單,否則人類的歷史不會是悲劇不斷重演。
大自然可以替我們解除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 教導我們如何忍受之 大自然從來沒有說過可以解除我們造成的痛苦 它將拋棄我們 讓我們做慾念的犧牲品 遭受無謂煩惱的折磨 讓我們以本來應該覺得可羞的眼淚來誇耀自己……..能否對莊子山木與阿德勒木頭做出比較
主燈轉動時如何破「認知我」執【2】? 何以指謂值D( a/0 )= 0 並不涵蘊( a/0 )=0?
何以有生命的機體可在他化機的過程中產生無數的新生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DQAHOAA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