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所謂「人生境界」並沒有甚麼深不可測的神祕,更沒有甚麼特別的玄妙之門。不過是每個人的精神作用投射到生活中的一種「映像」而已。這種「映像」都根據各人的修養和稟賦不盡相同,境界的衍變也不一樣。人的一生,雖然只短短不滿百年,但自己的人生境界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默默轉移,並未曾自覺。也有人永遠侷限於某種境界,而終其一生。
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說人生有三種境界。
他認為凡古今成大事業成大學問者,必先後經過這三種境界。對於這三種境界,他並沒有做詳細具體敘述,却拿了三首詞予以象徵,讓人們細細去體會其中深厚沉潛的涵義。
第一種境界,是晏同叔的:「昨夜西峰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柳耆卿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是辛稼軒的:「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由這象徵性的詞句推敲,發現人的確不能完全靠本能生活,絕對的理智則太過於冷酷,必須有深厚的真情感作為人生境界的基礎因素。
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就彷彿悄悄獨上高樓,滿懷着美麗的幻想,期待着未來的希望。望盡了茫茫遙遠的天涯路,望得盡也望不盡,望不盡也可以望得盡。一直浸融在濃郁的情感哩,不怕秋風蕭索,碧樹凋殘,眼前一抹迷惘,依舊執著如故。更不惜再進一步,寧願衣帶逐漸寬弛,受盡折磨,歷經坎坷,為伊人憔悴而終不肯有些悔恨。姑無論作繭自縛也好,自作多情也好,人之所以為人,大概就憑藉了這一點點不絕如縷的真摯感情吧!世間該有多少人在時光荏苒中痴痴的等,在眾人之中苦苦的尋,雖千百度而一無所獲。誰知驀然回首一盼,原來那個妙人兒竟在燈火闌珊處。就在這一剎那之間,才豁然開朗,惶然大徹大悟了!在人生道上,此時此景,該是一份何等超越的境界,又該是一份何等蒼涼悲壯的生命情調!至此,人不復再侷限自己於各人的小天地裡面了。將達到和蒼茫宇宙合而為一的至高境界。既不偏激,亦不執着。境與神會,真氣撲人。然而這種境界,並非人人可得的。只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人,才可以領略。
說實在的,一個人對宇宙人生和現實社會,必須能夠入乎其內,還得出乎其外。能向內體驗,也能向外超越。舒展內在的真情,了悟天籟自然之美,這大千世界,怎麼不需靈化、情致化?俯仰隨手,都成妙諦。陶淵明的「但識其中趣,何勞弦上音」該是多麼空靈的生命情調。所以,知人者,必求之於外。自知者,必求知之於內。這就是「返之吾心,洞見本心」的真功夫。常常處在這種虛境恬淡,寂寞安靜的人生境界,必有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的睿明思想。永遠也不會為物慾所戕害,庸俗所矇蔽。 莊子談人生境界 特別假設真人至人神人聖人等理想人物以為象徵。他說:「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莊子天下篇述義序言之二)特別是神人 他做了一番刻化和描寫:「肌膚若冰雪 綽約如處子 乘雲氣而御飛龍」不僅如此 並且自由自在的游乎四海 這是何等羅曼蒂克的生命情調。最後還嘆日:「至人神矣!」
如此一嘆 這些理想人物簡直是神乎其神的神來之人 恐怕現實人間永遠也尋之不得的。似乎只有在夢幻之中 才可以與之邂逅。真是遠在塵寰之外 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難怪荀子在解蔽篇中罵他:「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其實 這是各人的主觀看法。莊子的人生 是形而上的天道。他追求的 是宇宙中的根源。呼籲人性的覺醒 尊重個性價值。從積極的自由意志中 發揮生命的自由。要求將自我溶解於大自然之中 成渾然和諧的一體 是一種虛靜狀態的唯美的描繪。由此境界 遂產生出一種暝朦神秘色彩的生命情調!
莊子固然以超越為第一義,在超越人世間一切利害得失之外,依然願意以自我為中心予於新的創造。「物物而不物於物」者,是求主動的自我創造。只有如此,才可以達到一種「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新人生境界,是積極樂觀而莊嚴的生命情調。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充滿凜冽正氣的回答,是一種精神的至高修養,是到人生最高境界的初步實踐。一個君子人,必具此「固窮」的心靈,才可以進一步發展到超越的人生境界。愈能深入,則愈能伸出。雖然孔夫子在那個紛亂的社會裏,因為「道之不行」,內心深處當然有許多寂寞之感,可是他這種樸素無華的淡泊,知命安份的寧靜,天下還是末能與之爭美的。
君子固於貧窮,更固於艱苦和困厄。如此,對於人類精神意志的昇華作用就更為重大。
西哲尼采,在他的巨著蘇魯支語錄中,也象徵性地提出人類精神的三變。由駱駝而猛獅而嬰兒,實際上也就是人的三個人生境界。在蛻變過程中,一樣充滿了和諧的情駝,一樣有其至高境界和更莊嚴的生命情調。
以黃沙迷漫,荒蕪多變的沙漠象徵人生之旅。人起初如一隻駱駝,以堅忍不拔的苦勞勤奮精神,向無垠無涯的前路漫漫跋涉而去,願意在寂寞的大沙源上創造出人生的新價值。可是中途必遭受不盡的阻擾和障礙,於是,在苦難的重壓之下,轉變成一隻猛獅,以其雄偉的大力,再作激烈的搏鬪,企圖超越困厄,創造自我價值,追求生存的意義。終於在最後圓滿地成為天真摯誠的嬰兒,一遍純潔樸質,復回原始,重歸自我。人的精神變到這一階段時,也就到了「驀然回首」的一剎那,立即在人生淡淡的悲愴氣息背後,了悟隱藏於心靈裡的穆靜和平安境界,解開了情感的固結,毅然超越。在「燈火闌珊處」,看見了人生真正的信念和期冀。所以,只要對人生以不忍人之心,作悲劇性的深刻潛沉的體認,才可以永不屈服於悲劇精神,才可以用不凡的勇氣承當一切苦難困厄,在破殘淒迷的現實中創造,新生。
孔夫子在匡時,身陷危難並不恐懼。他對他的學生們說道:「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是何等從容豪放的氣象!又是何等高遠的人生境界!何等莊嚴悲愴的生命情調!
孔夫子對於人類文化有樂觀的看法和肯定的信心,乃是從悲慘的現實生活和困厄的苦難環境之中,一點一滴的提煉出來的。人不必偉大,人也可以一無所有,但必須面對現實,對人生作深度的體認,從心靈深處,呈現出人性的光輝,以此璀璨的光輝,照亮去向最高境界的道路,求良心的寧靜,求生命的安頓,重奏莊嚴和諧的生命情調。
(人生之智慧˙王逢吉 學海書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cI-fq_FQAo
明晚變天全台有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KUeZQbMF0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