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之役和武昌起義分別是誰起事?

2016-12-18 10:35 pm

回答 (2)

2016-12-19 9:19 am
黃花崗起義:黃興


武昌起義: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劉復基和共進會領導人孫武、蔡濟民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s/62s01/62s0101.htm


自興中會創立以來,孫中山即長期堅持推翻清朝的武裝鬥爭。在1911年10月前,他廣泛聯合華僑、會黨和新軍,籌劃、發動與領導了不下於十次的反清起義。雖然這些起義均遭挫敗,但革命志士視死如歸、前仆後繼的精神,喚醒了國人的革命意識和鬥志。其中最壯烈的一次,是1911年4月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成為後來辛亥革命的先聲。這次起義由黃興領導,因寡不敵眾,被清兵擊敗,革命黨人犧牲很多。事後,收殮的遺體共七十二具(犧牲的烈士絕不止此數),合葬於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t/62t01/62t0101.htm


晚清時期,中國飽受列強侵略,改革失敗,民生日困,清朝病入膏肓,已成一推即倒的局面。1911年5月,清廷在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的策劃下,強行收回民間集資自辦的粵漢、川漢鐵路,又未能解決如何補償民間損失的問題。這一措施引致川、粵、鄂、湘四省群起反對,四川紳商乃成立保路同志會,誓死力爭。由於保路風潮迅速發展為四川全省性的騷動,清廷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鑑於湖北兵力空虛,革命黨人決定乘機起義。


革命前數年,與同盟會有聯繫的湖北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曾深入新軍進行發動。參加這兩個組織或受其影響的湖北新軍士兵約有五千餘人,佔全省新軍人數三分之一。隨著全國保路鬥爭的蓬勃發展,湖北革命黨人決定發動起義。1911年(宣統三年)9月,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劉復基和共進會領導人孫武、蔡濟民等組成聯合指揮機構,定於10月11日起義。10月9日,因事機洩露,起義指揮機構被破壞,主要領導人或被捕殺或逃出武昌,革命黨人乃決心提前起義。10月10日夜,武昌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首先起義,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經過一夜戰鬥,革命軍佔領武昌城,湖廣總督瑞澂等狼狽逃竄。11日革命軍攻佔漢陽,12日攻佔漢口,革命旗幟插遍武漢三鎮。不久,全國各地紛紛響應,許多省份都宣佈脫離清廷而獨立。因這次革命爆發在農曆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2016-12-18 11:57 pm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的革命士兵一夜間取得了起義的勝利,為清朝統治敲響了喪鐘。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既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重要據點,又是清朝政府封建統治的一個重心。但是,武漢的革命力量仍有一定的基礎,尤其是那兒的知識分子很多。武漢是中國中部的重要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又在這裡興辦實業,提倡新式教育,外省學生如黃興、宋教仁等都曾在武昌求過學。當時,清朝政府為了增強自己的統治力量,正在編練新軍,需要招募有文化的青年,一些知識分子便投筆從戎。其中有些是為了革命而參軍的,還有一些起初是想通過這個途徑出洋留學,或升入本省的陸軍學校,後來便轉而投身革命。這樣,就使武漢的革命知識分子同軍隊建立了密切的聯係。此外,武漢地處通衢,交通發達,各省青年出洋留學和革命黨人由海外歸國,往往要經過這裡,海外和國內的革命消息都很容易傳入,在武漢的學堂和軍營中,到處秘密流傳著從日本寄來或本地翻印的革命書刊。所以,在武漢,「自庚子以還,形形色色,奔湊咸來,外而東西留學生,內而軍學兩界,其傾向革命之熱情,如雨後春荀,爆發於滿山之間」。
  武昌起義是由文學社和共進會共同領導的。武漢的革命黨人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他們的革命活動。最初只是少數有著革命思想的先進分子參加,接著就出現了一些革命的團體,先後有武庫、科學補習所、群治學社、振武學社、軍隊同盟會、日知會等,到武昌起義前夜,逐漸匯合成為兩個主要的秘密革命團體,即文學社和共進會。這些革命團體進行了長期艱苦的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積蓄力量,準備革命。而且,他們比較注意總結經驗教訓,因而,推動著他們的工作逐步走向深入和成功。當時有人稱讚說:「湖北革命黨人,自成風氣,類皆埋頭苦幹,不以外觀相跨耀者也。」武昌起義以前,湖北新軍士兵參加革命團體的達五六千人,佔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沒有參加革命團體的士兵,也有許多是同情革命。革命黨人在湖北新軍的標(團)、營、隊(連)各級組織中都有代表,他們成了革命武裝的骨幹力量。
  四川的保路運動發展為武裝鬥爭,使武漢革命黨人大為振奮。恰好湖北新軍一部被調入川鎮壓保路運動。革命黨人決定抓住有利時機起事。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合作,成立湖北革命軍聯合策劃起義。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
  但是,實際的起義並沒有按照預定的計劃,也不是在預定的領導機構率領下進行的。起義前夕,孫武在漢口租界內的機關裡製造炸彈,不慎起火爆炸。沙俄巡捕聞聲趕來,孫武雖然逃走,但機關內的文件全被搜去,秘密洩露。在武昌另一個革命機關裡的蔣翊武等人得知此事,感到形勢緊張,決定提前起義,以當天夜裡12時的炮聲為號。但是,由於當晚戒嚴,城門緊閉,給武昌城外炮隊的命令沒有送到。就在這天夜裡,蔣翊武所在機關也遭到軍警襲擊,蔣被迫逃走,其他人被捕。湖廣總督瑞澂從搜獲的文件中和變節者那兒知道了革命組織的全部情況,宣布戒嚴,調集可靠的巡防營等部隊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在武昌、漢口的所有機關都被破獲。瑞澂從查獲的名册中發現有大量的新軍兵士,又驚又怕,下令封鎖新軍營門,收繳子彈,不准兵士出入,軍官嚴密巡查。
  機關被封,起義領導或逃離、或藏匿,群龍無首,情況非常緊急,如給敵人喘息時間,不僅起義可能夭折,革命黨人10餘年來在湖北前仆後繼歷經艱難奠定的革命基礎也將毀於一旦。瑞澂得意萬分,向清廷報告,聲稱「所幸發覺在先,得以即時破滅」。他卻沒有料到,就在十月十日夜裡,有著很高革命覺悟的士兵們自己發動起來了。革命基礎最好的第8鎮所屬工程兵第八營在熊秉坤帶領下,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他們打死反動軍官,首先佔領楚望台軍械庫奪取武器,並推舉原日知會會員、隊官吳兆麟擔任總指揮。這時,在城外屬於第20混成協的工程兵和輜重兵營的一部分士兵,屬於第8鎮的3個炮兵營的幾乎全體兵士,以及城裡的第29標、第30標各100名士兵,還有陸軍測繪學堂的學生近百人,也起而響應,奔向楚望台。炮兵營的兵士們拖了3門大炮進城參加起義,增強了實力,軍心大振。當天夜裡,起義部隊集中起來,猛攻湖廣總督署。他們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瞄準目標,開炮擊中督署,嚇得瑞澂打破督署後牆,乘軍艦逃跑了。經過一夜奮戰,武昌終於光復。兩三天後,又佔領漢陽和漢口,起義首先在武漢取得勝利,革命的火炬熊熊燃燒。
  但是,取得勝利後的士兵們突然發現,他們找不到堅強的領導人。共進會和文學社都和同盟會有密切聯繫,奉孫中山為領袖,但孫中山不在國內,其他領導人如黃興等,還在香港、上海等地。武漢革命組織的領導人,如蔣翊武、孫武、劉公等都沒有在起義的過程中露面。就在這時,有人發現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還在武漢,士兵們便把他搜尋出來,擔任湖北軍政府都督。由於在參加起義的部隊中,「非革命分子而臨時同情革命的佔多數」,「在諮議局開會推舉都督的時候,新參加的人數超過革命黨人」,他們受傳統習慣影響,認為成立政府,就該有像黎元洪這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做都督才行。革命黨人一來沒有自己的領袖人物,二來想依靠黎元洪之流的「聲望」來號召群眾,因此也沒有反對。他們認為:「中國人心理重視偶像,軍人尤其重視軍階地位,倘不以一有名望的人出來號召,則不易成功。」結果這個在起義當晚曾親手殺死一名響應起義的士兵的封建軍官,居然成為湖北軍政府的最高首腦。起初,黎元洪不相信革命會成功,害怕這個都督頭銜,起義士兵請他以都督的身份在安民布告上簽字時,他大叫「勿害我!勿害我!」怕引火燒身,而被清廷砍腦袋。他被迫做了都督以後,不發表任何意見,像個泥胎。但是,革命勢如破竹,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黎元洪看到革命政府能站住腳,逐漸「積極」起來,和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等,沆瀣一氣,互相勾結,扶植舊勢力,排起革命黨人,使湖北的革命形勢發生逆轉。到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時,革命首義之區的武漢,已不再成為革命的中心所在。
  武昌起義和起義成立的軍政府儘管有許多不足,但是武漢革命黨人和革命士兵以他們革命的首倡精神,揭開了辛亥革命的第一幕,功不可沒。
參考: 趙建仁,〈二四一、揭開辛亥革命第一幕的武昌起義經過怎樣?〉,《中國歷史三百題》,(台北縣:建宏出版社,1994),頁844-847。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1: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8143538AAaVLR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