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基督教除以下分別,還有什麼分別 ?
1
佛教聖典分為律、經、論三藏,基督教聖經分為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
佛教:佛教聖典分為律、經、論三藏。律藏是佛陀所制戒法的典籍。經藏是佛陀所說一切教理。論藏是部派的論典,對戒律和經藏的異說和諍論。
基督教:基督教以「舊約全書」(猶太教的經典)和「新約全書」(含耶穌的教導)為聖經。
2
佛教以佛為教主,基督教以耶穌為救世主。
佛教: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佛陀或佛)。佛教不認為佛是救世主。佛是宇宙的真正圓滿覺悟者,能覺悟宇宙真相。佛是人天導師,是解脫生死的道。佛教徒信仰佛,法(佛的教理),僧(宏揚佛法的出家人)三寶。
基督教:基督教由猶太教的革新而成的,是由耶穌開始。基督徒信仰耶穌,認為耶穌是神,是世上唯一一個至高無上的救世主。
3
佛教是無神論,基督教是唯一神論和二元神靈觀。
佛教:佛教是無神論。「緣起」是否定無因生的神,不是否定因緣所生的神。無因生的神是自生自成而又能夠創造宇宙,創造生命的非眾生。因緣所生的神是由人道眾生主修十善業而轉世投胎,成為神道眾生。故因緣所生的神不能創造宇宙,不能創造生命的,與無因生的神有著本質的區別。
基督教:基督教是唯一神論,認為神是絕對的,否定其他的神的存在,認為其他的神是魔鬼。然而基督教承認有天使(次級神靈)和撒但(惡神靈)的存在。這反映基督教世界是二元神靈觀 -- 神與魔鬼、神與惡神。
4
佛教說空,基督教說神。
佛教:萬物(宇宙、大地山河、眾生、物件等)是存在,但不能夠顯現自己是誰,即不能夠顯現自己的存在,故說萬物非無。萬物(因)從我的心(緣)生,才能夠顯現自己是誰。我心理的萬物是幻有、假有,不是實有,故說萬物非有。萬物非有非無,故是空。從緣起的角度,因緣和合生(創造)的萬物沒有實體(無自性),不能作主,依因緣合和生,離散滅,故是空。這是「緣起性空」。
基督教:基督教認為神是自有永有,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是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
回答 (1)
5
佛教說眾生與佛平等,基督教說神與世人是主僕關係。
佛教:眾生與佛平等,眾生皆有佛性(智慧覺悟),故眾生永遠都是最尊貴的。眾生是指天道或神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眾生。有人道眾生能夠修道成佛(圓滿覺悟者),因為天道或神道眾生耽於享樂,阿修羅充滿嫉妒瞋慢,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眾生苦報不斷,無心覺醒。
基督教:神與世人是主僕關係,世人是神的僕人,所以,世人要謙卑事奉神,討神的喜悅。
6
佛教說因緣和合(緣起)生萬物,基督教說神創造萬物。
佛教:佛陀以「緣起」來說明宇宙人生規律 — 因緣和合生、離散滅(循環生滅的真理)。因緣中無第一因,因為因前復有因,故只有無始的因緣。無始的主能量粒子(具有成果的因)和無始的次能量粒子(具有助因成果的緣)依「緣起」,和合生能量果。果又是因,又是緣,果後復有果。因緣果相續循環,由此,因緣和合生(創造)萬物(宇宙、大地山河、眾生、人類、物件等)。
基督教:神是自有、永有,是一切的源頭(第一因),能夠創造宇宙,創造生命。
7
佛教說無常是苦,基督教說因罪而有苦難。
佛教:佛教認為人的苦難是因為無常。人生的苦來自無常的「我」。「我」都是過去的業因緣和合而形成,故「我」沒有實體,會變化,會變壞,如生、老、病、死。每一心念生起後,終歸會消滅,如喜、怒、哀、樂無常。故「我」是無常,心是無常,不能夠自主,是苦。佛教認為滅苦是靠自我覺悟,覺悟緣起緣滅,無我(沒有實我)無常的道理,才能滅苦。
基督教:基督教認為人的苦難是源於罪,苦難是罪的後果。保羅和彼得提出人犯了罪,是罪人。奧古斯丁提出人自生有罪(原罪),是源於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原罪令人類世世代代受苦難。基督教認為滅苦是靠神的救贖,不認為苦難是可以靠自我消滅。
8
佛教說人道眾生死後依善惡業而上天下地,基督教說人死後依神審判而上天下地。
佛教:人道眾生在世種下善惡業,死後依善惡業,轉世投胎於三界其中一界,一界其中一天或一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欲界六欲天、色界十八禪天、無色界四空天)。欲界共有六道(六欲天或天道或神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
基督教:保羅和彼得提出人犯了罪,是罪人。奧古斯丁提出人自生有罪(原罪),是源於亞當夏娃偷食禁果。人死後要受神審判。信主認罪得神救,可以上天堂,不信主不認罪下地獄。
9
佛教說慈悲,基督教說博愛。
佛教:佛教的慈悲對象是欲界六道眾生,即是天道或神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眾生。佛教導人道眾生修道的方法,破除貪瞋癡,斷滅一切煩惱而脫離「欲界六道」生死輪迴,完成生命解脫,回歸自己「清淨自性、真實本體」(涅槃寂靜)。
基督教:基督教的博愛只對信主的人類。信主認罪可以上天堂,不信主不認罪下地獄。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58: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8023530AA4nmUY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