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是緣於自卑或優越?

2016-12-16 10:20 pm
為何我們仍掙扎於理解這個世界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UdI7sVicQ

回答 (2)

2016-12-17 9:15 am
✔ 最佳答案
政治 無以戰勝人 徐無鬼

對不熟悉歷史的人,如果我們告訴他,戰爭是歷史的常態,和平只是戰疲以後的短暫休息,很少會相信。請看下面的數字,你一定會十分驚訝。據不完全的統計, 中國從秦始皇稱帝之年,到民國9年的2140年之間,共發生戰爭160次,費時896年,平均每三年就有一年在戰爭中。若以世界史為單位,在有歷史記載的3421年中,僅268年沒有戰爭。這大概就是伏爾泰說歷史主要是「集罪惡、愚蠢、與不幸之大成」的原因。

歷史上的戰爭如此頻繁,詩人和哲人們厭戰反戰的言論幾乎也同樣的多。詩經裏有很多這一類的詩,如邶風: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于嗟阔兮,不活我兮!于嗟洵兮,不信我兮!

莊子提出警告:「無以戰勝人!」老子也同樣提出告誡:「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孟子更主張「善戰者,服上刑」,相信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墨子又進一步,以有組織的行動,去達到反戰的目的,成為人類歷史上著名的和平運動的先驅。

詩人和哲學家們厭戰反戰的言論,祇足以引起人們厭戰反戰的情緒,並不能有效的遏止戰爭。人類如真希望遏止戰爭,第一步必須對戰爭的起因,做更廣而深入的科學研究。現代的社會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初步了解是:
(一)經濟情況和人口密度的變遷,是為爆發戰爭的主因。
(二)掠奪財物以改善生活的動機。
(三)希望得到光榮和建立功勞。
(四)喜愛刺激,藉以破除單調生活的衝動。
(五) 陳腐的法定制度不能適合人民的社會需要和經濟需要,於是人民痛感不滿,寧冒戰爭之險以求得到滿足。
(六) 國與國之間,肥瘠不一,貧富懸殊。
(七) 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法規的效能日趨低微。
(譬如十字軍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 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 十字軍東征發生前的10—11世紀之交,正值基督教史上的所謂「世界末日」,而這時的西歐也正處於長期的荒年..)

以上這些戰爭的起因,其中(二)(三)(四)各項,雖是研究原始民族所得,對了解現代的戰爭依然有效。例如日本多次侵略中國,其中顯然包括「掠奪財物以改善生活的動機」。美國曾在石油危機的壓力下,宣稱必要時不惜以武力干涉中東產油國,也同樣是這一動機的表現。現代戰爭與古代戰爭,在一些基本需求上並無不同,其不同在方式上的變化多端,有後來居上之勢。現代戰爭造成的金錢損耗,也像人命的死亡一樣在直線上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單美國政府的支出,據估計就有11169億美元,財產損失,約值2309億美元。蒲薩特在「戰爭與美國家庭」一文中,謂在古羅馬戰役中,殺死一個士兵只花美金七角五分,拿破崙戰爭是三千美元,美國內戰是五千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二萬一千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五萬美元。
克制戰爭的努力也是多端,一種是世界政府的構想。另一種是社會科學家們宣稱,僅憑熱烈的願望和滿腔的熱誠,是解決不了戰爭問題的。如果有一天能終止戰爭,那一定是得自對戰爭問題的科學研究。行為科學中的精神分析,對人類破壞性的剖析,已有相當成就,將有助於我們了解人類戰爭的一個根源。這些努力,雖不能即刻對戰爭做有效的防止,但比傳統時代所想的,以跨了一大步。對這樣一個牽涉因素極端複雜的問題,只有動用現有的各種方法,耐心做逐步的探討,方足以導人類於和平之路。

有一種妨害解決戰爭努力的思想,和克制戰爭的努力在並行,此即強調戰爭的價值。赫瑞克累塔斯說過[戰爭或者競爭,乃是萬事之父,乃是觀念,發明與制度的源泉。]黑格爾則認為戰爭中亦有道德成分,是以掃除個人的自私,防止逸樂的民族趨於腐敗。這與孟子[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想法正相一致。

這些言論雖都有一部分的事實做根據,但仍不能作為戰爭可欲的充分理由。凡是戰爭帶來的副產價值,憑人類的智慧,都可用非戰爭的方式得到。強調戰爭貢獻的思想家們,如果活在今日核子戰爭的威脅之下,都將不攻自破。


中共航母首次舉行實彈演習
歐洲太空總署:火星登陸器墜毀星球表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2Xr3lD6lTE
人類是否是一直抱著世界和平2.0的理念在面對浩瀚宇宙?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021184133AAVxCWT

白色的人生白色的愛是幸福還是不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4041717AAulYKV

把握周末好天氣! 下周四恐再降溫★☆★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是緣於自卑或優越?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冷空氣分批來 下周要急凍了
2016-12-17 6:35 pm
昨天晚間中共解放軍空軍的官方微博帳號「空軍發布」上傳一張照片,照片中顯示中共的轟-6K戰略轟炸機在雲上飛行,遠處可以看到兩座相鄰的山頭,搭配文字寫道「周末,分享一幅很有意義的照片!」
中國媒體「觀察者網」今天早上報導,從山峰形狀看,網友認為照面中的山峰很可能是台灣南投縣境內的玉山主峰。
觀察者網今天下午更新文章內容指出,這張照片裡可能有一座山頭被轟-6飛機的尾翼遮擋,可能錯判。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研判圖中出現的更可能是台灣屏東縣境內的北大武山等高山。


無法操空遙控器 就像在電腦上的遊戲一樣 當然是一種軟體
我們稱為DNA 願意的話 我們可以稱之為人格
當我們獲得那些以後 我們就會相信那就是我們
這是一個軟體 所有不同的文化都是軟體程序
所熟悉的小鎮居民只不過是這場情景劇的演員,甚至於他的父母、妻子、朋友
都是配合演戲的演員而已
他們都沒有錯!愛他們!體驗他們!!幻覺只會在你認為它是真的時候控制你
當我們知道是幻覺,玩一玩,笑一笑!但它們只是軟體程序,我們不是人類
那只是我們在經歷的,不是原本的我們
原來,楚門所在的桃源鎮根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他所熟悉的小鎮居民只不過是這場情景劇的演員,甚至於他的父母、妻子、朋友,都是配合他演戲的演員而已。

白色的人生白色的愛是幸福還是不幸?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4041717AAulYKV

進化論者對人性的看法。依據進化論的觀點,人性已經歷過去八萬年的進化發展,在這漫長時期的發展中,人的原始構造已經更易,而導致人的肉體已經可能包括他的心靈顯然的改變。
這只是進化論的人性觀的一面。另一面由於進化論倡導「生存競爭」和「適者生存」的學說,而對「你不能改變人性」這一信仰,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這種信仰認為人性在種族、民族,甚至同一個民族中不同社會階級,都有所差異,依照優勝劣敗的原則,於是在世界史上那些征服其他民族的民族,就顯然地「優於」那些被他所擊敗的民族了。當十九世紀,西方帝國主義猖獗的時期,從進化論人性觀看,白種人的征服和殖民主義,不過是自然進化的現象罷了,在生物學上得到正常合理的解釋。這種信仰,終於帶來悲劇,希特勒的興起,使這種悲劇達到極點。

國民性、民族性:日本人有些方面不同於美國人,美國人有些方面不同於中國人。中國人和日本人雖有同文同種之稱,但經過長期的發展,性格上仍然有顯著的差異。這說明國民性或民族性事實上是存在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是受到文化、社會、經濟,以及教育經驗的差異所決定,也就是說,這一層面的人性,是為著反應特殊的文化經驗之刺激,而人為地發展出來的。在某一時期裏,這種性格可以相當穩定地保持著,一旦價值觀念、社會組織、經濟結構、教育經驗起了變化,性格也必然跟著改變。

漢代學術的開端 基本上是以漢代初葉的董仲舒為先鋒。漢王潮在董仲舒的建議下 諸不在六藝之科 孔子之術者 居然做到了「皆絕其道」的要求 造成「抑黜百家」、「儒術獨尊」的局面 使天下士子通過經書的浸染 而完成「以《春秋》決獄 以《禹貢》治河 以三百五篇當諫書」的「通經致用」性格。
《自然與名教 --- 漢晉思想的轉折》(哲學的再反思5925)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 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宋朝以後程朱理學興起,獨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復存在。

楊朱其人兩千多年來蒙受惡名,其事蹟無載於正史。但許多可靠的證據表明:楊朱學派在戰國時期確曾是一個影響很大、“言盈天下”的學派。楊朱學派受到了政治、思想、道德的三重批判,楊朱本人也簡直成了一個全面的“反動思想” 以致兩千多年來備受冷落與誤解。

人的尊嚴如只屬於少數人,或必須靠個人的道德力量才能爭取,正反映出政治、社會尚未進入合理的狀態,理想的狀況是,人們並不需要經由道德自覺的奮鬥,就能獲得尊嚴的保障

有時我們所反對的是該項事物的「特權化」。在某些社會裏,有的事物是少數人所獨佔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OslSMqW-c
明後天更「凍人」有機會飄雪 合歡山比玉山有機會降雪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冷空氣分批來 下周要急凍了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8: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6142007AAIxN7w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