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人生白色的愛是幸福還是不幸?

2016-12-16 8:12 pm
認識自閉症 自閉症定義與由來
自閉症的教育與治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V36Cs9UmE

回答 (5)

2016-12-18 12:53 am
✔ 最佳答案
意見者: 黑白郎君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 2014-02-19 10:34:38
州官放火也可以說成是為了要照亮整個世界?
州官:照亮整個世界有何功德?
蟬師:汝為功得而放火! 無功無德!
州官:對我者何人?
……….
侍衛:我實在聽不下去了! 你們知道那一把火害苦多少平民百姓嗎!?
相國臉色一沉:平民百姓不是今天的討論重點OK
蟬師對州官說:看來時節已至!我們得動身到震旦了 ..
聽說台灣有個知識+ 那裏的社會心理板塊需要我們去幫他們開示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遺。”信斯 也,是周無遺民也」1

孟子的意思是要我們看文章不能單看文字表面 因此對於『拔一毛以利天下 吾不為也』就不能單看得它的文字表面。首先必須考慮這段話是在怎樣的時間點說?對誰而說的?有無暗諷之意 ?又或者有無譬如現代人的所謂隔空喊話等等 ?這些都是需考慮在內的 尤其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說這句話的當時的社會氛圍如何
譬如「支持『甲」就是肯定『乙』」這樣的一句話 它的內涵 就極有可能因時間點與社會氛圍的轉變而變得很不同。
所以我們必須先將所有的可能因素集合後才能再逐一尋求最有可能的真正答案
『一毛』最有可能指的是很「細微』的。 一毛之後是『利』字。
子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2
意思是說一善一小不善也萬不可不著意
蓋一小善積起來一家便有慶。一小不善積起來一家便有殃。且報應還不僅在一時。餘慶餘殃傳流下去關係甚大,就是臣弒君子弒父極大的變故也是日積月累由來已久攙至於此極。若早看清了為臣子的人性不好早先把他處分了那還能釀成弒逆的大禍麼?
楊朱的這種頗似『蝴蝶效應』的理論有點像是在說:「失了一顆馬蹄釘,丟了一個馬蹄鐵;丟了一個馬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損了一位國王;損了一位國王,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帝國。」

另外就是說,一個帝國要強大的話必須要有賢明的君主 若只是靠剝削全國百姓以供給君王一人是沒用的 甚至以楊朱當時具有社會領導地位 如果他個人同意被剝削的話 勢必造成「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3。如此一來,將嚴重違背他所倡導的學說。

甚至當國家機器啟動後,那股力道將猶如「千斤頂」。速度也許不快 但肯定像清水煮青蛙 等到發現,已經來不及了。除非千斤頂停下來 但不可能 因為由於它的動力是來自貪婪的慾望 不是那麼容易控制的 或者根本無法控制 所以楊朱不與貪婪妥協 更不給餘慾望有任何得寸進尺的機會。子日:「履霜堅冰至,蓋言慎也。」,因為,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 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4當然,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支離疏雙肩高過他的頭頂,頭低到肚臍以下,本應該是垂在後面的髮髻,卻是衝著天的。他的五臟六腑都擠在後背上,還是個駝背,兩條腿就直接長在肋骨旁邊。經過莊子這樣一番形容,這個支離疏不僅醜陋了,而且近乎猙獰,像個怪物一樣。
支離疏又是怎么生活呢?莊子說,他替人縫補衣服、洗衣服,已足夠養活他自己。他還有餘力替別人去篩糠啊、簸米啊,掙的錢足夠養活十口人。
結論:像支離疏這樣肢體不全的人,他 只要自食其力,一樣可以養活自己,安享天年。

「支離其德」是指忘德嗎?
好手好腳的人就是 ~ 想像一下 眼高手低是什麼樣子?
當人感受到某種器官的存在時 該器官可能就已有問題了


「中國的快樂主義者,首推楊朱,楊朱的學說是以人生的享受及快樂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標,楊朱篇說:「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人的一生,既然祇是為滿足肉體的慾望,那麼所有的禮教都是不需要的,祇要能有達到的慾望就可以了。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楊朱也是一個縱慾主義者。他們的思想和古希臘的縱慾思想,有許多雷同。我們就不在多述。」
× × 哲學 × × 書局 頁229

雖然我們不知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與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者是否相容不悖,或有所衝突? 但從文學家韓愈,站在本位文化立場,上佛骨表抨擊佛教時,幾乎引來大禍。最饒趣的例子,是當明太祖讀到孟子有些對君上不客氣的話時,就大發脾氣,下令國子監撤去孟子在孔廟的牌位。佛教在歷史上遭遇的三武之禍,也許可以解釋不是迫害宗教,但卻證明政治有足夠的力量干與宗教。一種殘酷的政治玩笑。

歷史總是對文化人(尤其是文化巨人)開玩笑,一種殘酷的政治玩笑。衹是這種玩笑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為何享樂較無法為傳統觀念接受?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1142528AAdsCQf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是緣於自卑或優越?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6142007AAIxN7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mglzzykwY
各地有雨 今夜下探13度..另一鋒面明起接力發威 下周一還有...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冷空氣分批來 下周要急凍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N8X_bhr1U
懷念的季節 •2017 – 01 – 08
何以進化是世界的精神.它是宇宙理性?怎樣的事物是難以瞭解而容易存在.?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26094257AAQTvFk
2016-12-20 1:43 pm
莊子對於天命,不僅僅有:「芴漠無形,而變化無常。」的神祕感受。並且還說:「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有命也。」
這樣說來,莊子對於人生的一切的「事之變」和「命之行」存有許多懷疑。認為從外表看,人世間的許多現象,確乎前若有所承,好像有個看不見的天命再作梗。 然而,往後的發展又不能一定,似乎又沒有天命的存在。有無之間,實在難予判斷了。
莊子能夠以自我為主宰,從宇宙萬物各盡其性的自然狀態中,超越人的感覺之所見,超越世間一切名相形容,以追求生命價值。以「安時而順處」的靈性,「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高度智慧,在「無用以為用」的虛靜心靈狀態中把握天命,支配天命而入世順應,利物善導。所以莊子可以做做逍遙之遊,自由自在地遨遊於天地之間,更可以保身全生,養親盡年。如此,人生豈不充滿了喜悅?在這生氣蓬勃的世界上,一切也就欣欣向榮了。

人與情感
他認為人間萬物之情,以及人倫日用之道,應該求其無譽無訾,物物而不物於物,這樣才可以棄世,才可以無累。也就是說不為感情的圈子所囿困。他說: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由上面這一段看來,莊子的真意,無非是想在這短暫的人生旅途上,對於一切人和事,盡量採取主動,突破這一座籠罩人間無邊無際的感情大羅網,企圖擺脫感情的束縛而已。
本來,一個人的感情,只要擴大到「經虛涉曠」的時候,就能「超乎形象之外」了。能超乎形象之外,必然「神遊象外」。一旦你的感情可以神遊象外,那豈不是一下跳出感情的羅網,永遠在感情圈外逍遙自在了麼?
其實不然,莊子所說的情是庸俗之情,是眇乎小哉的私情。他主張無情,乃是勸人放棄屬於欲望的好惡之情,因為這種情是可以內傷其身心的物欲,並非人間至情。
莊子和他的老朋友惠施,曾經有一場雄辯。
惠子謂莊子日:「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這兩位哲人之所以舌劍唇槍,針鋒相對的抬槓者,完全是兩人對於感情各有不同的定義才如此爭論。
莊子要求人們將感情圈子擴大到合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的虛靜之處。如此,一顆嶄新的心靈,即將從物慾中脫穎而出才可以不為人事所迷惘,默默的復歸於寧靜。
所以莊子依舊站在感情圈內,而且是這個圈子內的中心,並未曾用虛無遁世的思想來否定自己,否定人間的至情。
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說一個人要擴大自己的感情圈子,惟有先能夠得其「環中」,才夠資格超以「象外」。能夠超以象外,就可以「以應無窮」了。所以任何人不能夠否定自己的感情,更不能否定自己的存在。
至於人之至情者,是從人欲中一點一滴的提煉出來的感情。是一種「超世而不忘淑世 悲憫人生而不嫉惡人生」的感情。這種人間至情並不存於空幻缥眇的「象外」,而是從實實際際的「環中」得來的。

人生而有欲
莊子在養生主裏一開始就說: 『以有涯追無涯,殆矣!』
莊子對於充滿人欲的人生,也有不盡的嘆息,他說:「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其為形也外矣!」《莊子.至樂》
盡管人生因為人欲的充塞,人欲之不能滿足而痛苦重重。但是,人還是不能無欲,列子上有一個小故事:
『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越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
由這麼一個故事,可以體會出深刻的人生寓意。人造的機械人,居然也被宮中美姬的可餐秀色所誘惑,竟敢大膽的勾引王之侍妾。一個機械人尚且如此這般何況一個有血有肉有生命的活人呢?足見人皆有人欲。此其一。
等到偃師將這個機械人剖開一看,只不過是一些草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而已。如此區區的一堆無機物質的巧妙組合,就產生這樣強烈的欲求,對現實人生可以說是個不大不小的譏諷,此其二。所謂人欲也者,說穿了不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物質享受,絕對無欲固不可,但縱欲無度者,終久必遭殺身之禍,此其三。無怪老子嘆日: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道德經》第十三章)
真是語重心長。因為人有我身,就必有人欲,有人欲而又不可遂,乃有大患, 這推論不錯。可是任何人又不可能無我身,既不可能無我身 一切會必然執著於我,於是,人之大患也就由「我執」而生焉。所以老子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能夠少私寡欲,當然就是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則可以除人生大欲,避人生大患,消除人生痛苦了。知足不辱,知足不殆, 這是人情之常。

心物之間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始可物我無間.和大自然泯合為一。雖然宇宙萬物.以不同形相禪.依舊可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純然虛靜無我.則這無我之『我』必產生大智慧。以虛制實.以靜制動.以無我之我作無用之用.這是莊子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莊子的人生境界。
莊子的理論.大抵都是從實現中見虛象.往往令人有窅然空然之感.但這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虛像.莊子多用寓言比喻.或用具象表達。在莊子內心的體驗裡.這『無我』之『我』就彷彿他在『養生生』裡所說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養生主》
以柴薪作火.柴薪已盡.而火却在燃燒.且傳之無窮。形體雖物化.宇宙的大生命卻永遠無窮。實際上這並非憑空冥想談玄.而是內心自證工夫.對本體的一種頓悟而已。

人生若夢
莊子說:「人生若夢」。李白有:「浮生若夢」,蘇東坡有:「人間如夢」,不一而足。然而莊子之喻人生若夢者,則是另有構想的。這位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超越宇宙,進入忘我的人生境界的大思想家,大概是經過了一番長時間苦思之後,終於豁然有所領悟吧!果真人生如夢,那麼每個人的綺麗好夢豈不是夢中之夢了麼?做夢並非逃避現實,只因為現實的世界比較冷酷,在錯綜複雜、關係如蜘網的社會裡,人性受到許多有形無形的侷限,無法自由抒發。可是當夜幕垂落的時分,人們昏然入睡以後,心靈就可以和天神或者魔鬼交往了。在夢中可以蠡測未來,也可以留戀過去。自己可以恨其所恨、愛其所愛。都可以在這瞬息即逝的小天地哩,赤裸裸的表現無遺了。因而,夢境裡有文學、有詩句,詩意和夢境渾然一體,夢將展開一遍美妙的風姿,把個樸素無華的世界和人生,錦綴得多采多姿了。

莊子妻死
道家有所謂:「聖人有人之形,而無人之情」(《德充符》),是教人不可執著俗情,而昇華高尚的情操。佛家所謂:「寂而恆照,照而恆寂」者,乃是解讀生命之平淡與與永恆價值。一個人對人生,對生死有此大澈大悟,有此根本的了解,「孔日成仁」,「孟日取義」者,豈不是一個至情至性的美景!人生可以一無所有,但生命中性與情的火花,隨時可以燎然。不過之一了悟,並非人人可得,莊子上有這麼一個個人人皆知的小故事: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徙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外篇‧至樂)
姑無論事實如何,在普通一般人看來,莊周其人的確不通人情,多年老伴,一旦「騎鶴西歸」,「駕返瑤池」,他不但不哭之慟,反而鼓盆而歌,這不是乖離人情,違背常淪?退一萬步講,老冤家一無是處,生前不易侍候,也為你這個終身不士的窮光蛋吃苦受罪了一輩子,何況又辛苦的生兒育女?總應該滴淚若干,以表哀悼之情,意思意思。但莊子卻從另外一個角度去了解生死,更進一層的去剖析生死,以「生者時也,死者順也。」兩句話來了解生死的真諦,當然就「哀樂不能入」了。

生命情調
莊子談人生境界 特別假設真人至人神人聖人等理想人物以為象徵。他說:「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莊子天下篇述義序言之二)特別是神人 他做了一番刻化和描寫:「肌膚若冰雪 綽約如處子 乘雲氣而御飛龍」不僅如此 並且自由自在的游乎四海 這是何等羅曼蒂克的生命情調。最後還嘆日:「至人神矣!」
如此一嘆 這些理想人物簡直是神乎其神的神來之人 恐怕現實人間永遠也尋之不得的。似乎只有在夢幻之中 才可以與之邂逅。真是遠在塵寰之外 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難怪荀子在解蔽篇中罵他:「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其實 這是各人的主觀看法。莊子的人生 是形而上的天道。他追求的 是宇宙中的根源。呼籲人性的覺醒 尊重個性價值。從積極的自由意志中 發揮生命的自由。要求將自我溶解於大自然之中 成渾然和諧的一體 是一種虛靜狀態的唯美的描繪。由此境界 遂產生出一種暝朦神秘色彩的生命情調!
莊子固然以超越為第一義,在超越人世間一切利害得失之外,依然願意以自我為中心予於新的創造。「物物而不物於物」者,是求主動的自我創造。只有如此,才可以達到一種「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新人生境界,是積極樂觀而莊嚴的生命情調。

慧覺與禪悟
莊子說:「聖人者,原於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遊》
明心見性,直入中道,還我原本,仁體即現。乾坤緲無止境,人生渾然若寄,能體天地萬物之美,而達天地萬物之理者,就是聖人。
在這神秘的大宇宙裏,仁心是人生最珍貴的情操。而仁心即是來自本性真心的靈明覺性和真如妙心。
李白山中問答詩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桃花流水,去之窅然。在人間,這緲緲幻象固然傾刻即逝,然而以良知體驗天地間生生不息之大仁,在元本的靈明覺性哩,具妙悟的心,則別有至美的天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2016-12-18 7:05 am
物理宇宙依存於一個精神體。 性質不依例釋它的事物而有獨立的存在樣態。 人是由兩種本質所構成,一為物質的,一為非物質的。 物理事物並非只有性質構成,除此之外,還有具此性質的[本質基底]。 很可能人類之中只有我是真正有意識的,其他人可能只是很精細的機器而已。 道德標準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斷地在彼此移開。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裡頭顯然有種甦醒的力量和無窮的眼界感。 可能這宇宙在5分鐘以前形成的,它具有複雜的記錄,紀念物,地層等等,以致於就好像它已經存在了好幾百萬,好幾千萬年似的。

何謂個體的獨立與自主!? 寒流將來襲 桃中彰投最危險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5igf0pE2w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19093953AAr84Pp

西洋人的思考,很早就注意到語言的符號作用;就是說,注意到語言和它所指示的實際事物的關係。犬儒派的開山大師安提斯提尼斯所提倡的哲學,就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道德上,而道德是建立在知識上的。而知識的取得,就是在探求語言的意義。一個人真正了解了一個字的意義,同時就瞭解這個字所指示的事物。而一個人獲得了這種了解之後,是在也不會把它失掉的。柏拉圖描寫克拉提勒斯,說他認為凡是人間的一個字,只要是在和它的意義適合的場合上來運用它,就在也不會有錯誤,所以這個世界上可以說是不可能有「假」,不可能有「錯」的。斯圖噶派的學者,把這一種研究符號現象的學問,看為哲學的主要學科之一,把知識論和邏輯論都歸併到裡面 而統稱之為邏輯學,而與物理學(包括物元學、物理學、神學)和倫理學成了哲學全體的三大部分。這實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可惜當時許多相關的科學都尚未成立---尤其是心理學和人類學。語意學在今日之有如是的發展,主要是靠了近年來這兩門學科的重要進步---所以得不到它所必須的營養而未能繼續生長。同時邏輯和形上學正在控制著當時一切主要學者的思考,所以許多語意學上重要的理解,不去參加行事邏輯的概念的行列,就牽附在各種形而上學的叢蔓中去寄生。亞里斯多德在他的龐大的哲學系統中對於許多語意學問題的處裡方法,就是這一個事實的最具體的說明。邊沁對於語意學,也有非常重要的見解。 現代英國的語意學先進奧格登,就是主要的受了他的影響。 至於歐洲大陸上的哲人,則有萊布尼茲,第一個看出了語言和符號作用的重要性。他曾經想創造一套普遍語言(一種萬國通用的語言),代表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再研究一套有形式的推算方式,使之成為最正確最有效的思考---這就是現代符號邏輯的出發點。然而來布尼茲這一套思想,在歐洲大陸上並沒有發生太大影響。而後來最能承襲衣鉢的,最能使其發揚光大的,卻還是一位英國的學人,那就是羅素。所以英國被稱為分析派哲學,實在是當之不愧的。

這樣的判準所給予我們的,並不是一種黑白分明的種類區別,而是一個等級連續的區分。在一端我們有明顯的字面用法的語詞,像「她織補着毛線衣」;在另一端我們有明顯的譬喻例子,如「四月那甜蜜的笨拙小腳踩上我靈魂那雜亂的草原」。在靠近後者這一端,我們有頗為標準的譬喻,像「他冒火了」,「蘇俄貫穿歐洲拉下了一個鐵幕」,「宗教被現代風的酸液腐蝕了」,「他變成熱鍋上的螞蟻了」。這樣的語句之經常出現,會使人去區分在這情況中的某字的特殊意義。比方說在字典上的『幕』字的意義之ㄧ是「蓋在上面的帷;例:帳幕」。而『冒火』的意義之一是「極怒的樣子」。然而在每一個例子裡,那些語詞有着一個更標準的意義清楚地出現在背景裡,以致我們會有理地以為除非我們弄明白潛在的比配,如設想螞蟻掉入火鍋之焦慮狀,與一個人變成「熱鍋螞蟻」之相比,不然的話,我們也就沒有發揮我們所說所言的全部力量。在我們尺度上離開這一端更遠一點更朝字面意義走的有時候被稱為「假借」意義的,比如在「他是個很冷的人」中的『冷』字的意義;「這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業以正寢」中的『正寢』的意義;以及『硬水』中的『硬』字意義。這些是已定了的意義,可是我們不必多思察,就會體認它們卻是由更基本的意義中衍伸而來的,正如同假借的用法是由已定的意義衍伸出來一樣。這些意義可以分別地被標定出來。比方在「他是個很冷的人」中,『冷』 字的意義是『缺乏情感表示』。我們似乎仍然覺得,如果一個人只這樣學習用字,而沒有注意到在這兒的冷與低溫的冷是有很重要的關聯,那麼他總是遺落了一些甚麼的。再在我們的尺度上往前走,就有我們早先稱之為陳廢譬喻的。這回我們就幾乎不會強調,一個人除非看出叉路與廚房的叉子之相似性,否則當他說及叉路時,他是沒有完全了解的。後者的意義幾乎已經變成完全自主了。不過其間的衍伸關係,仍然可以經過思察將它尋出。比方我們就有一些不是如此相連或不相連的意義,對於它們,我們無法尋出其衍伸來路(即使是種古語的假借衍伸)。 【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pr73Tm480
各地有雨 今夜下探13度..另一鋒面明起接力發威 下周一還有...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冷空氣分批來 下周要急凍了
2016-12-18 2:51 am
存在主義.浪漫主義與靈明之相關為何?
〈莊子˙天下〉
存在主義與浪漫主義之特性為何?靈明呢?
LWx49PgRsAQ
靈明之心與悲劇的意義是否像風又像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DeamKJwyg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322015419AA8c8G7

任何想要控制人的人 覺得不安而要控制別人的人 都是顯露出更多的不安 極度的不安 比起控制他人來說 這些人總是在遊戲開始前就想知道後果 總想掌控一切 可真不安! 無慮的人會這樣:好的 該怎樣 就怎樣 挺好! 我只是盡情享受每分每秒 不 不!不安的人:不!究竟會怎樣? 這些人陷入絕望般的不安 有一個很好的解釋 爬蟲基因 爬蟲大腦就是關于生存的 生存 生存 生存 害怕不能生存
正因為這一本性 這些人會非常害怕不能生存 什麼都要扯上生存 這也是為甚麼他們總是“未開始便想知結局” 因為了生存 就不會有什麼變通 當他不知道結果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謬誤沒有變成真理 但真理也因此不為所見?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03195252AAW7dQD

所謂偉大觀念,就是被偉大書籍的作者討論最多的觀念,也就是影響最大的觀念。在先秦典籍中出現最多的的觀念是:道、人、天命、仁、心性。『道』與『人』代表剛從原始天神的控制中掙脫出來而豁現的人文精神方向。由『仁』與『心性』,則可看出中國人文思想重實踐重內省的特色。

偉大觀念則是我們思想與行動中最基本的東西。它們與真正接觸世界或其他人都有關係。如果我們想思考,或互相討論,就必須利用到這些觀念。若沒有這些,我們便會盲目或迷失。

回答者:龍捲風 ( 初學者 4 級 ) 回答時間:2012-03-10 02:37:08
物質理想: 健康 財富 社會關係--人緣 地位 友誼及運氣
精神理想: 理智發展(追求真理)
德行發展:享受(真理:有學問)(德行:心安理得)
人類的上古時期 純粹物質生活 和一般動物沒有差別
人類的中古時期 大半物質生活 小半精神生活
人類的近古時期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半
人類的現代時期 精神生活多半 物質生活小半
人類的未來時期 絕大部分的精神生活 極小部分的物質生活
人類的最終目標 純粹的精神生活
注重物質忽略精神層面是什麼意思???
退化!
OtQEvC4pWzs

同熱愛生命的人相處 比同不熱愛生命的人相處的經驗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愛的教育比缺乏愛的教育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民風淳樸比民風糜爛的社會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非戰爭時期比戰爭時期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感覺到快樂和幸福的人 比缺乏快樂和幸福的人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心理健康的人 比心理不健全的人 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原始社會,有食物免於飢餓、有衣服免於寒冷、有住處免於危害就是一種幸福;到了奴隸、封建社會,免於奴役成為一種幸福;而到了當今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已經成為幸福感的前提要素,人們更多的需要精神、情感上的支持、自我發展的空間,這才被認為是一種幸福。人們的低級幸福需求逐漸演變成高級幸福需求。這一過程實質是對人生存的一種追求,而生存的最終需求便是幸福。
從終極意義而言,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合理的幸福觀指向的是德福一致的至高至善的幸福境界。在社會生活實踐中自覺加強個體美德修養,注重對自身的精神空間與心性價值世界的關照,提升幸福觀的精神價值品位,促使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不能只追求個人的幸福,而是將個人的幸福融於整體的幸福之中。人民幸福事實上是社會主義道德的中心問題和終極問題。我們做人要有道德準則,不能光光只看我們自己的利益成就,愛別人的優點,敬別人的高風,不應於人受難時落井下石,悄悄放黑槍。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內,幸福首先意味著人類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全面發展與自由,而就幸福的終極價值而言,平等、自由、和諧都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先決條件,個人幸福只能在與社會群體幸福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平衡中獲得實現。

培養中國現代幸福觀,就應傳承先秦儒家把提升個體美德與追求幸福統一起來的思想。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一些人將功利主義作為基本的價值觀,將幸福簡單等同於物質利益的追求與滿足。而傳統儒家幸福觀有兩個本質的特徵:一是主張德福一致,儒家強調美德對於幸福的重要性,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美德,就不可能獲得幸福,人生的幸福體現在個人的善行之中,人們不斷提升個人美德的過程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二是主張仁愛幸福。這一觀點與德福一致存在著內在的聯繫。
馬克思認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謀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麼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段話意蘊無窮,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對幸福的理解,也生動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主張勞動與創造是幸福的源泉,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是幸福的精髓,體會和感悟是幸福的表征,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結合是幸福的重要保證。

上述話語,感覺宏大無邊,於獨立的個體似乎關聯不夠。但我們靜心自問,誰也不能否認,我們個體的生活是基於家庭、群體、單位、社會、國家、國際這些「集體性」的背景的,所以也就無法否認「個人幸福只能在與社會群體幸福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平衡中獲得實現」。當然,對「平衡」的理解和實現「平衡」的方式,往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時間真快,一年跨過一年,數字的跳躍仿佛就在瞬間,最精華的一段歲月就這麼流逝了,幸好我們現在回想這段並非一帆風順的生命旅程不算虛度,起碼讓自己嘗到了酸、甜、苦、辣,這就是為什麼說活著便是幸福。所謂人生是條不歸路,其實人生下來就是奔著一個「目的」去的,只是有些人上演了「自選動作」或者完成「規定動作」不開心地在前三十年便直達這個目的地;而有的人走了一生最後到達了那終點的花園還繞了個圈再回來瀟洒走一回。現在對於我們來說,剩下的生活百味中餘下的九十幾味,就留給一眼望不穿的未來日子吧。既然我們還活著,那就應該快樂地去做一點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如果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把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做成了,那我們就更加幸福了。總而言之,所謂幸福就是努力快樂地做著我們發自內心地認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原文網址:意見欄


崛起於十九世紀中葉,到廿世紀中期才流行一時的存在主義,是一個很複雜的組合:
(1)組合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扭轉了西方傳統哲學的性質,從抽象思考轉入具體生活,從客觀性真理轉到主體性真理,從普遍性問題轉為個體性的存在。
(2)在西方,有關生命的問題,很難擺脫基督教的傳統。存在主義不論是有神論或無神論,都與基督教發生不同程度的關聯。
(3)經由廿世紀兩次空前大戰的悲劇,使存在主義着上很濃的戰後破滅和絕望的情緒,也是存在主義具有強烈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4)受到哲學家特殊氣質的決定,這是造成從齊克果、尼采到沙特,各有其不同色調的原因。
後面這三點在時間之流中,都逐將褪色。事實上最近數十年來,存在主義因西方戰後的復興,熱潮已經過去。但主要的問題並不會過去,不追逐時髦的哲學家,將存在主義做深度的發展,也許這正是時候。

如以上述第一組合中的問題為基準,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我們可以說,存在主義突破西方傳統的束縛,所感到的那些新鮮的問題,在中國都是由來已久的古老課題,因為中國哲學從一開始,就重視個體內在的經驗,和生活之道的重建,在中國一個人能過著合理的生活,比有理論要重要得多,無論是佛家、道家或儒家,都是如此。

當然你可以問:既然如此,為何現代存在主義崛起於西方,而不是東方或中國?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困難,簡單地說,百年來正是西風壓倒東風,中國新興的知識階級,文化意識幾乎一致倒向西方,流行在中國的,不論是自由主義、科學主義、或社會主義,都仍是西方智性傳統的產物。而這正是存在主義所激烈反抗的。中國知識的知識之士既熱衷於此,自然無法體會存在主義的時代意義,也根本不關心這些,更不會想到存在主義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間有甚麼關連。尤其是在西潮侵襲下,反傳統的思潮盛行,傳統的生命哲學因被視為玄學而一筆勾消。沒有一個思想人物能植根於存在哲學的深厚傳統上,放出生命的光彩。

存在哲學的特性之一,就在思想與生活息息相關。歷史上凡是於存在哲學有建樹的人,個個都具有生命的異彩。 西方的齊克果、尼采、沙特是如此,中國的孟子、莊子、慧能也是如此。

存在主義關心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成為自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不如現代存在主義所表現的那樣曲折多姿,因為他不是從現實生活的多重矛盾衝突中,由矛盾的層層克服,使精神扶搖直上。他首先肯定人之所以為人的主體 --- 心性,心性是仁義價值的本源,人生最大的目的是成仁取義。這是需要長期奮鬥的過程,也是人成為真正自己的不二法門。孟子深知在其具體生活中,要達成這一目標,將遭遇到的阻礙,小的阻礙,苦心勞骨就能克服,大的阻礙,就要面臨重大的抉擇:究竟是捨生取義,還是捨義取生?前者可完成自己,後者將失掉自己。仁義在孔、孟,部是經由了解獲得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為之生為之死的生活真理,這真理是必須由具體行動去證實的。

莊子與孟子的差別,是在孟子從陽光明亮的山頂之高處理解人,莊子卻是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孟子從人心中發現了善根,莊子卻是從人心中發現了芒昧。芒昧像一股碩大無明的力量,把人推入沉淪之途,與物相刃相靡,交引日下,雖然終身役役,除了失望與痛苦,一無所獲。莊子和齊克果一樣,都是從剖視感性的階段入手,然後經過辯證的發展,由否定感性,導入精神上昇之路。他們之間的不同,在精神的歸宿:莊子經由超越的功夫,達於人生和諧之境,他的精神是純一的,自由的;齊克果則經由抉擇、悔罪、以及對人倫、愛情、財富、名譽的捨棄,歸於真實的信仰,獲得永恆的淨福。莊子在純一、自由的和諧中,達到真正自我的實現,齊克果則由信仰上得到重生。

慧能是莊子以後最偉大的思想天才,他把佛陀、莊子、孟子的思想融於一爐,開創了中國的禪.,禪代表中國存在哲學最成熟的智慧。和孟子一樣,他簡易直接,直下肯定人有自性和自心,心性中有善根、佛性,一念向惡,便入地獄,一念向善,便生智慧。對慧能來說,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見性,一切法門都不過是見性的手段而已。人能見性,才能享受到不可思議的自由和平靜,才能在自己的心中開發出智慧的活泉。遇到根器高的人,經他光輝的語言一點一撥之間,直指心性,精神立即高揚,當下澈悟,立地成佛。世上很少大思想家能像慧能一樣,包涵得得那樣廣泛,又不執著一切。他衝破了上下、內外、人我一切樊籬,在自性相通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太和世界。

【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20151213091212AANsFl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OC59q9nVwo

「莊子」中譯本 頁13 ;中國的智慧 頁189
風中的承諾 · 9 月前
2016-12-18 1:31 am
西遊記
唐三藏:這裡已是東海之中 您要不休息一下?
東海神龜:沒關係。
唐三藏:辛苦您了。
東海神龜:不知能否懇求大事一事。
唐三藏:但說無妨 請勿如此客氣。
東海神龜:不瞞大師 我已在此修行五百年了
正是那春融時節 唐僧師徒告別了東海神龜…………. 夏景炎天 唐僧師徒一行 翻山越嶺 歷夏經秋又值冬殘 …….終於……….. 我西牛賀州者,不貪不殺………
觀音大士:唐僧已取得經參回震旦!
如來佛:︶︶
文殊菩薩:唐僧無法過東海神龜那一關!
Pws3iX4sVvA

西遊記在我國的神魔小說群中,高居首席之尊,在章回小說裏,也位列四大奇書之一。甚至在世界文學中,也是眾所矚目的瑰寶。所以如此,實因它本身不但內容博大精深,主題耐人尋味,且辭采華美,幻想無邊,技巧高明,使讀者沉迷忘返。
就主題而言,歷來研究西遊記的人,都從不同角度,給予西遊記不同的詮釋。這是因為西遊記具有高度寓言色彩的關係。

所謂寓言,是指一種具有雙重意義的故事:其一是文字或故事表面的意義;其次是影射意義,常常跟故事所示的人物、情節、甚至物體具有一對一具有相等意義的人物,情節或物體,故寓言往往含有道德、政治、宗教或哲學的含義。換句話說,寓言的本質是在假借他事他物以寄記深意。也就是在表層的故事之下,隱含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故事只是軀殼,其言外的深意才是作者創作的目的。

何以說西遊記是一部寓言小說呢?因為,西遊記表面上是敘述唐三藏帶着三位徒弟、一匹白馬歷經千災百難往西天取經;但骨子裏却時常找機會強調「西行」只是象徵,所經歷的「災難」都是虛幻,而讓讀者發現其中必有微言大義。
例如第十七回觀音菩薩變成妖精模樣時,便趁機對孫悟空說: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
又如廿三回開頭作者說:
這回書,蓋言取經之道,不離了一身悟本之道也。
廿四回孫悟空又告訴師父:
只要你見性至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六十四回,拂雲叟跟三藏說:
道也者,本安中國,返來求證西方,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什麼?
七十八回開頭詩云:一念才生動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
八十五回悟空又提醒師父心經的四句訟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以上諸項,或說明全書妖精、菩薩只在人們心裏,一念為仁,便成菩薩,一念為惡,便是妖精,或點醒「西行」事實的虛幻。而取經的實質不過是修心而已,同時也說明全書的主題 ---- 也就是寓言的本意亦在於此。故從這個角度來看,全書中的妖精魑魅,原都只是心中的病魔,是人類的業障,而西天極樂世界也不過是心靈的西天。

如何將同理心六原則運用於班級經營(國高中)?
文殊菩薩:唐僧無法過東海神龜那一關!

Y1qzm3UUTrg
大雄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610175038AAPEBXb


各地有雨 今夜下探13度..另一鋒面明起接力發威 下周一還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s3iX4sVvA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冷空氣分批來 下周要急凍了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2: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6121255AAixe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