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享樂較無法為傳統觀念接受?

2016-12-11 10:25 pm

回答 (20)

2016-12-14 10:13 pm
✔ 最佳答案
一位年輕的日本人 在一艘漁船上 知道了年輕的漁夫 他的祖父、父親都死在打魚之時 他很驚訝的問這位漁夫 為甚麼還不離開漁船 這位漁夫反問道:「你的祖父、父親死在什麼地方?」這位年輕人答道:「死在床上!」漁夫追問道:「既然如此!你為甚麼不離開床!」

人的善是人.樹的善是樹.沒有一個公共的善.即便是觀念的體系裡

人們對你身材尺寸的興趣顯然遠高於公眾利益。「頭髮為何不染黑?」「為啥不美白?」「瞎密?你不知誰是蔡依林?難道你不喜歡音樂?」「天啊你沒去過KTV?生活不會太乏味嗎?」

眾人吃喝場面更宛如選舉造勢綜藝節目翻版,人們逼你當小丑,只差沒叫你穿白雪公主裝跳芭蕾。他們只在乎你的身份,據此決定權利福祉。社經低下者卻往往得不到基本尊重與處置,特別是那些失去自主意識無法為己發言者。

在這樣一種不平等社會中,被捧者別得意,因為捧不過是貶的同義詞
人們並非真心敬重你做為一個人,而只是抬舉你的身份權勢。(生命親系譜)


人生的事業.依賴外緣因素越多的.它的成就.往往須依靠一些機緣來促成.像做官的和從商的人.有能力還要有機運.才能大展鴻圖.像藝術家.文學家.哲學家.他們的工作.依賴外緣的因素很少.他們的成就要靠創造潛能的發揮.機運可以影響到他的名聲.身價.但對他的成就.並不構成決定性的力量

如果說 人生的機緣或運氣是指一些難以控制的因素 和不其然而然的事件那是無可否認的 我們應該關心的不是機緣或運氣有沒有的問題 而是對它究該抱何種態度 一個有能力有理想又有信心的人 永遠不會把幸運的機遇納入奮鬥的日程表裏去他只知道充分運用一切所能控制的因素使它產生最大的效果 他常遵循的 一個原則是:行其所安 行其所當行 成敗在所不計 相反地 一個沒有理想又缺乏信心的人 他根本不信一分努力可以得一分收穫反而相信「運氣來了 城牆都擋不住」他把人生的成就 完全寄望於偶然的機遇 一但果然好運當頭 得意忘形 不旋踵又告身敗名裂 機遇來了 又走了 機遇帶給他的只是一場人生的災害社會上多少暴發戶型的人不就正是如此

足以說明,人生縱然有好的機緣,但也只有有能力有信心有理想的人,才能把握機遇。沒有它,並不沮喪,它來了,也不驚喜。把希望寄望於機運的人,好的運氣,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陷阱罷了!

生命哲學家莊周 對人生的態度
在莊周 現實人生充滿哀痛 文明與慾望 對和諧 超越人生理想 形成內外的障礙 不時導人於無可奈何之境遇 於此人生既無可逃 亦安之而已 所以說『知其不可奈何 而安之若命』安命不是安於現狀 聽任命運的擺佈 而是順本性之自然 掙脫內外重重的障礙 開拓心靈的世界 以達消遙自在的心境 人到此境 然後『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外物也『莫之能傷』了

有無可能給『炫富』一個積極正面的評價評語?
比較楊朱喻弟.泣岐與阿德勒的生活意義-2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02175411AALLFzF
2016-12-13 12:36 pm
如何以中庸超越世界?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1141920AA3hIux

如何從超越世界解析全罩式思惟?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3000245AArN4Ne

最早的「颱風警報」是在那個時候?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3005045AA5uThP


對於那些肉體清白 實際是心靈竊賊的人怎麼裁定? 對於那些殺害他的肉體 而自身心靈卻被殺害的人怎麼處罰?
對那些行動是騙子與壓榨者 而實際上是受壓迫被侵犯的人 如何刑罰? 對於悔恨大過他們罪惡的人 如何懲罰?
難道悔恨不是公正 不是你心願服從的那種法律處分?

現在捫心自問 如何分辨出那種是善的歡樂 那種是惡的歡樂? 是尋得歡樂 而不是歡樂的孤單 歡樂有七個姐妹 她們最差的 亦較歡樂來得漂亮 您沒聽過有人挖掘樹根而發現寶藏的嗎? 应該記得歡樂一如酗酒的錯失 將伴悔恨而來 而悔恨只是心靈的迷忽 而不是懲罰

人性的建立不能依靠知識與律令。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生命的榜樣,成全人性的榜樣,敗壞人性的榜樣和無關緊要的榜樣。

耶穌說:「被人吃掉的獅子有福了,而獅子變成了人。被獅子吃掉的人有禍了,而獅子將要變成人。」
2016-12-25 2:00 am
愛默生說:「小心注意你所期望得到的東西,因為你是會得到它的。」

所以說,你的信心必須純正,舉凡違背天理或不近人情的奢求慾念邪思惡想都不可存在。那些算不上是信心而實在是在害人的魔慾,兩者絕對不可混淆模稜。
2016-12-22 5:59 pm
「自然界唯一不可饒恕的罪過」威爾斯說「是停滯或靜止不動」講求效率的專家說:「一件事情若放任不管 聽其自然 將會生霉發爛 猶如一條死魚浮在活動的流水中。所以要常環顧四周 觀察 分析和行動 。而且現在就得開始行動!

許多人常會嘲笑這個不流行的商業行為 他們會問為甚麼不用比較簡單的方法。他們說:「用些滑頭的方法怎麼樣?多少人都這樣做哩!」

你以自己屬於二十一世紀的一份子為榮 ---- 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然而我們應該全然覺得羞恥。有人說我們的時代是父母時代的改進 我們已進步且在繼續前進著;但是我們以為我們沒有進步 我們只有改變 --- 改變成壞的。

我們時常懷疑 我們古老的儉樸、誠實、正直等傳統 一旦死亡之後 這個世界真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在 所謂「誠實」正在急速的趨向「不時興」的境地 它已不再受到重視 也沒有人以為它具有任何價值。每天早上打開報紙 總是充滿著詐欺、詭計、竊盜等事件的報導。

我們不必即刻開始反對這種墮落與不誠實 而從事甚麼激烈運動。因為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多得很。首先 我們每天應該誠實地反省自己的行為 審查自己的行動 看是否在企圖做有利於己而有害於他人的勾當。假如滿意自己是誠實的 不要因此放鬆自己。繼續嚴格督導自己 避免踏上誘惑之路而淪陷於覆亡。
義不容情

一位老先生在他年老退休的時候 他把他所經營的事業交給他的兒子 並一再對他的兒子說:「記住 孩子 誠實一直是 也將永遠是一種最佳的政策」
「您的意見是對的」那位年輕人說罷又接下去說:「但是 當您在處理公司的事務時 我也曾研究了公司法。這裡面的確有許多可做的事 當然 那並不是不誠實的」
酒場浪子

商業道德只要藉著改革個人來改進它 並不需要花甚麼。如果我們之中 每個人決定在言語和行為上正直與真摯 重視我們的諾言 克盡我們對人群、社會和國家的義務 我們是照常走上一個真理與正直的新時代 從而取代虛假和腐敗的今天。

莎士比亞說過這樣的話:「對你自己的忠實 永矢弗渝 你就不會對別人虛偽」
雲中月

社會生活不是單獨的生活,是一個全面的.深入的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彼此沒有任何因素做為交往的基礎,那麼交往將是失敗的。交往的第一原則就是信,信不只是信任對方,信任自己,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示,我們的商人,在以往一向是以信為本的,但最近很不幸的,有一部分商人,專以投機取巧,詐欺的方式來獲得不法的利益,由於競爭的關係,竟使這種惡風變得「有些正常」起來了。我們常自詡為一道德水準極高的民族,但是一個道德水準如果不能與現實生活相配合的話,就未免有點曲高和寡了。

當然我們可以說,道是水準的原則是應該可以提高所有的社會生活水準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說,道德水準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原則的話,那麼它就應該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來適應各個不同的社會,道德水準應該是歷久彌新,永恆不變的,但道德的表現卻可因人,因事,因地而有所不同。在一個重商主義的社會中,其道德水準就應該特別講求信的原則及方式,信的原則,乃是基於人類命運的相同,生活水準的共同開創而具有的信念,為了全人類的進步,也為個人生活的改善,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並在人我之間的利害衝突之中,以信的原則來解決困難,信不是一種刁難,也不是無能的表示,而是一個現代人絕不可少的基礎。
孤獨的牧羊人

謝林︰「我們從智性直觀中甦醒過來,就像從死亡狀態中甦醒過來。我們透過反省才甦醒過來,也就是透過被迫必然的折返我們自身。如果沒有對反,就沒有折返,沒有客體就沒有反省。」
1351陸一特


以熱情克服問題(因為...愛不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lwK7hLokA

作家亞摩里˙伍德說:「熱情像麻疹、流行性耳下腺炎、流行性感冒一樣容易傳染。」可是它和疾病不同的是,它是美好的,讓我們罹患所謂熱情的疾病吧!那是很好的疾病。
以此一所謂熱情的傳染病,把你自己從本身建築的牢獄中解放出來吧。這樣一來,你就會開始改變,以後你的人生也會跟着有所變化。你會進入過去從未經驗過的人生階段,開始新的生活。
所謂熱情的內容並非淺易的,而是強大、粗曠的精神狀態。擁有和保持都不是容易的事。可是熱情能使人顯得極其強勁而有力。
熱情(snthusiasm)是從希臘語的entheos延生而來的,在希臘語是指「在你心裡的神」或「充滿神」的意思。
因此,熱情之所以有解決問題的奇蹟性力量,主要是因為在我們心裏的神賜給我們準備面對一切困難的智慧和勇氣,以及信念。所以,當問題發生時,只要懂得如何有效地去面對,如何以正確的想法去因應就行了。
在解決問題時,「熱情」會發揮人們稱為「奇蹟」般的巨大力量。
熱情是一種精神狀態,當陷入困難的境地時,那個人的心理狀況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這點比如何去因應實際發生的困難更為重要。
熱情能改變新的觀點,將人們恐懼問題的心理,轉變成堅信問題必能迎刃而解的樂觀心態。

又是下著細雨 使我又想起你 已是落葉的秋季 我卻不覺得寒意 靜靜地等下去 我知道你不是無情意 只是被環境所逼 不得已不得已 我倆才分離 請你請你不要自暴自棄 快回到我懷抱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OC59q9nVwo

除了謊言與卑劣的事以外,不可以藐視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除了被膽小的風吹到外,沒有甚麼可怕的事。不應該用厭惡的心待人,要用讚美的心待人。對別人東西不可有非分之想,當然,對他人所具有的親切心懷或寬大的態度,則應盡一切努力去擁有。
忘掉那恨你的人,多想想朋友的事。每天想一想耶穌基督的事吧。盡可能用較多的時間把自己的身心浸浴在神創造的自然生活中,這就是得以走在平安小徑上的小小指引。
依據「得以走在平安小徑上的小小指引」生活,不久之後就會充滿喜悅與熱情。所謂喜悅與熱情的最理想之生命品質,能因着多培養善意、感謝、愛情而獲得成長。更要使喜悅能充滿心靈,使其膨脹成為熱情吧。於是喜悅的人生就為你所用。《轉角處》摘自:想成功就必須:「說『再見』就走」?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1034112AAYRgHs

除了謊言與卑劣的事以外 不可以藐視世界上的任何東西 除了被膽小的風吹到外….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 是眼睛業障重?真是這樣嗎? 一字不審,則入迷津。告訴人們:在研究一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注重領會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

感情並不一定永遠都服從理性,可是會服從行動。所謂行動包括精神和肉體二方面。重複同樣的想法,或身體重複相同的動作時,就會成為習慣,越重複就越能成為自動的反射作用。

自由與意志的關係,乃是一種力量的聯繫,因為意志可以控制人身,我們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只要我們選擇了,我們就決定了,這種選擇及決定的能力就是一種意志的表示,一般來說,意志的表示可分為二種,一種是由意志本身來執行的活動,例如愛、恨,同意不同意等,一種是由意志下達命令,讓官能來執行的活動,例如聽、看、說、走等的活動。意志既有這兩方面的活動,我們就可以知道,意志的目標和自由幾乎是不可分的,我們常說意志自由就是這個意思。

意志自由既是一種選擇,就有好壞的區別,因此意志就有善的意思,意志自由也選擇喜不喜歡,因此意志也就有美的意思,美善乃成了意志的特性,但意志如果沒有理智來幫助,其結果就是沒有意義的美善,美善的目的既在改善我們的生活,那麼意志就應該要理智合作,共同達到自由的目的。

當貪婪由不義獲得滿足時 必將很快得到報應 ! 愛默生說:「小心注意你所期望得到的東西,因為你是會得到它的。」 所以說,你的信心必須純正,舉凡違背天理或不近人情的奢求慾念邪思惡想都不可存在。那些算不上是信心而實在是在害人的魔慾,兩者絕對不可混淆模稜。 《光陰的故事》
2016-12-18 2:32 pm
白色的人生白色的愛是幸福還是不幸? 《1351陸一特》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6121255AAixe65

1、 如何建立回顧主軸及分類?
2、 怎樣的不當行為可不考慮動機?
3、 如何避免特殊教育原地打轉甚至向下沉淪?
4、 質化研究的結果命題和假設相關性為何?
5、 如何從理論與實務上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不屬於視覺的觀察 在日常解決問題中有何重要性?它們可否以視覺來加以取代? 以鐘計時和用望遠鏡看星象 兩者有何不同?我們可否說時間本來是無法直接觀察的 可是星星在原則上卻可以直接觀察 只是距離太遠?

我們不是靜待宇宙萬物的自然變化,順時應景地進行觀察。尋索問題的答案,證實心中的假定是否為真,主動去創造觀察的環境。比如,為要知道蝦子在高熱下身體會變色,我們就直接把蝦子取來,在開水裡試煮看看。不必等待河水的溫度自然上升到使蝦子變紅的程度。

口渴現象可以由歷久沒有喝水,吃太乾或太鹹的東西所以引起;而口渴的存在則可由喝水的多少、找飲料的積極與否,以及不同飲料的選擇程度來加以推論。如此一來,口渴這個介於三種不同原因和三種不同行為反應的變項,便可以用來解釋相互牽連的幾種不同的情況。

所謂動機亦即是「行為之後必有原因」。動機的存在,我們無法直接加以觀察,但是個人行為上的變化却是可以直接地加以觀察。(我們無法以肉眼直接看見光的變化卻可以透過光線投射於面板上的變化而加以觀察)


「它會持續下去 不過它仍會以另一種方式開始….. 它會持續下去 不過它仍會以另一種方式開始」

我們都知道,一個單字可以用有種種不同的意義。通常這樣並沒有什麼害處。因為文字的脈絡足於令人判定到底所要的是其中的那一個意義。比如『表』這個字有幾個意義,它可以指涉某一種圖示標記,如時間表,對數表等。它也可以指涉外姻親,如表妹,表親等。這樣的多層意義,通常並不會引起混淆。可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無法認出到底某一個字的那一個意義是人們所想要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那個字被「歧義地」使用。因為這時該字所出現的那個述句,至少可以容許兩種不同解釋。在沒有其他脈絡之助時,『只有新人最樂』這個述句說的可以是:只有新郎或新娘最快樂,也可以是:只有新來的人最快樂。
假如某一個字詞在同一個論證當中,被用來做兩種不同的意義;並且,如果為求該論證的對確,則那個字詞必須一直保持同一意義時,那麼多重意義就會引來邏輯的難題。那樣的論證犯了「混義的繆誤」。例如: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
所有的老公公都非女子,亦非小人。
▼所有的老公公皆非難養。
如果『小人』一詞在每次出現時,其意義都是一樣的,那麼這是一個對確的論證。可是,要第一個前提為真(如果孔子可信的話),『小人』一詞指的是不肖之徒。可是要第二個前提為真,所指的却是年幼之輩。假定『小人』一詞在整個論證之中,都保持同樣的意義,顯然我們誤解了那個前提。結果是:由於混義,破壞了該論證的對確性。

正常的美國大一學生對於運動和飲酒極有興緻,並且對於性有濃郁的興趣。這些事物佔滿他的注意力,至於像詩呀這些東西,則避之若邪。可是,偶爾你會發覺一些大異其趣的大一新生。他把大部分的空暇花在閱讀詩集之上,甚至寫詩。他那麼做,只因為他喜歡那麼做。他是個不正常的例子。通常他有着一個不正常的高等智商。他對於引起他同一樣年紀之男孩的興趣的東西不感到興趣。他是個與其他的男孩不同的人。當我們遇到這樣的學生時,我們可能自問說:「我們該怎麼幫助他?」當然一定有辦法可以幫助他,令他對於生命獲致一種正常的適應!

『正常的』這個字詞在上述的段落裡,由一個意義溜到另一個意義上去。在開頭的時候,『正常』這個字詞亦即『平均的』;可是在末了,它變成『健全的』。『平均的』是純粹統計學上的用語,並沒有價值判斷的內含在。可是『健全的』這個字詞至少是個價值語詞。因此,在那個段落中,隱含着下列的這種論證:
一個喜歡詩的大一學生是個不正常的孩子。
一個不正常的孩子是個不幸的情況。
▼一個喜歡詩的大一學生是個不幸的情況。
這一個論證包含一個對於『正常』這個字詞的混義。這一類的論證有時候被認真地拿來做為支持贊同平俗語同流之用。

譬如在某人說:「你的病怎麼了」的時候 這句話說 當他說:「我知道我是在對網友說話 可是我仍要問他病怎麼了」 這時他說「你的病怎麼了」與他對他好友說「你的病怎麼了」可以是完全一樣 社會脈絡的約束並不影響所說的內容 它只影響怎麼說出而已。 對網友直說「你的病」可能被責備不禮貌的 也可能必需承認這個責備是有理的 可是這並不等於社會情境之限制會左右所說的內容

我每次說了話 我都在中文社群裡的語文行為裡增加了一點總和 可是我並不因而在中文這一語言裡增加點甚麼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 中文這一語言會過了一些時日而有所改變 可是言語活動的總和這東西就談不上改變或不變 它只可說是一種增加或沒增加總和的東西罷了

我們心靈也頗為類似。我們想像 回憶 認識 懷疑 採信 推理 分析 判斷....這些全都是我們的心靈活動;另一方面 我們快樂 哀愁 憂鬱 悲傷 欣喜 空虛 寂寞 真誠 虔敬 悠然 疑惑 憤怒 恐懼.....這些全都是我們的心靈狀態。同樣地 我們的心靈活動並非在空白的背景下為之 我們的所有心靈活動都是在某種心靈狀態下進行的。

平時常聽有人這麼說:「符號與其他「記號」之區別在於符號的意義是約定俗成的。我們已經盡可能避免用的這個語詞 因為它通常對於語言的起源帶有未經證實 甚至假定的設定。

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將這一判準推廣應用到各種語句之上 我們將繼續討論其較為人所熟悉特別適用於斷述語句的判準形式

以網球為例,開球並不只是做出某某物理運動而已~即使在某些外在條件的假定之下。(我可以站在網球場的界線那兒,揮動球拍使它打到球,使這球對角的飛到對面的球場上。雖然做了這些,我也可以不是發球,而只是練習而已。)也不需要有任何特定的結果。球這麼一打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效應~它可能使敵手驚嚇,可能使他失望,使他大喜,使他屈辱,令他討厭等等。可是在各個場合,這些種種不同並不能抹殺他是在開球這一事實。試問,在練習打了幾拍之後,我向對手說:「好了這個球算了。」接著開了球,這時有甚麼不同呢?

★☆
我們說在這時候有一個新因素 就是我有了準備接受某種抱怨 比方我踩在線上 或在對方沒準備好之前就把球打出去或者站錯了邊等等 當我在某種境況下打出了球 我是開了球 我負責某些條件的存在 比方在球拍打到球之前我不踩在球場線內 在遊戲裡 當有那種抱怨發生 抱怨的人是在控訴對方不守規則 同時 如果需要 他可以參考那遊戲的規則來支持他的控訴 在這兒→ 提出抱怨與接受抱怨之執行已被一組明文指定的條件所規定! 每一個球員在遊戲的某階段中有責任遵守這些條件 如果沒有遵守這些條件則他要受責 現在我們可以用規則來對上述有關開球的論點重加述說 假如某一個人是在開球 則當他打球的時候 他知道有某些規則規約着他所做所為 在這兒我們沒有理由不用再談及從辭行為所用的術語(有關請求某人開門的論點陳述) 要說S請求了H將門打開 S得述發一個適當的語句s 並且明瞭以下的規則規約著他的述說: S不在底下的條件沒有滿足的脈絡裡被述說出來: 有某一扇門在此一脈絡中被選揀出來 那門不是已經打開了 H能夠打開那扇門 S令H打開門是有某種目的的

太陽將於三百萬年後冷卻? 貓與老鼠是天然敵人 。解答與核驗之經驗的核驗:檢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1OJyaWBJ4
『有一種.....灌票作弊廢物最喜歡偽裝廣告及回答 .....那種廢物我通常都叫牠畜牲』 《青海清》
摘自:除了謊言與卑劣的事以外 不可以藐視世界上的任何東西?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22154917AA657Ct

各地有雨 今夜下探13度..另一鋒面明起接力發威 下周一還有...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冷空氣分批來 下周要急凍了


哲學裡那些“人的問題”最具代表性?
「孔老夫子有給過答案,一個是食,一個是色,慢慢研究吧。」《汝昌》
「孔老夫子有給過答案??? 是『子曰:食色性也』??? 「不是在問爬蟲基因 多看幾回吧」」《季節雨》
「『孔老夫子有給過答案,一個是食,一個是色,慢慢研究吧。』 ??? 你該研究的是「一個是食,一個是色」整句該怎麼複製才對」《青海清》
20160920024829AAyV6k1

哲學裡那些“人的問題”最具代表性【2】?
「當然是存在主義!這麼簡單的問題竟然沒有人答得出來」《游 》
「答得出來和答得正確是兩回事 多看幾回吧」《轉角處》
20161004092040AAuZCqg

「巴西雨林裡發現沒有接觸過現代文明的人類, 他們也過得好好的,我們擁有知識和文明, 卻不知道怎麼辦,你說說得要怎麼辦?」《汝昌 》
「死魚浮於水上,有人問僧:「魚豈不是以水為命?」僧日:「是!」日:「為甚麼卻向水中死?」無對! 無對!? 十五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一句來! 「是!伊為甚麼不去岸上死?」 無以賴以為生!? 為何知識容易變壞!?knowledge keeps no better then fish ★你不能一邊宣揚佛法及仁義卻又一邊盡做傷天害理之事 (你現在不回答及負評了?改以廣告者身分擾亂!?) 」《朦朧的夜風》《1351陸一特》
第九月台 別 れの入場券 p-a-KQoTyPk
相會再別離 別離再相聚 秋風吹曠野 一期只一會 尚得再別離。《藍色的憂鬱 》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805034137AAyvYKF

★「別老是盡挑一些已解決的問題發表高見 除非發問者能收到回答通知(【可可說 :「不要在隱藏我的回答好嗎? 已經23次了」】)若是存在主義得打上存在主義才算是存在主義的話? 那麼知識是否得是有譬如過去的大師或知識長的頭銜? 過去的大師知識長幾乎是沒有一個不是靠惡質灌票的! 」 《古月照今塵》
以上摘自:為何說「知識摧毀知識」?
20161103024521AAYQHWQ

為何說宗教摧毀靈性!? qlqhYVd37jk
摘自:為何我們世界中的真正的危機不是社會,政治或者經濟《冷霜子》
20161031230538AAZfV9B


★「「別老是盡挑一些已解決的問題發表高見 除非發問者能收到回答通知」《古月照今塵》 「那麼還是得發問或回答都能顯示(【可可說 :「不要在隱藏我的回答好嗎? 已經23次了」】) 可以建議牠: 還是繼續專心做假廣告真擾亂好了 空白格再拉很長?隨便牠 反正牠會得天譴的~牠全家會不得善終的」」《季節雨》

所謂『好』或『壞』,不是單獨就某一個人的利益來講,或單獨的就某一件事情的結果而講,而是以這個整個社會團體的利益來講。

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可期的 但它只屬於有理想並能堅持理想的民族與個人。
若是我們還想驕傲自己的歷史地位,只有在當前人類的共同課題上,表現我們的貢獻來。 YKp8mdHdvf0

不是只要熱心就能做好世上的事 不是多情的人就能為這人間帶來更多的幸福 。多情何益? 如果不知剋制私心 一個缺乏為他人設想的人 無法瞭解因自己的自私為人所帶來的痛心 (《酷爪虎》 • 2 年前 )

存在主義.浪漫主義與靈明之相關為何? 〈莊子˙天下〉
存在主義與浪漫主義之特性為何?靈明呢? LWx49PgRsAQ
靈明之心與悲劇的意義是否像風又像雨? sEDeamKJwyg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322015419AA8c8G7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十五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一句來!

西哲黑格爾說:『人是一切創造物中,最具有完美本質者。』同時又認為『自我』之內容,乃是涵括了一切絕對知識和理念的終點。人類就憑藉這一絕對之自我,克制『我固有之』的物性,超越生物階層,而提升人生境界。所謂: 『翠竹真如,黃花般諾,心上種來,心上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sP3u-CVO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1OJyaWBJ4
各地有雨 今夜下探13度..另一鋒面明起接力發威 下周一還有...
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osSHYoCRxxs冷空氣分批來 下周要急凍了
2016-12-17 4:02 pm
何以這世界就這樣充斥着複雜性與困惑!?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4134050AAPULz0

5-2

何以這世界就這樣充斥着複雜性與困惑!?為何我們仍掙扎於理解這個世界 ?
不需要一個真實的問題 只需要對它的看法
“沒有”“問題”“反饋”“方案”
人們只關注事象 而不是去關注事象的本質 靈魂深處存有更深的信仰會決定所解碼的

這時白芒草不見了? 出現在他眼前的是由鵝卵石堆砌而成的防波堤
約有二十呎高!第一層是在石牌捷運站 當時沒有捷運站
深夜的西安街一段313巷56弄 但客廳的佈置確是石牌路一段長老會旁
烽火家人似乎無法操空遙控器 不知他是想看電視或玩遊戲 小崎出來告訴他怎弄
而他站在一旁想著:事情的開始在這裡! 結束竟還是在這裡!!

無法操空遙控器 就像在電腦上的遊戲一樣 當然是一種軟體
我們稱為DNA 願意的話 我們可以稱之為人格
當我們獲得那些以後 我們就會相信那就是我們
這是一個軟體 所有不同的文化都是軟體程序
所熟悉的小鎮居民只不過是這場情景劇的演員,甚至於他的父母、妻子、朋友
都是配合演戲的演員而已
他們都沒有錯!愛他們!體驗他們!!幻覺只會在你認為它是真的時候控制你
當我們知道是幻覺,玩一玩,笑一笑!但它們只是軟體程序,我們不是人類
那只是我們在經歷的,不是原本的我們

原來,楚門所在的桃源鎮根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他所熟悉的小鎮居民只不過是這場情景劇的演員,甚至於他的父母、妻子、朋友,都是配合他演戲的演員而已。

龍叔謂文摯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曰:「唯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處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觀吾之鄉,如戎蠻之國。凡此衆疾,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固不可事國君,交親友,御妻子,制僕隸。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以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已也。」《列子 ˙仲尼˙ 龍叔有怪病˙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2016-12-16 2:27 pm
何以這世界就這樣充斥着複雜性與困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IJEX7vQgg
為何我們仍掙扎於理解這個世界 ? 船再度浮上 三件事被浪沖走 不知它們的容貌 只能在效應出現後核對?當我們把所有的人組織 地方 宗教 歷史聯繫在一起! 會得到什麼??? 太極之初 陰陽分判 繁華夜都市!?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4134050AAPULz0


想像一件東西存在而不同時想像它是真的,不論它是如何的不可能,但應該接受所提供事項的結果。假定一切精神都沒有,後來就不應該詐取地假定它的存在。凡是對我們思想的條件並不因此是思想的對象,並且我們很可能提供存在而不提供真理。

存在是「有」,而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連續;一切只由於與我們有關或別的一個理智有關才是真理。所以如果我們是唯一的精神,而又不是永遠的,那就沒有永遠的真理了。圓周律例以及其他一切律例都成為純粹可能的,並且這些極被人重視的共相,因為只是顯於我們內是存在,將要不由我們地縮小到它們消極的永遠性。

有人說,這些事物是由時間及空間抽象的;而這是說我們把它們從那裏抽象出來,並且如果沒有任何精神是它們的原因,這個抽象將為何物?

還有,超越真理是在每一件事物與它理想典型符合裡,理智一旦毀壞,它就不再存在了。如果沒有第一個理智,那就沒有第一個規律;因此,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規律,並且我們對事物的理想真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功利的;但是以萬物律例的名義,它則是毫無價值的。在這個特別情形下,按着我們觀察的角度,也沒有什麼真的可談;更談不到有甚麼永遠的真理了。

相反的,如果永遠的理智存在,好了,由於祂,名正言順地便有一個永遠的真理。但是我們看得清清楚楚那還是一個先決問題。所以拿永遠真理的在自己的存在當作出發點,並且想由此證明天主的存在,不過只是空中閣樓海市蜃樓而已。凡是這樣嘗試過的可以做一個就人論事的結論;但是不能追隨他們到底,並且把他們的主題放在絕對之中。

一個本質的現實,它的外於原因及虛無的處境為我們涵有雙重難解的奧妙。存在的奧妙及由至上存在通傳給它奧妙。凡是在它存在方面隸屬於別的東西的,在它單一性方面也是隸屬這個東西。那麼,附屬而且賴本體的偶性的是單一或複雜的,乃是依據它所加以主體的單一性或複雜性而定。還有,在它的存在裡隸屬它的原因的成果,它的單一性也同樣隸屬它的原因。至於偶然的成果,既然沒有產生它的固定原因可說,那麼可以做一個結論說:由於宇宙是一個因理智而動作的唯一原因的成果,所以它應該是單一的,就是說它是一個有秩序的單一性。
2016-12-15 10:18 am
知識是人們思考的基本要素, 知識的可靠性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思考品質。知識論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對知識的可靠性做分析﹐這其中包括了知識的定義、起源、種類、以及判定知識可靠與否的標準。
蘇格拉底說,「未經檢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那麼,我們該如何檢視生命? 如何思考? 如何確認我們生命方向所依據的知識是正確的?(知識論 - 華梵大學)


世情之中,有所謂人情世故,常情常理,形成不可抗拒的力量,束縛人的手腳,無形之中,成為一種習俗或規範。苟有違反悖逆,便有被視「狂」「怪」的危險,認為是反常的。可是在禪人之中,卻有「反常合道」的主張,有鼓振我們破除「舊習」「常見」的勇氣。

(丹霞)後於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呵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五燈會元卷五)
昔有道流,在佛殿前背佛而坐。僧曰:道士莫背佛!道流曰:大德!本教中道:佛身充滿法界,向甚麼處坐得?僧無對。(五燈會元卷六)
舉芭蕉和尚眾云:你若有拄杖子,我即與你拄杖子,你若無拄杖子,我即奪你拄杖子。(空谷集卷下)

燒木佛是反常,燒木佛而求舍利子,尤為反常,可是反常而合於道,蓋木佛非佛,故無舍利子,仍是木頭,所燒的當然不是佛,故再取二尊來燒;不背向佛而坐,是佛門的常禮,道人以背向佛而坐,違反了常禮,然以佛教的教義而言:「佛身充滿法界」,「佛」既無所不在,則無處不背向佛坐;你手中有了拄杖子,當然不必再給拄杖子了,你手中已無拄杖子,則無拄杖子可奪,這是常理。可是禪人以有拄杖子,代表「有」的觀念,有了「有」的觀念,若視「有」為實有,則產生執着,故應將「有」的觀念,提升為「妙有」,所以才說「你若有拄杖子,我即與你拄杖子」。無是「空無」,修道之人若能由「色界」悟入「空界」,知道萬法皆空,可是若此一念橫於胸中,亦係蔽障,故要除掉,非空非有,乃合中道,「道」原不落有任何一邊,故云:「你若無拄杖子,我即奪你拄杖子」。

由貧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並沒有兩樣。早在兩千年前司馬遷就說過:「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他說過的另一段話.現代人聽起來.也許更覺得真實:「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呼!」

長期以來.貧富差距一直是社會不安.甚至引起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中西大哲兩千多年前就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裡.主張統治者.必須沒有個人的財產.而與大家生活在一起.享受一切東西。

中國的傳統社會.和其他社會一樣.貧富差距都很大.政策上雖然曾做過一些矯正的努力.由於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足.每次都失敗了。哲學家面對這種現象.不時發出不平之鳴.希望能想出一種方案.縮短貧富之間的差距.以達到社會的公正。宋代大儒張橫渠是一位非常重視社會均平的重要哲學家.在他看來.周道所以值得後世的追念.就在它能做到 「聖人必以天下分之於人. 則事無不治者」站在社會公正立場.這的確是一個偉大的理想.但在專制政體下.只是一個夢想罷了

另外 有一個為人所關心,而又牽涉到倫理的問題:金錢或財富,是否能當作一個人幸福的主要表徵?視財產為產生社會邪惡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不過財富本身,並不必然導致罪惡,它同樣可以增進社會的福利。主要關鍵是在人追求財富,究竟把它當作工具性還是目的性的?如果財富只是工具性的,那末個人財富的增加,等於是社會財富的增加,個人與社會,同蒙其利。相反的,以財富為目的,個人成了財富的工具,為財富所奴役,這樣她會逐漸喪失掉正當使用金錢的能力。一個被財富所束縛的人,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我怎能拋棄南面稱王的那種快樂,而再回人間受苦呢?』」!?
難怪莊子會對它「撽以馬捶」甚至連西方的阿德勒都要說「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理。如果還有其他真理存在,它和我們也沒有關係,我們無法知道它,它也必然是沒有意義的」。

(1)人在孤獨中還是在社會中?能達到生活的圓滿?
(2)到底甚麼形式的人類社會,才能幫助人活得好些?
道家顯然比較重視孤獨生活的價值,強調隔離的智慧.......
《涼心亭》

人的一生與責任相終始。兒童進入小學讀書 回家後幫忙家務 就是訓練一個人負責的開始......
《酒場浪子》

淮南子上有這麼一個小故事:
『子夏見曾子 一肥一臞。曾子問其故』子夏曰:『出見富貴之樂而欲之 入見先王之道又說之。兩者心戰 故臒;先王之道勝 故肥。」

由上面這一段對話看來 見富貴之樂而欲之者 孔門弟子尚且不可免 又何況販夫走卒 市井細人?這乃是人之常情 但是 在取捨之間 依然是要作一番心戰 才算得是個有靈性的人

不過一個人一剎那的私慾和取捨中的一念之差 很少人能有點自覺自制 大部分都是隨波逐流 不知所終而後止。

因而 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在日常生活裡.注意自省的工夫。由自省而達自覺自制.才可以「見賢思齊」這是不錯的。其實 人的自覺 乃是與人性俱來的本能 不過常常為物慾所欺矇斲傷而已。人如果缺乏了這一點點靈性 恐怕現在依舊是茹毛飲血 穴居野處的原始時代吧。

叔本華在他的意志自由論中說:「自覺是自己固有的意識」 就是認為自覺是人的本性。朱熹更進一步的說:「所覺者 心之理也 能覺者 氣知靈也」自覺意識既是心之理 也是氣之靈

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乃是因為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生命所以為生命的原因.亞里斯多德稱之為魂.因此各種生命有各種生命的魂.但每一種魂所能達到的功用都有不同.有些魂僅及於一己的生死存亡.有些魂僅及於一己的感覺.直觀.有些魂卻能有深刻的意義與目的.因此.在其內在的魂中.也有不同的使命.既有不同的使命.就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那麼這些魂是不是都是永恆的呢?不是.只有能有深刻意義與目的的魂才有意義.這也就是人的魂.。其他的魂都會死滅的.那麼人的生命中.既有永恆不朽的魂.那麼.如何使生命變得如人的魂一樣永恆呢?我們知道.人的生命可分成兩部分.一部份是精神生命.一部份是物質生命.物質生命會死滅..精神生命不會死滅.人只要努力使自己的物質生命盡量往精神生命發展就可以了。如果我們以中國人的宇宙精神來說.多半是帶有道德性與藝術性的.是屬於價值領域的.所以中國人就認為宇宙充滿了生命.例如朱熹說:「天理只是仁義禮智的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的件數」清儒戴震:「一陰一陽,蓋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陰一陽,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條理乎?以是見天地之順,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條理者。條理之秩然,禮至著也;條理之截然,義至著也;以是見天地之常。」﹙原善﹚由是可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宇宙乃是一個具有道德性的宇宙.人的生命就是要合乎這些道德性.人的生命才有永恆的可能。

我在街頭佇立 心中已經有了決定 卻不知小雨是否能把你打醒

在那年的春天 美國人到處懷疑有日本間諜 人心正在惶惶的時候 他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中的一個小火車站上候車 一候候了二三個小時。 當時間慢慢的過去的時候 他發現許多候車的人 都一個一個在望著他 而露出對他敵視的心情 尤其是一對帶著一個小孩子的夫妻 對他特別表示注意 而彼此一再耳語。 於是他慢慢走到他們旁邊 向那位先生表示:在這樣一個寒冷的深夜,火車一誤就是好幾個鐘頭,實在是太糟糕了。那位先生點點頭。.他又說:在戰爭中間.火車常常脫班的時候.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這時候後帶著一個小囡囡旅行.實在是一件特別辛苦的事情。那位先生回答說:「可不是嗎?」他又問這個小孩多大了,接著又說,就他的年齡講,這實在是一個特別胖大和非常壯健的小孩子。他又表示完全同意,並且還帶一點笑容。而且彼此之間,一種緊張的情緒,漸漸鬆弛。

在彼此又交換幾次意見之後,這位先生說:「希望你不要見怪,請問你,你是一個日本人,是不是?那麼請問你,你認為這一次日本人有希望打贏仗嗎?」他回答說:「這一點,你我還都不是猜著瞧嗎?我的知識,也只是從看報得來的呀。不過,就我看來,日本對於煤、鐵、汽油都是缺乏的,它的工業,又是那麼有限。和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像美國似的為敵,我不大看出來,它怎麼會打勝仗?」

他這些話.雖然是這時候美國報紙和廣播天天在講的.而在這位旅客聽來.卻是特別的入耳.他完全同意他的回答.同時.他臉上的神情.更加自然和表示更多友誼。這時候,他們兩人之間,已經完全沒有隔閡,這個可以從他下這句話看出:「嗨,我希望,現在在戰爭中間,你家裡的人不是在日本吧?」「怎麼不是?父親,母親,還有兩個妹妹,都在那裡。」「你有他們的消息嗎?」「怎麼會有呢?」「那麼你以為在戰爭位結束以前,你完全沒法子看到他們,或者得到他們的消息嗎?」先生和太太,同時表示出非常關切和為他難過的心情。

這樣子,說話前後還不到十分鐘,他們已經和他合好,要他明天到他們那裡去看望他們,和在他們家裡吃飯。這時候,全車站的人,看見他和另外一對形跡毫可疑的美國夫婦那樣親密的談天,也就再沒有人去注意他們了。

這一件事情,和同類的事情,對於每個人都會發生的。那麼怎麼用語言來消災免難,還不值得我們在平時多用些功夫加以研究嗎? StPQldAMVYc

誠懇的藝術,就是在正確的時機,向正確的人,說出正確的事。《一期只一會 》

摘自: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

簡 簡是解脫 是一切放下的精神 能簡而有灑落的胸懷
靜 氣靜則神凝 神凝則悠然意遠 氣靜神凝然後觀萬物皆能自得
淡 淡則空靈 心空靈則遊心萬化 妙合萬有
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謂之雅 雅則見真性情 能顯鳶飛魚躍的真趣 和飄逸絕俗的風姿

漢代學術的開端 基本上是以漢代初葉的董仲舒為先鋒。漢王潮在董仲舒的建議下 諸不在六藝之科 孔子之術者 居然做到了「皆絕其道」的要求 造成「抑黜百家」、「儒術獨尊」的局面 使天下士子通過經書的浸染 而完成「以《春秋》決獄 以《禹貢》治河 以三百五篇當諫書」的「通經致用」性格。
楊朱學派:兩千年絕學及新詮釋
楊朱學派的歷史命運與墨學的歷史命運大體相同,且更加不幸。墨學自西漢初年成為絕學後,畢竟還有西晉魯勝與唐代樂台注《墨》,意欲“興微繼絕”;而楊朱學派自秦代之後就成為真正的絕學了。在中國思想史上自儒家思想“一統天下”後,如果說作為一個學派的墨學不得不退出思想舞台,但墨子本人的道德精神畢竟還得到了“主流思想家”的肯定評價,而楊朱學派則受到了政治、思想、道德的三重批判,楊朱本人也簡直成了一個全面的“反面教員”。

摘自:先秦儒道墨法有何同異(意.義)之處!? 究竟何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今日交雨水冷空氣是否依舊持續?名教所信仰的是 --- 靈魂深深處的絕學!?哲學的再反思:哲學往何處去之三:各地有雨!?『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故『說似一物即不中』?
2016-12-15 8:59 am
古典與現代學術對話
壁詩 PPT 按讚?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何其芳提出以有規律的押韻或「頓」 ……..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從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觀點出發 蔣勳公開分享屬於他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
從莊子「逍遙遊」看港泰七日遊 順便到木柵給猴子看
高鐵 06:36 → 08:12 / 18:18→19:54 fd3a189vcVc

善有三種任務:衡量起始 揭曉外觀特徵 “修飾”傾向。但是因此對它觀念的單一性及其與存在的基本同一性是絲毫無損的(Ia Pars,q. V,art.5)不忽視這個最後的一項真理 也不停止說善實在是與存在相提並論的 善是應該實在與存在是有別的 輸入一個矯飾它的特徵 而不因此使它超越變質 這是可能的。正是如此 亞里斯多德及在他以後有的教父把善分為:正確的 有用及愉快的。實在說 這個分法有雙重意義:一個是僅就人一方面的意義及一個普遍或形上學的意義。第一個與這裡無關;請看第二個意義(Ia Pars q art 6 Ethic Lect V)DUZCedq9a4Q

莊子的支離人間世:
殘缺與生命終極關懷
天才人物普照世界 不屬任何時代 他能洞見缺陷而超越
有人愈活愈跟動物有別 有人愈過愈和禽獸沒兩樣。
(何秀煌著《人生小語(一)──瞬息與永恆》)
面對這“破碎”的世界,不期待自己的偉大,只求其生命中有平凡,有永恆的安頓。
HCRnORXGU80 / GKJvnO-I57U
心情 · 7 月前

人文.思想.語言新思惟…….列子與蘇東坡
從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觀點出發 蔣勳公開分享屬於他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
讓大眾明瞭— 美感訓練並不難 ... 中國自古說品味 都是從「飲食」開始。
堅硬如水作者:閻連科2009.10.01 瘋狂又耽溺的黑色情慾中國文學中 最華麗也最詭譎的一場革命!
《堅硬如水》是那種願意頭破血流、且生命不止 意志不息的 ...
人性在於我們給了一個觀念 但在聽受者的心理 所理解的內容不一。
教導學生不光只在於告訴學生何為 ... 史鐵生...殘缺與生命終極關懷
《文藻外語大學第九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DoX6nzDYqGY
鈞 · 7 月前
2016-12-15 8:23 am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莊子質疑骷髏頭五個問題,反映了亂世之中使人致死的五種理由。即使一個人好生惡死,也無法逃避最後的宿命。不過,認為死者之樂超過“南面王樂”,會不會使人好死惡生呢?● 本文強調死者之樂,已有矯枉過正之嫌。至於莊子所表現的好生惡死,應該是故意設問,否則違背前述“死生為晝夜”的原則」(以上摘自網路)???

莊子質疑骷髏頭五個問題,反映了亂世之中使人致死的五種理由。
可是莊子也敲了他好幾下不是嗎?

你越了解生命 你就越珍惜生命 壽命長短並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要有價值 要有意義(法宣法師)
一位年輕人看一位八十幾歲的老翁正專心地在栽種一棵樹
「你也許無法看到這棵樹變成大樹吧?」年輕人對老翁這樣說
人一出生就註定要死 生與死之間也總是充滿無常
就算那棵樹隨著老翁死去 但他那份心 卻是永恆的
至少證明他來過這世間 不管有沒有人在那樹下乘涼
B52ODvXuzTA
思念是回憶 • 4 天前


生命是由精神和物質二者結合而成的,如果一個人只有物質而沒有精神,那和禽獸一樣,就不可能有完全合乎人的生活;同樣的,一個人如果只有精神而沒有物質,那也不是人,而是神,因為人必須是物質與精神二者的綜合,人才會有屬於人的問題,不然,神的問題,禽獸的問題又能對我們人有何幫助呢?
既然,生命是由精神和物質二者所構成,所以,人在物質生命中,必須仰賴於萬物的資源,以維持生命的發展。同樣的,在人的精神生命中,如果沒有精神食糧來維持精神生命的生存,精神生命就會死亡,而人也就會枯萎。我們常可以看到,有許多人雖然物質條件很豐富,但却活得不快樂,這就是因為精神生命沒有得到給養。精神生命的給養是甚麼呢?從其大者而言,就是一個人的理想,從其小者而言就是知識操守。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其精神生命就等於死亡,一個沒有知識與操守的人,其精神生命也將日漸枯萎。因此,要使生命獲得更完美的發展,就必須在物質與精神二方面都獲得良好的基礎。如此,才能更完美的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創造宇宙宇宙繼起的生命,不只是賦予一個有形的生命機體,更要給予永恆的,能與天地合一,可以繼承宇宙的精神生命。

成功是變質的危機 失敗是墮落的險境

自己認為在生活上感受到孤獨的時間太多的人,總希望研究出一種脫離孤獨的方法。相反的,在生活中很少感覺到孤獨存在的人,應該撥出足夠的「孤獨時間」來,去學習在團體生活中如何充分的發展自我的方法,和以個人的立場來創造自己的獨立意識。
一個喜愛他周圍的人,也為他周圍的人所喜愛的人,他們之間坦率的交談,毫無拘束的往來,處在這種環境中,他就無法鍛鍊自己的心志,培養自己的自主性格。

孤獨的產生,並不限於一個人因不能合群而被擯棄於團體之外,或是一個學生因在升學考試中失敗而幽閉獨處時才會感覺得到的。孤獨的情緒會以各種不同的姿態,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中存在。因此,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不可能避免孤獨的感覺。縱然已有很大的成就,而且在世俗的眼光中認為生活過得非常豪華舒適的人,也常會由於孤獨而感到苦惱,那是因為他的成功使得他和周圍的人有了距離,而在精神上感到被孤立的緣故。就好像一個沙漠中孑然獨存的人一樣,真正的孤獨會在你日常生活的無形沙漠中成長、滋蔓。

其實,孤獨不僅是為你帶來痛苦和煩悶,有時也能幫助你來完成事業,開拓人生。
孤獨在本質上有兩種型態,那就是「低孤獨」和「高孤獨」。「低孤獨」會使人有一種拘束、侷限的感覺,令你有寂寞、悽苦、困頓而又排遣不了的情緒和感觸。「高孤獨」是人們為了達成某一較高層面的生活目標,必須要暫時擺脫塵俗中的紛擾,使能超然獨處,以充實智慧,發掘靈性而着譯保持的一種情操。
由此不難理解,「低孤獨」是在你不情願之時所產生,使你感到痛苦而急欲擺脫的心理狀態。「高孤獨」則是你主動積極的追尋,你要用敏銳的感觸區捕捉、用縝密的思維去創造的一種心理狀態。
(箱崎總一. 何逸塵譯(1981). 孤獨心態的超越. 臺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

高孤獨」是人們為了達成某一較高層面的生活目標,必須要暫時擺脫塵俗中的紛擾,使能超然獨處,以充實智慧,發掘靈性而着譯保持的一種情操。
夢裡信以為真醒來不信是夢 · 3 月前

習慣與本質有怎樣的關涉?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8165401AAaQvvq

戰國之時,周道衰、王綱墬、道德大廢,上下失序,諸侯攻伐,暴師輕歲,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莊周生當其時,蒿目時艱,憂心忡忡,乃筆莊子以見志。莊子之道,乃大化之道,化者變化也。大化之理,為宇宙萬物之本,無所不在、無所不有,萬物皆由道而生,由道而滅。道、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先天地生,自古以固存,此無為無形,即為道之根本。道既無為無形,則屬不可知之境界;可知可言者,則不足為道矣。道之化生,乃歸於自然。大化之道,變化無窮,自強不息,出於自然,無待於人為。天地萬物無時不變也,向知我,非今之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覺,謂人之所遇,可係而成,此非昧於理乎!大道即一化之道,無大道,則萬物僵,而宇宙滅矣。莊子之書,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行之乎無何有之鄉,逍遙乎世界之外。雖超世而不避世。雖不群於人,而未嘗忘人。天人合一,此之謂道。而荀子「譏其蔽於天,而不知人」。揚子譏其「放蕩而不法」。以二子之賢,對莊子猶未免於皮相,以儒非莊,乃門戶之見耳!至於晉人襲其說為狂放、為清談,則尤莊子之罪人也。 (葛勤修71.12.8於東吳大學)
lz7En_PYR3Y

貳、
王先生買了一部老爺車。這輛車給他帶來不少的開支和煩惱…….. 這正是一個人受到感情用事的困惑/危害 而結果是使他失血送命
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在人生過程中,誰都不免於「求」,然而求的結果,有得有失,誰也無法掌握。可是一分內外,求的結果就不同了,孟子分求為內求與外求,「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屬外求,如求名、求利、求財,成敗在人,不能自主。「求則得之,不求則不得」是內求,如成道、成德、成學。明白了這一道理,知道了外求的結果,是操在人,於是在求而不得之時,多半怨天尤人;內求而不能得,不但關係到一己的勤惰,而且才性的高下、方向的正確與否、方法的當否,都佔了重要因素,如禪人求道,在認識、毅力、工夫等都沒有問題之後,仍不能開悟,那就是方法上的問題了,而且其成其敗,完全操之在自己,所以只能責己,不能怨人。一言以蔽之,外求是捨己從人,要委屈自己,適合他人,甚至苟合取容,以求當道權貴「趙孟」的喜悅,「楚王受細腰,宮中多餓死」,以色取寵的妾婦如此,以學術邀寵的學人亦如此,凡有求於人、求於外的,無不獻媚悅以求之,其結果是以己從人。
人在求道、求學、習技藝的內求時,很少能不犯錯誤,更難於有恆、堅毅。所以我們要日夕省察,求其不犯過失,避免理論和方法上的誤差,車不走,不打牛/馬而打車,錯用了方法,就白廢了工夫。有了放逸邪僻,更要警覺,也不要打車,更不要打牛/馬,而要打那駕車的漢子 --- 向自己的「心主」着鞭,曾子的「吾日三省吾心」,孟子的「求放心」,王陽明的「攻心中之賊」,都是要在「心」上猛下工夫。呂坤說得好:「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呻吟語卷一之二)

一切基本,都在心上,馬祖的悟道,不由坐禪,而由心解,故悟後主張「即心即佛」,可明此理。打車、打牛/馬、打駕車的漢子,是我們怠忽時的鞭督方法,千萬不要打錯了對象,打車固然白費力氣,打牛/馬有時候也不免冤枉,著意在那駕車的漢子吧!

參、
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2?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7104105AAzAdfN


為何莊子對監河侯的回應很不以然?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18170300AAupexy
2016-12-15 4:15 am
染化來自外力,而行為的決斷則在本身,心為身之主,此身豈可無主?故孔子日:「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可見心主的執着,是不被外方染化的根本,而產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效果。上智與下愚的不移,一在擇善固執,一係堅持成見,然其不因外在事物而改移則相同,貴在此心能有主,不隨物轉,孔子有「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自信,孟子有「四十不動心」的佳話,禪宗也有風動、幡動、心動的公案,雖然曲調不同,但卻有意趣潛通之處。


世情之中,有所謂人情世故,常情常理,形成不可抗拒的力量,束縛人的手腳,無形之中,成為一種習俗或規範。苟有違反悖逆,便有被視「狂」「怪」的危險,認為是反常的。可是在禪人之中,卻有「反常合道」的主張,有鼓振我們破除「舊習」「常見」的勇氣。

(丹霞)後於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呵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五燈會元卷五)
昔有道流,在佛殿前背佛而坐。僧曰:道士莫背佛!道流曰:大德!本教中道:佛身充滿法界,向甚麼處坐得?僧無對。(五燈會元卷六)
舉芭蕉和尚眾云:你若有拄杖子,我即與你拄杖子,你若無拄杖子,我即奪你拄杖子。(空谷集卷下)

燒木佛是反常,燒木佛而求舍利子,尤為反常,可是反常而合於道,蓋木佛非佛,故無舍利子,仍是木頭,所燒的當然不是佛,故再取二尊來燒;不背向佛而坐,是佛門的常禮,道人以背向佛而坐,違反了常禮,然以佛教的教義而言:「佛身充滿法界」,「佛」既無所不在,則無處不背向佛坐;你手中有了拄杖子,當然不必再給拄杖子了,你手中已無拄杖子,則無拄杖子可奪,這是常理。可是禪人以有拄杖子,代表「有」的觀念,有了「有」的觀念,若視「有」為實有,則產生執着,故應將「有」的觀念,提升為「妙有」,所以才說「你若有拄杖子,我即與你拄杖子」。無是「空無」,修道之人若能由「色界」悟入「空界」,知道萬法皆空,可是若此一念橫於胸中,亦係蔽障,故要除掉,非空非有,乃合中道,「道」原不落有任何一邊,故云:「你若無拄杖子,我即奪你拄杖子」。

在世人的觀念裡,普提本有樹,而六祖卻云無樹,明鏡臺為實有之物,而六祖卻云「非臺」,誠為反常。可是普提樹乃是假名,正如「本體妙道」,原不可名,乃強為之名一樣,明鏡臺乃因緣和合-在各種條件之下湊合而成,反之則不能成為明鏡臺。而且神秀係以普提樹喻善心善性,明鏡臺喻心性的光明,然而自性本體無善惡的分別,此一分別心起於人,自性本自清淨,污染亦係因人之故,云「身是普提樹」已落世俗之見,云「心如明鏡臺」,亦在懼汙染,故六祖所云:「普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雖反常於道。不明白這一道理,便會對六祖的偈詩,加以指摘了。
ef-KbqYF2Z8

反常的前提,貴在合道,否則便系亂談了。例如孟子所云:舜為天子,皋陶為士(土師),瞽叟殺人。在此情勢下,舜既不能使皋陶不執行法律,但也不能讓父親瞽叟伏法而被殺,只有竊父而逃了,雖反常然合於孝道。


是否擁有自信就不怕被霸凌?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08185623AAc9IKA

是梅姬化機化解了最亂的928窘境嗎?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27223035AA7yDHL

哲學如何看待人與動物的差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22025821AApDmPg
2016-12-14 3:35 pm
理智的特性應該是什麼? 自由與意志有怎樣的關係? 力量的聯蟿

宋儒嘗說 一個人在讀論語前和讀論語後 如果沒有甚麼改變 等於沒有讀

哲學是一門需要生活經驗來配合的學問。所謂「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為了提升哲學素養,我們要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哲學是什麼?對一般人而言,「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彙。有些人笑稱,所謂的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尋找一隻黑貓。亦即,他所說的一切全憑個人想像,而無法證明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一隻貓;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複雜,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說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嗎?這種一般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若要了解上面所說的是否合理,就要進一步思考:「到底什麼是哲學?學了哲學之後對人生又有什麼幫助?」……(搜尋)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
明心見性!(如何做到「格物致知」?) 每當午夜夢迴時.. 希望 ...你記得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tSsqf2ryAM

在波浪滔滔的尼羅河畔,那傲然獨立蒼茫,俯瞰一遍漠漠黃沙的埃及獅身女面獸,曾經以神秘的生命之謎為題,測驗沙漠道上過往旅行人的智慧,如果猜不出謎底將要遭受殘酷的吞蝕,默默接受死亡。因此,不知道有多少人棄屍荒漠,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在埃及神話裡,獅身女面獸雖然是一個可怕的吃人妖魔,卻能用它高度的智慧警惕人們,凡不能領悟生命真諦,即等於死亡,不知道生命價值的生命,實際上就是一個虛無,或者是不存在的。

宇宙之間,一切生命固然脈脈相承,生生不息,但人們反而迷惑於生命的豐富,僅知珍貴生命的存在,而不重視生命的價值。面對著這活潑真實的生命,該有多少人象謎樣的生活了一輩子,又像迷樣的暗然消失,而不以為憾。就是偶而心有靈犀,憧憬這神奇奧秘的生命之謎,又仿佛盈盈一水隔,永遠可望不可及。

對於生命的真締,個人的領悟不盡相同,所獲價值觀念自必各異其旨趣。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生是單純的存在,義是生命的價值,舍生而取義,足見生命的存在,應該是一個有價值的存在。

人的生命.確實是隱藏在宇宙裡的神祕之謎.不着纖毫痕跡.而具有無窮無盡的價值。不僅僅對別人是個謎.對自己亦復是一個謎.真是禪宗所謂:「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無怪乎古往今來.無數的詩人們在歌頌生命之際.還默默跳進這浩瀚無涯的生命大海的深處..探採一粒圓融光澤的生命之謎.企圖揭露這奇異的生命之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KS5oSqjII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天末風涼,秋江水長,鴻雁離達,君意如何?自古以來,文章往往憎阻命達,而魑魅又無不喜趁人之危,詩人何不贈詩汨羅以表心跡呢?心靈息息相通,恐怕當時最同情李白的人,只有杜甫了。 尤其冠蓋滿京華,何以詩人獨憔悴?垂垂老矣,反受連累。這不白之冤,獨有杜甫感於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朋友之義,可以慰矣!歷來大詩人謳血詩囊,吐盡心思,原本就只有千秋萬歲名,又何惜寂寞身後事呢? 恐怕當時最同情李白的人,只有杜甫了
以上摘自:詩若只是想像的,虛構的? 那詩的意義何在? 20150820142922AAejWnu

一個人由於沒有經驗,閱歷不深,因此無法肯定某些事物的存在;這是無可厚非的事。 ... 最要不得的是,人類自己設規立律,事先排除那些事物存在的可能性。

千里一賢猶如比肩 萬代有知不殊朝暮
抽象思考轉入具體生活。
客體性的真理轉到主體性的真理。
普遍性的問題轉為個體性的存在。

歷史上舉凡有建樹的人,個個都具有生命色彩。西方的齊克果、尼采、沙特是如此,中國的孟子、莊子、慧能也是如此。

孟子與莊子的差別.,孟子從陽光明亮的山頂之高處理解人,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孟子從人心中發現了善根.莊子卻從人心中發現了芒眛. 芒眛像一股碩大無明的力量.把人推入沉淪之途.與物相刃相靡.交引日下.雖然終身役役.除了失望與痛苦.一無所獲.莊子和.齊克果一樣.都是從剖視感性的階段入手.然後經過辯證的發展.由否定感性.導入精神上昇之路.他們之間的不同.在精神的歸宿.莊子經由超越的功夫.達於人生和諧之境..他的精神是存純一的.自由的.. 齊克果則經由抉擇.悔罪.以及對人倫.愛情.財富.名譽的捨棄.歸於真實的信仰.獲得永恆的淨福. 莊子在純一..自由的和諧中達到真正自我的實現. 齊克果則由信仰上得到重生。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自己成全的,自己追求理想,並且努力使自己活在理想之中。有知有識和有情有意的人,進一步開創人類的共同理想,描繪出高超脫俗的人性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傳統的哲學家中,沒有一個能像張橫渠那樣,將生命目的,做如此清楚而完整的表達。

在中國.道是真理,是智慧,也是永生。是和平,是良善,也是仁愛。聖賢哲人,情願捨棄一切,犧牲一切,自達這一崇高境界。


中國人缺乏對於語言的思考 我們中國語言,雖然是全世界中文學生命最長的語言。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民族,能像我們中國人似的,那麼地自然欣賞和背誦一千多年到二千多年前的詩歌,和背誦得那樣多。但是對於語言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則似乎我們極少有人予以注意。孔子曾經特別稱讚宰我和子貢在『言語』上的成就,到了孟子的時代,依然被人稱道。然而,據解經者的說法(用其言語辯說,以為行人,使適四方。),則它們只是擅長辭令的外交家,而不是研究行為心理的語言學家。孟子是自命為『知言』之人,他說:『我知言』;然而趙注解釋為『我聞人言,能知其情所趨。』那麼『知言』就是『知人』;朱注解釋作『知言者,盡心知性,於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那麼『知言』就是『知理』,兩種說法全都還沒有接近語言問題的邊緣。孟子在討論詩經的時候,說過:『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趙注說:『文,詩之文章,所以引興事也。』但是他並沒有說出來『詩之文章』是甚麼? 朱注說:『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就是說大家不可以過於拘泥於字面的解釋,而失掉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意義。這一段話的適用,當然不以讀詩經為限,但是可惜也不過是一般『常識』性的陳述而已。

作後漢書的范蔚宗,對於語言的認識,比起其他人來,更令人特別的深刻。他在獄中與甥姪書,說一般人做文章的毛病,是「事盡於無形,情急於藻,義遷其旨,韻移其義。」他認為:「情志所託,故當以意為旨,以文傳意。以意為旨,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這幾句話,很充分的透露出來語意學的思考。此後千餘年,文章,詩詞,訓詁,音韻,吸引和消耗了無數人的思想和精力,然而他們始終都只是在中國語言的字裏面翻觔斗,再沒有人能超出這個範圍,而對於語言和思考與行為的這一些深一層的問題上去加以注意了。

宇宙的一切 都是過程 以過程觀念代替因果觀念 所以對一切事物的認識 必須就其模式 關係 秩序上著眼
就是說 從其結構系統上加以認識 我們對於一種事物的認識的增加 就是對它的結構的情形知道的更多 換言之 知識是結構化的

從原子的結構的認識 我們才知道把『或然率』的思考予以推廣使用 我們知道宇宙間的一切現象 都是我們這整個『宇宙現實過程』中的部份現象 一針一線 一草一木 沒有一樣不是彼此關聯的 一切都是『過程』 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
從原子結構中 我們認識統計思考的真正重要性 我們無法預測一個氣體中的某個分子的動作.但是我們可以預測一個氣體中大多數分子如何動作

我們無法預測 張 小姐今天或明天去不去看電影.但是我們可以相當有把握的預測她一月或一年中要去看多少次電影.「或然率」思考和「統計思考」不但是科學家必有的工具.就對我們一般人來說.也將使我們的思考更接近事實.使我們的行動.更減少錯誤

原子物理學使我們更了解許多新的思考方法和說話方式 原子物理學使我們更了解宇宙間一切現象的「相對性」使我們知道宇宙間一切事物(包括「人類天性」和「人際關係」在內)根本沒有任何「固定」的「物質」一切現象 無非是一種「過程」和「關係」我們一切觀念:「物質的」「精神的」「長、短的」「冷、熱」「快、慢」「久、暫」全沒有一種「絕對」的性質 而一切只有在「相對」上才有意義 一盆水無所謂「冷.熱」 比起更「冷」的它就是「熱」 比起更「熱」的它就是「冷」

『金』這個稱呼化學元素的語詞,平時我們以為他是很精確地被界定了,可是事實上我們對它的界定方式,使我們心裡有數,只要某物獲有幾個性徵之一,我們就會決定性地認為它是金子了。這樣的性徵包括它的比重,當它放在火燄上時,攝譜儀放射出來的光線,它的X光譜,以及它如何與其他物質化合成為化合物。在這些特徵當中,即使每一個的判准都設想得很精確,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出在某一種情境裡,我們不知是否該用『金』這個語詞。那情境就是:有些試驗指示出那是金子,另外一些試驗指出它不是。

我們可以設想無定多數我們難以作決定的例子 對那個我們十分有信心地應用『貓』這個字來稱呼的東西 可能會開始忽然說起話來 或者搖身一變到12尺高 或者消失在稀薄的空氣中 然後又重現 一在地 又消失 又重現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我們就不知是否用『貓』這個字了


放射思考之所以為害 因為我們一般不注意命題和命題方程式的分別
命題和命題方程式的分辨 主要的是羅素的功勞
數學家凱塞爾認為『命題方程式』這一個名詞 可能是近代最重要的一個發現
所謂命題者 就是一句有意義的語詞
所謂意義者 就是其內容所指的事實 我們能辨明其是否存在
就是說必須我們能辨別其內容(含意)是否正確或錯誤 才算是一個命題
放射思考的形成 就是因為人們習慣於把命題方程式看成了命題 習慣於把沒有固定意義的語句 看成有固定意義的語句 習慣把自己加於這些語句的意義 看成別人也加於這些語句的意義(人們常常因為有一種心理 因而認為別人也有這種心理 ---- 要謀害人家的 常常以為人家要謀害他;好欺騙人的 以為人家也在說謊話 ---- 心理學中 稱之為反射)

道德教育既可以不依賴知識,那末發展人的道德,需要什麼方法?對這個問題,★儒、釋、道三家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身教。他們堅信身教和潛移默化的力量。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3又宣示「仁言」遠不及「仁聞」對人影響的深刻。弟子有若稱讚孔子:「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14以及顏回所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雖欲從之,末由也已」15,都是對孔子的身教身有感悟而言。佛陀告訴他的弟子:「若自不行而教人者,譬如有人為水漂溺,語岸上人我能救汝,無有是處。」16莊子「視乎冥冥,聽乎無聲」17之說,也是指潛移默化的身教。

如果說,人生的機緣或運氣,是指一些難以控制的因素,和不期然而然的事件,那是無可否認的。我們應該關心的不是機緣或運氣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對它究竟該抱何種態度???

法國人詩人紀德在「新地」裏: 「人類生來本該有幸福,自然界為着要歡愉,才有春來使萬物昭蘇。一切植物的萌芽生長,就是向快樂努力。 同樣,這個生命使蜂房充滿了蜂蜜,他使人心充滿了仁慈,倘使能消除許多人為的暴戾,人生將是快樂無比的里程碑。」

人的生命.確實是隱藏在宇宙裡的神祕之謎.不着纖毫痕跡.而具有無窮無盡的價值。不僅僅對別人是個謎.對自己亦復是一個謎.真是禪宗所謂:「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無怪乎古往今來.無數的詩人們在歌頌生命之際.還默默跳進這浩瀚無涯的生命大海的深處(愛總是迷惑我 .走進那漩渦. 無法掙脫.只要你記得我 .我願去漂泊.縱然沒有結果.也算曾經愛過.).探採一粒圓融光澤的生命之謎.企圖揭露這奇異的生命之謎(生命之謎 DNA)。

在波浪滔滔的尼羅河畔,那傲然獨立蒼茫,俯瞰一遍漠漠黃沙的埃及獅身女面獸,曾經以神秘的生命之謎為題,測驗沙漠道上過往旅行人的智慧,如果猜不出謎底將要遭受殘酷的吞蝕,默默接受死亡。因此,不知道有多少人棄屍荒漠,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在埃及神話裡,獅身女面獸雖然是一個可怕的吃人妖魔,卻能用它高度的智慧警惕人們,凡不能領悟生命真諦,即等於死亡,不知道生命價值的生命,實際上就是一個虛無,或者是不存在的。



能否衡量『四維』輕重?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01053657AAVra9S
藝術修養的意義為何?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820091937AAUvHQ8
語言˙概念與思考相關?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819180239AAmTMkh
語言˙記號與意義相關?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819180033AAnFWaV
一滴水加進另一滴水,結果到底變成幾滴?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20093126AA2WvOw
在「被自卑所壓倒則產生自卑情緒」中如何區分主動或被動?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09151124AAJrZSy
特殊教育是否從運思期作為判准?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703083443AALojaZ
老莊思想是否適用於今日的社會?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211230401AA92KR7
2016-12-14 12:02 pm
命運真像個頑固的敵人 當你一但屈服於他時 他將向你施暴 並想進一步控制著你 當你堅決抵抗時 他反而退縮了
人是通過不斷的抉擇,才能實現他的生命目的,才能獲得存在的意義,這是一條長期掙扎奮鬥的過程 。人就像行走一條上下行的鐵道 ,不論上行或下行 ,都將困難重重 ,備嘗艱辛 ,在艱難的歷程中, 要達到生命的目的,需靠明智的抉擇,能做抉擇是人的特性,也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 不斷作正確的抉擇 ,可以使生命的意義增強 ;不斷做錯誤的抉擇將造成生命的浪費。

假定人至少在某一階段,都有過他自己的理想,那末他以後的生活的發展, 愈接近或愈與他原初理想一致的 ,就愈具生命的目的。理想的內容可以不斷的更新,但真正的生命目的,永不應該與生活的欲望相平齊。如果生命的目的只是出於現實的欲望,那麼很容易導致為了生命的存在而放棄目的。 一個堅持理想的人則不然,他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為了目的而放棄生命。

譬如民主制的一個要點 是舉行民選 民選必須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 以及使競選者能從事公平的競爭 這樣的運作程序 才易逼近民主的目的

事實上許多國家在競選中所強調的只是勝利 為了求勝利 可以不計手段 即是民主的先進國家 也不例外 如此想要實行民主 或使民主臻於理想 豈不是緣木求魚? 任何一種競選 當然要求勝利 但勝利必須在公正的原則下獲得 勝利才代表真正的成功 如果為達到勝利而竟拋棄了正義 那末這種勝利至少與民主的目的是不相干的 正如更為猖獗的假廣告真作弊的破壞行為一般 不僅與知識無關 甚至是低級下流的 雖然所有的假廣告皆為一人所為 但它卻是知識+裡的一顆毒瘤 若對這種**敞開心胸的話 那無疑是在姑息養奸
摘自:所謂程序正義亦即敞開心胸?20161112190841AAIiWWR

從歷史看,進步是存在的,但並非文化所有方面都是如此。近代在科技方面有確定的進步,在道德、宗教這方面,幾乎一致認為在衰退中,其間是否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又是很難確定的事。

現代人的這種想法,至少有一種原因在助成,即科技方面的進步,可以明確地指陳出來,例如歐洲及美洲白種人的壽命,在過去三百年中增加了三倍★,這事實的背後,包含著醫藥知識的進步,環境衛生的改善,社會習俗的改變,古老迷信的掃除,在在都明確顯示出,人類對自己生存環境控制能力的增強,壽命增加,不過是這一系列進步中帶來的一個項目而已。

(威爾˙杜蘭、歷史的教訓,台北幼獅文化公司,62年,頁97)
(韋政通,中國的智慧,台北水牛出版社,75年6月30日,頁201)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10105839AA4mdWd


愛雨於幼年,於那不知愁為何物的年紀。
愛雨於少年,於那滿腦充滿幻想的年紀。
愛雨於現在,於這充滿違逆不順的年紀。

不論一個人有多大的能力,多大的才華和多大的雄心,他都無法擁有這個世界。他只能努力改造它,這就是情。

當為情死,不當為情怨,明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也。雖然既云情矣,此身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終不透徹耳。但真正的深情含有一份敬意,一種深恐破滅與傷害的心情。

乾坤一場戲,人生一悲劇。所以,身為人即使避開人間的痛苦,也往往不能減少生命的幽怨。因為人生在世,有情有有情的痛苦,有生有有生的幽怨。這是無可奈何的宇宙欠情,儘管我們難以情願。

何自有情因色始,緣何造色因情生。在人生裡,那些珍貴的,全是費盡心血,用遍努力,才辛苦得到的。隨手可取,俯拾皆是的,沒有一樣是具有永恆的價值,除了情。

有所愛者有所敬,有所敬者有所懼,所以有一份真心才有一份真情。但
因為我們所愛的人愛,我們就跟著愛,是天真,不是情。
因為我們所愛的人恨,我們就跟著恨,是盲目,不是情。
因為我們所愛的人恨,我們就反過來愛,是無知,不是情。
因為我們所愛的人愛,我們就反過來恨,是邪惡,不是情。
因為情的單純帶來喜悅,情的複雜導致幽怨。天機星

希望就像一幅印在種籽袋上的標籤畫面 --- 你知道你想要甚麼和期待什麼。一個人沒有希望就像一個園丁從那沒有標籽的袋子中,取出種子撒種的一樣,他不會知道他要期待甚麼?他不能有效的準備和計劃。

任何懷有熱切希望和堅強意志的人,絕不會受到年齡、疾病、貧困,障礙等限制,而就停止其奮鬥的旅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需要完成的目標。我們必須瞭解我們個人的性向,喜好、憎惡、以及我們的資質和才能。一般人在離開學校之前,就是選擇職業的時間,這只是指常人而言,但對於那些胸懷大志的人,說來時間和年齡都不足成為任何限制或障礙。

不要滿足於眩人的事物。生活是你自己所創造的。你的明天大部分決定於你今天的所作所為。只有耕耘才有收穫,你胡亂撒下種子不管,往往會被鳥兒奪去你有價值的收穫。我們必須控制我們的精力,並且指引它向我們的目標。電力在控制之下,會是人類最有用的奴僕,沒有受到控制的電力,却是危險而具有破壞性的。一個沒有生活目標的人,就好像一匹無韁野馬,一定要在牠傷害自己或傷人之前,加以制馭。怠惰的孩子往往是在沒有目標的生活中教養長大的,他們長大了可能犯罪,他們會因失敗而遷怒於人,而對他人無故尋仇。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04105355AAmwUCz


如何在有限框架中創造出無限美好?
害怕孤獨與自私是否屬一天性各表?
是首先在感覺裡呈現才呈現於理智?
如何追尋失落的環節? 若本然靈明是存在的?

大自然可以替我們解除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或者教導我們怎樣忍受那些痛苦,但是,它從來沒有說過它可以解除我們自己造成的痛苦,它將拋棄我們,讓我們做我們自己的慾念的犧牲品,讓我們去遭受我們無謂的煩惱的折磨,讓我們拿我們本來是應該覺得可羞的眼淚來誇耀自己。……..詳:
能否對莊子山木與阿德勒木頭做出比較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822193810AApvL3L

科技可以日新月異,經濟可以起飛,神秘東方可以創造出「亞洲四小龍」;然而,現代人的苦悶心靈獲得紓解了嗎?或者說古往今來人類的苦悶心靈獲得紓解了嗎?釋迦牟尼在樹下悟了什麼道?他想要給予、開示世人的是什麼?儒家、道家兩千多年深植中國人心,它給了我們什麼力量好在世間自我安頓?安頓甚麼?如何安頓?為甚麼我們需要哲學家、思想家?當經濟掛帥時,哲學家們不都被認為不切實際又愛做白日夢嗎?金錢、名譽、地位、學歷、事業、親情、愛情、友情…..真是人生的全部嗎?如果是,那麼,當我們擁有時確實會很快樂,可是如果失去呢? --- 而誰有力量足以阻止生命中的任何「失去」?

然而當失去時,人們是否就此墬入痛苦深淵、萬劫不復、無力自處?天才如李白,也都不禁嘆「君不見:黃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果然如此,我們不禁要問:快樂究竟緣自主觀還是客觀力量?人能掙脫命運的局限嗎?肉體生命固然不能永生,但人生價值能永恆嗎? ---- 我們能否做到獨立自主、不管面臨何種程度的失去,都快快樂樂地自度一生、安身立命?

成就人生價值有「上、下」兩路:「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一是追求往上超越以成就人生永恆價值、也即成就大我的「成道」之路;一是向下凝聚、走一條成就自我的「成器」之路。唯此乃個人各就其性與才知所近而自擇焉!不必強調其價值判斷、高下之別。雖然孔子也曾說過「君子不器」,鼓勵人不要畫地自限,要勇於嘗試、追求人生無限的可能性;但是俗話也說「恨鐵不成鋼,恨兒不成器。」所以「成器」未嘗不好,如荀子、墨子、韓非子所強調的禮制、法制,或知識性、技術性一類的專家之學,也都是非常踏實的一條成就自我之路,並不必勉強每個人都一定要追求永恆價值之創造;苟無其才與性,好高騖遠的結果,將反而造成憤世嫉俗、格格不入的「不安」人生,那就有違「安身立命」之本旨了。所以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了解自己什麼呢?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究竟對甚麼「安」?在什麼事情上可以得到「安心」的力量?

任何一種哲學之建立,都是為了解決當時的時代課題;其所反映的,正是時人哲人心中最迫切希望獲得解決的困境。周王室衰微所影響及之的:政治混亂下的征戰不已、民不聊生,人心遂欲下的精神迷失、存在迷惘與生命困頓,這些都是構成老子哲學的問題意識、關懷焦點。是以老子一方面宣揚自然無為的人生哲學,另方面也呼籲有國者勿擾民、勿有為,而一切理論都從破除世俗的價值認定說起,期使世人能在認識到概念相對、價值無定準以後,進而達到無欲無為的虛靜心、純任自然的生命型態,那麼雞犬相聞而不需往來、舟輿甲兵無所用之的「小國寡民」桃花源理想,也就可以獲得實現了。

宇宙欠情是否是一種天生自然?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10105509AAV1ECn
同儕之間真會看不起開國產車的嗎!?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10113822AAbgSE1
及時行樂的觀念是否會影響學習?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10112151AASEms1
不悔 · 1 月前

何以情的單純帶來喜悅,情的複雜導致幽怨?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10105839AA4mdWd
2016-12-14 8:52 am
為何說「知識摧毀知識」?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03024521AAYQHWQ
能否從南海爭端看出這個時代是否在持續進步中?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718161431AAG5vyd
甚麼原因會使人格無法統整?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607192807AA6kS0q
如何改善甚至走出浮萍世代?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607195033AAL7v6p
理解是天生的還是在市場學習來的?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427074629AAhOAcT
《讓王》郭象與稽康觀點可有不同?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319153636AAreC4j
列子是怎樣看待自然與個體價值?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25141005AAjSTjg
天主與道、佛是同一層次嗎? 『仁』呢?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203172343AA90eK4
能否請問:列子的知識論如何?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26023930AA5YrV9
2016-12-14 8:17 am
如何是佛向上人? 師日:方便呼為佛。如何是第一義? 師日:我向汝道是第二義。 如何披露即得與道相應? 師日:汝幾時披露即與道不相應。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 師日:取捨之心成巧偽。如何是真正之道? 師曰:一願也教汝行 二願也教汝行。因舉佛氏之學與吾儒有甚相似處 如云:「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又曰:「樸落非它物 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看他是甚麼樣見識!今區區小儒 怎生出得他手?宜其為他揮下也。此是法眼禪師下一派宗旨如此。今之禪家皆破其說 以為有理路 落窠臼 有礙正當知見。今之禪家多是「麻三斤」、「乾屎橛」之說 謂之「不落窠臼」 「不墮理路」。妙喜之說 便是如此。然又有翻轉不如此說時。(朱熹)《左事》

人類是群居(社會性)的動物 所以「不合群」當然就是有「問題」
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通常稱為風俗,風俗使社會的一切都維持平衡,使共同生活和諧進行,鋪平了個人的交往途徑,使他們連結在一起,威廉˙詹姆斯說習慣是「社會的巨大飛輪,最珍貴妥當的操作者」,便是這個意思。

在生活中有許多道理是『習焉而不察』的.只知道這樣去做就對.就好.不必追問為什麼對?為甚麼好?中國有兩句流行的諺語:「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蠻法三千.道理一個」大家都覺得這話是對的.一般人不會再去追究「理」是指甚麼?這個理是從那裏來的?
追究這些問題,是哲學性的探討,是哲學家的事。

理是人定的.也就是所謂的約定俗成.任何社會為了它的延續和繁榮.以及秩序的維持.每個人都必須接受一些公認的倫理價值或規範.這些價值和規範就是理

政治自由的對頭,是鎮制性的權力,要得到這種自由,必須將權力的使用納入客觀的制度,給予權力者以合法的限制。

道德自由的對頭,是由放縱各種欲望而引起的罪行,罪行是個人喪失自主,自貶為情慾奴隸的結果。傳統哲學家多數都認為,人要發揮道德自由,對自己的言行能自作主宰,必須克制私慾,從孟子起,所有的心性功夫,幾乎都是環繞著這一點。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在道德上有成就的,才算是自由人。

英國政治哲學家彌爾承認,暴政不僅由政府官員,也會由公眾意見,社會習俗與鄰居加到人民身上。他的想法能給我們一點啟示:民主政治可防止來自政府官員的暴政,來自社會習俗和鄰居的暴政,也許由具有教化功能的新規範來防止比較有效。民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西方有一定的條件才促成,在中國要把權利義務的觀念引入家庭,不但極端困難,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在這範圍內,人際關係的維繫,情感仍佔著重要的地位。家在人類的生活中,不論古今,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都極重要,現代人從家庭中得到的滋潤和滿足,越來越少,傳統的智慧,或許能幫助我們走出此一困境。

問題?
人在實際行為中 行為的合理與否 究竟受那些因素影響 那些因素是主要的決定力量 現代行為科學的知識 尤其是精神分析、精神醫學方面的知識 也許可以比過去提出較多的解釋 但確實的答案依然難求!人類儘管有大量自毀性的事實 但人畢竟是富有創造的特性 就因為人的創造特性 因此影響行為的因素 便不可能固定 這將使此問題永遠困擾著我們。
那些因素是形成合理行為的主要法定力量 雖然難求 但要找出影響行為合理與否的一些因素 卻也並不困難。此不必到專家的論著中去搜羅事例 就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出發 也能使我們知道:
同熱愛生命的人相處 比同不熱愛生命的人相處的經驗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愛的教育比缺乏愛的教育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民風淳樸比民風糜爛的社會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非戰爭時期比戰爭時期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感覺到快樂和幸福的人 比缺乏快樂和幸福的人 更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心理健康的人 比心理不健全的人 容易導生善的行為
…………..
以上情形 如果反過來 那就容易導生惡的行為。如果你願意 一定可以做更多的補充 。
但在這裡又產生了問題:如何使一個社會有更多熱愛生命的人?普遍實施愛的教育?以及民風淳樸呢?....無一不是複雜的問題。
面對以上所提的種種倫理問題 我們必須有勇氣承認 我們對行動中的倫理問題. 所知還是太少。

問題?
公正使人公平地對待鄰居 不加傷害 而使他得到應得的報賞
審慎的人決不會讓衝動牽著走 甚至在壓力之下 他也要按理行事
對待同狀況者平等.不同狀況者不等.與其不等度成比例
給予每個人他所應得的

事物本質是天生自然的 而不是約定俗成的 可是我們要把具有某某本質的事物 稱做甚麼 這卻不是天生自然 而是約定俗成的 如果我們發現某事物缺乏X界定性徵 那麼我們就不把它稱作X 當然有時候我們由於不察或失誤 甚至為了某種目的 把不該叫做X的也稱為X 但這只是誤用了X 而不是X的界說有假 世界上只有誤用文字的事 並沒有錯下界說的事 【讓回憶隨風飄 】

事實上 為了要把烏雲看成就要下雨的記號 我們並不需要對雨做些甚麼的 當我們超離平時被稱為記號的 而看X其他項目 那就更無法設定有甚麼的任何行為上的『考慮』會一定出現或慣常出現了

愛雨於幼年 於那不知愁為何物的年紀
愛雨於少年 於那滿腦充滿幻想的年紀
愛雨於現在 於這充滿違逆不順的年紀

無庸諱言的.人是宇宙中一員.人如何在宇宙的大舞台中.扮演一個稱職的腳色.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生命的精神就在其中。有人說 .人是被突然投擲在時間的洪流中.既不知生命的源頭.也不知生命的歸宿.因此.人的荒謬.就由此而產生.更有的人認為.我們人生在世.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是否同意.就讓我們來到這世界.如果這一個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倒也罷了.偏偏這一個世界卻是充滿仇恨.忌妒.貪婪及荒謬...生命的意義何在呢?為甚麼要強迫我們走向一種非自由的選擇呢?為什麼我們要被這一些既定的範疇圈定呢?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一個屬於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生命世界呢?在一個美好的生命世界中.我們不是可以活得更快樂嗎?為什麼要去做那些荒謬而毫無意義的事呢?為甚麼不能忠實的面對自己呢?走過歲月不禁要問.甚麼是生命的意義.?甚麼是自由的意義及其目的?什麼是預定及和諧的意義?.要如何才算是發揚生命精神?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裡 人容易肯定自己的理想 也容易在理想中找到希望 同樣的 人生活在一個悲慘的時代裡 人的理想就只有苟活 少有幾個人能矗立挺拔 更難得有人能獨樹一幟 尤其如「天下無道 以身殉道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的氣節 更有多少人能有呢?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又能如何呢? 精神真能實現安時處順隨遇而安?

人在孤獨中還是在社會中?能達到生活的圓滿?
到底甚麼形式的人類社會,才能幫助人活得好些?

道家顯然比較重視孤獨生活的價值,強調隔離的智慧。墨家和法家,根本認為人是是社會的動物,國家的工具,有意義的生活,必須在社會中才能達到。儒家則另有其中庸之道,人究竟應該是孤獨,還是要參與社會,這要看人生的際遇。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人在孤獨中可以做成己的工夫,有機會參與國事,就施展自己的抱負,人生不論是進或退,在朝或在野,都同樣可以達到生活的圓滿。

在法家軍國主義的社會之外,道家和儒家都希望實現一個合諧不爭的社會,為其最高的理想。道家是欲以『為無為』的方式達到此理想,儒家則主張以禮樂教化的方式實現它。

新文化運動以來,由於西潮的影響,在思想上,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一直有着嚴重的衝突,少數自由主義者特別強調個體的尊嚴,認為國家社會應該尊重個人自由。站在政府的立場,則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個人的自由必須受到限制。目前在知識份子中,似乎只能依據個人的不同境遇,在二者之間,任擇其一,衝突依然存在。這的確是一個考驗人類智慧的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即是被認為民主開放的社會,這個問題並未獲得真正的解決。

分析述句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觀察的證據與它的為真是不相干的。分析述句乃是必然為真的 它們沒有事實內容。沒有任何的綜合結論 可以只由分析的前提裡 對確地演繹出來。在一個對確的演繹論證裡 凡是在結論中的消息 沒有不是前提已有的。假定所有的前提都是分析述句 則它們都沒有事實內容。因此結論也不可能有事實的內容。不過 有時候我們常常發現有些論證 其前提是分析的 可是其結論卻是綜合的。比如:

1、有時候 人們以下列的前提作為根據來論證宿命論。那前提是:「會怎麼樣 就是會怎麼樣」。這一前提依其字面來說 當然是個分析述句。它說的只是:將來的就是將來的。我們當然無法立論說:「有些事物是會怎樣的就是不會怎樣的」來否定那前提。可是 從這樣的前提 人們常常推出一個結論說:將來完全是事先決定了的 人們的行動與選擇對於將來絲毫不能有所效應。那樣的論證是不對確的。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不對確的 因為它從分析的前提 導引到綜合的結論來。
2、人們有時心灰意冷地下結論說:在人間完全找不到尊重、無私與關懷。導致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人們的行為從來沒有不是自私的」。這一個前提並非顯然地是個分析述句。可是當有人挑戰這述句之為真時 我們沒有一個可以想像到的事實證據 可以用來否棄它。假如我們指出聖人與英雄們自己犧牲一切 為了別人。那麼人家會告訴我們說:他們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想這麼做。因此 他們的卻是自私而行的。所以 這樣看來 除非一個人是以他所沒有的動機為動機去做事 否則他的行為都是自私的。可是以自己沒有動機為動機 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因此 最後那個前提變成了分析述句。因此 那個論證必定是不對確的。

對於這問題 卡繆喜歡倒過來問。原先的問題是:生命有否一個值得人生存的意義。對於這問題 你願意的話 你總可以找到一個 但別人也總可以找到另一個不值得活的理由。

看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詳細解說後 都不得不開始懷疑 老子真的是地球的人類嗎?會不會我們認為是神話的可能是我們不懂的科學 ~ 其實老子……真的是外星人!! 我最怕煎煮大魚了 雖然聽說薑是可以做為前置作業 ~ 鋪底... 人際關係在理性的社會生産方式和制度的作用下 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和平而穩定的社會結構 現實地推進了社會人倫的發展。 通向自由之 ---- 構建理性的倫理學 光明在黑暗 。若光明與黑暗並存同一時空?

為甚麼?愛總是迷惑我 .走進那漩渦. 無法掙脫


德國大詩人歌德在浮士德里唱道:「我有入世的膽量 下界的一切的痛苦 我要一概承當」這是何等灑脫的真情又是何等高明的理性! 人人有此逸懷浩氣 必然會超乎塵垢之外 直達古人不到處 卓然獨立 遨遊天地之間 。故人人當超越自己濃郁之情上達理性之境。

孟子叫人以思 認為能思則卓然見有我。這是要先建立一個理性的自我 然後以這個理性的我去「成人」。所以他說:「心之官則思 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 此天之所予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則小者弗能奪也。」

生命之謎 DNA
抵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2TSx1VB-AI

2015-08-02 21:20:05 補充:
陸象山認為心是意志的主宰 心正則意誠 而誠意及是良知的本體。本心即誠 一個人到了通體虛明了無障蔽 心安於寂時 必達到「不必 不意 不固 不我」的理性境界。在這情理交錯 瞬息萬變的人世間 既不可妄起意 亦不藏意於心。必然會循乎本心而發 不失本體 堅持本心。在虛明寂然靈明不昧的理性中 自求自得 自之自明 自覺自誠 自作主宰 當然可盡心亦可養性。繼而存心養性以事天 成天道以隆人 依天道以立人。這就是立己立人 達己達人的一貫實踐方法。所以禪宗謂:「如何是道?」日:「本心是道」

怒而飛與蛇吞象的差別在哪?是一是二!?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820165320AASgXMk

歷史是循環的?所以我們才有仿佛回到了莊子的時代的感覺?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930213601AAATc5c

為何說善是一切事物所想望的?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11182145AAUn4UT


我們看到一隻老虎時,因為感到害怕,所以我們拔腿就逃,這是一種常識?
我們看到老虎,第一步反應就是拔腿而逃,之後,我們才感到害怕,而有了害怕的情緒產生。看到老虎的知覺感受,首先導致體內生理上的若干變化與反應,然後才產生了害怕的情緒,因此,害怕恐懼等情緒的發生乃是生理上發生了變化的後果,而並不是因為看到老虎的知覺所直接引起。

六組慧能在廣州法性寺的時候.有一天.竿上長幡被風吹得飄來飄去.一個和尚說:「風在吹動」另一個和尚說:「幡在飄動」於是兩人起了爭論。一個說:「沒有風. 幡怎麼能動?」另一個回答:「你所看見動的是幡 怎麼是風動呢?」這時一旁的慧能說到:「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之心在動啊」
這個所謂「心動」者.有關唯識的問題.所謂「境風吹識浪」人的情感思維是由外界所引起的.同時也是外界的「境」與內在的「心」融貫合成一片的說明。心即境.境即.心。無境則心中空無一物.無心外界的「境」也無法呈現了。


為了維護個人的自尊 同時符合社會習俗的要求 我們往往對於個人情緒的表現 採取某種程度的保留 在這一個注重「含蓄」的社會裡更是明顯。但是 我們都知道 平日與人相處 常常能夠察言觀色 對別人的情緒感受作相當準確而合理的解釋與認識 譬如
為何你心肝用手槌!?
iEo4vYAp1bA
或者 不是故意說給你聽 你有個好歸宿 我怎會不開心呢?
7k1Nosbl1Uc


★有些人認為情緒的存在並不是有利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類似『感情或意氣用事』『驚慌失措』『樂極生悲』和『優柔寡斷』等貶詞…………
7k1Nosbl1Uc義不容情 • 1 年前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527000015KK02389

★【情緒理論】當我們經歷某種情緒時,此一情緒發生的經緯如何乃是一般情緒理論所企圖加以解說的………….
4v-HstLvwAo 點燈 • 3 月前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29232347AAgkLpz
2016-12-13 7:26 pm
人們常常根據一些幻想的或錯誤的報導,或者根據一些正確報導的錯誤推論,又或者根據一些文學家修辭家們一時高興的神來之筆,在不知不覺中,製造出來種種和實際世界有天淵的距離的語言地圖。有的時候,這些不正確的語言地圖,沒人太注意它們時,也並沒有怎樣的惹禍生災。但是有些時候,如果有人不太留心,錯把它們當作正確的地圖來應用,那可就糟了—而我們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災難和悲劇,正是這樣子產生出來的。

有自卑感未必是壞事,反而會成為讓自己更好的原動力,所以才會說自卑感是好人,不是壞蛋?
沒有不好的情緒 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悲傷的盡頭是接納?
自卑不是人格癌 甚至它還可能是武器?


法國人詩人紀德在「新地」裏:
「人類生來本該有幸福,自然界為着要歡愉,才有春來使萬物昭蘇。一切植物的萌芽生長,就是向快樂努力。
同樣,這個生命使蜂房充滿了蜂蜜,他使人心充滿了仁慈,倘使能消除許多人為的暴戾,人生將是快樂無比的里程碑。」

詩人真誠惻怛之心裏,深深的體會出宇宙人生邈遠而磅礴的生機之美,必須合敦厚的仁慈於一體,宇宙人生才是盡美盡善的。

從歷史看,進步是存在的,但並非文化所有方面都是如此。近代在科技方面有確定的進步,在道德、宗教這方面,幾乎一致認為在衰退中,其間是否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又是很難確定的事。....................

道德、宗教究竟是退步還是進步,是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如果說衰退就是退步,那無異是說.以往的道德和宗教已完美無缺。以往的道德、宗教如果不是完美無缺的,那末目前的衰退,何嘗不是新轉變的先聲?甚至可以說,「衰退」只不過是我們主觀的判斷?

有一項事實,必須在教育中不斷提醒的,歷史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道德內容,農業社會所崇善的美德,不同於狩獵社會,工業社會的美德,自然也不可能與農業社會的完全相同,不同的社會所加諸人的是不同的處境,道德的功能之一,在促進人與新處境之間的健全適應,它的過程比之知識相關的進展,要緩慢得多。一但適應成功,我們就得到合適的道德規範,就像農業社會曾得到他們合適的道德規範一樣。因此,道德在這意義上只有合適與不合適的分別,很難說它是進步還是退步的。新舊道德之間,也不是進步與落後之爭,只是新道德能適應我們的社會,舊道德能適應過去的社會,韓非說『古今異俗,新故異備』,正就是這個意思。

大學有一章.提出有關進步的三種不同涵義:
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作新民」
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日新又新是普泛地提出一種進步的觀念,後來一直是傳統社會流行的口頭語。『作新民』指出進步的目標。人無所謂新舊,人的新舊是從他的觀念和創作來看的,有新觀念和新創作的,就是新民.。舊邦維新,是在舊有基礎上,採取逐步的非暴力改革,以達到建立新邦的目的。維新的方式,一直為傳統知識分子所堅持,使他們反對運用任何突擊的方法來實現他們的理想和計畫。

法家對戰國時代的轉進,有重大的貢獻.原因固不止一端,進步的思想則為其主要的部份。商鞅說:『聖人之為國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 韓非也說:『時移而法不易則亂,能眾而禁不變者削,固聖人之治民,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又說:『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法家最重視的是法,但絕不視法為定常不變的教條,法需要跟上時代的演進,以求不斷的更新,在這裏,甚麼古呀今呀,不過是因執著而生的偏見罷了。

思想上被稱為偉大的人物,生命歷程的本身,就含藏著進步的實質,他們在他所生存的時代,個個都是一個新人,一個能創新的新人,希臘的蘇、柏、亞是如此,中國的孔、孟、荀也是如此。人類社會的進步,部分原因就是依賴著這些新人累積而成的創造力所推動。

盡管十分緩慢,人類社會是在不斷進步,否則我們的政治如何能由神權到封建,由封建到專制,又由專制進步到民主?如胡適所說,在當代『短短幾十年裏,中國已經廢除了幾千年的酷刑,一千年以上的小腳,五百年的八股。』我們可能不會勝過古代的菁英天才,但我們把知識和一般的程度提高了,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

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可期的,但它只屬於有理想並能堅持理想的民族與個人。

文天祥在後指南錄裏:『萬物皆有盡,不滅惟天理。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歲。』文山自心靈明,深深體認出宇宙天地之中,自有其歷經萬劫而不滅,永恆不變的天理在焉。大可不必侷限於眼前莫測的跡象,憬悟「勿謂死可憎,勿謂生可喜。」置生死於度外,突破了人生最不易解悟的生死大限,不執着生之喜悅,也不厭惡死之憂戚,在這種忘我的最高境界之中,光輝自心之良知,憬悟「惟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毅然決然的歸納自己有限的生命於永恆不息之大宇宙,在徹骨澈髓的力行實踐裏,取義成仁。他自心清明靈大於萬物之表,超然卓立於天地之外,永遠與宇宙同在了。

為何變得克龍般的相像 並不是因為一體性?
20161125105604AAOUiK8

同儕之間真會看不起開國產車的嗎!?
20161110113822AAbgSE1

為何說「身為人都一定會有自卑感」?
20161017233159AAHtrjO

夢裡信以為真醒來不信是夢是變更的意識的特性嗎?
20161016121941AAL0q1s


大自然裡有很多奧妙難懂的事,譬如一般的動植物,有的必須依靠別人供給才能生長,就像我們人類,必須靠部分特定食物才能維持生命。而有的動植物却不用依靠別人都能自己成長,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麼自足,那麼孤傲。
20160925211245AAnW4YE

洛克說.人生而平等.並不是說萬物的平等。
20160914182425AAlK8rh

正義的標準由誰來決定?一個人殺人,法律可以判他『殺人者死』。
20160909182237AACd1T5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
20151211230547AAXHzlW

有一件你可能知道 但被你忽略了的秘密:世界上有很多優良的讀物 讀了之後 可以使我們對於生活的看法 完全改觀 其中大部分對於我們的生活與職業 有發生相當的激勵與鼓舞作用。
20160902211056AA371yl

先秦文化中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道兩家的思想有重大不同
20160812203550AAWArjC

我們對於任何事物 不管它複雜或簡單 凡是達到了評判的階段 就不在繼續加以研究和思索。小學生們寫文章 總是寫不長 就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使用了太多的批判字眼:「好」「美麗」「偉大」等等 這幾個字一經出現了 你還想怎樣繼續發揮和描寫?然而人們偏是喜歡很快地做評判。這大概也是心理上的必然。因為人類為了生活的安全 所以很早就培育成了一種好奇心。好奇心促使人們對所見的事物都要加以思考。而思考的動力一經開始 沒有結論是不能停止的。然而人們卻隨時需要清閒的腦筋來準備隨時做其他的思考。所以人類之評判太快 結論太快 實在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然而卻正因為如此 遂使他們不能做足夠的適當的思考 使他們把評判代替了觀察 使他們常常用自己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盲目。

譬如某甲問某乙,是否欣賞文學,某乙說是,並且是特別喜歡作詩。某甲說,好極了,它也是喜歡作詩的一個人。那麼這兩個人應該談得來了。可是進一步的研究,某甲所喜歡的是李杜韓蘇的古詩,而某乙所喜歡的,則是疑雲疑雨一類的香奩作品。這樣子就恐怕兩個人談得部會太投機了。同樣的喜歡美術,並且同樣喜歡油畫,然而一個最崇拜的是「五百年代」Cinquecento(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派)一個最欣賞的卻是塞尚,梵高。那麼這樣的兩個人,也恐怕很難談得攏。至於同樣的有救世的雄心,同樣的實際從事政治工作的人,在「大前提」上,可以說是「志同道合」了吧。然而如果一個是民主政治的信徒,一個是獨裁專制的擁護者,則二人將是彼此不能見面的仇人,哪裡還談得上他們抱著的是相同的見解呢?籠統的「大前提」雖同,而其「細節」之不可不辨也如此。

所以我很怕談「愛國」,因為我知道當群眾對「愛國」認起真來而至狂熱的時候
20160224161954AAhK5yD
2016-12-13 3:11 pm
任何故事的根源都是編造這些故事者的經驗,生活過的內容是灌溉虛構之花的源泉。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
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明德譯,《尤薩給青年小說家的信》(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台北:聯經,2004年),頁24。

我不知道該對他說甚麼。我感到自己既拙笨又莽撞。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和他一樣,在哪兒可以趕上他,再度和他手牽手前進。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4。

她非常慎重的選擇她的顏色,慢慢的打扮自己,她一一整理著她的花瓣。她可不希望像田裡的罌粟花一樣,亂蓬蓬的進入這個世界。她一定要在容光煥發時才出現……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5。


注意重要的,但是更重的是着手進行。

訓練是很重要的,在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會做事,會講話,使別人愉快,為社會服務等等。這一切都很重要。但是人們因為缺乏訓練,花了太多時間與精力才能做到。

教會的社會服務,民間的社會服務,提供了廣大範圍的自我貢獻與表現的機會;但是如何使工作做得好,表現得更令人滿意,那就要看自己所受的訓練與學習的情況了。

舉例來說,假如你要幫忙去傳佈一本好書,但隨意的做,你不過是一位使圖書館光榮的僕人而已。如果在你接下這種工作之前,花幾個月去研究這本書的作者,內容你將會做得更好。然後,你經二個月的訓練工作所收的效果比二年偶然的活動更多。

同樣,要做好兒童福利,在夜校教學,和任何種類的慈善工作,在心理上訓練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另外,你可能再聽到窮家庭的小孩說:「媽咪,為甚麼有錢人不可愛,可愛的人又沒錢呢?」這時,你該如何解釋呢?

不論時間、金錢或精力,要判斷那一個消費是比較重要,那一個是最重要的。

現代的青年男女,有不少錢花費在化妝品與衣服上。如果把花在這上面的一部分,節省下來買書來讀,將會擴大你的知識,和教你如何改進你的個性。大家都知道個性的表現靠面部表情,而非美麗的臉型,是靠你的行動舉止而非你的動人身段;是靠你如何廣泛的運用聲音而非你聲音的本質;是靠你離開時所留給人的印象,而非你進門時別人對你的印象。


歧路亡羊 (二)
彌爾認為,個性與自主性是人類福利的要素,一個只知彼此模仿,或一致維繫的社會,並非是人類的社會(佛洛姆、人類之路,蔡坤章譯,頁64~72)不要以為大家做的是就一定對的,甚至更不能毫無主見盲從。佛陀曾告訴他的比丘們,不要盲信權威,應該運用自由思想,只有當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去信受奉行。包括佛陀本身,也要審查,這樣弟子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的師尊的真正價值。(韋政通 中國的智慧 頁167)

人生的目的,在追求真善美聖,所以美與人生的關係極為密切,一般來說,美與人生的關係,可分一、體驗,二、創造,三、絕對精神等三點來敘述美與人生的關係。

人生在世,體驗人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沒有體驗過人生的各種境遇的人,很少可能會有一個自認完美的人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人事上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幫助我們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及價值。

相信人之所以會墮落,乃是因為人太想去體驗人生的各個階層,結果就可能是因為人太貪心了,結果不但不能得到美的人生,相反的,得到了一個醜陋的人的封號。我們最早知道人因為太禁不住體驗而墮落的故事,是來自於聖經創世紀的紀載中,因為夏娃,這一位人類的始祖,聽信了蛇的誘惑,而禁不住想體會一下智慧的意義,結果吃了禁果之後,人類就開始懂得了羞恥之類的事情。我們如果仔細的分析一下這段聖經的紀載,我們可發現罪不在體驗,而在體驗中的意向。如果我們體驗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甚至希望比別人強,那麼自然就會有痛苦了,而痛苦不正是人類罪惡的源頭嗎?但如果我們體驗的目的,只是希望將人的能力,發揮到最高限度的話,那麼這種體驗不只不是痛苦,不是罪惡,反而是一種美,一種真,甚至還是聖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因為體驗的本質只是在經歷某些事情,和人心、人性的傾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由於體驗必須附於實體之上,才有事實的可能,而人心、人性在情欲方面,常是傾向於惡的,而人性的人心則是善的,當我們的理智被情欲所蒙蔽時,我們就很難有一個喜悅的體驗,例如以作弊這件事來看吧!每一個人都知道作弊不是一件好事,但為什麼會作弊呢?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大致上來說,這件事對個人的物質利益太大,捨不得放棄,但個人能獲得這一個物質利益的條件與能力又不夠,結果就只好作弊,希望以作弊的方式,達到個人所渴望的目的。在學生時代,許多學生考試作弊,原因不正是如此嗎?希望得到及格或好分數,但本身的能力或條件又不夠,其結果只好作弊了,像這種作弊的體驗,常會引起一些不愉快的感受或經驗,如果一個人在後來成功了,有時常會被這一些不愉快的經驗所困惑住,而覺得痛苦。所以一種痛苦的體驗不但不能賦予人一種美的感受,相反的,常是一種醜陋的、痛苦的經驗。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能夠獲得一些美的感受,美的體驗呢?而能充實及美化我們的人生呢?


面對人生終究會幻滅 重要的不是最後會消失 而是你為甚麼會活著 活著一定有個理由條件支撐存在
只要了解萬物有來源也有歸宿是一種常態 就沒有什麼好擔心
歸宿作為來源的基礎就是道 道不是感官理智思考的對象 它是包含整體所有一切

董仲舒說孔子作春秋,褒貶二百四十二年間史實,是在為天下立儀表。又說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目的在「以達王事」。這說明孔子作春秋不只是為歷史作紀錄,他是要透過歷史的紀載,宣揚他的文化理想 --- 周文。司馬遷看出這一點,所以才說春秋「禮義之大宗」。周文是孔子理想化了的周代文制,在他心目中,這就是天下的儀表,如能重振周文,就是完成王者之事。

孟子則道出春秋的另一意義,他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不是一部普通的歷史書,希望藉此發揮治道的功效。史記太史公自序「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把這一點說得更清楚。司馬光編集歷代君臣事迹而成的「資治通鑑」,就是承繼這一意義型態的鉅構。

我們所領受的,不是這世界的靈,而是從神來的靈,使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林前二 10∼12)。

在漂泊與自我的喪失,以及虛無與存在的遺忘國度裏,可以這麼 一份悲劇的命運。而做為一個人,存在的不確定性質總是驅迫著人不斷在他們人生的旅途上去做抉擇, ...

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最重要的是「忠於自己,無所畏懼」???
《逃避自由》人是有逃避自由的傾向!?

有人說:「我們現在身處的境況,是我們過去所有抉擇的總和。」細心想一想,這句話,不無道理!好比我們從迷宮的入口進去,途中要不斷選擇方向,到最後我們困在裏面,還是 ...

重要的是,讓每個決定無愧於心,每次抉擇時,都為自己更勇敢一點。 ... 要做出好選擇除了理性分析減少錯誤率之外,最重要的反而是選擇後的泰然心態。 ... 選擇錯誤時我們會不斷懊惱,責怪自己當初不應該怎樣怎樣,但其實悔恨早就 ...

人生是一連串選擇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人生即是抉擇,我們該如何做出對的選擇呢? ... 第二,放眼未來是相當重要的,在某些人心中,未來的重要性遠大於現在,所以他們不斷的為自己所規劃的人生藍圖在付諸行動

『東西』、『性質』、『行動』、和『關係』之上的。而這些概念,對於一隻狗,則是不存在。

蜜蜂群中的工蜂,有些是負責出去搜尋食物(花蕊)的。牠如果有了發現,牠就飛回來向牠的夥伴們報告。報告的方法,就是在蜂房的牆壁上,搖擺着尾巴,向一個固定的方向,像跳舞似的走來走去。牠以太陽的日光,作一個垂直線。以蜂房作為一個終點,再以牠走動的方向,和這條直線造成一個三角形。指示出食物和蜂房距離的方向和遠近。牠還可以用種種方法,指示出牠們本身所屬的是那個蜂房,指示出一日之內的時間,和牠們工作的分配計畫。在螞蟻,黃蜂,白蟻等合群生活的小昆蟲中,也都有發現牠們各種不同的『通訊工具』和運用。動物之所以沒有語言來表達牠們的思想,乃是因為牠們沒有思想須要表達。因為沒有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出來的思想,根本不是思想。人類語言中的字句,是施用於各種『東西』、『性質』、『行動』、和『關係』之上的。而這些概念,對於一隻狗,則是不存在。

在老子眼中,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在於一個「欲」字。
cLbBmkaEcr0

生活、自由以及對於快樂的追求,就像購物一樣,生活的同時我們追求著”外在”的幸福,我們成為了欲望和渴望的奴隸,幸福並不是輕易就能追求到的,或是買一件廉價衣服那樣容易得到,幸福是幻境,是幻想,是種種無盡的變化,在佛教中,輪迴,即無盡的苦難循環,在對快樂的渴望和痛苦的厭惡中永久存在,佛洛伊德將其比作”快樂定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創造快樂,滿足我們的欲望,或是遠離我們厭惡的一切,即使像草履蟲這樣的單細胞生物也在做著這樣的事,這種現象被稱作刺激反應,與草履蟲不同的事,人類有更多的選擇,我的思維無拘無束,但這恰恰是癥結所在,正是對我們欲望中所需之物的思考使我們失去控制。

詳:內在與外在的聯繫part 4: 超越思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TSHIByWwRs


依舊是秋潮向晚天,依舊是蘆花長堤遠。多少雲山夢斷,幾番少年情淚。盡付與海上,無際風煙。
早化作遠方,漁火萬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e6gHbaDGI

★2016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前瞻記憶:文化、知識與實踐2016年12月1、2日

生命教育 千里一賢猶如比肩 萬代有知不殊朝暮。 理是形上的.人間的倫理價值或規範.是來自天命或天理..天命或天理是宇宙本來具有的道德律.人類憑藉自覺意識把它發現或體驗出來.這就是良心或良知.超越地說.良知生於天裡.內在地說.良知就是天理。 有時我們無法事先清楚劃分徒勞無功的概念遊戲和收獲豐碩的思想探索 這兩類困難之區別切割在我們做過的兩種混含的區別之上。 我們原先對這兩種混含的例釋 是有關幾時我們算是有了P而不是非P的混含 。因質而物生 雖然質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因質而物動 雖然質本身並不因那可以歸因於它們的動作而動作。

學的意義與哲學 曾有位哲學系教授 在一次演講中 說我們中國文化所表現的 一方面是一部十三經 另一方面是「充滿社會的違背經義的行為」
假如說現代「學」的意義是指求取分門別類的知識,那末在傳統中國,這意義的「學」是不存在的。(韋政通,中國的智慧)中國的經、史、子、集,其中盡管也包括許多門類的知識,但古人學習它們,不是抱著着「為知識而知識」的態度,主要目的,是為了求取出仕的憑藉,盡教化的責任,尤其重要的是為了修身。因此,古代「學」的意義主要在求覺悟,許慎說文即訓斆為「覺悟」●,班固的白虎通義也有同樣的解釋:「學之為言覺也,悟所不知也。」(白虎通德論 -> 卷四 -> 辟雍》覺悟是一種身心方面的活動,它透過文字的媒介,敲開心靈的渾沌,激發道德的潛能,將文字中所含的意旨,化為行動,提升人格,這就是傳統中國所特重的修身之學,也就是荀子所說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①的君子之學。一個知識份子,必須在修身方面有了相當的成效,然後對社會才足以進教化責任,一旦出仕,才能扮演一個理想的儒吏角色。

除了覺悟以外,對學的另一解釋,是伏生所說的:「學、效也。」②效指摹仿或效法,這一種的學習活動,必須有外在的對象,如以人為對象,則為「效法古人」的行;如以外物為對象,則正是墨經所說的「知也者,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見」③的求知活動。後者在古代,一直沒有受到重視。荀子是一個重視經驗之知的哲學家,但他的理想仍然是:「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④。孔子在更早的時候就說過:「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知之,知之次也。」⑤,他不但把經驗之知,視為次要的,且將效法的活動,賦於道德的意涵。等到宋儒朱熹,終於把「覺悟」和「效」這兩種解釋,結而為一,「效」成為後覺者效法先覺⑥,二者再難加以分辨。
因此,中國強調學的意義在覺悟。

白虎通德論、卷四、辟雍。
①荀子、勸學篇。
②伏生、尚書大傳。
③墨子、經說上。
④同前註①
⑤論語
⑥見論語「學而時習之」,朱熹註。

在老子眼中,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在於一個「欲」字。cLbBmkaEcr0 生活、自由以及對於快樂的追求,就像購物一樣,生活的同時我們追求著”外在”的幸福,我們成為了欲望和渴望的奴隸,幸福並不是輕易就能追求到的,或是買一件廉價衣服那樣容易得到,幸福是幻境,是幻想,是種種無盡的變化,在佛教中,輪迴,即無盡的苦難循環,在對快樂的渴望和痛苦的厭惡中永久存在,佛洛伊德將其比作”快樂定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創造快樂,滿足我們的欲望,或是遠離我們厭惡的一切,即使像草履蟲這樣的單細胞生物也在做著這樣的事,這種現象被稱作刺激反應,與草履蟲不同的事,人類有更多的選擇,我的思維無拘無束,但這恰恰是癥結所在,正是對我們欲望中所需之物的思考使我們失去控制。
詳:內在與外在的聯繫part 4: 超越思維
2TSHIByWwRs
IxnVjlwyDNo

學生通常都知道教科書中的名人、英雄或天才跟一般人不同,而他們和名人之間的經驗、能力、時空等等的心理距離是遙遠的,他們可能覺得這些書中人物是高不可攀,與自己似乎無關。更何況,這些被列入教科書中的名人,經常也成為準備考試的材料,因而削弱了學習和創造力的內在動機(Amabile,2012;Deci & Ryan,2013)。其實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讓他們體會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長時間努力,甚至經歷許多失敗、挫折和奮鬥。
UEKGeoeE3Qk

在融合教育中如何提供存在《真理》一個特徵?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722171405AAuqWPJ

哲學與心理學或生理學有怎樣的相關嗎?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130001607AAhC1rv

「及時行樂」是怎樣的價值觀!?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816035326AANF5qa

如何讀聽懂哲學的天籟《莊子》?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305215009AAzFbd8

是否有神燈幫你實作品夢想? 我很想知道雨神在哪裏? 明明是心上的人怎樣不是? 如何恢弘個人志氣進入宇宙核心!? 恢弘個人志氣有助於求真的努力!? 識得江流千古意.人間處處有真情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03201700AAZx5Uk
2016-12-13 2:40 pm
何以謬誤沒有變成真理 但真理也因此不為所見?
中西哲學在文字與界說中如何對話?
最早的「颱風警報」是在那個時候?
又如何從超越世界解析全罩式思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RPc2041Sc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3042817AAr3b0Y

中國雖一向重視行的真理,但當清末知識份子接受西方思想之際,很快就領悟到西方人所說的真理之意義與價值,嚴復就是一個例子,他在1903年就說過:「須知言論自繇只是平實地說真話求真理:一不為古人所欺,二不為權勢所屈而已。使真理事實,雖出之讎敵,不可廢也;使理謬事誣,雖以君父,不可從也。此之謂自由。」又說:「仁勇智術,忠孝節廉,亦皆根此而生,然後為有物也。」前一段話,代表中國人追求真理的新里程碑;後一段話,給於現代人一個新的啟示。

給予每個人他所應得的 對待同狀況者平等.不同狀況者不等.與其不等度成比例
所謂正義就是對他人有利的行為 社會正義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法律正義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期望~要求~規定~限制~命令~不願~違背~隱瞞~他顧~突破
喪失情願而隱瞞他顧!?

把一片貝殼擲過了巴托馬河,砍倒了真理之神居住的櫻桃樹。 仁義行.非行仁義

龍叔謂文摯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曰:「唯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處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觀吾之鄉,如戎蠻之國。凡此衆疾,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固不可事國君,交親友,御妻子,制僕隸。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以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已也。」《列子 ˙仲尼˙ 龍叔有怪病˙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總是笑容帶憂愁? 伊到底什麼主張 引阮為伊暝日想………
文摯說:「你的心四四方方、寬寬大大 裡面空空的 很類似聖人的心!六個孔都通了 就剩一個孔還沒通而已….. 這個時代 人家看聖人的智慧是一種病 也許這就是你的病 如果你中了這個聖人病的話 我的醫術就沒有用!」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個性,個性影響命運。
思想引導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
RIhDmW2zYIc
第一年先端正其志向,同時學習句讀。
第三年教其治學的態度,以及與同門相處之道。
第六年鼓勵其廣事涉獵,以奠定深厚的基礎,並需多多親近其師。
第七年練習與同道討論問題。並擇取益友。
第九年,學習已達完成階段,這時候在知識方面已能觸類旁通,從事推理的思考,在個人方面已能自強獨立,即使沒有老師的鞭策,精神也不致退返。完成前四個階段謂之小成,到第五階段,則達大成之境,一個人經過此漫長的教育歷程,才算具備化民易俗的條件。


時又欲為而不為!龍叔有怪病!?

「…..有一個姓楊的告訴逢氏說:「魯國的君子醫術很好,說不定可以治好你兒子,何不往試試? ……..魯國的君子迷惑更深,那能治好別人的迷惑呢?你還是帶著糧食,快快回去,別白白浪費了。」」20160805034137AAyvYKF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雖不復問君將何往,但太蒼遙遙,白雲無盡,詩人似乎在省察宇宙,俯仰人間,深思熟慮之餘,從具象中見抽象,憬然澈悟,超越自我,突破「我執」,不以福禍動其心,泰然安順,隨情萬化,融實虛於一體,而忘其形骸,悠然無我矣! 無我,則眼界無染,心空不迷。這是何等襟懷!何等氣象!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始可物我無間.和大自然泯合為一。雖然宇宙萬物.以不同形相禪.依舊可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純然虛靜無我.則這無我之『我』必產生大智慧。以虛制實.以靜制動.以無我之我作無用之用.這是莊子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莊子的人生境界。
莊子的理論.大抵都是從實現中見虛象.往往令人有窅然空然之感.但這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虛像.莊子多用寓言比喻.或用具象表達。在莊子內心的體驗裡.這『無我』之『我』就彷彿他在『養生生』裡所說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以柴薪作火.柴薪已盡.而火却在燃燒.且傳之無窮。形體雖物化.宇宙的大生命卻永遠無窮。實際上這並非憑空冥想談玄.而是內心自證工夫.對本體的一種頓悟而已。
禪宗二祖慧可請教達摩祖師安『心』之道。達摩只說: 『將心來.吾為汝安』
慧可說:『覓心不可得』
達摩說:『已為汝安』
禪宗的『無我』在恢復自心和真我。達摩暗示他的弟子慧可.真心常安.要時時體悟真心。真心亦即真我.所以禪宗的無我.並非一無所有的空幻虛無.而是明心見性.識自性之真如的實踐工夫。識得真性.即是境界。
陶潛的:『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雖是無我之境.澹澹寒波.悠悠白鳥.卻是詩人投射在大自然中的生命的影象.自有真性在焉.亦俱有我之色彩。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雖是有我之境.春寒羈旅.暮色蒼茫.杜鵑聲聲中.景語俱是情語.寄情物中.也就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了.似乎是無我之境。
無論『有我之境』或『無我之境』.文學藝術必有境界.而文學藝術之境界.又出之於人生境界。惟虛靜無我.始可心參萬物.神通宇宙天地之妙道。荀子日:
『人何以知道?』
日:『心』
『心何以知道?』
曰:『虛一而靜』
體悟真心常安.而達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總是笑容帶憂愁? 伊到底什麼主張 引阮為伊暝日想
人類學家蒙德鳩宣稱:『所有的人類群體,對人類鉅富的共同知識都有所貢獻』
老師是知識份子,而傳統上所謂的知識份子,指的是那些讀過書的人 尤其所謂『讀聖賢書』的人。在人們的心中。讀書人理應具有讀書人的責任與品德。他們的努力不只為了想要獨善其身,而且還為了想要兼善天下。因此就算有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 皆因「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但一個有良心的老師的仍會感到相當自責。人家將孩子交給他,是信任他。人家的孩子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路癡!? Yn9gHLkAwY4

『楊朱之說,一度極盛,其衰則應在孟子之後,天下篇時代之前。此一階段正是老莊之說興起之際。孟子生卒僅早莊子數年,而孟子時目中故無莊子,僅言楊墨,足見其時老莊思想,尚未被視為一獨立學派。何以如此?蓋因老莊思想接近楊朱,固為當時楊朱所掩,合為一派。而日後楊朱思想之衰,亦正是由於老莊思想之興。老莊思想遠較楊朱思想成熟,道德南華之說大行,楊朱之言遂衰息』【勞思光】 《老子哲學 頁61 》

由上言之,老子之哲學問題,不僅在為時代的動亂尋求一根本的解決之道,同時亦承擔了隱者之行誼與楊朱之思想,更上一層的建立其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據。 《華梵大學/哲學問題/生命的大智慧》


四處為家的人是否無處為家 這是秋天的感覺嗎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109000015KK02884

往事難追:大自然不會欺騙我們 欺騙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鈞: 一點一滴逐漸消逝於陣陣秋風中 曾佇立於不知何處的黑暗中等待 若能再遇那失去的回憶
雲中月: 一張簽字代表什麼 ? 一句約定有什意義 ?
amy: 在教堂中寂寞無助 我獨自為你在祈禱 心愛的是天主教徒 為何祈禱不能實現
冷霜子: 要我獨自活下去 我真的辦不到
紅睡蓮: 一種口頭說出來 一種心裏暗想著
霜降: 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 它就會喪失自己 到處在等於無處在 四處為家的人無處為家
風中的承諾: 歲月悠悠 時光似水流 幾番糾纏都是一樣 秋風蕭蕭 夢飄渺 有望變無望

秋風掃落葉:
秋風吹來心寒冷 人們給同類施加痛苦並無其他原因 僅僅是出於惡意 在所有的動物中 唯有人這麼做

由於忠的對象是多重性的 有時候忠誠與忠誠之間會發生衝突 如忠於君就不能忠於民 忠於民就不能忠於君。選擇前者 可能遺臭萬年;選擇後者 有時需以死明節。另一種衝突 是對父的忠誠(孝)與對君的忠誠難以兩全的困境 歷代陷於此困境的人物亦不在少數 從觀念上 忠孝混同的趨勢 以及歷史和小說所做的明白暗示來看 大抵是鼓勵做移孝作忠的選擇。

身為人即使避開人間的痛苦,也往往不能減少生命的幽怨。因為人生在世,有情有有情的痛苦,有生有有生的幽怨。這是人最強烈的感情.,也正是人與一般禽獸不同的地方。但是這樣的情與幽怨或痛苦,終究不是真體或真正自我,因為說穿了,它只是世俗的情欲,因此所謂的無情,在此並非是忘恩負義的無情,而是一種掙脫甚至超越世俗眾生的情。人一但達到這樣的境界,自然就能明心見性與萬物達成一片。如此才是真正的自我,真正的本體。在此無情兩字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外界的一切物體,沒有人類那種強烈的感情。一是指絕對的本體或自我。所以無情說法是指外界的一切水鳥樹林,都是在演唱佛法,而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能聽得懂它們說的法,這就是無情得聞。

在中國,人生就是廣義的藝術,生命史就是自己藝術的作品,最偉大的藝術品就是自己創造的人格。
人生哲學系統的建立 不只是一個思想的架構 也是一個人類文明及歷史所形成的艱苦努力 如果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不能負起這一份責任 我們又能讓誰來負呢?我們能怪上一代嗎?我們要把責任推給下一代嗎?如果我們不能勇敢負起這一個十字架以溝通人我與天人之間的至理至性 又如何能算得上是頂天立地的人呢?希望我們大家都能為這個理想而共同努力。

據孔子自述 他設教時的科目分為德行 言語 政事 文學 其中政事一科 自包括治理國家事務人才的訓練 自秦漢專治天下形成以後 處理政事者 不過是官僚機構中的一員 官吏職業化 歷代大儒因其淪為利祿之途 遂鄙棄而勿論 儒者以道守身 以教化為己任 雖不反對出仕 但出仕的目的不在祿位 而在感化君主 期其能以人術行仁政 如果在政治上不能實行抱負 就退而教授生徒 立德 立言 傳佈聖教 在社會上的地位 並不亞官吏 在歷史上所得的崇敬 更是任何官吏望塵莫及 儒家的教育就在培養這種進退不失其據的師道腳色

人類的理性內函在演化 人類的感情形式也在演化 在歷史的擺渡之間 有人幸運的乘風破浪 有人苦命的逆流滅亡
乘風的常常是投機份子 逆流的往往是有情之士和有志之士

為今天計畫(PLAN FOR TODAY)

去我執/靈明(YOURS FOR THE TAKING)
有一則令人發噓的故事 說是有兩個人 在一個小島上 喝得酩酊大醉 到了半夜 他們踉踉蹌蹌地上了條小船 拿起槳就划。照說 他們在一小時之內就應該到達陸地 但到了破曉時分 他們還是在原來停泊的地方
(不许他回家?)
oTtu_wtdOEM

明明是心上的人怎樣不是!? 甘是仙公變把戲?
PebEu6x5PCw

啊!原來他們忘了解開繫船的纜繩!
好了 解開了
祝好運和一帆風順

但是現在 我們有更重要的是要做 因為我們又面臨到第二個目標:
滄海悠悠千載有餘情是人生幻想嗎?
無言無語看海面想著 雙眼望著黑暗的海洋幾千里
XILMqOOYX9U

在你上班途中坐在捷運上或汽車上 假如你正聽著這首歌 請你停下一會兒 看看四周 在那些同車乘客上 你會發現甚麼?他們是否喜悅與快樂?平靜與滿足呢?很少!可悲!非常少!你可能看到大多數的臉上流露著懊喪與絕望 有些人的眼睛失去了生活的熱誠 或者訴說著幻夢初醒的淒涼故事。如果坐在你對面的那位乘客 他的思想正刻劃在他的額上 你會看到他正這樣想著:我在年復一年的走向老大 但我所做的事 都沒有一件值得驕傲。現在 是一片黑暗 未來呢?我更無所掌握 要是我能知道我將何去何從 我當會較為安逸 我只是在漂流 漂流著!

●「為何臺灣人 總是對自己失去自信?」 有不少人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吧? 因為「美國人」(American )這一個字最後的四個字母是 I can 「我能」當然就有自信 不是嗎???

☆發問者: 芽 ( 初學者 5 級) 發問時間: 2015-03-01 11:09:01
「一些哲學家和物理學家已經開始懷疑.或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並不是真正的世界.而只是一個電腦模擬系統.我們的生活也不過只是程序的一部分。」
看了以上後有種無法形容的心境 而無法形容的沮喪不自覺的想到將心來

★將心來
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心《悲慘世界》
存在即合理—黑格爾
存在就是合乎理性的 而不是合乎人情事理


★破執 --- 取消現象界的對待概念與價值成見
老子輕物重生,不以物累形;老子哲學中「心」的意義,不在於活動的支配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二章〉)

★現代詩人席慕蓉也曾有一首詩:〈一棵開花的樹〉,日「如何讓你遇見我 /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 /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 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在沒有殊別的造物者眼中,「美麗」的概念以甚麼為標準?世人之謂美貌女子(大眼/小眼?高鼻/塌鼻?厚唇/薄唇?膚白/膚黑?)抑或開滿了花的美麗花樹?無私無別的造物主豈會認同人所自以為是的世俗價值?因此當世人沉溺在「求全」的追求時,其人生果真全乎?現象界處處求全的人,精神境界必然痛苦不堪;欲望滿盈、汲汲營營的人生,得了物質、失了心靈,其精神層面反而不全。是故現象之「曲」反是精神之「全」,現象之「少」反是精神之「得」;唯有放下對現象界價值的執著,其精神縶縛才能被放開,也才能復歸本真自然。再說凡現象界一切殊別概念與價值存在,都不是絕對的,都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的相對比較;既沒有絕對價值,那當然也沒什麼值得人生執著追求的了。


有不少人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吧? 因為「美國人」(American )這一個字最後的四個字母是 I can 「我能」當然就有自信 不是嗎???
★接枝於莊子生命哲學的禪,為人類生命開發了一片新天地,世界上很少有一派哲學,一種宗教,能像禪家一樣,使人立刻感受到一股強大生命活力的。大禪師們的人格,個個都像孟子那樣,顯現着陽剛之美,他們的生活,都充滿生龍活虎般的精神。如果你要問禪家,生命的目的何在?他只要用手指一指自己,因為他整個的生命和生活,都是智慧的結晶。對禪家來說,生命的目的,就是自己生命的不斷創新。上帝是基督教的創造之源,禪家卻在自我的生命裏開發了創造之源---自性不生不滅,一切俱足。

去後不須回頭問 心中事務盡消磨 --- 說『再見』就走

沒有人能夠計算人們在時間上 精力上 以致各種機會上 所做的無窮浪費。而這些浪費大都是於個人在態度上的娘娘腔 缺法果斷 甚至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 也猶豫不決。
我們之中大多數人的浪費時間 往往由於說了再見 卻又不肯就走。我們在自己需要做的 和別人需要我們做之間 因為不能決定而浪費多少時日 我們在能夠自由自在地把握更重要的機會時 卻因忙碌於雞零狗碎的瑣事 而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許多創造事業的先驅者 他們之所以保持領先地位 僅是因為他們能夠約束自己 去做那些必須做的事情。今天是我們開始養成果斷的習慣的日子。

說『再見』就走 (讓回憶隨風飄)
UEKGeoeE3Qk


★歹夢誰人放?年年歲歲相同.不離相思巷 !?
★如何克服沮喪.抑鬱.心境不佳???
堅決果斷: 蓋志者 氣之帥 人若立有堅志 如紀軍百萬 何事不成
《說再見 去我執》
如果你檢查一下在你生活上困擾著你的事情 你將會發現 大部分的事情實際上幾乎都是些瑣事。但是這些小瑣事 確可命名為可怕的瑣事。因為在它們的醞釀期中 若不及早予以祛除《說再見》 將會變成真正的麻煩。
如果你正在建築你的理想的城堡時,你將做些甚麼?你應利用每一個機會,把任何機會都看成你走向成功所必需的經驗,它們不是消遣,也不是娛樂。要腳踏實地!使它們成為理想城堡的定材。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砌牆的敷磚工人 你必不會僅僅一塊磚又一塊磚的信手堆疊吧?交給你一塊比你現在所用更大的磚 你必不會說這是一塊又大又好的磚 你會拒絕採用它 因為那不適合於你的需要。知道你所需要的是些什麼之後 你就會採用那種適合你需要的 其他的都不必要。

如果你是一個沒有生活原則的人,任何生活方式,你都會無所選擇地照單全收。那你就會像一個在拍賣東西的人,只管一股勁兒地買下來,貪圖便宜,縱使現在用都不用,總以為以後會有用處。但這又些什麼意義呢?所以你現在就得開始,為你每一天的生活活動,做出一個詳細的清單。它們就是你建築理想城堡的建材和磚石,凡是不適合你生活計劃的材料,一概棄絕,而保留那些適合你計畫的活動。
這樣做,我們的目標就應該是建立一座有價值的理想之城,因而我們必須立大志,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達到成功的頂端。《去我執》

★☆★如果我給你二萬元 問你如何使用 你將會很快地給我一張表 列出你要買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問 若是我給你二十個月的生活費 你如何運用時 你的回答將不會那樣迅速而有確信了。非常可能的 你會猶豫不決 半天也說不出甚麼來 最後你將會要求給你時間去考慮 而作為你延緩回答這個問題的藉口。
很奇怪 不是嗎?我們知道金錢與物質在我們生活上的需要 但對那些能夠幫助創造未來 或者影響我們前途發展的許多重要因素 卻會完全予以漠視。現在 你不能不有所警覺 不能不急起直追了。《說再見 去我執》

★★★堅決果斷 … 怎能再回頭 !?
Pw0Nsa19C74
多餘的就該說再見
d8RgRhIGYJ8

莊子認為人間萬物之情,以及人倫日用之道,應該求其無譽無訾,物物而不物於物,這樣才可以棄世,才可以無累。也就是說不為感情的圈子所囿困。他說: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由上面這一段看來,莊子的真意,無非是想在這短暫的人生旅途上,對於一切人和事,盡量採取主動,突破這一座籠罩人間無邊無際的感情大羅網,企圖擺脫感情的束縛而已。
本來,一個人的感情,只要擴大到「經虛涉曠」的時候,就能「超乎形象之外」了。能超乎形象之外,必然「神遊象外」。一旦你的感情可以神遊象外,那豈不是一下跳出感情的羅網,永遠在感情圈外逍遙自在了麼?
其實不然,莊子所說的情是庸俗之情,是眇乎小哉的私情。他主張無情,乃是勸人放棄屬於欲望的好惡之情,因為這種情是可以內傷其身心的物欲,並非人間至情。

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說一個人要擴大自己的感情圈子,惟有先能夠得其「環中」,才夠資格超以「象外」。能夠超以象外,就可以「以應無窮」了。所以任何人不能夠否定自己的感情,更不能否定自己的存在。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驚訝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人間世的一切既是偶然 那又何必喜?更不必悲了!尤其是「各人都有各人的方向」不如還是忘懷了吧!可是在「那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有情人未曾忘記 而且永遠存留在有情人的心理恒久不滅。
這和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祇是當時亦惘然」同樣都是人間至情裡流露出來的的詩句,有激動人心的力量。

何以未到耳順卻能隨心所欲不逾矩!?
20160819162942AANLIZY
2016-12-13 1:37 pm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們所謂外在事態的「外在」。是對於甚麼而言?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是否也算是外在事態?
外在事態不受我們的認知活動(知曉、相信、駁棄等)所左右,但它會不會受我們的認知能力所限制?
請區別事實與可能事態。後者雖不實存於我們這個世界,它是否可以存在於某一可能世界之中,什麼叫做「可能世界」?合於什麼樣的條件的事態,才可望存在於某一可能世界?有沒有什麼事態是存在於每一個可能世界裡?
事實的存在(比如)蘋果的存在有何不同?當我們說:「事實好像蘋果似的,只有存在或不存在,有或者沒有」。這一到說是種比喻,或是一種例釋?為什麼我們不能說一隻蘋果是真是假,只能說它到底是有是無?(為什麼我們不能將蠟做的蘋果,叫做假蘋果?如果我們一定要這樣稱呼,則這時,‘假’字是什麼意義?,它仍與‘真’字相對嗎?
事物的本質是什麽?
為你癡情為你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MARxHxWzg
變色龍

博杯算命與三國拳問韓信有何異同?
人在實際行為中 行為的合理與否 究竟受那些因素影響 那些因素是主要的決定力量 現代行為科學的知識 尤其是精神分析、精神醫學方面的知識 也許可以比過去提出較多的解釋 但確實的答案依然難求!人類儘管有大量自毀性的事實 但人畢竟是富有創造的特性 就因為人的創造特性 因此影響行為的因素 便不可能固定 這將使此問題永遠困擾著我們。

何謂人生?
人生是否僅止於在世的一段日子,死後就不再有生,也不再有意義?
某哲學家說:「人突然地被投擲在時代的洪流中,既不知時間的源頭,也不知時間的終結。」那麼,人生豈不是成了荒謬的結果了嗎?
人為什麼要為他人而活?若能為自己而活,豈不是最好的人生?最好的自我表現嗎?
柏拉圖說:「人的靈魂降到肉體來受罪。」如此一來,人生豈不是成了一個痛苦的人生嗎?
人生為什麼要受苦、要奮鬥呢?如果人生沒有苦、沒有奮鬥,豈不是太完美?
人生為什麼一定要有目的呢?如果沒有目的多好,人是否就不會成為目的的奴隸了?
人生要自己創造,但人一生受他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根本很少能有自己的主見,這是否意謂著沒有人生?
許多人在歌頌、讚美人生,另有許多人在咒罵人生,人生究竟是好還是壞?值不值得為人生奮鬥努力呢?我對人生究竟要持何種態度?作何種的選擇呢?
黎建球 輔仁大學校長、哲學系專任教授

我們都知道生命是被創造的.就如同人可以造桌子一樣.從某一個意義來說.人的生命是被預定了.但這並不表示人的生命就如此完了.沒有可以努力的餘地了。相反的.一個人正因為有自由.他可以選擇要進入這種預定.或不要進入這一種預定.因此.從另一個意義來說.人仍然不被預定的.因為人的內在生命有一種能力可以去認識及選擇他所要的。和諧的意義也就在此.人的生命已被創造.這是無可諱言的.但人的方向及目的卻要人自己去創造.經由和諧.人將生命被創造的意義及生命的方向與目的配合.就可以產生偉大的生命精神.而生命精神的意義也就在此。

有學者指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到孟子「舍生而取義」就已開始顛倒了利害的價值判斷。而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為反理性揭開序幕….

顛倒了利害的價值判斷….更為反理性揭開序幕!?
不管我們要把意義等同於什麼樣的類目,我們會發覺許多對這一個類目可以說的事情對意義而言卻說不上;而且反之亦然。


事實上.漢代的佛教並不限於齋戒祭祀.和鬼神報應.因為當它最初在民間起信時.常常需要一些神通.去收服人心。由其在神仙方術瀰漫的東漢.印度佛教想要站住腳跟.便必須拿出一套高明的法術來和方士競爭。但禪法和方術都不是佛道兩家的主流.他們的結合.只是這一融合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一種不成熟的嘗試而已。(當一個外來的宗教.要突破另一國文化.去傳佈他們的教義時.最先往往不是以高深的理論去說服對方的知識份子.而是用最淺近.最神秘的信仰和法術.到素樸的民間去發酵。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便是走這條路線。)

這一嘗試.到了魏晉之際.便有了新的轉變。因為自魏正始以來.由於何晏.王弻等人的提倡.清談之風漸盛.。清談的起因固然很複雜.但在思想的脈絡來看.不外於反對漢代的訓詁.痛感儒學的衰弱.而逼出道家思想來安慰人心..再由於神仙方術的攀附.使得道家思想混濁下沉.而逼著大家向上去追求老莊的玄旨。由於當時的名士和名僧的趣味相投.使得魏晉的佛學完全是玄學和般若的合流.這時的般若已非印度的般若.而是玄學的般若.最能代表這一特色的.便是僧肇的四論。

首先 我們要看一個現代人 是接受了怎樣的文化遺產及社會制度 十九世紀是一個工業起步 科學逐漸發展的時代 在那一個時代裡 人們熟悉於生活環境的改善 很少顧及到可能的後果 在民主制度方面 也正是一個試驗的時代 人們忙著發掘周遭的一切 而很少有時間去理會人的內心 除了少數思想家之外。到了二十世紀 科學的絕對性產生了 人們只相信科學事實及證據 對於人心 已經鄙棄而不顧了 即使在思想界中 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相繼而起 他們渴望把一切的知識都帶入數學的領域 因為只有數學的必然性才是絕對的必然性 如此邏輯.知識論等逐漸以符號 以數字來表達那些非具體的概念 將人的概念套入公式之後 所演算的結果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在這一個時代裡 人的責任及義務 就是如何盡好這一份符號的責任 更有甚者 自從集體製造及生產線產生之後 人就成那一成不變的螺絲釘 其結果是人怎麼不會覺得無意義呢?一個有理性.會反省的人 却去做一個毫無創造性的工作 人性的價值及其意義就消失了 這能怪誰呢?還不是人把自己推像這無底的深淵嗎?

德國大詩人歌德在浮士德里唱道:「我有入世的膽量 下界的一切的痛苦 我要一概承當」這是何等灑脫的真情又是何等高明的理性!人人有此逸懷浩氣 必然會超乎塵垢之外 直達古人不到處 卓然獨立 遨遊天地之間 。故人人當超越自己濃郁之情上達理性之境。

孟子叫人以思 認為能思則卓然見有我。這是要先建立一個理性的自我 然後以這個理性的我去「成人」。所以他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 此天之所予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則小者弗能奪也。」

陸象山認為心是意志的主宰 心正則意誠 而誠意及是良知的本體。本心即誠 一個人到了通體虛明了無障蔽 心安於寂時 必達到「不必 不意 不固 不我」的理性境界。在這情理交錯 瞬息萬變的人世間 既不可妄起意 亦不藏意於心。必然會循乎本心而發 不失本體 堅持本心。在虛明寂然靈明不昧的理性中 自求自得 自之自明 自覺自誠 自作主宰 當然可盡心亦可養性。繼而存心養性以事天 成天道以隆人 依天道以立人。這就是立己立人 達己達人的一貫實踐方法。所以禪宗謂:「如何是道?」日:「本心是道」
慧能也曾經說過:「人人成佛 心即是佛 自身即是佛。人人求道 自身是道。」以心為自己的主宰則默默存念 念茲在茲 隨感隨應 即心即性 亦知亦行 為體為用了。

千古學術 只有一念之微上求之 成就的大小.要靠人心上的一點靈機..有超人的憬悟.才有絕頂的聰明.

我們一般人對自由的了解都只是限於法律上所謂的自由
以不妨礙他人自由為自由
但我們知道
這種解釋只是在敘述自由的範圍而已
對於自由的意義
並未有任何闡述
在哲學上
我們認為自由二字乃是不受約束的意思(absence of restraint)

我們說一個人是自由,乃是外在環境容許他為自己的利益做他所願意做的事。是因他依從道德律,能很自主做他應做的事。一切人都是自由的,這是生來被賦予的抉擇權利。而勇氣或堅毅是一種承受挫折或痛苦的靭力;克己是一種抵住短暫歡樂的誘惑的慣力,使不致干擾向善的路程。

政治自由的對頭,是鎮制性的權力,要得到這種自由,必須將權力的使用納入客觀的制度,給予權力者以合法的限制。

道德自由的對頭,是由放縱各種欲望而引起的罪行,罪行是個人喪失自主,自貶為情慾奴隸的結果。傳統哲學家多數都認為,人要發揮道德自由,對自己的言行能自作主宰,必須克制私慾,從孟子起,所有的心性功夫,幾乎都是環繞著這一點。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在道德上有成就的,才算是自由人。

內在自由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自由.因為一個人既使有了許多的外在自由.但內心卻受許多限制與約束.又有何意義呢.所以生命與自由的意義連起來時.就可以看到.人的慾望.常是我們內在自由受限制的結果.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難得之貨令人心發狂」這種欲望不得滿足.人還有甚麼自由可言呢!所以減少慾望.盡量尋求內在生命的自由.才是自由的目的。

道家莊子所渴望的自由,與儒家雖同屬精神的自由,其意義又不太相同。儒家的自由是希望有所成就的,不但在個人人格方面要求有所成,更重要的,還要盡倫理教化的責任,所以強調精神自由,並不妨礙她去遵守道德和社會的規範。莊子的自由是衝破一切羅網的自由,是超越人間世的自由,他渴求「精神四達並流」,「遊乎四海之外」,他真正追求的是心靈的絕對自由感,因此他嚥氣人間一切文明的偽飾和是非之爭,他嚮往「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的人生境界,因此人與人之間只有相忘,才能獲得心靈的絕對自由。這種自由獲得的過程,是一無止境的捨棄過程。社會的構成,文化的製作,為人間世所不可少,但在莊子看來,部過世心靈自由的桎梏罷了,因此在心理上必須予以捨棄。


人生哲學最核心的議題是所謂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亦即有關生命意義的安頓、人生理想的建立等問題。一個人對人生及對宗教的信念是與他的生活態度或道德實踐密不可分的。缺乏明確深刻的人生觀,很難建立明確深刻的價值觀。

中國有一部《易經》,西方有一部《聖經》,都是聞名天下的寶典。聖經與易經之間的巧合,他們所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上帝創造世界的這個故事,上帝在第一天所做的事情是「seperate the light from the dark」(把光明從黑暗中區隔出來),所以這個世界有了光明。易經的源頭所提到的也是類似的概念,一開始是「太極」,也就是渾屯一片,而後從太極生出了陰陽「兩儀」,「陰」、「陽」出現,不也就是「seperate the light from the dark」嗎?兩儀之後又有四象,再來就是八卦,從這個二次方的速度演變下去,剛好到了第六次完成了六十四卦的演變,剛好也符合聖經上所說上帝在第六天完成的所有的東西,真巧!有時候真讓我懷疑,其實中、西方所描述的其實是同一個事件,只是描述的語言、方式不同而已。

三經論──從易經、佛經、聖經看啟示
http://www.oc.org/big5_txt/oc0065/thebibleyijingbuddistcanon-xiexuanjun.htm

關於達摩祖師在印度的事蹟非常隱晦 他之被尊為二十八祖 乃是唐代的事。因為神會和尚為了爭道統 而把六世紀尚存在的普提達磨 誤作五世紀的達摩多羅。達摩多羅世慧遠所譯禪經的作者 也是印度禪燈的承持者 所以這個無意的誤會 便有意的把達摩捲入了印度禪法的系統。

論語上有一句重要的話,子日「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句話有人用來「說明」孔子研究易經,甚至發明易經(有形上學創作)的證據。但大經學家錢穆先生,則將此句斷為「五十以學,易(作亦)可以無大過矣。」。他這樣一解,就造成這句話第二種截然不同的注釋了。--- 今論:到底誰對呢?
(老子哲學評論˙ 頁395 文津出版社)

「孔子研究易經,甚至發明易經(有形上學創作)的證據。」周易以四大聖人精心創造。成此既奇且法的一部大經典。經分上下兩篇。連十傳共為十二篇。統名為周易。何以稱易呢。易有交易變易兩義。以對待說,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便是交易。以流行說,如陽極變陰。陰極變陽。便為變易。全書盡此兩義。故名為易。又以書內所有文辭都是周代三聖人所繫。且須與夏蓮山易。商歸藏易顯示區別。故名為周易。

根據報告(Botwinick.1967)提出,年老並不一定造成記憶的減退; 不過我們常常聽到一般人說記憶力不如從前,有些研究結果認為年老與短暫記憶的減低有關。 記憶力的減退以及學習能力的減少與我們的創造力和智能有直接的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都能設法克服這方面的困難, 因此也很少感到障礙的存在。就創造力而言,李門(Lehman.1953) 的研究指出,在各種行業中,三十幾歲的人創造素質最佳,而隨後遞減,而到五十歲左右,他們已完成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主要貢獻;不過,像哲學一類的學科,創造性的貢獻通常在六十到六十四歲左右達到高峰。由此看來,認知能力的遞減與否似乎也與工作的性質有關。 (心理學 劉安彥 頁94)

半部論語治天下

儒者的良心捧著中國人的聖書說:「楊氏為我 是無君也;墨氏兼愛 是無父也。無父無君 是禽獸也。」(漢代學術的開端……「通經致用」性格。)

子貢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問,孔丘回答說:少正卯有“心達(或作“逆”)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這“五惡”中的一種,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誅”,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之桀雄”,有著惑眾造反的能力,他和歷史上被殺的華士等人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少正卯被殺後,其學說沒有流傳下來。

莊子的支離人間世:
易經….王國維…史鐵生...殘缺與生命終極關懷(《文藻外語大學第九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在莊子的眼中 人生是宇宙大化裡的一環…..正是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了。
可是如何才能面對形體的「行盡如馳」………我又何惡焉?」(《莊子˙至樂》)
永恆的生命 絕對的道體。而這個具有永恆生命的絕對道體 也就是一種化境。 (禪學與莊子思想的比較 頁204)

人文.思想.語言新思惟:
列子(風)與蘇東坡(舟)(《文藻外語大學第九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為善無近名 為惡無近刑(解讀莊子 傅佩榮 立緒出版社)
莊子察覺了人的根本問題……….便須先去掉依賴之心…….達到逍遙境界 首先還必須破執 ---- 因為太多似是而非的世俗觀念 已經造成對生命的扭曲與誤導(新世紀繼往開來的思想經典 傅佩榮 立緒出版)
比較令人擔心的……….尤其在一個缺乏『敬老尊賢』的傳統社會裡(個體的生長與發展 劉安彥 頁93)

儒者的良心捧著中國人的聖書說:「楊氏為我 是無君也;墨氏兼愛 是無父也。無父無君 是禽獸也。」(漢代學術的開端……「通經致用」性格。)

生命之美 ──方東美、吳經熊、羅光之生命藝術初探. 李匡郎. 輔仁大學哲學副教授 .... 成中英教授總括方先生的思想 認為「其哲學以《易經》為基礎

生命安頓與美學批判:《易經》與《莊子》的人生對話
omIbnx0cPdI

天才人物普照世界 不屬任何時代 他能洞見缺陷而超越
有人愈活愈跟動物有別 有人愈過愈和禽獸沒兩樣。
(何秀煌著《人生小語(一)──瞬息與永恆》)

面對這“破碎”的世界,不期待自己的偉大,只求其生命中有平凡,有永恆的安頓。

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中國哲學有其自成理路的發展模式與重心不同的內容強調。
(中國哲學史、張麗珠 (在說與不說之間 --- 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92、 頁69~77、92~95、104~105))

美學:
美的體驗價值…………………在這種定義之下 美才有其價值。

經學:
經學從漢代以來即有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區分 經學的分野 不論如何 終究是儒家的立場…….
是儒家的純正哲學。

易經宗派:
漢易以象數為主 宋易以義理為主
十宗:占卜、災祥、讖緯、老莊、儒理、史事。
(醫療、丹道、堪輿、星相)

相關
封閉的理性和開放的理性
http://www.hkshp.org/zhesi/zs3/col1.htm

堅硬如水作者:閻連科2009.10.01 瘋狂又耽溺的黑色情慾中國文學中 最華麗也最詭譎的一場革命!
《堅硬如水》是那種願意頭破血流、且生命不止 意志不息的 ...

人性在於我們給了一個觀念 但在聽受者的心理 所理解的內容不一。
教導學生不光只在於告訴學生何為 ... 史鐵生...殘缺與生命終極關懷
《文藻外語大學第九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

古典與現代學術對話
壁詩 PPT 按讚?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何其芳提出以有規律的押韻或「頓」 ……..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從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觀點出發 蔣勳公開分享屬於他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
從莊子「逍遙遊」看港泰七日遊 順便到木柵給猴子看
高鐵 06:36 → 08:12 / 18:18→19:54 fd3a189vcVc
2016-12-13 12:53 pm
儒家中的大隱隱於朝的道家哲學思想為何? 如何在鋒面報到全台轉有雨中外化內不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中西哲學在文字與界說中如何對話?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3011754AAFZBnw

何以謬誤沒有變成真理 但真理也因此不為所見?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3042817AAr3b0Y


每一個人的理想.雖可以訂得很好.但總是似乎不太能夠有一種無限的、永恆的感覺.尤其是在個人現實的理想方面.更加有限.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如果天天在一件事上打轉.而毫無變化.結果似乎會很膩、很煩的感覺.這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對事情的變化.都很難有一種主動的掌喔.而常是聽任事情來決定個人.如此.事情的本身.就使得人不能有變化的感覺.結果.當然會使人覺得很虛空。像現代工業.講求生產線.大量生產的集體功效.結果.每一個人在工廠中.只要擔任一些簡單而不斷重複的工作.久而久之.人似乎就成了機器的一部分.以人的理智完全淹沒在機器中.這豈不是一個很大的笑話? 所以.工業雖可以帶給我們物質生活的享受及繁榮.但物質本身.卻仍要操在人手中才能.不然人要理智又有何用呢?為全體人類的理想.仍是要考慮如何能夠在單調、重複的工作中.仍能給予一個理想。

理想不是唱高調.我們看看很多為人父母者.他們雖然不能在外面.如同許多職業婦女一樣的在外工作.但他們在家帶小孩、弄飯、清理房子.似乎仍然安心於工作.這就是說.如果他們沒有一種理想.他們如何肯堅持.肯犧牲這麼多寶貴的歲月.在這些令人厭煩的環境中呢? 如果他們沒有想到為家整理出一個舒適、溫馨的家.為家看出一個希望的話.他們又如何能夠為家而犧牲呢?.只要是一種有愛的.向外發的行為.就可以產生理想。因為.愛本身就是不謀己益的.

因此.我們在研究人生理想時.我們要明白.人生理想.乃是一個人對其一生及其所生活的時代和人類所有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乃是希望人類活得更好.人生更有意義.生命更能緊握其方向。

500 Mil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2BXcf3DcQc
眾人皆醒

在希臘式的悲劇人生中 人世間乃是一條充滿荊棘的崎嶇道路 而有一種命運悲劇的感覺 這就是人生最嚴肅無情的考驗。如果一個人 能夠堅苦卓絕的去努力開拓自我的生命 更能以藝術之美的情操 超越一切 也就可用自我意志創造未來 這得從個人自覺才能成功。

人之性感於物而動 產生欲望 這不可非議。如果感之無窮 而又逐之無節 天理必至於滅亡的地步 何況人欲是漫無止境的呢?人的精神和物質在人的生活裡是要平衡發展的 猶之如車之兩輪 鳥之兩翼 不可或缺。僅僅在物欲上獲得大量的滿足 精神上不見得舒暢。不能獲得 更是痛苦萬分。所以 在這人欲衝賽的世界裡 痛苦籠罩了人生 人生幾乎就是痛苦。

西哲叔本華認為 一個人不能滿足於個人主觀之所求 必定去追尋客觀的世界 追求不遂 就產生痛苦。所以他主張人生應該放棄追求 忍受痛苦 如此才可以消滅人欲 免除人生的痛苦。我國學者王國維深受叔本華的影響 也曾經有類似的論調 在紅樓夢評論裡面說:『生活本質何?欲而已矣!欲之為性無狀 而其源生於不足 不足之狀 痛苦是也』如果一個人的一生 只知道以他有限的生命之力 對無限的欲求作無止盡的追逐 迷途不返 這無異只承認自己僅僅只是一個物質的存在而已。如此發展下去 人類本來虛靈洞澈的心靈 也將失去璀璨的光輝 精神價值也將日益貶落 陷入極痛苦深淵 無法自拔。所以 莊子在養生主裏一開始就說:『以有涯追無涯 殆矣!』人欲不去 人生則飛蛾撲火 至焚身乃止人生的確是悲劇。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 借茫茫大士和緲緲真人之口 告戒補天棄石:『塵世間美中不足 好事多磨 八個字緊相連續 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 人非物換 究竟是到頭一夢 萬境歸空 劫終之日 復還本質』曹雪芹把人看成悲劇的演員 同時也把人世間看成一個悲劇的舞台。其實 根本原因乃是人生為人欲所制 在人欲的羈縛之下 不僅僅好事多「磨」樂極悲生 到頭來也真是萬境歸空了。等待到劫終返本的時候 也只有嘆息道:「無材可去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一期只一會


這萬象森然的人間,人的感情該是多麼微妙莫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的錯綜複雜。人間的一切,竟是如此的隱冥曲折,變化綿綿。然而人人皆桎梏自己於窄狹的感情圈內,沒有人能夠永遠逍遙在感情圈外的。

站在感情圈內,一切都著上感情的色彩。緣之所寄,情之所鍾,終不免蹈陷於感情的羅網,乃至於無法自拔也在所不惜,人確實是感情的動物。

人的感情像一支瀲灩芳馥的潺潺細流, 在原始性的物欲裡, 幾經激盪 ,幾經縈迴 。不斷的掙扎, 也不斷的忍受痛苦的煎熬和磨練,然後默默消逝於浩渺無極的天涯, 音信杳杳,了無痕跡。

說是無跡可尋吧!似乎又可意象之外求之。如果一個人真矍然有所了悟的話, 蒼穹散雲, 飄然有無限的玄機, 空庭落葉 ,輕嘆著寂寞的秋聲,眼前這一遍恍惚的雲烟裡, 有著無盡的變幻。 迷離的異象中,有著無盡的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驚訝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人間世的一切既是偶然, 那又何必喜?更不必悲了!尤其是「各人都有各人的方向」,不如還是忘懷了吧!可是在「那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有情人並未曾忘記, 而且永遠存留在有情人的心裏恒久不滅。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充滿凜冽正氣的回答,是一種精神的至高修養,是到人生最高境界的初步實踐。一個君子人,必具此「固窮」的心靈,才可以進一步發展到超越的人生境界。愈能深入,則愈能伸出。雖然孔夫子在那個紛亂的社會裏,因為「道之不行」,內心深處當然有許多寂寞之感,可是他這種樸素無華的淡泊,知命安份的寧靜,天下還是末能與之爭美的。
無論雨來也好天 不管海角也天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nJCSJt6Kk

孔夫子在匡時,身陷危難並不恐懼。他對他的學生們說道:「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是何等從容豪放的氣象!又是何等高遠的人生境界!何等莊嚴悲愴的生命情調!
孔夫子對於人類文化有樂觀的看法和肯定的信心,乃是從悲慘的現實生活和困厄的苦難環境之中,一點一滴的提煉出來的。人不必偉大,人也可以一無所有,但必須面對現實,對人生作深度的體認,從心靈深處,呈現出人性的光輝,以此璀璨的光輝,照亮去向最高境界的道路,求良心的寧靜,求生命的安頓,重奏莊嚴和諧的生命情調。

西哲尼采,在他的巨著蘇魯支語錄中,也象徵性地提出人類精神的三變。由駱駝而猛獅而嬰兒,實際上也就是人的三個人生境界。在蛻變過程中,一樣充滿了和諧的情駝,一樣有其至高境界和更莊嚴的生命情調。

以黃沙迷漫,荒蕪多變的沙漠象徵人生之旅。人起初如一隻駱駝,以堅忍不拔的苦勞勤奮精神,向無垠無涯的前路漫漫跋涉而去,願意在寂寞的大沙源上創造出人生的新價值。可是中途必遭受不盡的阻擾和障礙,於是,在苦難的重壓之下,轉變成一隻猛獅,以其雄偉的大力,再作激烈的搏鬪,企圖超越困厄,創造自我價值,追求生存的意義。終於在最後圓滿地成為天真摯誠的嬰兒,一遍純潔樸質,復回原始,重歸自我。人的精神變到這一階段時,也就到了「驀然回首」的一剎那,立即在人生淡淡的悲愴氣息背後,了悟隱藏於心靈裡的穆靜和平安境界,解開了情感的固結,毅然超越。在「燈火闌珊處」,看見了人生真正的信念和期冀。所以,只要對人生以不忍人之心,作悲劇性的深刻潛沉的體認,才可以永不屈服於悲劇精神,才可以用不凡的勇氣承當一切苦難困厄,在破殘淒迷的現實中創造,新生。

「君子群而不黨」,這是孔聖的教言,可是孔子死後,儒分為八,以孟子、荀子的學養、德行,而荀子大呵詆孟子;以朱子、陸象山的純然儒者,一代宗師,可是鵝湖之會,不但沒有化除學術上的爭執,而且成日深,以朱子的豁達明理,聞象山逝世,竟說:「可惜死了告子。」語含譏刺,到朱子的弟子,竟罵陸氏為狂禪,二派成了水火之勢。因為任何「黨同伐異」,開始是爭是非、爭真理,到了派別既多,人多品雜,於是形成門戶派別,乃爭意氣、爭利者,日久媾怨,嫌隙日深,於是勢成水火,為反對而反對了。

人並非全知全能,其智慧極其有限,但是人卻常常忽略這個事實。「同理心」的基礎,在於不帶偏見地用心傾聽他人言語表面下之深層涵義,在這之前,需擁有一顆觀闊的胸襟與高遠的視野,如此方能超越事物的表象,進一步觀照事物的本性。

楊朱的思想及他所追求的生命價值在強調人性的自覺 亦就是個人不可迷失於群眾之中,更不可為追逐名利而在群眾中失去自我的意識與尊嚴

孟子曾批評楊朱「無君」是「禽獸」也,而在之後獨尊儒術的歷史中,楊朱思想的相關著作大都失佚。楊朱名言「一毛不拔,以利天下」被解讀成自私的個人主義,其學說及著作因而被刻意的「被失傳」,以至於後勢難從研究。然而楊朱真的是自私自利的人嗎?實際上就連楊朱的老師-老子也一直被誤解,老子的無為被社會認為很消極,民初學者胡適評老子思想為「時代的反動」。老子的無為直到近年來才被政學的解讀,並且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老子被反評,但他的學生楊朱卻幾乎始終被誤解,仍然被視為自私者。如同之前老子的無為,楊朱的「不拔一毛,以利天下」被嚴重的錯誤解讀,以至於楊朱的人格被誤解。楊朱如果真是個麻木不仁的自私者的話,就不會因深知所謂“利天下”實則是為了成全帝王的“霸業”,而疾呼人們要珍惜生命。

同理心,仁民愛物的人。「不拔一毛,以利天下」被解讀自私的極致,只是所謂「利天下」為何?楊朱身處於亂世,「利天下」的方式恐怕是從戎立戰功,畢竟那是當時那時代的社會主流價值,不過此「利天下」恐違天理之道。而「拔一毛」的毛也不是指身外貨物,而是指楊朱的尊嚴節氣,楊朱不願意有損人個尊嚴而與亂世同流合汙。

我們究竟在追求什麼?真善美嗎?看來我們是永遠無法達到我們生命的最高目標 如果我們想像出:一個人或人類整體 已經抵達了一個完全沒有任困難的境界 我們必能想像到:在這種環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悶的。每件事都能夠被預料到 每樁事都能夠被預先被計算出。明日不會帶來意料之外的機會 對未來 我們也什麼可以寄望。我們生活中的樂趣 主要是由於我們的缺乏肯定性而來的 如果我們對所有事都能肯定 如果我們知道了每件事情 那麼討論和發現便已經不復存在 科學也已經走到盡頭。 環繞著我們的宇宙只是值得述說一次的故事。曾經讓我們想像我們未曾獲致的目標 而給予我們許多愉悅的藝術和宗教 也不再有任何意義。幸好 生活並不是這麼容易消耗淨盡的。人類的奮鬥一直持續未斷 我們也能夠不停地發現新問題 並製造出合作和奉獻的新機會。 神經病患者在開始奮鬥時 即已受到阻礙 他對問題的解決方式始終留在很低的水準 他的困難則是相對地增大。正常的人對自己的問題會懷有逐漸改進的解決之道 他能接受新問題 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 他有對別人貢獻的能力:他不甘落於人後而增加同伴的負擔:他不需要 也不要求特別的照顧 他能夠依照他的社會感覺獨立而勇敢地解決他的問題。

《逍遙遊》˙『怒而飛』是象徵從幽暗奔向光明嗎?或者,這只是鵬接受宿命的自然作為? 大鵬起飛,要靠六月大風所激起的波濤。時機與客觀條件配合,才可成就壯舉。 生命的目的及方向都已預定了嗎?

先秦諸子中 莊子對於天命 不僅僅有:「芴漠無形而變化無常」的神祕感受 並且還說:「莫知其所始 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終 若之何其有命」這樣說來 莊子對於人生的一切的「事之變」和「命之行」存有許多懷疑…..

得者我幸 失者我命 相逢自是有緣 所知在方寸 心曲無異端

所謂『好』或『壞』,不是單獨就某一個人的利益來講,或單獨的就某一件事情的結果而講,而是以這個整個社會團體的利益來講。

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慾嗜好無成心體。祇以我轉物,不以物役我,則嗜慾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

性天澄澈,即饑餐喝飲,無非康濟身心;心地沉迷,縱談禪演偈,總是播弄精魂。

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識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慮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難與下手。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俑;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減除得物累便超聖境。

400年前,天文學家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發現了太陽黑子、木星的衛星和月亮上的山脈後,欣喜若狂地寫下了如下一段話:「我震驚到呆住了,我無限感謝上帝,祂讓我想方設法發現這樣偉大的、多少世紀都不清楚的事跡。」

美國發明大王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一生擁有2千多種發明,但當記者問他最大的發現是什麼時,他的回答居然是:「我發現耶穌是人類的救世主。」他還在自己的實驗室裡,立了一塊石碑,其上刻著:「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滿萬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

大科學家牛頓曾表示:「從諸天文系的奇妙安排,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必是全知全能的高級生命的作為。宇宙間一切有機無機的萬象萬物,都是從永生真神的智慧大能而來。」

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也曾說過:「我的音樂源自於信仰,我深信我的才華是神的恩典;我作曲是為了榮耀神,而不是為了表現我自己。」

今天你所見到的任何東西,沒有一件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存在,都是經過某種力量的安排


特殊教育學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特殊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或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組織形式和設備對特殊兒童(青、少年)所進行的達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養目標的教育。由於對特殊教育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特殊教育學也可以有兩種理解。廣義的指研究有各種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教育的現象與規律的科學;狹義的多指研究各類殘疾兒童教育現象與規律的科學,在中國又稱「殘疾兒童教育學」、「缺陷兒童教育學」、「障礙兒童教育學」、「治療教育學」等。世界各國多用狹義概念。按具體研究對象又可細分為腦障教育學(腦力障礙教育)盲人教育學(視力障礙教育)、聽障教育學(聽力障礙教育)、**教育學(智能障礙教育)、語言障礙(言語障礙)、肢體障礙(肢體殘障)、腦性麻痺(腦性麻痺障礙)、身體病弱(身體病弱障礙)、情緒行為障礙(情緒管理功能障礙)、學習障礙(學習功能障礙)、多重障礙(多重功能障礙)、自閉症(自閉障礙)、發展遲緩(發展遲緩功能障礙)、認知障礙、其他障礙等。

特殊教育學校產生於18世紀的歐洲,一些進步的教師和醫生曾提出各種理論為特殊教育奠基。逐漸形成了聾教育學、盲教育學、弱智教育學等。19世紀有的醫生和(或兼)教師提出了治療教育學理論。19世紀末心理學的發展使特殊兒童心理學產生,出現了「特殊教育學」。20世紀中期特殊教育概念有所擴大,研究對象從學齡殘疾兒童大規模地擴展到學齡前殘疾兒童的早期診斷與教育訓練,同時特殊教育在較大的範圍內延伸到殘疾青年的中等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多種學科(教育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電子學、聽力學等)在研究殘疾兒童教育、心理和康複方面密切結合和交叉,使特殊教育學發展成為研究有特殊教育需要人的發展規律的一門跨學科的、邊緣的、新興的學科。研究內容包括:特殊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特殊教育對象的早期發現、早期鑑定與評估,特殊兒童的早期干預,特殊教育的目的、任務,特殊教育的體系、組織形式、方法和內容、手教與教師的培訓體系和方法特段、設備和教具,各級各類特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共性與特殊性等等。研究方法除了一般教育學的方法可以使用外,更多採用正常兒童與特殊兒童教育比較研究的方法。

儒家中的大隱隱於朝的道家哲學思想為何?
如何在鋒面報到全台轉有雨中外化內不化?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423175333AAEzETD


自然與名教 --- 漢晉思想的轉折
中國是個沒有宗教的國家,中國人是個不迷信宗教的民族。——這是近年來幾個學者的結論。有些人聽了很洋洋得意,因為他們覺得不迷信宗教是一件光榮的事。 有些人聽了要做愁眉苦臉,因為他們覺得一個民族沒有宗教是要墮落的。於今好了,得意的也不可太得意了,懊惱的也不必懊惱了。因為我們新發現中 國不是沒有宗教的:我們中國有一個很偉大的宗教。孔教早倒霉了,佛教早衰亡了,道教也早冷落了。然而我們卻還有我們的宗教。 這個宗教是什麼教呢?提起此教,大大有名,他就叫做“名教”。名教信仰什麼?信仰“名”。
胡適 名教 《胡適文存》第三集 頁40

自然與名教為何會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大問題?余英時教授在〈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指出:何晏、王弼士最先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阮籍、嵇康等所謂的「竹林七賢」代表自然與名教正面衝突的時代 而以嵇康被殺為其終點。

在競名激烈的情況下 依名不失為「上達」的一種辦法。然不論竹名、競名 或者依 名〈郭太傳〉論理所說的「士幕成名」殆為當時一普遍風氣
士而無名 無以為士 於是便有竊名之事。 東漢著名思想家王符便曾經憤然抨擊此種現象 他說:
「今學問之士 好語虛無之事 爭著彫麗之文 以求見異於世 品人鮮識 從而高之 此傷道德之實 而或矇夫之大者也。……. 今賦頌之徒 苟為饒辯屈蹇之辭 競陳誣罔無然之事 以索見怪於世 愚夫戇士 從而奇之 此悖孩童之思 而長不誠之言者也。內孝悌於父母 正操行於閨門 所以烈士也。」

在競名激烈的情況下 依名不失為「上達」的一種辦法。然不論逐名、競名 或者依名(郭太傳)論裡所說的「士慕成名」殆為當時一普遍風氣 (論曰:莊周有言,人情險於山川,以其動靜可識,而沈阻難徵。故深厚之性,詭於情貌;「則哲」之鑑,惟帝所難。而林宗雅俗無所失,將其明性特有主乎?然而遜言危行,終享時晦,恂恂善導,使士慕成名,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 《後漢書》卷六十七〈郭太傳〉)
士而無名 無以為士 於是便有竊名之事。東漢著名思想家王符便曾經憤然抨擊此種現象 他說:「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爭著彫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從而高之,此傷道德之實,而或矇夫之大者也。詩賦者,所以頌善醜之德,洩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興喻以盡意。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辯屈蹇之辭,競陳誣罔無然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士,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而長不誠之言者也。內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所以烈士也。[東漢] 102年-167年 王符著..王符《潛夫論》(四部備要本)卷一(務本第二)」

警方在歹徒身上搜出一張字條 上面寫著:「在我厚重的外衣內,是一顆脆弱無助的心。」這名歹徒是因開車超速而被巡邏警攔下 當警察要他出示駕照時 他二話不說 當場擊斃2位優秀的警察 隨後在警方的圍捕中被擊斃
二話不說 當場擊斃2位優秀的警察 竟是一顆脆弱無助的心!?
那樣一顆脆弱無助的心究竟想透露的甚麼訊息!?

人生不如意之事 常十之八九 但是當一個人真的陷入舛途絕境的時候 獨立蒼茫 回首前塵 在憫然悲憤之際心裡總免不了泛起一陣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惘之情往往把歷年來的許多憔悴和憂傷 都歸之於蹇促坎坷的天命 而慨然有『天命靡常之嘆!』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夫天者 人之始也 父母者 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 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這當然是人之常情 從表面上看來 在這蒼蒼茫茫的偌大宇宙裡 眾人好像一片片浮萍在昏昏昧昧的人生之海上載沉載浮 隨波逐流 一切都「隨所為焉 又隨所不為焉」完全失去了自主 也失卻了人類的靈性 彷彿冥冥中真有一個神秘莫測的天命在做主宰似的 而且以一種不可捉摸的萬鈞之力做無情的安排似乎人世間一切不得而已 又不可知的諸多事象 都緊握在天命的鉅掌裡 任其操縱 任其擺佈

人的心靈對天命既然有如此迷惑的感受 天命與人生也就有了若即若離的關係 真是所謂:「肅然聞其聲 僾然見其形了」 先秦諸子中 莊子對於天命 不僅僅有:「芴漠無形 而變化無常」的神祕感受 並且還說:「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終 若之何其有命」 這樣說來 莊子對於人生的一切的「事之變」和「命之行」存有許多懷疑認為從外表看人世間的許多現象 確乎前若有所承 好像有個看不見的天命再作梗 然而 往後的發展又不能一定 似乎又沒有天命的存在 有無之間 實在難予判斷了 亙古以來人徬徨趑趄在恍惚冥濛的氣氛之中對於天命 人人都有點像:「落葉滿空山 何處尋行跡」的感覺 在那寂寥的空山裡 落葉滿地 蹤跡渺茫 似可尋覓 又不可尋覓之際 令人有著不盡的惶惑和恐懼人的一生 彷彿「今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芒鞋踏破了無限悵然 天命卻又由之如「飛鴻踏雪 泥上留爪」偶而在芴漠無形 寂寞無聲之中 又給人間留下一抹淡淡的影痕 所以人世間的一些凡俗細人 在這天命的控制之下之只是網罟中的游魚 樊籠裡的飛鳥 萬物之靈的人類就變成了蠕蠕而動可憐蟲了只能夠像這空幻飄緲的天命 祈求一點點冷冰而苦痛的生活 乃至於在寂寞黯淡的苦苦尋思中 做悲慘的滅亡而已 西哲叔本華認為世界上有一種無所謂善惡的大意志存在 這種大意志既是盲目的 又是不受任何理性和智力支配的 但是 它依著自然而移動前進 支配著整個宇宙和人生 而且具有不可抗拒的控制萬物之力在這龐大意志力的籠罩之下 個人與個人之間 又有無數的小意志在隨時反抗這大意志如此演進 就是所謂的天命

西哲叔本華,也曾以為人之大患在「有我執」。「有我執」,則以我為主體,以我的主體為其意欲,那麼別人和自己在內,都是自己的奴隸。同時一個人有意欲就有掙扎,有追求,於是痛苦和悲哀隨之俱來。他認為如果人能脫離了意欲的束縛,即可由自我意欲的世界,轉移到曠大的精神宇宙。則人生就到達了另一境界,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一剎那中的永恆。

叔本華對於人生的了解,也在於創造一個平淡的人生境界以通往永恆。他的思維近於我國道家的思想,與孔孟所謂平淡境界大異其旨趣。一個是虛空的平淡,一個是充實的平淡,一入世一出世,迥然不同。首先懷疑叔本華這種否定人生欲望活動,以提高內心生活含氧而解脫人生的是尼采。

尼采體驗人生之欲望的不可否定,於是倡「生的意志說」。以生命的發展,決定其生活的價值,認為生命是力量也是藝術,生活裡充滿了美,是一首悲壯抒情曲。在蘇魯支語錄裏面,他說:「對痛苦發生恐懼和懷疑的心情,那是平常人的習慣。人格愈高,愈不怕痛苦,因為痛苦是生存最根本的東西。快樂只是另一形式。深沉的痛苦,使人高貴。」

這一大段話,豈不和我們孟老夫子所言一樣?痛苦是支持人生向上的唯一力量,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信念。莎士比亞的悲劇所以格外感人者,其原因在此。就是真正的喜劇,大概也是以含淚的微笑為高格。羅曼羅蘭說得更為徹底,他說:「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鬥。凡事要做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0: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1142528AAdsCQf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