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謬誤沒有變成真理 但真理也因此不為所見?
中西哲學在文字與界說中如何對話?
最早的「颱風警報」是在那個時候?
又如何從超越世界解析全罩式思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RPc2041Sc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13042817AAr3b0Y
中國雖一向重視行的真理,但當清末知識份子接受西方思想之際,很快就領悟到西方人所說的真理之意義與價值,嚴復就是一個例子,他在1903年就說過:「須知言論自繇只是平實地說真話求真理:一不為古人所欺,二不為權勢所屈而已。使真理事實,雖出之讎敵,不可廢也;使理謬事誣,雖以君父,不可從也。此之謂自由。」又說:「仁勇智術,忠孝節廉,亦皆根此而生,然後為有物也。」前一段話,代表中國人追求真理的新里程碑;後一段話,給於現代人一個新的啟示。
給予每個人他所應得的 對待同狀況者平等.不同狀況者不等.與其不等度成比例
所謂正義就是對他人有利的行為 社會正義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法律正義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期望~要求~規定~限制~命令~不願~違背~隱瞞~他顧~突破
喪失情願而隱瞞他顧!?
把一片貝殼擲過了巴托馬河,砍倒了真理之神居住的櫻桃樹。 仁義行.非行仁義
龍叔謂文摯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曰:「唯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處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觀吾之鄉,如戎蠻之國。凡此衆疾,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固不可事國君,交親友,御妻子,制僕隸。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以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已也。」《列子 ˙仲尼˙ 龍叔有怪病˙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總是笑容帶憂愁? 伊到底什麼主張 引阮為伊暝日想………
文摯說:「你的心四四方方、寬寬大大 裡面空空的 很類似聖人的心!六個孔都通了 就剩一個孔還沒通而已….. 這個時代 人家看聖人的智慧是一種病 也許這就是你的病 如果你中了這個聖人病的話 我的醫術就沒有用!」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個性,個性影響命運。
思想引導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
RIhDmW2zYIc
第一年先端正其志向,同時學習句讀。
第三年教其治學的態度,以及與同門相處之道。
第六年鼓勵其廣事涉獵,以奠定深厚的基礎,並需多多親近其師。
第七年練習與同道討論問題。並擇取益友。
第九年,學習已達完成階段,這時候在知識方面已能觸類旁通,從事推理的思考,在個人方面已能自強獨立,即使沒有老師的鞭策,精神也不致退返。完成前四個階段謂之小成,到第五階段,則達大成之境,一個人經過此漫長的教育歷程,才算具備化民易俗的條件。
時又欲為而不為!龍叔有怪病!?
「…..有一個姓楊的告訴逢氏說:「魯國的君子醫術很好,說不定可以治好你兒子,何不往試試? ……..魯國的君子迷惑更深,那能治好別人的迷惑呢?你還是帶著糧食,快快回去,別白白浪費了。」」20160805034137AAyvYKF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雖不復問君將何往,但太蒼遙遙,白雲無盡,詩人似乎在省察宇宙,俯仰人間,深思熟慮之餘,從具象中見抽象,憬然澈悟,超越自我,突破「我執」,不以福禍動其心,泰然安順,隨情萬化,融實虛於一體,而忘其形骸,悠然無我矣! 無我,則眼界無染,心空不迷。這是何等襟懷!何等氣象!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始可物我無間.和大自然泯合為一。雖然宇宙萬物.以不同形相禪.依舊可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純然虛靜無我.則這無我之『我』必產生大智慧。以虛制實.以靜制動.以無我之我作無用之用.這是莊子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莊子的人生境界。
莊子的理論.大抵都是從實現中見虛象.往往令人有窅然空然之感.但這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虛像.莊子多用寓言比喻.或用具象表達。在莊子內心的體驗裡.這『無我』之『我』就彷彿他在『養生生』裡所說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以柴薪作火.柴薪已盡.而火却在燃燒.且傳之無窮。形體雖物化.宇宙的大生命卻永遠無窮。實際上這並非憑空冥想談玄.而是內心自證工夫.對本體的一種頓悟而已。
禪宗二祖慧可請教達摩祖師安『心』之道。達摩只說: 『將心來.吾為汝安』
慧可說:『覓心不可得』
達摩說:『已為汝安』
禪宗的『無我』在恢復自心和真我。達摩暗示他的弟子慧可.真心常安.要時時體悟真心。真心亦即真我.所以禪宗的無我.並非一無所有的空幻虛無.而是明心見性.識自性之真如的實踐工夫。識得真性.即是境界。
陶潛的:『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雖是無我之境.澹澹寒波.悠悠白鳥.卻是詩人投射在大自然中的生命的影象.自有真性在焉.亦俱有我之色彩。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雖是有我之境.春寒羈旅.暮色蒼茫.杜鵑聲聲中.景語俱是情語.寄情物中.也就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了.似乎是無我之境。
無論『有我之境』或『無我之境』.文學藝術必有境界.而文學藝術之境界.又出之於人生境界。惟虛靜無我.始可心參萬物.神通宇宙天地之妙道。荀子日:
『人何以知道?』
日:『心』
『心何以知道?』
曰:『虛一而靜』
體悟真心常安.而達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總是笑容帶憂愁? 伊到底什麼主張 引阮為伊暝日想
人類學家蒙德鳩宣稱:『所有的人類群體,對人類鉅富的共同知識都有所貢獻』
老師是知識份子,而傳統上所謂的知識份子,指的是那些讀過書的人 尤其所謂『讀聖賢書』的人。在人們的心中。讀書人理應具有讀書人的責任與品德。他們的努力不只為了想要獨善其身,而且還為了想要兼善天下。因此就算有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 皆因「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但一個有良心的老師的仍會感到相當自責。人家將孩子交給他,是信任他。人家的孩子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路癡!? Yn9gHLkAwY4
『楊朱之說,一度極盛,其衰則應在孟子之後,天下篇時代之前。此一階段正是老莊之說興起之際。孟子生卒僅早莊子數年,而孟子時目中故無莊子,僅言楊墨,足見其時老莊思想,尚未被視為一獨立學派。何以如此?蓋因老莊思想接近楊朱,固為當時楊朱所掩,合為一派。而日後楊朱思想之衰,亦正是由於老莊思想之興。老莊思想遠較楊朱思想成熟,道德南華之說大行,楊朱之言遂衰息』【勞思光】 《老子哲學 頁61 》
由上言之,老子之哲學問題,不僅在為時代的動亂尋求一根本的解決之道,同時亦承擔了隱者之行誼與楊朱之思想,更上一層的建立其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據。 《華梵大學/哲學問題/生命的大智慧》
四處為家的人是否無處為家 這是秋天的感覺嗎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1109000015KK02884
往事難追:大自然不會欺騙我們 欺騙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鈞: 一點一滴逐漸消逝於陣陣秋風中 曾佇立於不知何處的黑暗中等待 若能再遇那失去的回憶
雲中月: 一張簽字代表什麼 ? 一句約定有什意義 ?
amy: 在教堂中寂寞無助 我獨自為你在祈禱 心愛的是天主教徒 為何祈禱不能實現
冷霜子: 要我獨自活下去 我真的辦不到
紅睡蓮: 一種口頭說出來 一種心裏暗想著
霜降: 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 它就會喪失自己 到處在等於無處在 四處為家的人無處為家
風中的承諾: 歲月悠悠 時光似水流 幾番糾纏都是一樣 秋風蕭蕭 夢飄渺 有望變無望
秋風掃落葉:
秋風吹來心寒冷 人們給同類施加痛苦並無其他原因 僅僅是出於惡意 在所有的動物中 唯有人這麼做
由於忠的對象是多重性的 有時候忠誠與忠誠之間會發生衝突 如忠於君就不能忠於民 忠於民就不能忠於君。選擇前者 可能遺臭萬年;選擇後者 有時需以死明節。另一種衝突 是對父的忠誠(孝)與對君的忠誠難以兩全的困境 歷代陷於此困境的人物亦不在少數 從觀念上 忠孝混同的趨勢 以及歷史和小說所做的明白暗示來看 大抵是鼓勵做移孝作忠的選擇。
身為人即使避開人間的痛苦,也往往不能減少生命的幽怨。因為人生在世,有情有有情的痛苦,有生有有生的幽怨。這是人最強烈的感情.,也正是人與一般禽獸不同的地方。但是這樣的情與幽怨或痛苦,終究不是真體或真正自我,因為說穿了,它只是世俗的情欲,因此所謂的無情,在此並非是忘恩負義的無情,而是一種掙脫甚至超越世俗眾生的情。人一但達到這樣的境界,自然就能明心見性與萬物達成一片。如此才是真正的自我,真正的本體。在此無情兩字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外界的一切物體,沒有人類那種強烈的感情。一是指絕對的本體或自我。所以無情說法是指外界的一切水鳥樹林,都是在演唱佛法,而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能聽得懂它們說的法,這就是無情得聞。
在中國,人生就是廣義的藝術,生命史就是自己藝術的作品,最偉大的藝術品就是自己創造的人格。
人生哲學系統的建立 不只是一個思想的架構 也是一個人類文明及歷史所形成的艱苦努力 如果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不能負起這一份責任 我們又能讓誰來負呢?我們能怪上一代嗎?我們要把責任推給下一代嗎?如果我們不能勇敢負起這一個十字架以溝通人我與天人之間的至理至性 又如何能算得上是頂天立地的人呢?希望我們大家都能為這個理想而共同努力。
據孔子自述 他設教時的科目分為德行 言語 政事 文學 其中政事一科 自包括治理國家事務人才的訓練 自秦漢專治天下形成以後 處理政事者 不過是官僚機構中的一員 官吏職業化 歷代大儒因其淪為利祿之途 遂鄙棄而勿論 儒者以道守身 以教化為己任 雖不反對出仕 但出仕的目的不在祿位 而在感化君主 期其能以人術行仁政 如果在政治上不能實行抱負 就退而教授生徒 立德 立言 傳佈聖教 在社會上的地位 並不亞官吏 在歷史上所得的崇敬 更是任何官吏望塵莫及 儒家的教育就在培養這種進退不失其據的師道腳色
人類的理性內函在演化 人類的感情形式也在演化 在歷史的擺渡之間 有人幸運的乘風破浪 有人苦命的逆流滅亡
乘風的常常是投機份子 逆流的往往是有情之士和有志之士
為今天計畫(PLAN FOR TODAY)
去我執/靈明(YOURS FOR THE TAKING)
有一則令人發噓的故事 說是有兩個人 在一個小島上 喝得酩酊大醉 到了半夜 他們踉踉蹌蹌地上了條小船 拿起槳就划。照說 他們在一小時之內就應該到達陸地 但到了破曉時分 他們還是在原來停泊的地方
(不许他回家?)
oTtu_wtdOEM
明明是心上的人怎樣不是!? 甘是仙公變把戲?
PebEu6x5PCw
啊!原來他們忘了解開繫船的纜繩!
好了 解開了
祝好運和一帆風順
但是現在 我們有更重要的是要做 因為我們又面臨到第二個目標:
滄海悠悠千載有餘情是人生幻想嗎?
無言無語看海面想著 雙眼望著黑暗的海洋幾千里
XILMqOOYX9U
在你上班途中坐在捷運上或汽車上 假如你正聽著這首歌 請你停下一會兒 看看四周 在那些同車乘客上 你會發現甚麼?他們是否喜悅與快樂?平靜與滿足呢?很少!可悲!非常少!你可能看到大多數的臉上流露著懊喪與絕望 有些人的眼睛失去了生活的熱誠 或者訴說著幻夢初醒的淒涼故事。如果坐在你對面的那位乘客 他的思想正刻劃在他的額上 你會看到他正這樣想著:我在年復一年的走向老大 但我所做的事 都沒有一件值得驕傲。現在 是一片黑暗 未來呢?我更無所掌握 要是我能知道我將何去何從 我當會較為安逸 我只是在漂流 漂流著!
●「為何臺灣人 總是對自己失去自信?」 有不少人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吧? 因為「美國人」(American )這一個字最後的四個字母是 I can 「我能」當然就有自信 不是嗎???
☆發問者: 芽 ( 初學者 5 級) 發問時間: 2015-03-01 11:09:01
「一些哲學家和物理學家已經開始懷疑.或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並不是真正的世界.而只是一個電腦模擬系統.我們的生活也不過只是程序的一部分。」
看了以上後有種無法形容的心境 而無法形容的沮喪不自覺的想到將心來
★將心來
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心《悲慘世界》
存在即合理—黑格爾
存在就是合乎理性的 而不是合乎人情事理
★破執 --- 取消現象界的對待概念與價值成見
老子輕物重生,不以物累形;老子哲學中「心」的意義,不在於活動的支配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二章〉)
★現代詩人席慕蓉也曾有一首詩:〈一棵開花的樹〉,日「如何讓你遇見我 /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 /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 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在沒有殊別的造物者眼中,「美麗」的概念以甚麼為標準?世人之謂美貌女子(大眼/小眼?高鼻/塌鼻?厚唇/薄唇?膚白/膚黑?)抑或開滿了花的美麗花樹?無私無別的造物主豈會認同人所自以為是的世俗價值?因此當世人沉溺在「求全」的追求時,其人生果真全乎?現象界處處求全的人,精神境界必然痛苦不堪;欲望滿盈、汲汲營營的人生,得了物質、失了心靈,其精神層面反而不全。是故現象之「曲」反是精神之「全」,現象之「少」反是精神之「得」;唯有放下對現象界價值的執著,其精神縶縛才能被放開,也才能復歸本真自然。再說凡現象界一切殊別概念與價值存在,都不是絕對的,都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的相對比較;既沒有絕對價值,那當然也沒什麼值得人生執著追求的了。
有不少人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吧? 因為「美國人」(American )這一個字最後的四個字母是 I can 「我能」當然就有自信 不是嗎???
★接枝於莊子生命哲學的禪,為人類生命開發了一片新天地,世界上很少有一派哲學,一種宗教,能像禪家一樣,使人立刻感受到一股強大生命活力的。大禪師們的人格,個個都像孟子那樣,顯現着陽剛之美,他們的生活,都充滿生龍活虎般的精神。如果你要問禪家,生命的目的何在?他只要用手指一指自己,因為他整個的生命和生活,都是智慧的結晶。對禪家來說,生命的目的,就是自己生命的不斷創新。上帝是基督教的創造之源,禪家卻在自我的生命裏開發了創造之源---自性不生不滅,一切俱足。
去後不須回頭問 心中事務盡消磨 --- 說『再見』就走
沒有人能夠計算人們在時間上 精力上 以致各種機會上 所做的無窮浪費。而這些浪費大都是於個人在態度上的娘娘腔 缺法果斷 甚至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 也猶豫不決。
我們之中大多數人的浪費時間 往往由於說了再見 卻又不肯就走。我們在自己需要做的 和別人需要我們做之間 因為不能決定而浪費多少時日 我們在能夠自由自在地把握更重要的機會時 卻因忙碌於雞零狗碎的瑣事 而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許多創造事業的先驅者 他們之所以保持領先地位 僅是因為他們能夠約束自己 去做那些必須做的事情。今天是我們開始養成果斷的習慣的日子。
說『再見』就走 (讓回憶隨風飄)
UEKGeoeE3Qk
★歹夢誰人放?年年歲歲相同.不離相思巷 !?
★如何克服沮喪.抑鬱.心境不佳???
堅決果斷: 蓋志者 氣之帥 人若立有堅志 如紀軍百萬 何事不成
《說再見 去我執》
如果你檢查一下在你生活上困擾著你的事情 你將會發現 大部分的事情實際上幾乎都是些瑣事。但是這些小瑣事 確可命名為可怕的瑣事。因為在它們的醞釀期中 若不及早予以祛除《說再見》 將會變成真正的麻煩。
如果你正在建築你的理想的城堡時,你將做些甚麼?你應利用每一個機會,把任何機會都看成你走向成功所必需的經驗,它們不是消遣,也不是娛樂。要腳踏實地!使它們成為理想城堡的定材。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砌牆的敷磚工人 你必不會僅僅一塊磚又一塊磚的信手堆疊吧?交給你一塊比你現在所用更大的磚 你必不會說這是一塊又大又好的磚 你會拒絕採用它 因為那不適合於你的需要。知道你所需要的是些什麼之後 你就會採用那種適合你需要的 其他的都不必要。
如果你是一個沒有生活原則的人,任何生活方式,你都會無所選擇地照單全收。那你就會像一個在拍賣東西的人,只管一股勁兒地買下來,貪圖便宜,縱使現在用都不用,總以為以後會有用處。但這又些什麼意義呢?所以你現在就得開始,為你每一天的生活活動,做出一個詳細的清單。它們就是你建築理想城堡的建材和磚石,凡是不適合你生活計劃的材料,一概棄絕,而保留那些適合你計畫的活動。
這樣做,我們的目標就應該是建立一座有價值的理想之城,因而我們必須立大志,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達到成功的頂端。《去我執》
★☆★如果我給你二萬元 問你如何使用 你將會很快地給我一張表 列出你要買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問 若是我給你二十個月的生活費 你如何運用時 你的回答將不會那樣迅速而有確信了。非常可能的 你會猶豫不決 半天也說不出甚麼來 最後你將會要求給你時間去考慮 而作為你延緩回答這個問題的藉口。
很奇怪 不是嗎?我們知道金錢與物質在我們生活上的需要 但對那些能夠幫助創造未來 或者影響我們前途發展的許多重要因素 卻會完全予以漠視。現在 你不能不有所警覺 不能不急起直追了。《說再見 去我執》
★★★堅決果斷 … 怎能再回頭 !?
Pw0Nsa19C74
多餘的就該說再見
d8RgRhIGYJ8
莊子認為人間萬物之情,以及人倫日用之道,應該求其無譽無訾,物物而不物於物,這樣才可以棄世,才可以無累。也就是說不為感情的圈子所囿困。他說: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由上面這一段看來,莊子的真意,無非是想在這短暫的人生旅途上,對於一切人和事,盡量採取主動,突破這一座籠罩人間無邊無際的感情大羅網,企圖擺脫感情的束縛而已。
本來,一個人的感情,只要擴大到「經虛涉曠」的時候,就能「超乎形象之外」了。能超乎形象之外,必然「神遊象外」。一旦你的感情可以神遊象外,那豈不是一下跳出感情的羅網,永遠在感情圈外逍遙自在了麼?
其實不然,莊子所說的情是庸俗之情,是眇乎小哉的私情。他主張無情,乃是勸人放棄屬於欲望的好惡之情,因為這種情是可以內傷其身心的物欲,並非人間至情。
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就是說一個人要擴大自己的感情圈子,惟有先能夠得其「環中」,才夠資格超以「象外」。能夠超以象外,就可以「以應無窮」了。所以任何人不能夠否定自己的感情,更不能否定自己的存在。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驚訝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人間世的一切既是偶然 那又何必喜?更不必悲了!尤其是「各人都有各人的方向」不如還是忘懷了吧!可是在「那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有情人未曾忘記 而且永遠存留在有情人的心理恒久不滅。
這和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祇是當時亦惘然」同樣都是人間至情裡流露出來的的詩句,有激動人心的力量。
何以未到耳順卻能隨心所欲不逾矩!?
20160819162942AANLI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