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經》,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韋陀是諸佛之一,今人稱之為韋馱,韋陀是一位有大智慧超能的古佛,佛教徒何以要謗佛毀佛,寫佛學的 自曝根本沒學經?

2016-12-02 1:28 am
更新1:

印度古時有一個民族,以供奉韋陀為主,自稱為韋陀族(古印民族多以所供奉的神為族名,自視為其子孫) 

更新2:

韋陀古經已載了佛光普照,佛教徒何以要謗佛毀佛貶低佛,把在世時被認為賤民之人抬高為佛? 

回答 (3)

2016-12-02 6:16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1802/html/c01/1802c01.html


印度教教義

  印度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複雜,主要經典有《吠陀》、《往事書》、《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等。多數印度教徒是多神論者,相信眾多神靈。該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並主張通過智慧、信仰和行動三個主要途徑,來實現個體靈魂和無所不在的精神的最終統一。印度教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即所謂靈魂的轉世。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死後升天,邪惡行為則令其死後淪為畜類。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5/yinshun35-02.html



自佛元前二、三世紀以來,雅利安文明漸南達德干高原,且遍及於全印 。然南印民族,漸受梵化而非武力之征服。其恆河下流,富有黃種血統之民族, 受吠陀文化之誘發,文事大啟。摩竭陀之悉蘇那伽王朝,且漸為印度之政治重心 。婆羅門教之中國,反退為邊地矣!時東方有為之民族,以受吠陀文化之熏習, 多以雅利安人之剎帝利自居,而實未盡然。如『巴達耶那法經』說:摩竭陀人、 韋提希人,非雅利安人也。吠陀受東方文明之潛化,不復以祭祀萬能,升天永樂 為滿足,乃演為達本窮理之學。承「吠陀」、「梵書」而起之「奧義書」,於婆 羅門教隱含否定之機。於「梵行」(幼年學業)、「家住」(主持家業)之上, 加以「林棲」、「遁世」之苦行生活。於祭祀生天之上,創真我解脫之說。我性 本淨,如何離塵垢而契入梵我之實體?要以克制情欲之「苦行」,集中意志之「 瑜伽」,外苦形骸而內離妄念,念表徵梵我之「唵」,則達真我超越之解脫。承此反吠陀傾向之暗流而開展之,乃產生多種出家之沙門團,多以嚴酷之苦行求解 脫,而成風行一時之反吠陀潮流,此可謂之「教派興起時代」。雅利安文明受異 族文化之同化於前,反抗於後,婆羅門教乃為之一時衰落也。


  東方新興民族之勃起,雖衍出反吠陀之潮流,而以氣候酷暑,受東南濱海民 族之影響,頗嫌於神秘、苦行、極端。釋尊乃乘時而興,來自雪山之麓。慈和不 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於神秘,淡泊而薄苦行,創佛教,弘正法於恆河兩岸。所 弘之正法,以「緣起」為本。即世間為相依相資之存在,無神我為世界之主宰, 亦無神我為個人之靈體也。以世間為無我之緣起,故1.於現實人生之佛教,反侵 略而歌頌無諍,闢四姓階級而道平等。2.於未來生天之佛教,崇善行以代祭祀萬 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3.於究竟解脫之佛教,以不苦不樂為中道行;不以 瑜伽者之狂禪為是,而以戒為足,以慧為目。釋尊之教化,雖以適應時代思潮, 特重於出家(己利、解脫為重)之聲聞;然釋尊自身,則表現悲智之大乘,中和 雄健,與弟子同得真解脫,而佛獨稱「十力大師」也。佛於反吠陀之學流中,可謂月朗秋空,繁星失照矣!此第一期之佛教,可曰「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
2016-12-02 2:48 am
寫佛學的 自曝根本沒學經?
=================================
因為以下經文


● 佛說「聲聞 獨覺 菩薩 如來 一切名 皆是假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四

此名 預流果,
此名 一來果,
此名 不還果,
此名 阿羅漢果,
此名 獨覺菩提;
此名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此名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此名 異生,
此名 聲聞,
此名 獨覺,
此名 菩薩,
此名 如來。

善現!
如是等 一切名 皆是假立,
為表諸義 施設諸名
故一切名 皆非實有

諸有為法 亦但有名
由此無為 亦非實有
愚夫異生 於中妄執



● 佛說「解脫這些果位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七

亦令解脫
無預流果 ,預流果想,
無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想;

亦令解脫
無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想,
無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想;




● 佛說「執羅漢 獨覺 菩薩 如來 是愚夫異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一

舍利子!
為實有 異生,
實有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摩訶薩、如來應正等覺,
如諸愚夫異生 執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
不也!善逝!
但由 顛倒愚夫異生 有如是執。





所以寫佛學 說成佛

記得跟眾生老實說 【我是佛說四依法 眾生不應依的說法人】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二
言 數取者。
所謂 凡夫數取。善凡夫數取。
隨信行數取。隨法行數取。第八數取。預流數取。
一來數取。不還數取。阿羅漢數取。獨覺數取。菩薩數取。

舍利子。
復有一 數取者
出現於世 利益安樂 無量眾生。悲愍世間 為諸天人 義利安樂。
如是數取。所謂 如來 應 正等覺。

舍利子。
如是一切 數取名言。如來【依世俗諦】為眾生說。
若有眾生 於此言教 起於執著【如是等類 不應依趣】

何以故。

如來 欲令於彼 正依趣故。
佛薄伽梵 說如是法。
汝等【依趣 諸法實性】。
無宜【依趣 彼數取者】。
2016-12-02 1:58 am
吠陀(梵語:वेद;拉丁轉譯為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意思是「知識」、「啟示」。
廣義的「吠陀」文獻包括很多種性質不同的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

***重點是經典集所教導的方向.......

1.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2.真心梵我論.

3.業感輪迴說--->「靈魂」的觀念,是業感輪迴說的重要部分.

4.天堂與地獄.

5.種姓制度.

6.修行期制度:四姓中,除了「首陀羅」被稱為「一生族」外,其他三類雅利安人,合稱為「再生族」,因為他們都具有宗教生活的權力與義務,並且可以因此而得到死後再生的權力。

7.咒法:祭典與咒法,是有密切關係的。祭典是為求高級神的恩惠,咒法則是利用惡神、魔神、精靈,來求得自己的幸福,或損害他人

****佛法的根本是[[緣起]].是[[無我]]...所以才能真實的說明[眾生平等]!!

兩者或有極少數相通...但差異太大!!

參考文獻....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莊春江 編著

以上...供參考!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47: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01172842AAUFMDO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