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可見光之外的任何事物我們都無法解碼?因此我們都看不見?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26205612AASuTfE
哲學是一門需要生活經驗來配合的學問。所謂「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為了提升哲學素養,我們要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一個人由於沒有經驗,閱歷不深,因此無法肯定某些事物的存在;這是無可厚非的事。 ... 最要不得的是,人類自己設規立律,事先排除那些事物存在的可能性。
哲學是什麼? 對一般人而言,「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彙。有些人笑稱,所謂的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尋找一隻黑貓。亦即,他所說的一切全憑個人想像,而無法證明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一隻貓;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複雜,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說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嗎?這種一般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若要了解上面所說的是否合理,就要進一步思考:「到底什麼是哲學?學了哲學之後對人生又有什麼幫助?」……(搜尋)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Gx_6hKM6G4E
大自然裡有很多奧妙難懂的事,譬如一般的動植物,有的必須依靠別人供給才能生長,就像我們人類,必須靠部分特定食物才能維持生命。而有的動植物却不用依靠別人都能自己成長,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麼自足,那麼孤傲。
其次,大自然的生滅也是這樣,有的從生到死,經過好幾個階段的蛻變,有的自己不起變化,卻能使別人因他而變化。所以,不依靠別人的才能延續不斷地生活下去,才能不因環境變化而死滅,才能在生存中爭取主動,可以不變應萬變的活下去。
可是,大自然中要靠別人才能生長的動植物,也不能把它壓抑下去,仍要任其自然生長,才能使這個世界平衡。對這些靠別人成長變化的動植物,不去阻止他的成長,才不會把這個世界扭曲的不成世界,才不會一切都脫了軌道,失了規律秩序。
因此,生命的規律就是這樣,靜的有靜的功能,動有動的職分,不稍有偏失。如此一來,萬物都在各盡本分,各司其務的情況下,去生滅,去造化,才能使宇宙生命延續不斷。
依循這個「常生常化」的道理去運作,自然事事互相銜接,互相推移而毫無間斷。譬如動植物的生滅消長,相生相剋,配合得天衣無縫。孩童們常玩「人吃雞,雞吃蟲,蟲吃穀,榖餓人」的遊戲,正是一生一剋的好解釋。宇宙道理就是那樣無時不生,無時不化,生生剋剋,永無休止。
天地運作,又有晝夜寒暑,有四時變遷,萬化而不息,這種不息的生滅,無終無始,無往無返,凝然獨立,不可改,不可窮,周行而不止,如月球繞地球有它一定的軌道。
黃帝書上曾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註:見老子道德經第七章)這句話,若要細細追究,會令人頭痛,而且永遠無法解釋它的精髓所在。我們只要從大處著眼,抓住「谷神不死」的原因,以及天地間生生化化而不自知也不為人知的道理,自能由虛靈中得到真機,由「玄牝」中得到「天地根」。
因為山谷空而無物,虛而有神,故能包容,能涵受,又因虛而能容所以不死,而這個生生化化的無極之門,就是天地的起源。
這個「玄牝之門」是萬物所滋生的地方,而天地本身却無由而生。所以「不生者能生生」就是指這個玄牝之門為天地根,它的本源是無來無往,無生無滅的渾沌境界。
也就因為無生無滅無來無往,所以能夠綿遠不衰,歷久彌勤,而達到「在天地而天地不知」「在萬物而萬物不知」的超然境界。能夠把握這個原則以後,自然會覺得,我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意志所能左右的生命,而是生命本身的生滅,這個生滅與我完全無關。如此推演下去,一切生物都依循著自己的規律生長,依循自己的規律消滅,依循自己的規律產生形體,產生顏色,依循自己的規律死亡,消褪。
有了這個秩序以後,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的勇力發揮到了極限時又會自動消滅停息。
以上種種生化,種種形色,種種智勇的消失成長,都是無心造成的,也就是因為無心的,才合乎「不生者能生生」的道理啊!
以前聖人談論自然道理,都以陰陽的變化來統馭天地,用陰陽的相生來解釋事理,因此,我們說有形生於無形,那麼天地就是從虛無的地方來的。
這虛無有的地方可分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來說明。
所謂「太易」是指渾沌形成之前,一片太虛幻境,凝寂無所見。
所謂「太初」是渾沌初成時,陰陽不分,天地間一團氣籠罩著。
到了「太初」的時候,就陰陽有別,品物流行了,那時候,形象清楚,品類不雜,是天地萬物形象的開始。
最後是「太素」,是天地賦予萬物不同性質的開始,於是有方圓,有剛柔,有靜躁,有浮沉,有.....等的區別,萬事萬物各依其形類,各有其性質。這時,雖然天地之氣充盈,萬物形象性質有別。但大而化之的看來,「氣」「形」「質」三者,其實是不可分離的,所以稱為「渾沌」。
「渾沌」是指天地間渾然一氣,萬事萬物雖各有形質但不相離散。在此萬變不離其宗的「渾沌」情況下,道是無形的,是看不到的。而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表的形象,對內在的造化之道則一無所見,所以我們只知事物外在之別而不明其分別道理的叫「視之不見」。
相同的「渾沌」之下,道是沒有聲音的,人們可以聽到的是稍縱即逝的外發聲響,所以稱無聲音渴求的道理叫「聽之不聞」。(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日夷,聽之不聞日希」)
既然「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那麼依循你所能看到的去求道,依循你所能聽到的方向去求道,那是永遠無法「得道」的。所以說「太易」是一切的本源,是「無氣」「無形」「無質」的虛幻狀態。
把這個窈冥恍惚的「太易」狀態合而為一,由一變七,七變為九,九變為無窮,無窮又回復為一。這個一是最大也是最小,是一切形變的開始。
於是,清而輕的氣向上飄化為「天」,濁而重的下沉變為「地」,中和清濁輕重之氣就形成了「人」。可見人是天地交會時一團和氣所生的,而萬物也由此展開了生機。
雖然天地交會產生了人,但我們也不要把一切功勞歸於天地,因為「天地無全功」。相同的,聖人雖然常常以先知喻後知,但也不能把一切智慧都歸於聖人,因為「聖人無全能」。
☆(任何文化,雖然它們的領導者都是幾個偉大人物,而實則使這個文化生存和發達者,主要的還是那些不知名的,無其數的,以這個文化方式生活的廣大群眾。過去寫歷史的人,總喜歡誇大的戲劇性地描寫幾個「大人物」,而把當時的群眾完全忽略,這等於把一座金字塔倒置。真正打勝仗的,不是拿破崙,而是他的勇敢的軍隊。德國民族如果不失戰地失地,經濟恐慌,怎會接受一個希特勒?聖彼得大教堂圓頂上的十字架本身並龐大,而其所以高高在上,仰不可攀者,乃是因為它底下那個整個教堂的偉大與雄壯。有了這一點認識,就是在任何偉大的事實和人物之前,我們也用不著感覺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學生通常都知道教科書中的名人、英雄或天才跟一般人不同,而他們和名人之間的經驗、能力、時空等等的心理距離是遙遠的,他們可能覺得這些書中人物是高不可攀,與自己似乎無關。更何況,這些被列入教科書中的名人,經常也成為準備考試的材料,因而削弱了學習和創造力的內在動機(Amabile,2012;Deci & Ryan,2013)。其實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讓他們體會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長時間努力,甚至經歷許多失敗、挫折和奮鬥。)
前人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天地聖人亦復如此。天有覆蓋寰宇的能力,但不載;地有載萬物的能力,但不能蓋;聖人教化萬民,萬物各有其用,人人各展所長,各取所需,絲毫勉強不得。所以說:「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人有所窒塞,萬物有所通。宇宙萬物就在這種「形有所分,物有其用」的制衡中連棉不斷的運行著。
由此說來,能涵蓋廣宇的不能載動天地,能載動天地的又不能教化萬民,能教化萬民的不能違背生常通則,而順從生長原則的不能跳出他的本位,這就是天地間相剋相生的一個大循環,使物各有其位,民皆有教化,地有所載,天有所覆。譬如靜躁的性情有別,方圓的形狀有分。如果依性情的類別分則有靜有躁,依整個生剋道理看,靜躁並不衝突,都事務性的本然。如果依形狀去看方圓外表不同,若從道理上推究,方圓都是形狀的一種,並沒有甚麼差別。
總而言之,天地間的道理,只有陰陽交錯變化,而聖人的教誨,也不外乎仁義的反覆運用,而萬物的性質,也只是剛柔二字的相輔相濟而已。一切照著它的本質去變化,就能各司其職,各行其是而不越逾常度。所以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而「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者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這些都是「無為」的功勞啊!
能夠「無為」就可以「無不為」,所以「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臣,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當然也可以是「無知,無能」,可以「無不知,無不能」了。
染化來自外力,而行為的決斷則在本身,心為身之主,此身豈可無主?故孔子日:「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可見心主的執着,是不被外方染化的根本,而產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效果。上智與下愚的不移,一在擇善固執,一係堅持成見,然其不因外在事物而改移則相同,貴在此心能有主,不隨物轉,孔子有「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自信,孟子有「四十不動心」的佳話,禪宗也有風動、幡動、心動的公案,雖然曲調不同,但卻有意趣潛通之處。
「為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效果。上智與下愚的不移,一在擇善固執,一係堅持成見,然其不因外在事物而改移則相同,貴在此心能有主,不隨物轉….
依世俗之見,「風動」和「幡動」是外在的刺激,「心動」才是內在的震動。當然外物憾心,自然會有心隨物轉、情隨事遷的時候,連夫子在川上,見流水滔滔,長逝不返,便生「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的感嘆;可是經過理性的克制、後天的修持,亦可使心君免於外在的刺激,堅定不移,詩聖杜甫詩云:「水流心不競。」便與孔子的動心不同,「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亦係此意。這一由內心的靜定所產生的質着,可以做到「外物不能搖,外力不能奪」的地步,一任他「風動」,「幡動」,而此心不動。可是在外在的刺激下,此心動與不動,仍然無法斷,宋儒所謂的身旁有妓,心上無妓,被譏為假道學,主要的是「雖善無徵」 -- 心上無妓,無法證明。然而通過這類的考驗極其難,但是並不是「心動」無法證驗,臨財、利、名、色的刺激和引誘,心的動否便灼然可見了。
一直致力于智力知識 如你喜歡 可理解為 致力于世界如何運作?
為何不需要一個真實的問題 只需要對它的看法?
“沒有”“問題”“反饋”“方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373vtjn6Y
你們卑鄙的人類就是這樣 --- 老是扯謊 老是自以為具有那些實在不具備的美德 卻否認那些較高等動物具有它們(其實只有它們才具備)。野獸從來沒有幹過一樁殘酷的事情 --- 這是有道德的動物的專利。一隻野獸叫旁的東西受痛苦是出於無意的 這就沒什麼不對 因為對它來說 根本就罕有“不對”的事情 它叫旁的東西受苦痛 並不是出於高興---只有人才這麼幹。這就是受了人那種亂七八糟的道德心的鼓舞。--- 馬克吐溫
破執 --- 如何取消現象界的對待概念與價值成見?
(以上問題已被假廣告的作弊廢物檢舉移除)
違規原因: Community Guidelines and/or Terms Of Service Violation
如果您認為此內容意外遭到移除,請連絡Yahoo奇摩服務中心,並告訴我們原因。
祝您使用愉快! Yahoo奇摩服務中心
謬誤沒有變成真理 但真理也因此不為所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一個心理異常的人就足於傷害整個社會 而一個極端病態者則能將知識+毀壞殆盡 他愛怎麼扮演就怎麼扮演~讓那廢物獨自慢慢玩 惡意檢舉!? 反正就是那廢物混吃等死的強項之一 大家就等著看這個昔日的灌票廢物如何遭受天譴! 《南方雁》 19 (裝醉 )20160506040737AAqFNNj
為何莊子人間世有那麼多殘障人士?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524035303AA8Su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