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知識摧毀知識」? -2為何說大學摧毀知識?

2016-11-28 9:38 am
「不敢告白,才在網路上購買名稱為「乙醚」」?
“沒有”“問題”“反饋”“方案”:
你都不需要一個真實的問題 你只需要對它的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GG_Mp27gk

回答 (1)

2016-11-29 12:05 am
✔ 最佳答案
「沒有不好的情緒 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悲傷的盡頭是接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hpBV9XHdE

對於這問題 卡繆喜歡倒過來問。原先的問題是:生命有否一個值得人生存的意義。對於這問題 你願意的話 你總可以找到一個 但別人也總可以找到另一個不值得活的理由。

即使主觀上欲望得到了滿足 客觀方面 事情能否成功 人生每每無法保證 所謂「求不得」之苦 不止是欲望未必可滿足 也是指成功未必如指望。這便是所謂「客觀事實未必隨主觀意志所轉移」。明明用盡了努力 成功也是離我們遠去 這不是很悲哀嗎?努力拼搏 欲望永不止遏 成功未見指望 疲困郤沒有休息的機會 也沒有休息的地方。惶偟然如喪家之犬 沒有歸宿的小鳥。對此 莊周不禁嘆一句:即使不死 又有甚麼好處?一切正好是身體隨著歲月變化衰微 心靈感受到這情況 而且被種種因素牽引 隨之出現剝 落和能量的消逝。有些人年紀老邁 身體不濟 但心境依然年輕 奮鬥仍然不懈 但也有些人年紀不大 便全無鬥志 虛頹沮喪 箇中分別 便是後者心隨形化的速度較大。而這也造就了主觀虛無感的出現和持續。 
 
欲望永不滿足 反過來說 人生價值的實現 郤不可持續。藝術創作的結晶--藝術品隨著歲月遷移而變色 而破損;其表現的美 其為觀眾帶來的賞心悅目 其為觀念改革社會 意識變遷帶來的影響 可一不可再 而且隨著時間流逝 往往由確定變得不確定。德行何嘗不如是?我今天對父母盡孝道 明天可能耐不住惡言相向。今周為朋友兩脅插刀 下星期可能禁不住為利益出賣另一個朋友。<論語>的顏淵 三月不違仁 已是難能可貴 凡人今天行善 明天惡行 只屬平常。不消提那些好心做壞事 又或者本是好事 但很快變了質 變成壞事的俗世「德行」了。

相關:如何追尋失落的環節? 若本然靈明是存在的?為何莊子對監河侯的回應很不以然?

「方法」是一個比較尋常的語詞,本來不需多加解釋。但是一個語詞愈常在一般的用法裏出現,它的意義可能愈多樣,與它關聯在一起的概念也就愈分歧。「方法」一詞是個平時常用的的語詞,它的情況正是如此。

一般我們稱為「方法」,或只簡稱為「法」的,種類甚多。比方,我們想方法、史學方法、科學方法、數學方法、邏輯方法、形式方法、分析方法、化學方法、現代方法、直覺方法.....教學方法、製陶方法、煉油方法、讀書方法、使用方法、育嬰方法….磨刀方法、煮蟹方法、削皮方法、剪毛方法等等;或者簡單地說,看法、讀法、畫法、算法、用法、吃法、計量法、比較法、演繹法、直接法、乘法、圖解法、統計法.....代入法、消去法、石灰澄清法、塔式法、過濾法、神智體寫法、皴法….字典查法、發音法、撐竿跳法、調虎離山法、情書寫法…..等等等等,無法盡舉。(何以有生命的機體可在他化機的過程中產生無數的新生命?)

我們故意不對上面所列舉的方法加以比較整齊的分類,因為那樣做就「不自然」了。那樣做已經使用了是先選好的「分類方法」了。(異中同是否較能增長正知正見?)

從上述例子,我們至少得到一個印象:堪稱為方法的,好像不只是一種東西 --- 至少好像不是在同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比如「現代方法」和「煮蟹方法」之中的「方法」,好像意義不同;同樣的,「圖解法」、「演繹法」和「情書寫法」當中的「法」,也似乎大異其趣。果真如此,那我們為甚麼同用「方法」(或「法」)來指謂它們呢?(仿懸吊系統及差速器是事例與事例之間的關聯的分析命辭?)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所謂方法雖然種類繁雜,層次不一,它們之間難道沒有共同特徵或類似要點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首先這樣問:是不是舉凡人生的活動、行為或動作,全都可以稱得上它們的方法,甚至更進一步,全都有其方法可尋呢?

我們平常說「思想方法」,但却很少說「想像方法」,雖然想像也是人類的一種活動;同樣地,我們常說「證明法」,但却不說「發明法」,儘管發明也是人類的一種行為;類似地,我們習慣說「游泳的方法」,却絕少說「口角的方法」,即使口角也是人類的一種動作。此外,我們也很少設想做(白日)夢的方法、走路(邁步)的方法、吃飯的方法、妒忌別人的方法、入迷法、陶醉法、忘我法(或物我兩忘法)、自欺法等等。
(夢裡信以為真醒來不信是夢是變更的意識的特性嗎?)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00: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28013846AAhYxs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