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 問題 反饋 方案
你都不需要一個真實的問題 你只需要對它的看法
中國人文思想興起較早的歷史背景,通常只追朔到疑天、怨天思想的盛行,忽略了有紀載的歷史開始,就有著政治勢力駕乎宗教之上的現象,這一現象,顯然有效地促成了人文思想的萌芽與發展。
歷史學者勞榦說,世界上有若干民族是政教合一的,然而他們的政教合一是教來指導政,中華民族的政教合一,卻是政來指導教。例如殷商時代,占卜的方法和曆法,是隨著君主的死亡而更動,這已經可以說明君主的力量可以影響到祭司。尤其當君王死亡,史官隨著更換,更表示著有用史官殉葬的可能。(勞榦、中國的社會與文學,頁201)
順著歷史的線索看,春秋時晏子曾向齊君諫誅祝史,秦、漢專制天下定形以後,任何宗教都不能不受專制帝王的影響,宗教人物往往在帝王之前爭寵,從沒有形成壓倒性的宗教力量。民間宗教只有被野心家利用作為政治鬥爭工具時,才足以對現有政權構成威脅。
文學家韓愈,站在本位文化立場,上佛骨表抨擊佛教時,幾乎引來大禍。最饒趣的例子,是當明太祖讀到孟子有些對君上不客氣的話時,就大發脾氣,下令國子監撤去孟子在孔廟的牌位。佛教在歷史上遭遇的三武之禍,也許可以解釋不是迫害宗教,但卻證明政治有足夠的力量干與宗教。(中國的智慧 韋政通 宗教與形上學問題. 政教分離)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文中『門人』恰似『阿難』。「阿難尋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讚嘆而去?」世尊云:「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阿難』與文中的『門人』情況類似。差別只在世尊對阿難云:「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而楊朱則是沉默不答。而當他的弟子再次提起時,相信楊朱更是沮喪萬分不在話下了,此其一。『“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這話雖然有點風涼味道(缺少同理心),也令楊朱痛心,不過卻也因此可以看出世人對其「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有所誤解。如果說拔一毛以利天下都不為的話,那怎有可能讓徒弟去幫鄰人找羊呢?甚至都還不能確定能不能找到羊(以利鄰人)。
綜上所述,楊朱之所以『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是因為看到鄰人及他自己的大弟子。只是找羊,遇到歧路就無功而返。那麼往後於人生道路上遇上歧路又該如何?! 當真一切的災難都帶有幾分喜?(貝多芬)。
智慧最大的敵人是執著 不論是執著於知識 執著於名 執著於利 執著於形體之美 執著於權位 只要一但執著 智慧之門就被自己封閉了。孟子說「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即聖人 聖人乃智慧最高結晶。赤子之心純一無偽 無執著 所以能湧現智慧。世上沒有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具有赤子之心的因此單純 善良 富感受驚奇的能力 成為智慧人物共有的特徵。
歧路亡羊 (二)
彌爾認為,個性與自主性是人類福利的要素,一個只知彼此模仿,或一致維繫的社會,並非是人類的社會 。不要以為大家做的是就一定對的,甚至更不能毫無主見的盲從。佛陀曾告訴他的比丘們,不要盲信權威,應該運用自由思想,只有當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去信受奉行。包括佛陀本身,也要審查,這樣弟子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的師尊的真正價值。 當看到耶穌很慈祥的抱著羊時,就不難了解楊朱為何對於鄰家小孩的誤入歧途 而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因為一個人誤入歧途,受害的也許不會是整個社會,但傷心的,肯定也不會只是他的親人而已。譬如,當看到一個做老師的,因為他的學生的誤入歧途而使他愁眉不展時,相信沒有任何人會想去勸老師說「他又不是你孩子」。若此,豈不似:『“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
老師是知識份子,而傳統上所謂的知識份子,指的是那些讀過書的人 尤其所謂『讀聖賢書』的人。在人們的心中。讀書人理應具有讀書人的責任與品德。他們的努力不只為了想要獨善其身,而且還為了想要兼善天下。因此就算有
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 皆因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但一個有良心的老師的仍會感到相當自責。人家將孩子交給他,是信任他。人家的孩子
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
「中國的快樂主義者,首推楊朱,楊朱的學說是以人生的享受及快樂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標,楊朱篇說:「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人的一生,既然祇是為滿足肉體的慾望,那麼所有的禮教都是不需要的,祇要能有達到的慾望就可以了。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楊朱也是一個縱慾主義者。他們的思想和古希臘的縱慾思想,有許多雷同。我們就不在多述。」
× × 哲學 × × 書局 頁229
今天生長在這個年代的我們 比任何時代更能不為古人所欺,不為權勢所屈
因此我們也比任何時代的人更能一窺 為何幾千年來............
人間法畢竟是由人制定的,人間有不同階級的矛盾,有不同利益集團的衝突。因此由古至今,任何國家都或多或少制定了一些不符合正義的法律。
價值的相對性
考古學的成果經常改寫古代思想史 古文獻出土尤其如此。老子所創始的道家思想 在戰國晚期分化成為莊學與黃老學兩條發展路線 除了莊學一系側重心靈哲學以外 還有黃老一系以對社會現實面的側重關懷、積極用世精神,而在老莊所代表的傳統道家外另樹一幟。但是戰國黃老學派的發展長久來為學界所忽略 其主要原因便在於漢武獨尊儒術導致稷下道家典籍亡佚 即有殘存者亦被認為是偽書緣故。因此當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一批埋藏兩千年的黃老帛書出土以後 黃老道家乃引起了現代學界高度關注 學界終於確認了以帛書《皇帝四經》、《慎子》、《尹文子》、《管子》部分編章等為代表的戰國稷下黃老學派發展線索;證實了「黃老」不只是個名詞 而是實際興盛於戰國中期的學說思潮。
人生總是有路可走。並且,外表看來越是困頓,內心卻可能越是自在。人的特色,首先即是認知能力。認知若有偏差,立即引發層出不窮的欲望,追逐外物而無法回頭,終身勞苦而難以快樂,就像與自己的影子賽跑一樣,沒有得勝的機會。同樣的認知能力,也可以由外在收攝回來,瞭解人的心智是怎麼回事。人的心智在交往互動的過程中,通常稱為勾心鬥角,再配合世俗的價值觀,形成一個天羅地網,很少有人可以倖免於難。
謬誤沒有變成真理 但真理也因此不為所見?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203195112AAZux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