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事件標誌着洋務運動失敗?

2016-11-21 1:55 pm

回答 (2)

2016-11-22 12:56 am
http://www.chiculture.net/0121/html/index.html


  1894年7月25日,日本艦隊在豐島海面突然襲擊中國海軍,「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4月,中國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歷時八個月的戰爭,終以慘敗結束。在這次戰爭中,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海防完全摧毀。這次,向被視為東亞最強大的北洋海軍,卻不堪一擊,舉國大為震驚。同時,國人也開始對「洋務運動」質疑,思考為何失敗。國人開始了解日本強大的真正原因,是日本實行君主立憲的「明治維新」政治改革。國人開始認識到,僅學西方的「器物」而沒有政治體制的「變革」,國家不可能強大。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k/62k01/62k0101.htm


洋務運動雖然標榜要使中國「自強」、「自富」,但主要致力於軍備的發展,忽略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等全面改革的重要性。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派對運動又百般阻撓,加上許多經辦洋務的官吏,往往因循苟且、營私舞弊,以致新興企業連年虧損,令洋務運動的目標未能達到。因此後來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等洋務派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竟然全部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2016-11-21 3:07 pm
  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即是「製器」、「練兵」,並涉及與此相關的文化教育事業。在製器方面,曾國藩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於安慶設軍械所,試製輪船為起點。而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於上海籌建的江南製造局規模最大,同年李鴻章在南京再設金陵機器局,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設福州船政局,製造軍艦與商船;同治六年(1867年)天津機器局成立,生產火藥子彈以配合江南製造局所造的槍砲。這四個單位是最主要的新式軍事企業,各省先後也辦過二十個機器局,大規模機器生產方式因此躍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練兵方面,聘請外國人擔任軍事教官,採用西式槍砲,訂製鐵甲船(鋼板軍艦)等,並創設海軍衙門(光緒十一年,1885年),建立了現代化的海軍。
  而因應對外交涉與軍事相關的文化教育事業亦同時興辦。為培養交涉翻譯人才,先有京師同文館(同治二年,1863年),而後又有上海廣方言館(亦稱上海同文館)以及廣州同文館之設立(均為同治三年,1864年)。除栽培外事人才,並從事譯書工作,江南製造局亦設翻譯館,二單位前後譯出涉及西方科技、外交、史地書籍近四百部,成為此後維新派人士認識西方的重要憑藉。與軍事相關的文教事業,主要是各軍事工業附設的學堂,如江南製造局附設機械學堂,福州船政局附設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並向外派遣留學生,在容閎主持下,同治十一年到光緒元年(1872-1875年)先後有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求學,福州船政學堂亦曾遣留學生赴歐留學。這些經歷過西方教育的學子,日後有一定之貢獻,如主持興建京張鐵路的詹天佑,是留美學生之一,而著名翻譯家嚴復則是派遣赴歐的船政學堂的畢業生。
  此外,洋務運動亦包括若干「寓強於富」的民用企業,以「官督商辦」-即以民間出資經營,政府總其大綱-形態出現,舉其大者如輪船招商局(同治十一年,1872年)經營輪船運輸、開平礦務局(光緒三年,1877年)、上海機器之佈局(光緒八年,1882年),乃至火柴業、電報局等,在甲午戰前,總數達四十個以上。這些民用企業,將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與生產關係移植到中國來,是引致經濟生產領域步入現代的先驅。
  唯洋務運動的各式事業都有其嚴重缺點。例如,軍事工業的生產過程中,機器、原料均來自外國,且員司冗濫,用料虛耗,購價浮開,種種積弊不一而足。某些民用企業後來甚至成為官僚抱持以飽私囊的企業,呈現「公私混亂,挪欠自如」種種的弊端。同文館招生亦引發極端守舊派人士(如大學士倭仁)的抨擊,留學生亦在守舊派人士指他們接受西式教育後將成為「不復卑恭之大清順民矣」的指責聲中紛紛撤回。是以各式事業的開辦與發展,最後是所得有限。而製器、練兵之實效,亦在甲午之役受到嚴厲的考驗,宣告破產。
參考: 薛化元,〈第二章、救亡圖存之道〉,《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2007),頁30-31。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43: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21055506AAeFBbL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