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culture.net/30044/c01.html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的意譯,音譯「乞叉底婆沙」。《地藏十輪經》說他「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因此得名地藏。地藏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四大菩薩中以「大願」著稱。
據佛經記載,他在忉利天宮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要在釋迦入滅,彌勒還未降生世間這段時間(中間相隔57億6百萬年),主管世間眾生的教化。為此,他一直現身於人間、天上、地獄之中,並發誓:要為眾生擔荷一切艱難苦行;滿足眾生生活需求,令大地五穀雜糧草木花果繁榮;祛除眾生疾病;度盡地獄眾生。其中以化度地獄眾生的誓願最宏大、堅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的這句濟世宏願千百年來一直為佛教徒傳頌和效法。由於地藏關心下層眾生,濟之懇切堅決,因此成為歷代中國下層人民中擁有較多信奉者的一位菩薩。
地藏菩薩本是印度佛經中的大菩薩,同佛教其他諸大菩薩一樣亦無具體生平,可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心目中的地藏卻是一位真實不虛的歷史人物。據《宋高僧傳》、《神僧傳》、《九華山志》等書記載,九華山佛教的開創者釋地藏,俗姓金,名喬覺,新羅國(現朝鮮的一部分)人,出生於新羅國王近屬的王室貴族家庭。身高七尺,頭頂有奇骨聳出,聰穎過人,24歲削髮為僧,法名地藏。他仰慕中國佛教,於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帶着一條神犬──諦聽,航海來到中國。他在中國四處參訪遊化,最後見安徽青陽縣境內的九華山山水俱佳,他「睹茲山於雲端,自千里而勁進,披榛援葛,跨峰越壑,得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於是居住在東崖峰的岩洞裡(後人稱為「地藏洞」),終日以當地一種觀音土(一種白土)拌小米為飯食,打坐參禪,用功辦道。因道行高峻,深得當地善信敬仰。
有位名諸葛節的鄉紳欽佩其苦行之志,率先發心為他建寺。當時九華山的土地屬於一位閔姓長老所有,閔公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聽說有人要為新羅王子建寺,欣然同意了。他問地藏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閔公聽罷覺得好奇,哪知地藏袈裟鋪在地上時,袈裟愈扯愈大,最後覆蓋了整個九華山,閔公還是愉快地將山地全部施捨了出來。接着,閔公還讓自己的兒子跟地藏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安排好家小後也跟地藏出家。根據佛教先入空門為長的規定,閔公是他兒子的師弟。金地藏居九華山75年,99歲時,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夏曆七月三十日召眾訣別,跏趺坐化。其徒眾以缸殯葬他的肉身,置於塔中,三年後啟缸安葬時,據說「顏色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撼金鎖」。由於他生前篤信地藏菩薩,形象又酷似地藏法像,依佛經所說:其兜羅綿軟,金鎖骸鳴,乃是菩薩應世。人們便認為他是地藏菩薩轉世。進而,中國佛教徒便將九華山奉為地藏菩薩應化中國的道場;將金地藏的圓寂日奉為地藏菩薩涅槃日。九華山即成為地藏菩薩道場,千百年來深受歷代帝王、權貴和下層老百姓的崇奉膜拜,日益佛事興隆,香火鼎盛;寺廟遍佈,僧侶眾多。據史料記載,唐代最多,有870多座,號稱999座,曾有「九華一千寺,撒在雲霧中」的詩句。明萬曆時寺廟尚有百座以上,清初增至150多座,遂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我們在欣賞佛教藝術時,常會看到「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的題材。地藏是印度佛教中的大菩薩,而冥府十王是中國古代的鬼神信仰,他們本無關係,怎麼會結合到一起的呢?冥府十王是中國民間信奉的神祇,多為道教尊奉。他們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他們的職責是審理或處罰死後的眾生,故又稱「十殿閻王」。每一閻王都有具體分工和職司。前七王依次分別負責處理亡者死後初七日、第二七日、第三七日、第四七日、第五七日、第六七日、第七七日之事;平等王負責處理亡者死後第一百日之事;都市王負責處理亡者死後周年忌日之事;五道轉輪王負責亡者第三周年之事。十王中只有閻羅王在印度佛教中能找到,其餘皆為中國本有。
地藏與冥府十王的結合是佛教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佛教漢化的一個實例。由於地藏菩薩負責六道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的教化,他悲深願大,深得廣大中國下層人民的喜愛、崇奉,而中國固有的陰間之主閻羅王兇惡無比,令人生畏,所以,以慈悲無量的地藏菩薩替代兇惡可怕的閻羅王自然深受人們歡迎,也有利於佛教之教化。同時,地藏是受佛囑咐,住世度眾生的,是佛和佛教的代言人,將中國原有負責陰間的諸神收懾於地藏的管理之下,既宣傳了佛教法力之偉大,也擴大了佛教的護法隊伍,這也是佛教的一貫做法。
地藏菩薩形象是隨着地藏信仰之流行而出現的。地藏信仰在中國隋末唐初時開始流行,地藏的形象也開始出現。最初的地藏形象是菩薩裝束,手持錫杖,相好莊嚴,宛如慈悲女神。在敦煌、龍門等石窟中都有這一形象的地藏。唐代以後,由於地藏應化新羅,地藏菩薩形象開始以金地藏形貌為標準繪塑,為比丘形象:光頭,着袈裟,雙手各持寶珠和錫杖,有時頭戴風帽。持錫杖表示愛護眾生,也表示持戒精嚴;握寶珠表示能滿足眾生一切願望。這一形象的地藏在寺廟、石窟中流行十分普遍。地藏菩薩身旁常有兩位協侍:左邊是位年輕比丘,方袍園頂,為道明和尚;右邊是位長者,居士裝束,即為閔長者,他們就是金地藏在九華山修道時助其修行的閔家父子二人。地藏菩薩身旁常有一坐騎,即是金地藏來華時隨身帶來的一條狗,尊稱「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