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關於史記這些內容的論文 或 出版書?

2016-11-16 1:15 pm
司馬遷寫史記有因為畏懼皇帝權力修改 刪減 或是記述和史實有出入嗎?
更新1:

想找關於有談到這方面的論文 或是 出版品

回答 (2)

2016-11-17 7:44 am
没有,他已受漢武帝之刑,已經是閹人耶,寫史記没有壓力耶。不過史記寫的也不一定是史實耶,很多都是搜集自其他記載再加上司馬遷的個人觀感的耶。



http://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mobile_topic&old_id=0404


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漢武帝命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從居延出發,北擊匈奴。初時頗為順利,但不久被三萬強敵圍困,李陵因寡不敵眾而兵敗降敵。武帝大怒,群臣都說李陵有罪,司馬遷則根據對李陵的印象,說他一向懷有報國之心,這次只領五千漢兵,殺敵一萬多,雖戰敗降敵,但功可抵過,並認為李陵降敵並非真心,只是等待時機回報漢朝。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馬遷的意見,但後來捕獲的俘虜稱李陵助匈奴練兵以對抗漢軍,武帝於是族滅李陵全家,並對司馬遷處以殘酷的腐刑(即宮刑)。


  司馬遷因受李陵案的牽連而遭受腐刑,陷入恥辱與痛苦的深淵。支持司馬遷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就是《史記》還沒有完成,他不能死。他在《報任安書》中說:「我痛惜全書沒有完成,所以,即使受極殘酷的刑罰也沒有怨憤。如果我完成這部著作,使它流傳後世,那麼,就還了受屈辱的債。即使受刑被殺一萬次,又有什麼可後悔的呢?」
2016-11-16 2:53 pm
您好,您的問題在史學範疇內屬於「中國史學史」的內容,劣者將錢穆先生所著之《中國史學名著》中討論史記的內容寫上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___
史記(下)

  今天在接講《史記》。我們講過中國歷史分成三種體裁:一是記事,二是編年,三是傳人。在記事中又兼帶著記言,《尚書》是第一種體裁,以記言記事為主。《春秋》《左傳》是第二種體裁,以編年為主,但是在編年中又包括了記事和記言,即在記言記事之上再添上了編年。太史公《史記》以人為主,把人物作中心,但在傳人的體裁之內,同樣包括著記事和編年。即是說:記事和編年這兩體,已在太史公《史記》以人物為中心的列傳體之內包融了。所以我們可說:中國史書有了此三層的大進步。今天我們有一個欠正確的觀念,認為進步便是不要舊的了。不曉得進步是增有了新的,而在此新的中間還是包容著舊的。這才是進步,而不是改造。改造未必是進步。進步必是由舊的中間再增加上新的,新的中間依然保留著舊的,那麼這個新的當然比舊的是進步了。
  太史公《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在此一百三十篇中,有十二篇〈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類。〈本紀〉就是全書之大綱,是編年的。如〈五帝本紀〉、〈夏〉、〈商〉、〈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一路下來到漢朝,一個皇帝一篇〈本紀〉,如漢高祖、漢惠帝,拿他個人做皇帝時從頭到尾的大事都是提綱挈領寫在裡面,所以〈本紀〉是編年的,就如《史記》裡的《春秋》。
  〈世家〉是分國的,春秋時代就有十二諸侯,一路到戰國,如〈魯世家〉、〈齊世家〉、〈晉世家〉、〈楚世家〉,這些分國史當然也照年代排下,但和《國語》、《國策》不同。《國語》、《國策》是一種國別史,而且以記言為主,而《史記‧世家》則主要還是記事。
  此下是七十篇〈列傳〉,為太史公《史記》中最主要部分,是太史公獨創的一個體例。但在《史記》以前,人物的重要地位,已經一天天地表現出來了。像《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都是一部書裡記載著一個人的事與言。《論語》記言也記事,《莊子》、《孟子》等亦然。如「孟子見梁惠王」此是事,「王何必曰利」則是言。可見記事、記言不能嚴格分別。而記言則就特別看重到「人」。當時有像《晏子春秋》,也就是把晏子一生言行寫成了一部書。《管子》雖不稱《管子春秋》,也只是講管子的思想和行事。所以《史記》裡的〈列傳〉,也不能說是太史公獨創,以前早就有在歷史中特別看重「人」的事實,只不過太史公把來變通而成為〈列傳〉而已。
  除卻〈本紀〉、〈世家〉、〈列傳〉之外,又有〈表〉,這也不是太史公開始,以前也已有此體裁,這是全書中最重要的筋節。如〈三王世表〉,因古代夏、商、周事情疏略,不能一年一年詳細編排,所以只作「世表」。春秋戰國事情詳細了,所以有〈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分國分年作表,所謂橫行斜上,全部春秋戰國裡的事情,是在這一年或在那一年,晉國這一年的某事和楚國這一年的某事,在同年或隔年,這都清清楚楚,一覽無遺。到了秦漢之際,秦二世以後,楚霸王、漢高帝以前這一段就做「月表」,一月一月的記。《史記》中這十張〈表〉,由於事情不同而分配著來做表,真是如綱在綱,一目瞭然。
  最後有八〈書〉,那是《尚書》體例,專為一件事而特作一篇書。如記夏禹治水,《尚書》裡有〈禹貢〉,漢代也有水利問題,太史公就作〈河渠書〉,如此者凡八篇。
  因此,太史公《史記》,實是把太史公以前史學上的各種體裁包括會通,而合來完成這樣一部書,此真所謂「體大思精」。直從唐、虞、商、周一路到他這時代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全部包羅胸中,從而把來隨宜表達,便有了他這樣許多的體裁。
參考: 錢穆,〈史記(下)〉,《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2014),頁80-82。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40: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16051552AASA5eb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