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善是一切事物所想望的?

2016-11-12 2:21 am
範疇如何推定這個特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RPc2041Sc

回答 (9)

2016-11-18 9:10 pm
✔ 最佳答案
真理最普通的觀念乃是:理智所嚮往的。所說的趨向並不是一種離心動作,如同慾望之趨向善一樣;而是一種向心動作,精神在自己中心內凝思集慮,為了在那裡與由感官引進的外部接觸。慾望動作終點的善本來是存在於事物之內,而智慧終點的真理,則是以自己為中心。

但是,正如存在於事物裡的善感動與它發生關係的慾望,同樣存在於智慧裡的真理也感觸與我們發生關係的事物。實在說,我們曉得事物與我們發生關係,在事物方面是不足掛齒的。我們是這個關係的主體。聖多瑪斯哲學是實體論者,因為它視萬物生活於它們自己的生命,並且不論是否被我們所認識,那對於它們的存在只不過是偶然而已。關於我們和事物保持觀念關係,我們說這些事物是真的,那是按照它們是與我們構成的觀念符合。如同我們說一個人是真人,是為表示如此描述的個體完全符合我們對人所構成的觀念。

真理的一個整個哲學及一個整個的美學,可以說是發展於這個看法。而且並不止於此。如果物之與我們的智慧維持關係是偶然的話,那是由於我們的智慧對事物既不是原因,又不是規律,它對於實際關係的建立是毫無貢獻的,但是我們談創造的智慧,那就迥然不同了。天主對萬物的認識不是來自萬物,而是萬物由天主對它們的認識而來。比如房屋是出於建築師的設計,是藝術家的內在的觀察判斷他所創造過的過程,根本是談不到是從這個成果而獲得甚麼啟發的。所以萬物是隸屬於它們的根源的天主智慧;萬物根本隸屬天主智慧的;所以它們的原始標準也是在天主的智慧中。因為我們的智慧是創造者智慧的反射,於是萬物的真理才間接地與我們有關,並且才多多少少隸屬於我們。所以亞理斯多德常說智者是衡量善的,並且也是支配善的;聖多瑪斯對基督人說:祂幾乎是一種法律及活生生的公義。 但是對於一件事物發出主要的判斷不應該建立在間接上或次要上,更不能建立在偶然上,並且既然論真理, 物之被我判斷是偶然的, 既然只是間接地並且由於分享我們判斷萬物,那麼超越的真理首先必須且嚴格在萬物的存在本身裡,那是因為它符合於創造者的智慧的原故。

奧古斯定說:「真理是每一物與它的根源之完全相似」
安賽爾謨說:「真理是精神實徵的公正」
Aviceune說:「每一物的真理是它所獲得的存在的特徵」

聖多瑪斯說:「真理是物與智慧的符合」,這是一個具有雙邊解釋的定義。它一方面指的是在我們之內的真理,另一方面指的是超越的真理,那是按照智慧一詞的指義,它是我們的智慧或創造者的智慧。聖多瑪斯說:「在這兩個智慧之間,構成的自然物,說它是真的,乃是按照它對這個智慧與那智慧的符合」。無疑的是這個簡便及這個普遍性,才誘導了聖多瑪斯的天才,並且由於聖多瑪斯的努力在他以後才使這個著名的定義成為哲學之中的法寶。

現在我們足以看出真理這個想法,使觀念的學說又死灰復燃起來,並且也使我們接近柏拉圖的理論。實在,聖多瑪斯將奧古斯定的以下名言作為左右銘:「觀念的學說是非常豐饒的,如果不了解它,便不能為哲人」。如果亞里斯多德沒有發揮它,那是由於反對明顯誤用的緣故,並且因為柏拉圖的看法,觀念竟構成一個在自己,就是說,構成一種中間宇宙,那實在是多此一舉。

申言之,根據辯證的分析,在找到了瞭解存在的普通條件的辦法以後,柏拉圖曾超越過他的目的,並且曾以這些條件為形成的構成者,好像宇宙是用它們做的一樣,並且如同宇宙與其在自己內的存在,卻在那裏找到了自己個別實體一樣。對這種紊亂,亞里斯多德憤起抵抗;但是亞氏,按著聖多瑪斯的看法,仍然把萬物的特徵放在天主內,並且也這樣地滿足了柏拉圖的急務,因為柏氏畢生所致力的就是建立真理。

不論如何,他肯定觀念,並且證明它的必然性如下:「觀念的意義是存在於物之本身。於是,一個如此的形式能充當兩個角色:模型的角色及認識的原則角色,這是按照被認識的形式是存在於認識者之內的理由。於是,在這兩方面的觀念是必要的。實在說,在凡事不是偶然生出的一切裡,被產生的形式必須是產生者動作的目的。於是,如果主動者是按他的自然存在擁有被產生的形式,那便是一切物質主動者的實例。別的主動者是按照智慧擁有被產生者的形式,那則是智慧主動者的真相。所以如果宇宙不是自然構成的,但它如果是由天主而來並且如果天主是根據理智行動,那就必須在天主的精神裡,放上宇宙之所以構成之相似的形式,而觀念的特徵就是這個」。

我們乍看之下,便毫無疑問地看到,一個如此的理論似乎涵有一些神人同形同性論,並且還含蓄我們今日盡力抗拒的主知說。

我們常說主知論的彩色,乃是因為在東西本身之外,在我們精神含蓄的實體的骨架裡,為了瞭解這個實體,好似把那些骨架肯定為實在的。種類及類目在這裡不止是一個分類表、實體的一個要素,一個事實:它們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法典。種類與類目不是從物而來;但是這個對積極精神的讓步,主張至少種類及其類目存在於天主的精神裡;在那裏它們擁有它們的積極性並且或多或少具有它們的特徵,因為雖然論存在它們是與天主的本質打成一片的,但是它們卻構成天主所包羅而不混亂的特殊形式。這樣確實的了解的證明是:在雜種動物的實例裡,我們看出一個困難,雜種好像不屬於任何類目,或者屬於兩種類目,使我們很難說它符合那個觀念。同樣的,在個別偶然性裡,人們分出那些是長久不離地屬於主體的及由於額外巧合而加於主體的。論第一種偶然性,並沒有特殊的觀念:它們完整所論的存在的觀念。至論第二種偶然性,則有一個觀念,因為它們加在具體的主體上「如同油漆或其類似的東西加在已經具有自己形式的房屋上一樣」。

就此可見,如此構成的宇宙設計與現代哲學家屢屢所描寫的是如何大相逕庭了。
但是請不要誤會,我們如果剝蕉抽繭鞭辟近裏地研究一下,我們也可以在其表面的繆見之外看出精確之處。

首先,天主的觀念與祂的本質是同一的;它們的實在只是適合可能性與關係的實在,以普通理論來講,把這些關係看作彼此實在是涇渭分明的事,乃是相宜的,而這不過只是對我們的缺陷方式的想法而已。這些關係表示天主對祂要創造之物的認識,按照這些受造物與根本與它們的一個共同的觀念的被分享的唯一本質的種種不同的關係。由於受造物,根據與第一模型關係來講,是缺陷的,至論缺陷的方式,每個卻是各有千秋,成為多樣的是由他們的分享既有限又互相枘鑿,所以,對天主創造本質來講,才產生各種的比例,按照人的說法,天主對這些不同的比例的卓越的認識便稱為每個受造的觀念。所以多數模式只是從受造物方面來的,它並不存在於模範的原因內,即便如此,這模範的原因在紫己也是完全單一的,以致聖多瑪斯要說:超越的真理是單一的,每一物是真的是按照它與唯一的及單獨的第一真理的關係。

所以,根據這一方面,是毫無神人同形同性論的遺跡。按聖多瑪斯與亞里斯多德同樣的看法,天主是思想的思想,在天主內可以理解的及實在被理解是不分軒輊。聖多瑪斯和那位相信能夠肯定觀念的永遠或肯定可能的是與一切暫時實體無關的Avicenne是互為枘鑿的;他也和那位把觀念放在天主內並說與天主的本質有別為了給它們一個個別的客觀性的Henri de Gand是大相逕庭的,此外他與那將觀念及合一成一種觀念的物質,拿它當是先於創造的對象的Gundissalinus是有天壤之別的。今天我們還可以遇到類似的絞盡腦汁的陳腔濫調。一切唯心論者的唯理論都受這個誘惑,比如Maledranche . Leibniz及許多其他哲士,惟Spinoza例外,關於這一點,他是高明得多。但是聖多瑪斯絕不是這樣的一個唯理論者或是一個主知論者。按他的看法,宇宙本身在存在以前並未曾實實在在地隱藏在觀念裡,也沒有隱藏在天主的觀念裡面。預先存在的是天主,簡單得很,至於所謂的觀念只是我們的理智把天主創造的對象的時間的實體放映在天主內。說天主是用理智創造,這並不是說祂像人一樣,先設計,然後創造,而是受造物從祂而來,分享祂的可瞭解性及祂的存在。事後歸因於天主的可瞭解性產生可能性;並不是可能性產生存在。正確的說法是在天主內有一個無限的可能性,並不是在祂內有一個可能的無限性。在天主內的可能性是天主,此外沒有別的事物。

此外,所談的萬物有這個形式,就人的方面來講,說它在造物主的理智裡以模範的狀況存在,並不是一個邏輯的本質,如同我們的不痛不癢的模範的定義所表示的,在那裏實體只是苟延殘喘地活着,把本體減到最低限度。首先是本質被視為無限可能性的自然的觀念,並且它的整個豐富輕蔑認識。其次,並且這一次乃是實際的,是實在的本質,個別的本質,主體的個別形式,在它根本的單一性裡著想的;但是這個單一性是按超越的意義解釋的,依照單一與存在是不分軒輊的,而這並不是按照抽象的意義,好像是一個空洞的觀念一樣。

所以絕對沒有按照異議所假定的意義的主知論者

聖多瑪斯主知論不是神化抽象,而是神化實在,正因為實在是屬於天主的,它才有一個關於認識的主要關係。實在,因為實在,所以是可瞭解的,因為它是從至上的可瞭解的最高實體而來的。理智是按照理智也是天主的。所以理智對整個實體有權利把握,他們彼此相等,並且這是按照最高的意義,理智及可瞭解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無疑的,反對這高尚的想法的,並不止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笛卡爾,不論按他自己方式是如何主知的,他仍然不會在這個看法上簽名蓋章。連幾位教父對此也加以抵抗,在天主秩序名義之下深思超越理智的一件東西,如同理智超越感覺,感覺超過化學作用一樣;或者如同四個容度的空間超越我們的空間並且使某些被稱為定裡的命題荒唐無稽。於是笛卡爾竟肯說天主能夠作出一個四方的圓周。聖多瑪斯對此則有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並且極其清晰申述不論天主的超越是誰,他把他解釋德與他的高尚主知論毫無損失。按聖多瑪斯的看法,理智的秩序就是天主的秩序,因為天主是精神,因之,理智在自己的能力;因之,凡是理智的,只要它是理智(其程度是無限的),就把握存在,並且沒有任何所謂比較高尚的秩序,對之理智所認識的存在的律例能夠缺乏。

這是聖多瑪斯派的高深主知論,我們還有很多機會註釋它的本質。但是它的超越特性很顯明地逼迫它按著它所運用的學科而不斷的修正。在自然神學(有神論)裡,那是一個整個運用。在人類心理學裡,則迥然不同了,因為人只是以缺陷的方式及曖昧的形式並且是以遙遠的分享而擁有理智。於是必須宣告我們稱的抽象的主知論死刑,這在聖多瑪斯比在任何人都強調,因為可瞭解的是實在,抽象只不過是杯弓蛇影而已,並且如果這個夢幻泡影是來自實在,那便是空谷足音,而它不會使我們與它相等並使我們的科學看守存在。

在我們以種類及類目而得的定義裡,我們努力的是表示實在,我們是把實在部份領進這個骨架裡;但是首先我們曉得,獵取定義是一個完全不會成功的動作的,或說,一切事物所由來的根本分別屢屢為我們尚未揭曉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存在的根底,我們不得已便按照偶然性分類它們,稱呼它們。這已足以說明我們認識的方略僅有一個相對的價值而已。

此外,即便認識特性,那也不是一個深入的認識,並且也不能因此就把握了物之要領。誰也不必異想天開地相信具有理智的動物的觀念就表示了人的整個實在,並且相信只要一個所謂的造物主配帶這個觀念並且擁有一些物質就能把思想的盧草的頭抬向天空。像亞里斯多德一’樣,聖多瑪斯喜歡在定義後面放些點點,為了指明在定義以外所含蓄的尚未表明及不可表明的。Animal rationale bipes…

如果批評以為聖多瑪斯派的觀念絲毫也不與種類及類目符合,那末,批評真應退避三舍了。柏拉圖已經不願意拿觀念當種類看,理由是因為他在那裏只看出有純粹的抽象。如果他當類目處裡它,或者更好說,如果他實現類目,那是因為個體按柏拉圖的想法只不過是一個夢幻泡影而已,在他的哲學裡,物質之精細緻密甚至好像與空間不分軒輊,並且如果有志救援科學,那麼應該給它找出另一個對象。按聖多瑪斯的想法,問題的面貌改變了,個體對於他是一個實體;物質存在,並且它是因天主而存在;類目並不存在;那是骨架,並且實在說,這骨架有它的價值,即便對於天主也是這樣,因它確實地表是創造計畫的大綱;但是嚴格地說它們並不是存在的觀念。一件東西的觀念,特別是如果它企圖當作一個創造的觀念,很顯明地應該表示凡是在東西裡面的一切,因為它是一種存在,並且既然存在是個體,而不是類目,所以它的個別特徵,它的觀念,是個體的,與充做一個空洞的骨架是大相逕庭的,它擁有一切需要的,以致天主的聖意一旦接近它,實體就接受它並且把握它。

這一次我們可以從以上看出如此的一個哲學,比起老生常談的概念論來,或是比起時常歸因於它的概念論來,與真理相去幾何了。概念論是Taine的哲學,是拿創造觀念當定理;整個存在是被視為永遠的命題的儲藏所,而對這永遠命題我們的精神因它們的塊然大物而屈服,但是它能陸續地把握它們。Pascal諷刺他說:「他拿我當作一個命題」,這樣就把他駁斥的一蹶不振。原來是把存在縮小到邏輯的狀態。而聖多瑪斯則由另一方向進行。他首先安置存在,並且說他自己便可了解的;但是可了解的意義並不是可想像的。可想像的不過是可瞭解者的一種缺陷的類目而已,並且它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如此之大,以致可以極其嚴格地說:一件東西愈是可瞭解愈是不可想像。證據是:天主是最高的可瞭解的,而絕不是可想像的。

所以由自己可瞭解的存在只是對於缺陷的精神是可想像的,因為缺陷的精神不能升其堂入其室之故也。
我們只瞭解存在的皮毛,而不得深入。我們用精神綜合並且分析,為了勉強在我們的判斷裡注意所存在的;但是所存在的,因為它進入我們的命題並且構成我們的科學,那不是存在,而只是它的縮小的反映。

我們得不到存在的純粹直觀;我們是想像它而不知覺它。所以不要妄想,一個聖多瑪斯派學者不要說,我們的哲學是損存在而利概念的。按我們的看法,概念只不過是一個杯弓蛇影而已。完全開放的理智超越它並且不知道它,並且同他一齊他的一切組合:定理、原則、命題、律例。這一切都是關於把空間及時間引入本身是不受空間及時間的支配的。這一切都是講說,所以部分是物質。於是,如果我們是主知論者,那是由於我們思念真的理性。只是關於這個理性我們說:存在與真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實在說,還有在這個哲學裡,以種類及特徵而獲得的定義,判斷及科學都有本體論的價值,不像在某些時代裡的哲學,只是研究及思想的價值。這些定義表示或贊助表示一個普遍的本質,由於這本質代表創造計畫的一個真實的方面,所以在這個關係下是個體的真理的模範,同樣的,每一個個體的個別特徵,對他後來的演進關係而言,是他的真理模範。如果所談的主知論是這個,那麼聖多瑪斯派哲學就是主知論的。如果要責斥它,那麼就先應該將反對的想法的優點建立起來。

這裡也要注意進化論的假設,在類目、種類或特徵概念理所輸入的空間與時間的差別。由於聖多瑪斯在他的時代沒有理由贊同這個假設,所以他拿類目及種類當固定的骨架,在這骨架裡個別的事實永久已安排妥善了,而接著進論論的看法,這骨架也受時間的支配。這當然對科學最重要的,而對於形上學則不然。類目本身並不因之而減少它的不可分性,只是一種具有彈性的不可分性而已,比如在時間裡的現在之類。

但是根據另一個觀點我們承認,如果注意到聖多瑪斯派哲學裡有誇張觀念的邏輯角色的趨向,有給予從實體抽出的理想骨架的價值比實際還多,為了在它本身給它下一個真正的定義,或者應該承認這個批評的正確性。自然的及它的不可測量的豐富的感覺只是漸進地深入人的精神裡。由於發現的陶醉,人常是傾向誇張方才所獲得的之重要性。希臘人,及他們以後的中世紀,是過分受邏輯的薰陶而對經驗則未能煞費苦心,以致有時邏輯佔有了適當於經驗的位置。在原則上,我們是謹慎的,實在說,我們應該有所適從。最方便的,是神學精神在幕後把有關常更改的存在的研究置諸高閣;向上瞻望的視線有把純神的與我們迥然不同的條件搬到人的理智的趨向。因為這個理由並且還有不止一個其他的原因,大師之未曾盡然抗拒的妄用有時變成了後學的金科玉律。獲得並愈益發展實在其秘訣的感覺,並且在達到某一階段之後,再向它的妙處進攻,這是聖多瑪斯派應該實現進步之一,為的實踐相信它的將來及它的復興能力的人士以他的名義而發出的諾言。

不論如何,觀念學說的基礎是不可以攻擊的。為避免做不可知論的徒孫,應該同意我們的實體的分析,不論假設它們是如何不恰到好處,有的人還說它們的原始淵源是動作,是根據自然的;並且如果這些分析是根據自然的話,那麼大自然不論怎樣,也是應該包羅它們的。從這裡到觀念真是近在咫尺的,因而大自然並不是一個盲然的能力,一個無目的企圖或一個無目標意志。

幾時我們檢討有關天主的認識的時候,真理的這個學說則愈趨正確。幾時聖多瑪斯,以他的原則為後盾,著手答覆有關永遠真理的著名問題的時候,這個真理的理論已經明瞭易解了。

真理是不是永遠的?這是奧古斯定派柏拉圖學說急迫向中世紀諮詢的問題,聖多瑪斯對之不能漠不關心。聖奧古斯定說:「再沒有比圓周的律例更是永遠的,再沒有比二加三等於五更是永遠的」。聖安賽爾謨說:「把真的東西毀壞,真理仍然存在」說共相與空間及時間無關是否有道理?那麼,還有比真理更普遍的嗎?所以真理是無始無終的;今天是真的,它已往長青,它將來也是永綠,並且它將來像它已往那樣真,如果假定真理曾經離開過始或者它將滅絕,而總是要有這個的,就是所假設的過去或未來沒有真理,而這就是一個真理。真理是不從屬任何的永遠的,那是真的。或者說真理有個開始及一個結尾,或者說它沒有,任何根源及任何目的都不包它的。

這些曖昧的推理被聖多瑪斯極其明析的弄清了。真理不是一個絕對的東西,而是一個適合:存在的適合於理智。所以如果沒有理智,便沒有真理;如果沒有存在,更沒有真理,那麼假定真理自己在自己前先行因為是未來的,或者自己在自己後追隨因為它是過去的,那才是無稽之談呢,如果不預先假定一方面有一個能思想的主體,並且另一方面有建立真理的對象。

實在說,建立真理的對象不一定是現成存在的「有」;因為潛能也是「有」;一件東西可以是准真的,條件是它存在於它的原因裡,所以,如果一個永遠的原因存在,萬物的真理可以說是永遠的,因為是建立在創造者的能力及意志裡。常是應該首先證明這個原因的存在;只有把觀念及事實的秩序顛倒過來才會結論一個永遠真裡存在的原因。

至於如同某些論證中所假定的幻想真理是依據任何東西的,並且進一步地申述的像真理是一個自立的東西一樣,這個的評價如何,我們是可想而知的。實在說,它雖然能夠提供存在的否定及它的肯定,而思想的這兩個對象對真理來說,並不是不分軒輊的,因為對理智它們並不是一模一樣的,並且是因為真理在對象與理性之中。「有」是在自己內存在並且能夠用以建立一件東西,而非存在是我們精神的一個純粹想像並且甚麼實在也不能建立。所以幾時說:如果真理不存在,那麼真理不存在乃是真的,這足以使懷疑者自相矛盾了,並且間接地證明精神生活在自己內擁有真理;而這並不能在存在裡以必要永遠的名義提供甚麼,因為這個所謂的真理在自己沒有任何基礎的。

即便在它的個別本質的心理本質裡,就是說按照事物,真理至少在理智裡,那麼顯明的是,它便不比理智更遠遠了。假如,本來是不可能的,有存在而沒有思想它的精神,那就沒有真理,但是在有精神存在的那一天,用來建立真理而已。那只不過是一個精神的幻想而已,由於使我們設身處地這個假設的領域裡,我們便相信還可以說,某物在那裡是真的。

假設所談的東西真的存在,但是它不是真的。

想像一件東西存在而不同時想像它是真的,不論它是如何的不可能,但應該接受所提供事項的結果。假定一切精神都沒有,後來就不應該詐取地假定它的存在。凡是對我們思想的條件並不因此是思想的對象,並且我們很可能提供存在而不提供真理。

存在是「有」,而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連續;一切只由於與我們有關或別的一個理智有關才是真理。所以如果我們是唯一的精神,而又不是永遠的,那就沒有永遠的真理了。圓周律例以及其他一切律例都成為純粹可能的,並且這些極被人重視的共相,因為只是顯於我們內是存在,將要不由我們地縮小到它們消極的永遠性。

有人說,這些事物是由時間及空間抽象的;而這是說我們把它們從那裏抽象出來,並且如果沒有任何精神是它們的原因,這個抽象將為何物?

還有,超越真理是在每一件事物與它理想典型符合裡,理智一旦毀壞,它就不再存在了。如果沒有第一個理智,那就沒有第一個規律;因此,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規律,並且我們對事物的理想真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功利的;但是以萬物律例的名義,它則是毫無價值的。在這個特別情形下,按着我們觀察的角度,也沒有什麼真的可談;更談不到有甚麼永遠的真理了。

相反的,如果永遠的理智存在,好了,由於祂,名正言順地便有一個永遠的真理。但是我們看得清清楚楚那還是一個先決問題。所以拿永遠真理的在自己的存在當作出發點,並且想由此證明天主的存在,不過只是空中閣樓海市蜃樓而已。凡是這樣嘗試過的可以做一個就人論事的結論;但是不能追隨他們到底,並且把他們的主題放在絕對之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S6-9_D5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2016-11-18 1:14 pm
這是聖多瑪斯派的高深主知論,我們還有很多機會註釋它的本質。但是它的超越特性很顯明地逼迫它按著它所運用的學科而不斷的修正。在自然神學(有神論)裡,那是一個整個運用。在人類心理學裡,則迥然不同了,因為人只是以缺陷的方式及曖昧的形式並且是以遙遠的分享而擁有理智。於是必須宣告我們稱的抽象的主知論死刑,這在聖多瑪斯比在任何人都強調,因為可瞭解的是實在,抽象只不過是杯弓蛇影而已,並且如果這個夢幻泡影是來自實在,那便是空谷足音,而它不會使我們與它相等並使我們的科學看守存在。

我們討論所含蓋的範圍,叫做『討論界域』簡稱『論域』。只有在論域確定之後,像‘所有的‘,‘有的’這樣的量化詞,才具明確嚴格的意義。這就是說,這些量化詞,嚴格地說是種相對語詞,而不是種絕對語詞。
物極必反的“必”字是甚麼意思呢?
假如上列“物極必反”裡的“必”字。只是一種加強語氣的措施。那麼只是“物極則反”,或是“物極會反”,甚至是“物極是會反”的加強語氣的說法而已。它們在實質上或內容上,是沒有分別的。
可是當我們說“物極必反”的時候,“必”字似乎不只是一種加強語氣的設計而已。它在該述句裡,似乎具有實質上的重要性。當作這種含有實質意義使用有兩種。
一是用來表示【全然性】,另一種是用來表現【必然性】。
全然性和必然性有時很容易被混為一談。普通的人如此,就是專家也常常沒有小心注意兩者的區別。其實兩者是完全不相同的。

真理必須是個真句
真的述句(true statement)
假的述句或假句(falsehood)稱不上真理
全稱量化不只可以施諸事物事理事情事態,也照樣可以施諸時間,空間和人身。比如,倘若我們相信:
『物極必反』是個真理。那麼不但可以將它全稱量化為:
對於任何的x而言,x極必反。亦即: (x)(x極必反)
我們可以『進一步』把全稱量化應用到時間,空間與人身之上,而成:
對於任何時間t,任何地點1,任何人s和任何事物x而言 ﹔ 於t,於1,於s:x極必反。
真理(必須)是個全稱述句
真理(必須)是個附帶存在假定的全稱述句
真理(必須)是沒有時間限制的
真理(必須)是沒有空間限制的
真理(必須)是沒有人身限制的

有些述句之為真或為假,是要依賴經驗上的證據決定的。這樣的述句稱為「經驗地真」或「經驗上地假」 (「事實地真」,「事實地假」)。另外還有一種述句,其真假值只要我們依據對其所含字詞之意義所做的分析,就可以決定。這類述句乃是「分析地真」或「分析地假」。
但是我們不只是要直接從述句的結構,來標定這一區分;更要從述句所裝載的意義著手。這是因為該一區分,歸根究柢是語意上的事,而不是語法上的事。

由於必然性與可能性之間的密切關係,為了討論分析,"必然性"所含的歧義,我們可以先分析"可能性"的歧義。 三種不同的可能性 :邏輯可能性 .經驗可能性 .技術可能性
加上第四種可能性: 稱為個人可能性!!

(t)(1)(s)(x)( t,於1,於s:x極必反)
因此,如果能夠成功地將時間,空間和人身,加以量化﹔ 那麼以上所說:『真理(必須)是沒有時間限制的 ﹔真理(必須)是沒有空間限制的 ﹔真理(必須)是沒有人身限制的』變成多餘的。 我們只要訴之『真理(必須)是個附帶存在假定的全稱述句 』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可是有另外有一個條件,似乎不是多餘的。 『物極必反的“必”字是甚麼意思呢?』
如果我們也把【真理(必須)是必然述句。】規定為真理的必要條件,那麼數學的真句可以稱為真理,可是經驗科學裡的真句就不在是真理了。它們雖然或許可以滿足全然性,但卻不能滿足必然性的要求。
有時候,那樣的想法含藏情緒多於表達認知。比如,有些人認經驗科學或數學裏頭的知識,不論如何偉大高深,也只不過是些定律或定理。只有那些有關人生、有關生命、有關價值、有關道德、有關神靈的哲學律理,才可以說是真正的真理。我們要在這檢討這種想法嗎?
如果我們承認可以有『暫時的真理』,那麼是不是凡是真句皆成了真理?做了上述的『承認』,還有些甚麼後果或結論?
“必然性”本身,也不是一個完全沒有歧義的概念,而且它的用法也是多面性的。我們可以說,某事件之發生是必然的,也可以說某述句之真是必然的(必然為真)。試問這兩種用法的根本不同何在?兩者可否互相轉化通約?(比較物極必反與‘物極則反’必然為真)。
「不必然」,「必然不」,「不可能」,「可能不」
「(~)(□)」,「(□)(~)」,「(~)(◇)」,「(◇)(~)」。

黄昏相思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gBtPtxU2H8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人性有所謂的永恆性或不變性嗎?

這一次我們可以從以上看出如此的一個哲學,比起老生常談的概念論來,或是比起時常歸因於它的概念論來,與真理相去幾何了。概念論是Taine的哲學,是拿創造觀念當定理;整個存在是被視為永遠的命題的儲藏所,而對這永遠命題我們的精神因它們的塊然大物而屈服,但是它能陸續地把握它們。Pascal諷刺他說:「他拿我當作一個命題」,這樣就把他駁斥的一蹶不振。原來是把存在縮小到邏輯的狀態。而聖多瑪斯則由另一方向進行。他首先安置存在,並且說他自己便可了解的;但是可了解的意義並不是可想像的。可想像的不過是可瞭解者的一種缺陷的類目而已,並且它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如此之大,以致可以極其嚴格地說:一件東西愈是可瞭解愈是不可想像。證據是:天主是最高的可瞭解的,而絕不是可想像的。

所以由自己可瞭解的存在只是對於缺陷的精神是可想像的,因為缺陷的精神不能升其堂入其室之故也。
我們只瞭解存在的皮毛,而不得深入。我們用精神綜合並且分析,為了勉強在我們的判斷裡注意所存在的;但是所存在的,因為它進入我們的命題並且構成我們的科學,那不是存在,而只是它的縮小的反映。
【紅樹林】

我們得不到存在的純粹直觀;我們是想像它而不知覺它。所以不要妄想,一個聖多瑪斯派學者不要說,我們的哲學是損存在而利概念的。按我們的看法,概念只不過是一個杯弓蛇影而已。完全開放的理智超越它並且不知道它,並且同他一齊他的一切組合:定理、原則、命題、律例。這一切都是關於把空間及時間引入本身是不受空間及時間的支配的。這一切都是講說,所以部分是物質。於是,如果我們是主知論者,那是由於我們思念真的理性。只是關於這個理性我們說:存在與真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朦朧的夜風】

實在說,還有在這個哲學裡,以種類及特徵而獲得的定義,判斷及科學都有本體論的價值,不像在某些時代裡的哲學,只是研究及思想的價值。這些定義表示或贊助表示一個普遍的本質,由於這本質代表創造計畫的一個真實的方面,所以在這個關係下是個體的真理的模範,同樣的,每一個個體的個別特徵,對他後來的演進關係而言,是他的真理模範。如果所談的主知論是這個,那麼聖多瑪斯派哲學就是主知論的。如果要責斥它,那麼就先應該將反對的想法的優點建立起來。
【利貞】

這裡也要注意進化論的假設,在類目、種類或特徵概念理所輸入的空間與時間的差別。由於聖多瑪斯在他的時代沒有理由贊同這個假設,所以他拿類目及種類當固定的骨架,在這骨架裡個別的事實永久已安排妥善了,而接著進論論的看法,這骨架也受時間的支配。這當然對科學最重要的,而對於形上學則不然。類目本身並不因之而減少它的不可分性,只是一種具有彈性的不可分性而已,比如在時間裡的現在之類。

達爾文的學說.似乎動搖了人為理性動物的傳統觀念.令人感到惶惑。「物種原始」謂人與類人猿是從一種共同的祖先遺傳下來.與人進化起源論相伴而生的看法.乃是人類與高等哺乳動物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因此.進化論者不把人類當作唯一具有理性的動物.因為在人與其他的動物之間.發現了某些相同的智能..人只多一點而已。

聖多瑪斯對理則學所下的定義為:「理則學乃指示理智活動的技術,人藉著它在推理活動上,順序、簡易而 ... 由於內涵與外延是一概念之兩個基本性質,故沒有一概念….. 輔仁大學
【莫愁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ltlJI6kjs
2016-11-16 7:45 pm
亞理斯多德說:『善是一切事物所想望的』它是不斷被聖多瑪斯接納而又無可非議的定義。
值得想望是善的本名,所以找出願望的根源就是努力給善加一個定義。
那麼,若不是它的完善,甚麼使一件事物是值得想望的?
一切存在,根據某一方面,豈不都是在尋找能使它完善的嗎?
何況,每一件事物的第一個完善就是它的現實性。可能的存在或潛能的存在不是任何事物的完善。
最後,現實性最普遍的意義是存在。超越的存在,不管一切範疇或其他區別,就是善的本質。
這樣我們由於反證再度找到我們用以修飾存並且註明它的屬性是起點的同一性。值得追求的存在,就是善。
所以嚴格的講:一切的存在都是好的,我們也要立刻加添一句:正因為它是存在,那是千真萬確的。只有在缺乏裡才有惡,並且完全缺乏善的只有「虛無」了。
那麼為何好情人有時會變成不是好丈夫!?
更新: 『只可惜你是匿名』
古典美人您好
我沒有匿名啊!
當然我也渴望有這份榮幸能與做朋友

2008-12-21 12:03:31 補充:
不好意思,,,因為當下寫了二位的知識發問...其中一位是匿名....抱歉喔!!!希望你日子過的愉悅,,,,我心中有話,,,想與你交流,,,交流,,,想寫信給你,,,卻無法進到你家....如果你是唐伯虎,,,,我就是你點的秋香,,,,如果你是..再世的陳世美,,,我也會把滿滿的愛,,,無怨無悔獻上,,,現在只有寄託蔚藍的白雲...遞上我無限祝福,,,,願白鴿稍來喜訊,,,,
茶茶 · 8 年前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219000015KK02677


第一個特徵:單一性,在古代時,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筆戰。畢達高拉斯及柏拉圖看得很清楚:單一性並不給存在添加什麼實在的, 而它的意義是指的,每一個存在的事物或被思想的事物,必須被視為在它自己方面是完整的,而對其他一切的關係來講,則必須是涇渭分明的,不然就配不起存在的美名。實在說,一個沒有單一性的存在是什麼?一切存在是簡單的或是組合的。凡是簡單的,不論在現實方面或在潛能方面都是單一的,因為它是完整的及不可分化的。而組合則是可分的。但是假定它一但被分化,則不是它本身了:一個被分的正方形則生出兩個三角形; 一個被破為兩塊的石塊的存在前後則是不同了,石塊被損以後只剩下兩塊殘物。所以每一個東西的存在都假定它的完整性,因此每一個構成的存在,也正如抵抗破壞它的存在的,也同樣的對抗破壞它的單一性的。但是這些哲學家不曉得範疇為何物,或者是不賞識它們的價值。不曉得超越單一性(在他們思想裡所了解的,比如幾時他們說:單一性與存在是沒有分別的)與他們精神不能擺脫的數目原則的單一性的分別。 於是便發生一種兩歧義,這真是這些偉人的整個哲學的美中不足。

與其把量視為一個額外的種類,量的數字則是一個類目,而單一性則是這個類目的原理,有人竟把量當作一個超越特徵,於是由與存在同一的單一性而來的數字也成為萬物的本質了。

把存在分為範疇,以下我們將確定它的原則,排除上面的幻想。量只是存在許多方式之一,並不是存在的一種普遍的特徵。為此,本體並不根據自己就是量,並且它與數字毫無關係。如果數字矯飾它,那對它只不過有屬性的作用而已。所以關於數字原則的單一性也是一樣。

但我們現在所談的超越單一性,則迥然不同於此了。它對於量的關係直如善,就普遍方面來講,與僅僅規定人的行為的倫理的善對立的關係一樣。超越的意義是超出一切種類又修飾一切種類:所以如此想像的單一性是在一切範圍裏暢通無阻的;它修飾所有的存在,由於存在必須是完善的。我們說的完整,不是就量的方面來說的,不然的話。那簡直是把單一性歸到一個種類了;而指的是擺脫一切可能運用在以整體著想的存在上的分化。

那麼,存在並不像量那樣分化。把複雜性引入存在裡並不是左一塊右一塊地拉進去的,而是由於形式的對立,就是說由於本質的特徵,不論本質是相反的或只是不相同的,不論本質是擁有積極性或只是關係而已。

在這裡我們看出整個系統的基本觀點之一,不管方才指出的分歧,而一切多瑪斯派重要所繫的這個存在看法,的卻是透過亞里斯多德,起源於畢達高拉斯及柏拉圖的。存在再被想作是一個本身無限的性體,並且開放本質的果實。一切東西都有它的本質,本質限定它的存在部分。全部的本質,不論是實在的或是可能的,好像是整個存在的一個統合一樣,並且汲盡它的特徵;而那只不過是任何能力,就連天主的能力也在內,不能達到的一個限度而已。同樣在一切數字以後,還是常有一個數字,並且沒有任何大度能耗盡大度的,因它存在的開放本質的果實乃是沒有限度的。存在是無限的,它所謂可能的可能性表現的乃是一個無限。那麼,單一性對於存在的這些形式中的每一個形式是存在的這個特徵:在自己是完整的,而對於其他一切如上所述的方式則是涇渭分明的。於是預言式的用語:存在與單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與一對調乃是一項顯明的事了。

還有一件顯明的事:那裏有存在,那裏便有單一性,並且同樣的,甚至由於多樣性本身也有它的存在,它也有它的單一性,而這並沒有甚麼矛盾之處。沒有絕對的複雜的,不然的話,是不能談它的,因為談它已經是設想它是單一的,只有單一的才是可以了解的。然而,根據某種關係,單一的可能依照另一種關係而是複雜的。比如:論本質是單一的,按著它的屬性則可能是有別的;論主體是單一的,就屬性來講則可能是複雜的,論行動是單一的,而就潛能來講則可能是複雜的,就整個來講是單一的,而論到它的部份則可能是複雜的。在這一切情況之下,我們說所論的東西乾脆是單一的,而其根據某一方面則又是複雜的。反過來說,本身是複雜的,而在對它所做的觀念裡能夠是單一的,一旦實現便是複雜的,而在它的原因裡能夠是單一的;論數字是複雜的,而論類目能夠是單一的,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絕對地獎有複雜性,而就某一方面來講則有單一性。但是在這些同一情況下我們說,我們所談的東西只是在我們觀察的角度下是存在的,而實際則是非存在;因為只是在理智裡存在不是真的存在;只是在它的原因裡與自己相合也不是存在,除了單一以外,我們也不能把存在加給一個類目的頭上。所以在一切情況下,這兩個特徵都是形影相隨的。如果論的是絕對的單一及相對的複雜性,存在才能分為單一的及複雜的。如果論的是絕對的複雜性,那就出了存在的範圍了,在也談不到分它了;如其不然的話,那便是墮入一個相對的存在哩,實在說,那也是一種非存在。因此,重新,從反面的表決也得到同一的結論:存在與單一是完全同一的。

☆☆☆
凡是在它存在方面隸屬於別的東西的,在它單一性方面也是隸屬這個東西。那麼,附屬本體而且賴本體存在的偶性的是單一,乃是依據它所加於主體的單一性或複雜性而定。還有,在它的存在裡隸屬它的原因的成果,它是單一性也同樣地隸屬它的原因。至於偶然的成果,既然沒有產生它的固定原因可說,那麼我們可以做一個結論說:它是沒有單一性的,並且嚴格來說,它也不是一個存在。我們還能做一個結論:由於宇宙是一個因理智而動作的唯一原因的成果,所以它應該是單一的就是說它是一個有秩序的單一性。

還有由於人的靈魂,是在行動上而不在他的的存在上與物質發生關係,所以它一直能夠保留他的單一性,他的肉體的單一性壞毀以後,我們還能說他是不能腐壞的或不能分解的。

再者,一切存在是因它的形式而存在,並且它的單一性是附屬它的形式上的,所以我們推論到混合物的地地道道的特殊特徵,來表示它的單一性,它並且也擁有一個固定的形式,混合成分在這個形式之內,只是居於潛能狀態下,而不是實際的相聚。再有由於某些動物論潛能有一個複雜的形式,因為它們所需要的能力極其簡單,所以它們本身論潛能也是複雜的:比如有所謂分裂生殖。此外其他類似的的事件,更是不勝枚舉的。

分享存在的程度決定分享單一性的程度,於是我們所認識的最低級純粹物質或第一物質由於自己是沒有任何單一性的,所以它才是純粹複雜性的大本營,是同質區分的淵源,是最粗率的區分,因為它的區分為存在不但是毫無益處,並且最好是因它的基礎的分化而走向虛無,而以對立形式而區分,則開放存在豐富的果實。超越的複雜性則不偏不倚地居於複雜性的底即形式及純粹單一性中。它的不完備之處是由於每一個終點不是它自己的存在,因為它只是現實存在的一個形式,而讓位給限制他的其他補充表現。純粹單一性是為第一存在實現的,由於祂完全是存在,並且沒有限制祂的本質,把其他存在於複雜形式下所實現的都包括在自己內,所以祂完全是單一的,或者更好說:祂完全是單一的,這一點使我們想起柏拉圖來。

萬物不僅按著他們的積極性,並且也依照衡量他們的演進,是拿他們的存在為比例而受單一及複雜的統治的。在本體上就受變換支配的物質存在並不大量地擁有所歸附它們的存在部分:它們幾乎是不停地追蹤這存在部分,並且它們邊得邊失:它們的生命是一個不停的死亡。結果是它們的持續是一個實在的複雜性,並且進一步是一個無限定的複雜性,正如移動及物質是可以無定限地區分一樣。於是再重複一次,那正是地地道道的複雜及所能想到的最低的單一性。由於無形的東西不是按著他們的本體演進,所以本來沒有持續,除非是以廣義來講這個字,那便對於別的它是否定的,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稱呼這個續的衡量為aevum,意思是指的一個恆久的不動性。所以在那裏有充分的單一性,並且只是因為由於aeviterna同時擁有它們整個的存在,而並不佔有整個存在,於是它們受演進的支配,並且在這個角度下受複雜的支配。這個被內在的貧窮推到外面追求類似的存在的與它們的潛能有關的複雜,還居於暫時的複雜性與天主的不動性之間。最後,第一存在乃是自給自足的,因為祂不但完全擁有祂的存在,並且徹底地佔有存在,所以祂絕對不受演進的支配,並且如果我們根據由受造物得來的類比論仍然願意把持續的觀念應用於祂,那就應該說這個持續是不可分的,所以是單一的,此非他,就是永恆。

超越單一性就本身來講是與數字原則的單一性大相逕庭的。然而這兩種單一姓氏不無關係的。超越單一性的特徵,只是不做區分,所以便應用於一切種類之上。數字原則的單一性的特徵是衡量的特徵,可以是同質衡量的特徵,因為凡是被衡量的不是同質,就不是實在的衡度:於是只能運用於量上,同質的複雜性只能存在於有物質的處所,量是物質的最先的第一個特徵。但是如同本身是數字衡量的單一性一樣,它附屬地運用於空間的,時間的行動的衡量,按照連續物試涉連在內並且根據連續物是一個準數字,所以,雖然只是由於類比,衡度的角色能夠歸付給超越的單一性上,並且不僅在量的種類裡,而且在一切種類裡。實在說,數字包含衡度的觀念是明晰的,我們能把它的特徵運用在所有可以衡量的上面,並且萬物是可衡量是按照它們或多或少分享量的緣故,但也是由於分享可分性所致。於是超越的多數是由分別存在的形式內的對立而生,並且那雖然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區分,因為存在是不同質的,並且連一個種類也不是,然而確實是某一類的區分,並且由於類比我們可以說它所分別的形式組成一個數字。然而我們應該謹慎注意的是:如此產生的數字是一個純粹的抽象,因為那被分的本身是一個抽象;因為只有我們的精神把握存在的單一性,並且因為在物質圈不能結合的東西之間不會實實在在地有公共的衡度。相反的,範疇數字是自然的一個實體。聖多瑪斯學派常用數字來指物質的多數型,屢用多數來指超越的多數型,這樣指出了兩種情況的分別何在。所有的數學工作是用在第一種多數型上的;如果第二個多數型間接地利用它,那也是由於類比的緣故,它是按照從形式對立而生出的區分,追隨着量的區分所追隨的同一規律,並且也是依照那生出的複雜性,它才是相合相稱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8Lu02ouNk8
2016-11-15 10:42 am
要鼓勵發明者和研究工作人員,通用汽車公司有一個大的告示牌說:「根據氣體力學的理論,大黃蜂不能飛翔的。因為它的形狀,體重和體型關係到整個翅膀展開程度使得它不能飛翔。」
但是謙虛的大黃蜂,無視於科學原則,往前飛走了,每天採一點蜜。
不論你的問題或障礙如何,將不會像謙虛的大黃蜂所需去征服的那般困難。
亨利˙福特很簡單地說明了這件事情:「我不雇用那些專家,他們總是告訴我什麼不能做,加上一大套理論。因而那些業餘的人反倒更有幫助。由於他們不知道那麼多的不能做的理由,所以他們往往會一直前地去做。」
就學學那些笨重而謙卑的大黃蜂吧,一往直前地努力飛去,縱然飛的時間很短,飛的距離很近,但牠們每天總可以採到一點蜜,你只是要勇往直前地前進,不論如何,每天總會有點成功的收穫。
光陰每天來和去 流水終日奔如流 它們告訴你和我:
多少事 我們要學和做 時光一去不回頭

依照生物學的理論來說,大黃蜂是絕對飛不起來的。而物理學家的論調則是,大黃蜂身體與翅膀比例的這種設計,從流體力學的觀點,同樣是絕對沒有飛行的可能。簡單地說,大黃蜂這種生物,根本是不可能飛得起來的。可是,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黃蜂,卻沒有一隻是不能飛的;甚至於,牠飛行的速度,並不比其他能飛的動物來得差。……………
如果大黃蜂能夠接受教育,學會了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而且也了解了流體力學。根據這些學問,大黃蜂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身體與翅膀的設計,完全不適合用來飛行。
那麼,這隻學會告訴自己「不可能」會飛的大黃蜂,顯然,牠不能夠飛得起來!
或許,在過去的歲月當中,人類經常受限在自己所設的框框裡限制了自己的發展,許多事情不敢去做,只想著不可能,其實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自己合理化自己的方式罷了,有許多人在無意間,灌輸了你許多「不可能」的思想,但請你把這些種種的「不可能」完全拋開;再一次明確地告訴自己,生命中,是永遠充滿希望與值得期待的!
生命是上天給你的禮物,生活則是你給自己最好的禮物,當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飛!

奧國心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阿德勒,曾調查過好幾百個著名「強人」的歷史個案。這些人在他們少年甚或幼年時代,都是身體孱弱,或者患有嚴重疾病的人。有位破紀錄的健走者却是個跛子,一個著名的芭蕾舞蹈家,曾患過小兒麻痺症,多少偉大的歌唱家,曾經害過肺結核。而這些人都曾為了征服他們的缺陷,作過殊死的掙扎與奮鬥,這不是盲目的自然作用,而是人類的意志!

「我不知道你有什麽樣的夢想,我不在乎你朝著夢想前進時曾遇上什麽樣的困難。那個你放在心上想了又想的夢想,它是有可能達成的,雖然你可能覺得它太困難了。它並不簡單,要改變你的生命很難,為夢想打拼的過程中,你會遇上無數的打擊、無數的失敗、無數的痛楚,你會有質疑自己的時候,會問上蒼為何這就是我的命運。.........
我要你培育你自己的心力,如果你還在談論你的夢想,還在談論你的目標,但卻什麽都沒做,那就先踏出第一步,你可以讓你的父母驕傲,讓你的學校驕傲,你可以感動百萬人的生命,世界會因為有你而不同,因為你選擇這條路,別讓其他人毀了你的夢想。
在別人拒絕了或說不時,或在某個會面你被放鴿子,又或者有人取得了你的信任卻無法兌現承諾,即使自己的心態使你停下腳步一次又一次的迷失沒了動力,還是要每天反復的想著自己的夢想,然後對自己說遊戲還沒結束,直到我勝利。
你可以實現你的夢想!你一定可以的。」

學生通常都知道教科書中的名人、英雄或天才跟一般人不同,而他們和名人之間的經驗、能力、時空等等的心理距離是遙遠的,他們可能覺得這些書中人物是高不可攀,與自己似乎無關。更何況,這些被列入教科書中的名人,經常也成為準備考試的材料,因而削弱了學習和創造力的內在動機(Amabile,2012;Deci & Ryan,2013)。其實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讓他們體會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長時間努力,甚至經歷許多失敗、挫折和奮鬥。

任何故事的根源都是編造這些故事者的經驗,生活過的內容是灌溉虛構之花的源泉。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
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明德譯,《尤薩給青年小說家的信》(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台北:聯經,2004年),頁24。
我不知道該對他說甚麼。我感到自己既拙笨又莽撞。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和他一樣,在哪兒可以趕上他,再度和他手牽手前進。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4。
她非常慎重的選擇她的顏色,慢慢的打扮自己,她一一整理著她的花瓣。她可不希望像田裡的罌粟花一樣,亂蓬蓬的進入這個世界。她一定要在容光煥發時才出現……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5。

------------------------------------------------------------------------------------------------------------------------------------------
台北……特教班陳??老師,在參加高職特教教學經驗發表感言:「剛開始總以為這些**的孩子很可憐,常常覺得必須多多疼愛他們才行,在課堂上幾乎達到了予取予求的地步;但開學後幾個禮拜,才突然發現他們很聰明的,過度的呵護,反而會被他們『吃定了』。」
我們每個人與人交往時.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一些觀人的方法.最平常的有所謂的察顏觀色.但人是很複雜的.因此對人的了解.不可能有很簡便的方法.它是一門很複雜的藝術---中國傳統稱之為『官(觀〉人之學』
有時候 從人犯過也可以幫助我們對人的了解 有的人是故意犯過 有的人是無意犯了過 有的人雖然犯過 但出發點是好的 也有的人根本就是包藏禍心 如果對這些方面做精心的觀察 就足以了解一個人心術的正邪 這就是所謂 觀過 斯知人
孔子也主張從一個人的形式去了解人。第一步,先了解他為什麼做這件事,動機何在(視其所以〉?第二步再了解他用什麼方法去做這件事?因為從做事的方法,可以看出他的思考是否精細,也可以判斷執行這件事的效果會如何(觀其所由〉。第三步在看他做這件事時的心情如何?心裡是否安穩?對自己有沒有充分的信心(察其所安〉
另有一點是透過談話去了解人,所謂『不知言,無以知人』。孔子對『知言』沒有做任何說明,到孟子,卻有了進一步的申說:『何謂知言?日:詖辭知其所蔽 淫辭知其所陷. 邪辭知其所離 .遁辭知其所窮。說話偏頗的 說明他在義理上必有遮隔不適之處;言辭放蕩 正表明他內心的沉溺;言辭邪僻 正顯示了他的離經叛道;當人表現遁辭的時候 這說明他已辭窮。言為心聲 從人的談話 不難衡量一個人的學識 品德 守道精神 以及他的真誠』
在觀人術上,孟子主張不僅需『聽其言』,同時也要『觀其眸子』,他認為一個人內心正直,目瞳中會顯出清明之象;如果內心不正直,那末目瞳中顯示出的就是混濁之象。從眸子人是不能掩飾他的邪惡的。這個觀念,為劉劭所繼承,也認為人的德性,可徵之於目。他說:『故仁目之睛,愨然以端; 勇膽之睛,曄然以強。』
劉劭的『人物誌』,是中國觀人藝術上唯一有系統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討論性格的概念,其中九徵篇,就九種不同的徵驗,觀察人複雜的性格:
從神可觀正邪之質 神平則質正 神邪則質邪
從精可觀智愚之實 精清則實智 精濁則實愚
從筋可觀勇怯之勢 筋勁則勢勇 筋弱則勢怯
從骨可觀強弱之植 骨剛則植強 骨柔則植弱
從氣可觀躁靜之決 氣沖則決靜 氣盛則決躁
從色可觀喜悲之情 色悅則情喜 色悴則情悲
從儀可觀整衰之形 儀正則形整 儀怠則形衰
從容可觀度態之動 容正則動度 容衰則動態
從言可觀緩急之狀 言恕則狀緩 言褊則狀急
一對的圓圓眼睛 含情帶意真稀奇 請你來對我表示 青春寶貴的年紀 別讓我想整夜 啊~夜都市的秋海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oZW8gtDIA4
【中國達人秀】拾荒者《朋友別哭》唱英文歌 感動全場 18 57 評審對他說:
『你的眼神是乾淨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mzz3betkU

自閉症兒童非慣例性口語行為溝通功能之研究
林迺超 -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社會性故事融入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
葉琬婷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父母面對鑑定時的兩難與糾結
家長在面對孩子鑑定過程與結果時心裡狀態其實是相當複雜的,最糾結的大概是以下兩種:
(1)孩子通過鑑定。他能得到特教資源,但我同時承認他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2)孩子沒通過鑑定。孩子不能得到特教資源,我該高興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特殊教育,是積極的「差別待遇」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8/article/4467
承認他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高興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2016-11-13 9:33 pm
人類是否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
活得開心是一個世界,活的痛苦是另一世界。人類生活於地球同一世界上卻有不同的命運…這就是不同的世界了。LiuGeorge
卡夫卡出版於1925年的另一部小說《審判》一樣有類似的特點。……最後他終於莫名其妙地 被好像完全與審判無關地殺死在路上,罪名是「像條狗」。
當一個人造受挫折時,.......以貧困的白人來說,與黑人必須做的競爭以及因遭受挫折而埋怨黑人,以黑人為出氣的對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20161014154048AADYiVB
美國貧困率飆升無家可歸者帳篷搭遍全國 無家可歸兒童的數量自上次經濟衰退以來增長60%,據貧困美國組織數據 去年美國總計有160萬兒童要么無家可歸 要么住在某種形式的緊急棲身之所。
《紐約郵報》的一篇文章曾指出:不要看不起生活在帳篷中的人 因為真相就是 許多“美國中產階級”最終可能也會淪落其中。不要以為喪鐘總是為他人而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jFIwbvzo8
亞里斯多德認為倫理知識並非一種「精確的」知識,倫理也因此與邏輯或數學都大不相同,而是類似像對於營養和運動的知識一般的「常識」…..亞里斯多德說發展好的習慣可以培養出好的人類,而練習奉行中庸之道則可以讓一個人活的更健康、快樂。20161106175612AA9XjhW
川普當選跌破眾人眼鏡
【“三十年前的這個月,準確地說就是2月4日那一天,我父親自殺了,因為在我們家族傳承了一百多年的農場即將從他手上丟失,”夏普對觀眾說。“川普得知此事後,向陷入雙重悲痛中的我們一家伸出了救助之手。他的慷慨解囊保住了我們一家賴以為生的土地,我們一直對他懷有感恩之心。• • • • • •我想告訴你們,他真心地對美國人好,關心農民和退伍軍人。他一定會讓美國變得更加偉大。如果我們都支持他,他定能實現這個目標。” 】
跌破眼鏡
她更樂意幫林老看信 尤其是相關單位給予林老的公文信件 這樣的情況是從女囚踩碎林老的眼鏡開始: 那天女囚看到獄警遞給林老一封信 林老趕忙要女囚幫她取出眼鏡…女犯人:我幫你拿! 說著…女犯人走到了桌旁拿起了眼鏡 但她停了一下………又把眼鏡輕輕放在桌角 女犯人:林老你說你眼鏡放哪?我看不到啊 就在林老要回話時…….. 她將桌角的眼鏡揮落地下2GBqXT2fwbQ
Two Steps From Hell - Heart of Courage (Extended Ver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KUeZQbMF0
要理解阿德勒所說的自卑感,就必須先了解「劣勢」與「自卑感」的差異。
勇氣心理學- 自卑感不是壞蛋?
但它可能傷及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的人的存在方式..... 尤其是擁有雙重國籍的
為何說善是一切事物所想望的?
「選舉結果並不是我想要的那樣。」Rivers說:「我認識Donald Trump,我跟他打過高爾夫球,我知道他這個人,我不認為有任何人比他還想贏得總統大位。」
沒跟他打過高爾夫球的,會不會以為他只是想出來選好玩的???
人有可能不想成功的嗎!?為甚麼???【人有可能不想成功的嗎!?為甚麼?】
「沒人比它衰!川普當選這家紙媒賠慘(作者林亞慧 | Knowing…)」 「抗議川普當選全美各地爆發示威遊行- 客家電視台」 「用盡洪荒之力阻止川普勝選的美國主流媒體,為何終究還是失敗了- 華視新聞網」「 川普當選白宮員工真藍瘦、很香菇| 國際| NOWnews今日新聞」
你曾注意到有好多事情 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 當我們一但失去了它們 我們便不安了。…..如果你自己安全而健康 要讓別人從你的言行中獲得見證。如果你安全、成功而滿足、要使別人也安全、成功而滿足。
美國貧困率飆升無家可歸者帳篷搭遍全國……不要以為喪鐘總是為他人而鳴。高爾夫球???就是小白球嗎?
你可能再聽到窮家庭的小孩說:「媽咪,為甚麼有錢人不可愛,可愛的人又沒錢呢?」這時,你該如何解釋呢?
裝備範疇第六特徵於存在中偏向質或量?
有個人可以和你一起承擔生命中無法承受的重量是相當幸福的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823111735AAEkkNQ

題名: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卑感與成就動機之關係
作者: 蘇美鳳
日期: 2000-12
上傳時間: 2015-12-17 15:46:44 (UTC+8)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六年級高,低自卑感學童在成就動機取向及動機維持方面之差異,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習輔導研究之參考。
http://ntcuir.ntcu.edu.tw/handle/987654321/5142
任何故事的根源都是編造這些故事者的經驗,生活過的內容是灌溉虛構之花的源泉。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
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明德譯,《尤薩給青年小說家的信》(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台北:聯經,2004年),頁24。
我不知道該對他說甚麼。我感到自己既拙笨又莽撞。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和他一樣,在哪兒可以趕上他,再度和他手牽手前進。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4。
她非常慎重的選擇她的顏色,慢慢的打扮自己,她一一整理著她的花瓣。她可不希望像田裡的罌粟花一樣,亂蓬蓬的進入這個世界。她一定要在容光煥發時才出現……
-聖修伯里,《小王子》
摘自聖修伯里(Antoinc de Saint Exupery)著,吳淡如譯,《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格林,1998年),頁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9POI1OMs
《君無愁》
✿*~♫♫~♫♫*✿*~♫♫~♫♫*✿*~♫♫~♫♫*✿*~♫♫~♫♫* ✿
賈伯斯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求知若渴,虛懷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就是他精選三個生命故事的創作,並公開演講。能夠改變人類生活或世界文明的創意,就是所謂大C(big creativity)。紙、各類藝術、電腦、網路、手機、教育這個概念,改變了人類生活,是大C。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都是改變人類文明的大C。
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人類至少具有七種智能(慧),十年後,他根據這七個智能(慧),選擇七個「創造心靈」(Creating Minds)(Gardner,1993),剖析他們個人的生命故事如何演化各自發展的創造力。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1882-1971)、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瑪麗格蘭姆(Martha Graham,1894-1991)和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分別代表內省智能(慧)、邏輯數理智能(慧)、視覺空間智能(慧)、音樂智能(慧)、語文智能(慧)、身體動覺智能(慧)和人際智能(慧)的卓越創造。後來,他又加入第八種能(慧),自然觀察(Gardner,1999),達爾文是當然的代表人物。
《吳靜吉博士,融入迷你C(creativity)的教學,啟發生命故事的創意演作》《台北藝術大學主題講座》
(點燈 • 2 天前 )
人人都是創意人,人人都需要發揮創意,生活中為了完成目標、為了克服困難或解決問題、人類會激起動機隨機應變發會創意。這些創意就微小C(Little creativity),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創意。
學生寫一篇短文、編或演一齣戲或舞作、寫一首曲子、完成一項可學計畫、主辨一次活動、提出社會創新的點子等等,在老師同學判斷下,具有獨創而且有意義,就是小C。家庭主婦結合不同食材和調味料,煮一道新穎又好吃的佳餚,家人和好友都覺得很棒,那也是小C;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教學效果,設計或運用自己從來不知或用過的方法和巧思,也是小C。
大C、專業C和小C,都是由迷你C啟動的,每個人在生命故事中,閱讀一本書、看一場表演、聽一首歌曲、到某一個地方旅行、聽一場演講、上一堂課、看一段影片、觀賞一幅藝術作品、和別人交流,或遭遇任何事件等,都能夠激起當事人設身處地或喜怒哀樂的感受。如果當事人能夠從不同角度或新穎觀點,詮釋親自吸收、參與獲融入的經驗,而獲得新的靈感、新的啟示、新的頓悟,並且具備了有意義、有價值,甚至有用的條件,那麼這些經驗和詮釋便可以說是迷你C(kaufman & Beghetto,2009)。
創造力或美感可以從「融入迷你c的教學」開始,啟發每一位學習者「生命故事的創意表達或演作」。
學生通常都知道教科書中的名人、英雄或天才跟一般人不同,而他們和名人之間的經驗、能力、時空等等的心理距離是遙遠的,他們可能覺得這些書中人物是高不可攀,與自己似乎無關。更何況,這些被列入教科書中的名人,經常也成為準備考試的材料,因而削弱了學習和創造力的內在動機(Amabile,2012;Deci & Ryan,2013)。其實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讓他們體會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長時間努力,甚至經歷許多失敗、挫折和奮鬥。【註】《經驗生命的真實─2016美感教育國際研討會》
《 齊物論.逍遙遊.美與人生的關係 懷念的季節 2016.07.12中午》
【註1】 ~【註4】詳: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711211538AAGQrP7
任何文化,雖然它們的領導者都是幾個偉大人物,而實則使這個文化生存和發達者,主要的還是那些不知名的,無其數的,以這個文化方式生活的廣大群眾。過去寫歷史的人,總喜歡誇大的戲劇性地描寫幾個「大人物」,而把當時的群眾完全忽略,這等於把一座金字塔倒置。真正打勝仗的,不是拿破崙,而是他的勇敢的軍隊。德國民族如果不失戰敗失地,經濟恐慌,怎會接受一個希特勒?聖彼得大教堂圓頂上的十字架本身並不龐大,而其所以高高在上,仰不可攀者,乃是因為它底下那個整個教堂的偉大與雄壯。有了這一點認識,就是在任何偉大的事實和人物之前,我們也用不著感覺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徐道鄰,語意學概要,香港:友聯出版社,49年8月,再版 .P .30.31》
《20150201000010KK03195》
如果讓我們學習名人生活和演作歷程中的奮鬥、掙扎經驗,而縮短我們和名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讓我們重新詮釋所有名人跟自己一樣都也是人,也都需要歷經長期的努力,從失敗中復原,領悟這些名人跟自己的經驗有其共同之處,對我們個人來說,這是學習中的新奇、有意義的詮釋。這樣的迷你C,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動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inodong Lin-Sicgel(2016)等人的實驗中,讓學生在學習物理時,閱讀愛因斯坦、居禮夫人等科學家的不同素材,一組閱讀一般教科書提供的科學家的成就,一組閱讀在知識追求過程中的掙扎奮鬥故事,另外一組則閱讀科學家個人在生活中掙扎奮鬥的故事。結果發現,閱讀個人生活和知識追尋過程掙扎奮鬥故事的兩組學生,在物理成績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並且認位有名的科學家跟自己一樣,都必須克服失敗和障礙,才能獲得成功。而只閱讀科學家成功的控制組學生,比較會相信偉大的科學家是天生的。
不管是實際教學或教科書的編寫,學生都要學習大C或專業C的創意演作,這些藝術家或科學家的創意演作歷程,如前面所說,通常都是由迷你C啟動的,如何將這些迷你C的生命故事融入教材或教學,讓學生比較能夠認同創意人及其演作的過程,因此創造機會提供學生回歸自身的生命故事,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從「驚嘆」(awe)(Shiota,Keltner,& Mossman,2007)的角度詮釋對自己特別有意義的作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則促進學生相信他們也一樣可以運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啟動創意演作。在這樣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比較能夠接納失敗挫折,並且項創意人學習克服困難的技巧、進行創意轉化,讓自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裡所謂天下,包括小C的觀眾、評審、專業C的社群和多年以後可能的大C社會。
《經驗生命的真實─2016美感教育國際研討會》

以欣賞紅樓夢的心情來看莊子
偉大的文學作品,其意蘊總是特別豐富,而其表達方式又非常含蓄,紅樓夢便是。它具有強烈感發人類生命的力量。給予不同的讀者以不同的感受與啟發。即令同一位讀者,在不同的年齡讀它,亦會得到不同層次的感應。而不論任何時候,走進紅樓夢的世界都能發現它橫看成嶺側成峰,多面多樣的姿態。
在紅樓夢多采多姿的趕發力量中,最篤定,會撞擊每一位讀者心靈的,該是那份夢幻之感罷。全書明顯的驅策着兩道主題:富貴繁華轉眼成空、美麗事物忽焉已逝,它們如並峙的山峰、如分流的異水,最後才由殊途而同歸,跌入綿綿的夢幻之中。在小說第一回,那一僧一道已向那難以悟道的頑石說明:「那紅塵中確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且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損,終究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紅樓夢這部巨構,並不怕在一開場就開宗明義把主題揭示出來。浮生若夢本來就是集俗濫的主題,大家都看得到的人生真理;但只有作者看透了它、看破了它。才能把這麼俗濫、這麼抽象的思想,那麼深動而實在的用故事演出來。
在小說主角賈寶玉的意識裏,他是鄙棄富貴榮華,拒絕功名利祿,而眷眷於美好事物之愛悅中的。雖然實質上,他也離不開孕育他的那一片紅樓錦繡,一則緣於不捨,周圍的人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在愛護着他;一則還緣於不能。這一點高鶚在續書中沒讓我們看到,但從脂批中告訴我們寶玉後來落得「寒冬噎酸齑,雪月圍破毯」,以及曹雪芹在第三回評寶玉詞「西江月」中透露出來的訊息:「貧窮難耐淒涼」十時的可以印證。但這,並無損於寶玉高貴的意識,只是呈現他矛盾的人生罷了。「貧窮」在他悟道的過程裡,對他放棄那「不能、不捨」實大助一臂之力。
在紅樓夢中,女孩代表一切美麗的事物。在短暫的青春其中,煥發出無比粲然的光輝,但瞬間便會跌入黑暗的深淵。全書第一個出場的女孩是香菱,她的生命過程,成為全書所有女子命運的「楔子」。她的本名英蓮 --- 應憐,足見作者多麼疼惜這樣一朵沉淪於泥淖而不染的蓮花。
《鄭明娳、 珊瑚撐月-古典小說新向量, 漢光叢刊026 , 75年6月15日,頁185~187》

西遊記
唐三藏:這裡已是東海之中 您要不休息一下? 東海神龜:沒關係。 唐三藏:辛苦您了。 東海神龜:不知能否懇求大事一事。 唐三藏:但說無妨 請勿如此客氣。 東海神龜:不瞞大師 我已在此修行五百年了 正是那春融時節 唐僧師徒告別了東海神龜…………. 夏景炎天 唐僧師徒一行 翻山越嶺 歷夏經秋又值冬殘 …….終於……….. 我西牛賀州者,不貪不殺……… 觀音大士:唐僧已取得經參回震旦! 如來佛:︶︶ 文殊菩薩:唐僧無法過東海神龜那一關!
西遊記在我國的神魔小說群中,高居首席之尊,在章回小說裏,也位列四大奇書之一。甚至在世界文學中,也是眾所矚目的瑰寶。所以如此,實因它本身不但內容博大精深,主題耐人尋味,且辭采華美,幻想無邊,技巧高明,使讀者沉迷忘返。
就主題而言,歷來研究西遊記的人,都從不同角度,給予西遊記不同的詮釋。這是因為西遊記具有高度寓言色彩的關係。
所謂寓言,是指一種具有雙重意義的故事:其一是文字或故事表面的意義;其次是影射意義,常常跟故事所示的人物、情節、甚至物體具有一對一具有相等意義的人物,情節或物體,故寓言往往含有道德、政治、宗教或哲學的含義。換句話說,寓言的本質是在假借他事他物以寄記深意。也就是在表層的故事之下,隱含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故事只是軀殼,其言外的深意才是作者創作的目的。
何以說西遊記是一部寓言小說呢?因為,西遊記表面上是敘述唐三藏帶着三位徒弟、一匹白馬歷經千災百難往西天取經;但骨子裏却時常找機會強調「西行」只是象徵,所經歷的「災難」都是虛幻,而讓讀者發現其中必有微言大義。
例如第十七回觀音菩薩變成妖精模樣時,便趁機對孫悟空說: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
又如廿三回開頭作者說:
這回書,蓋言取經之道,不離了一身悟本之道也。
廿四回孫悟空又告訴師父:
只要你見性至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六十四回,拂雲叟跟三藏說:
道也者,本安中國,返來求證西方,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什麼?
七十八回開頭詩云:一念才生動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
八十五回悟空又提醒師父心經的四句訟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以上諸項,或說明全書妖精、菩薩只在人們心裏,一念為仁,便成菩薩,一念為惡,便是妖精,或點醒「西行」事實的虛幻。而取經的實質不過是修心而已,同時也說明全書的主題 ---- 也就是寓言的本意亦在於此。故從這個角度來看,全書中的妖精魑魅,原都只是心中的病魔,是人類的業障,而西天極樂世界也不過是心靈的西天。
如何將同理心六原則運用於班級經營(國高中)?
文殊菩薩:唐僧無法過東海神龜那一關!

陳福濱教授在生命教育探討重點主要放在1.生命意義與生活倫理2.良心是道德本心的呈現3.倫理道德與教育4.知情意行與教育與5.生命互動與宗教價值等五個面向。
陳福濱〈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p23-36
為引導大學生與高中生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學習面對挫折之忍耐力與正向思考能力;培養同理心、社會關懷,以及服務利他的精神,特舉辦本次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生命教育微電影競賽。期透過年輕學子的獨特想法與手法,拍攝出生命的無限潛能,進而激盪出我們對生命持續不斷的熱愛、想像與共鳴。
為引導高中生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學習面對挫折之忍耐力與正向思考能力;培養同理心、社會關懷,以及服務利他的精神,特舉辦生命教育體驗活動。期透過活動的進行,激盪學生對生命持續不斷的熱愛、想像與共鳴,進而發展五育均衡的全人教育。
教育除了讓學生增加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瞭解生命的價值,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為達成此目的,多年前學界開始提倡生命教育,並獲得政府機關的支持;在我國推動十餘年之後,生命教育已從一個教育理念成為學術界、教育界及政府部門高度肯定之教育政策。
教育部 │ 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
2016-11-13 11:57 am
美國總統大選確定由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勝出後,造成世界大多數人極度恐慌與反感,連部分美國民眾也揚言要移民,對全球影響之大。不過,東華大學民教授陳毅峰竟在臉書發文,將川普當選比喻為「台灣人選吳宗憲當總統」!---娛樂頻道/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總統當選人川普,雙方一改選舉時的針鋒相對,歐巴馬幫川普解圍擋駕媒體,川普還盛讚歐巴馬是「非常好的人」。--重點新聞| 中央社即時新聞 ...

既然川普能一改選舉時的針鋒相對盛讚歐巴馬是「非常好的人」
那麼誰說吳宗憲若當上總統他就不能很正經?
難不成他是死讀書、讀死書和讀書死的人?

自己是在哪一個相對位置上?這樣無形中阻絕了不同發展的可能,因為軌道與方向是固定的,起跑後勢必有贏家也有輸家,但有的人並不想參加,或只想往不同的方向跑去,所以這樣的比較完全沒有意義。

畫家能畫一幅好的畫,作家能寫一本好書,工人能把他的工作做得使人賞識,都能算是成功。健康的社會,應該使各色各樣成功的人,都能受到尊重,不必讓多數人在一條成功的狹小巷子裡迷失了自己。

在辦公室,在工廠,發出指示或說明的人,如果稍不小心,語氣含糊,不知會造成如何嚴重的錯誤,也不知會給國家社會帶來多少財富的損失與浪費。

我們給任何人提出任何指示或證明時,一定要使對方真正了解。使用任何人所能了解的簡單言語或短句,不要使用冗長含糊的句語。若是使用文字的話,一定要記下日期,交給適當的人,經由可靠的方法傳遞,正確的住址,傳送給所指定的人。

給一個清晰而正確的指示,和給一個含混不清的指示,所花費的時間可能一樣多,說不定要花費兩倍的時間。但是,一個明確的指示或說明,最後總會獲得『證明』 那是更為安全,更為有效。

如果有不同的指示,給不同的人,那就得分別說明,分開書寫,不能混在一起。

許多人在給別人說明些什麼時,總會犯一種最容易的錯誤,那就是:「我不是那個意思!」既然不是那個意思,又何必說出那個意思呢?所以對這種人只有一個回答:「請你說出你的意思,你所說的意思究竟是什麼意思?」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Wilson)說過一則故事:有一個男孩子。他把他寫的東西讀給他父親聽, 他父親往往會問:「你這樣說是什麼意思?」這個男孩就解釋給他聽。他父親告訴他:「就把你剛才解釋的話,寫下來吧!」用可能了解的語言是不夠的。一定還要別人真正可以了解才成。

在你申明主張的時候,最好請你一一說明心裡所想的各種細節,舉出幾件客觀的具體的例子,附帶些有關的確實數字。這樣子,縱使你使用的語詞,有時候過於籠統廣泛,大家也不至於對你發生過份的誤解。因為大家明白了你的真正用意所在,因之不需要,也就不會再根據一些你「口裡雖講」,但並不是你「心理所要說」的言詞來對你加以駁斥和攻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1w1FjAfqE

笛卡爾經常被認為是現代哲學的始祖。他深深地困惑於被認為是知識的東西所具有的錯誤和不確定性。為了要彌補這種情況 他企圖將他的哲學系統建基於不可懷疑的真理之上 由此推衍出各種高遠深長的論結出來。在他的「沉思錄」裡 他苦心指出『我思 故我在』這一命辭是不可能被懷疑的。最後 他達到了有關上帝的存在 有關物質事物的性質及其存在 以及有關物體與精神的基本二分等等的結論來。可是那樣的演繹在邏輯上都是不正確的 因為結論裡的內容遠超前提裡的內容。除非笛卡爾甘犯邏輯之大不諱 否則他一定是使用了其他的前提 或者使用了非演繹的論證或是兩者皆有之。這一簡短的察考可以用來警告我們 原先對於笛卡爾的論證之解釋可能是錯誤的 我們需要對它加以更為深入的察驗。

在道德哲學裡 有一個深澳而惱人的難題 就是如何提供對於價值判斷的核證問題。英國哲學家休姆很明白地看出 價值判斷無法單從事實的陳述中演繹出來 我們無法以這種方式來對它們加以核證。他說道:「在至今我所考察過的每一個道德哲學系統裡 我經常注意到該作者有時藉著一般的推理方式來進行 然後建立了神的存在 或是做出對於人事的觀察。突然我驚異地發覺 他們並不是使用普通的命辭連詞如『是』和『不是』;我發覺那些命辭沒有不是用『應該』或『不應該』加以聯結的。這樣的改變雖然不易察覺 可是却影響深遠。因為這些『應該』和『不應該』是用來表達一種新的關係和新的肯定的。它們必定要接受觀察和說明。同時 我們也必須提出理由來解釋底下這個看來完全難以想像的問題:這一個新關係要怎麼樣才能由跟它完全不同的關係裡演繹出來呢?
正常的美國大一學生對於運動和飲酒極有興緻,並且對於性有濃郁的興趣。這些事物佔滿他的注意力,至於像詩呀這些東西,則避之若邪。可是,偶爾你會發覺一些大異其趣的大一新生。他把大部分的空暇花在閱讀詩集之上,甚至寫詩。他那麼做,只因為他喜歡那麼做。他是個不正常的例子。通常他有着一個不正常的高等智商。他對於引起他同一樣年紀之男孩的興趣的東西不感到興趣。他是個與其他的男孩不同的人。當我們遇到這樣的學生時,我們可能自問說:「我們該怎麼幫助他?」當然一定有辦法可以幫助他,令他對於生命獲致一種正常的適應!

『正常的』這個字詞在上述的段落裡,由一個意義溜到另一個意義上去。在開頭的時候,『正常』這個字詞亦即『平均的』;可是在末了,它變成『健全的』。『平均的』是純粹統計學上的用語,並沒有價值判斷的內含在。可是『健全的』這個字詞至少是個價值語詞。因此,在那個段落中,隱含着下列的這種論證:
一個喜歡詩的大一學生是個不正常的孩子。
一個不正常的孩子是個不幸的情況。
▼一個喜歡詩的大一學生是個不幸的情況。
這一個論證包含一個對於『正常』這個字詞的混義。這一類的論證有時候被認真地拿來做為支持贊同平俗語同流之用。


一個女孩名叫婉君 她在知識+問說法拉利在快也要有備胎英文怎麼翻?
子淳則是問說:由於小女不才 想請各位大大幫幫翻譯四個句子:只是原本以為會是姊妹裝……
結果對方聽後“又”開始用粵語了
他顯然是聰明的資優生
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是不是一種自我暗示,自我催眠?言行極度不一所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2fhsMF498
2016-11-13 10:01 am
善有三種任務:衡量起始 揭曉外觀特徵 修飾傾向

有不少人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吧? 因為「美國人」(American )這一個字最後的四個字母是 I can 「我能」當然就有自信 不是嗎???
在美國究竟有多少人是支持川普的種族歧視的?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的人可不能不知道吧?
當我們在說人是衣冠的、武裝的、裝飾的、擁有工具之時,乃是以外在的事物來形容他的,而這對於他既不是衡量又不是原因。只不過摘要他存在方式而已。
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什麼?看來,光是會講美國話可能是不夠的!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誰贏誰輸、誰倒下去、誰站起來。紐約郵報的封面故事說:這叫做海嘯來了。
決心做自己就是英雄 這叫做信心
【古聖先賢的醒世格言有無可能走入歷史黑洞?】
進化論者對人性的看法。依據進化論的觀點,人性已經歷過去八萬年的進化發展,在這漫長時期的發展中,人的原始構造已經更易,而導致人的肉體已經可能包括他的心靈顯然的改變。
這只是進化論的人性觀的一面。另一面由於進化論倡導「生存競爭」和「適者生存」的學說,而對「你不能改變人性」這一信仰,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這種信仰認為人性在種族、民族,甚至同一個民族中不同社會階級,都有所差異,依照優勝劣敗的原則,於是在世界史上那些征服其他民族的民族,就顯然地「優於」那些被他所擊敗的民族了。當十九世紀,西方帝國主義猖獗的時期,從進化論人性觀看,白種人的征服和殖民主義,不過是自然進化的現象罷了,在生物學上得到正常合理的解釋。這種信仰,終於帶來悲劇,希特勒的興起,使這種悲劇達到極點。
不論是時間、金錢或精力 要判斷那一個消費是比較重要 那一個是最重要的。
明天就和今天一樣 只是今天的另一天 所不同的僅是明天屬於上帝 今天屬於我們的。
你是否還記得……………意志如果沒有理智來幫助,其結果就是沒有意義的美善,美善的目的既在改善我們的生活,那麼意志就應該要理智合作,共同達到自由的目的。
摘自: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611162826AAcYEIj

惡的觀念很顯明地應該由它所相反的善的觀念來著想。因為我們說過善主要是可追求的,所以凡是可以追求的都是善,所以結論應該只是不能是任何願望對象的能是一個惡。因為在自然所包羅的積極性裡沒有這樣的事物,所以必須把惡擲到非存在的階層裡。
實在,如同凡是存在都願望它的個別存在並且保護它,那麼應該結論是凡是存在,只因為它存在。就多多少少可願望的,因為欲望是善的真正判斷者,它的本質是願望的固有對象。
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顯示一種活動力.也因此顯露它的自然傾向;所以一切事物適宜它以外的某一事物,而這件事物對它乃是一個善。而惡本身不適宜任何的善,因為善惡是相反的。所以沒有任何事物是專適宜惡的。所以它不是自然的積極性;它不是存在。如果它是話,它也不貪求也不被貪求,所以它既不主動也不能被動;因為一切的主動的或被動的動作是為一個目的而養成的,意思是說,是為一個善而發動的。因為一個既不主動也不被動的存在,乃是一個空中閣樓海市蜃樓:在自然中沒有類似的事物.。
根據惡不是一個自然的實體,能不能做個結論說:惡不存在?那乾脆是否認存在一辭的正當意義之一。這個字有兩個意義。他能指一件事物的本質,並且幾時建立範疇,論的就是如此了解存在;但是也能指的是一個命題的真理,它是精神依照事物的秩序構成的配合,並且是存在動詞所表示的,幾時我們答覆這個問題的時候:某事物存在不存在?因為以最後這個方式了解的存在比自然本有的範疇還廣。所以說:肯定與否定是相反的,而這並不在自然理使甚麼存在。同樣的說:盲目存在,意思是指眼目感染了失明症,而不因此說瞽目是一個所謂的本有。
所以是按照這個意義我們說:惡是一個缺陷,這個缺乏一詞正是適宜指定指定惡的一個字。我們說缺乏,而不說否定,是因為否認在它本身不表示任何可以修飾的,所以不會指定我們所謂的堪稱存在的及已表明特性的惡之為物。論天主目的著者是按着這個意思說:惡與存在之間是有距離的,但是它與非存在的距離更大。所以不是一個否定。實在說,否定是一個無限;我們可以任意給一個存在戴帽子, 而它卻不因此被修飾,不論在善的方面或在惡的方面都是一樣。如果一個善的單純缺乏就是惡,不存在者就是一個惡了,並且一切事物也都是惡了,由於每一件事物沒有使另一件事物成為好的原因。於是人也是惡的了,因為他沒有牝山羊的敏捷及雄獅的體力。.而論到拒絕在一個主體內應該有的善的缺乏則不然,如同盲目拒絕一個生來就能看到的主體的視力一樣。為此,一個主體,就必須是一個存在,無論它是潛能的或者是現實的,並且存在是一個善,所以根據惡的本性,惡只能在善之內存在。所以相對惡的盲目是以一個構成的並能看的有機體為主體。所以有形存在的最大的惡的死亡與腐朽,乃是以原始資料為主體,因為它是積極的潛能性,所以是一個善,.由於趨向善,因此才趨向存在。
還有,我們從此可知:惡絕不能在一個主體內佔有一個極為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完全消盡了善。實在,在這個角度下,我們可以在惡影響之主體裡分三種善;
很顯明的有一種善竟被消滅了,那是恰巧與它對立的。比如視覺的善完全被盲目的缺乏而消滅了;然而視覺不是瞽目的主體,而是能看的存在,就像一般動物。 有另一個善不能為惡所消滅並且也不能被它減少,是主體本身所代表的善,這個主體既然它帶有惡,如果能這樣說的話,不能同時被它矯飾:黑暗的本體對於空氣是無法更改的,盲目本身不能阻止動物活下去,並且連死亡也與資料無關。第三個有關的善是主體對行為的能力,這個善常是被惡減弱,因為惡奪去一個方法;但是這個善的減弱並不應該按照一個量的減去,減少加多起來可以耗盡動作的資本,不,它乃是一種減輕,一種衰弱,如同在特性及形式能發生的一樣。是資料的處置準備主體動作:如果這些準備完善,動作將是高級的;如準備欠妥,動作的能力則與之那麼在某些情況下,物質準備的減低有一個受物本性所規定的界限限制;在另些情況下,上述的減低能無限定的加強;但是明顯地是因為主體還在,所以準備不能完全被消滅,因為至少它們延長到它們的根基裡,及是構成的主體。
惡的研究是使哲學家傷腦筋的一個問題;而在形上學裡並沒有甚麼值得憂慮的特徵。現在既已決定了理論的基本要點,我們暫時對超越特徵的研究,停頓一下,超越特徵的觀念將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再提供出來。我們知道,他們區分存在,只是存在與理智的關係裡,因為是存在本身,在他整個範圍裡,在他所有的表現裡,是單一的,因為他在自己是完整的又與其他是涇渭分明的;是真的,因為他與理智有關,他仿效理智或完成理智;他是善者,因為他與願望有關,對於願望他表現一種適合性。現在應該看看其他的區分,這一次是實在的,是有關存在的,在他至到現在所研究的普遍的關係以外,所擁有的不同的型態,種種不同階層的實現,在它們本身就不同,並不只是與認識或意志的關係。
這樣剝蕉抽繭的研究,我們可以看見存在的觀念很顯明地對它的超越性則有所失了。在它本身,是不受任何限制所支配的,存在是以普遍性來讓人意會的:把形態歸於它,那簡直是分化它,並且幾乎是毀滅它,我們是按照Parmenide的看法瞭解單一性的。存在不是雙關的,我們已經說過:請牢記這個看法。
何況,如果由於普遍存在開放形態的果實就對它的超越性有所損失的話,那是因為它接近實際原來的原故,並且供給比較適宜及比較有用的骨架:損失是表面的:而有實際獲償的代價。這是許多哲學家,柏拉圖或其他派所未曾瞭解的,按他們的想法,最高的抽象是最高的實體。但是聖多瑪斯是亞里斯多德派。他承認並證明存在之分範疇,就是說:分為普遍的形態,實際公共區域之類,許可表示一切存在的特徵,並且許可如此進行到准科學的語文及其他表達的唯一方法的屬性。
2016-11-13 7:36 am
「選舉結果並不是我想要的那樣。」Rivers說:「我認識Donald Trump,我跟他打過高爾夫球,我知道他這個人,我不認為有任何人比他還想贏得總統大位。」
沒跟他打過高爾夫球的,會不會以為他只是想出來選好玩的???
人有可能不想成功的嗎!?為甚麼???【人有可能不想成功的嗎!?為甚麼?】
若是你解除了對自我的懷疑以後,你就可以專心一致的運用全副的注意力,努力得來進行你所要從事的工作。
而一個人一旦集中心力來處理問題時,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從中阻攔的。所謂困難,不過是一種不夠團結一致的表現,如果你能以一個充分團結的個體來面對所有的困難的話,則一切的困難勢必會降低。當你將自己全部的力量 — 情緒方面,身體方面,精神方面的 — 整個都集中在一起,衝分加以發揮運用,這一份團結一致的力量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而期望至善的意思是 — 把你自己完整的一顆心(它是你本性的基礎)放在你所要完成的事情上。
一個人的失敗,多半不是因為他自己的能力不足,確實的致命傷常常是他的心神不夠專注一處。他們就從來沒有專心一意地希望成功過,他們沒有把自己的心放在事業上,也就是說他們總是心不在焉的做這想那,三心二意的結果,自然不可能達到他所期望的,倒不是說他做不到他所期望的,而是他根本就沒有真正專心一致的去做呀!《飛越杜鵑窩》
大部分工業上的麻煩,大都是由於那些不思考的工人,和不做工的思考者所引起。
每一個人活在世上都在努力追求一個幸福美好的人生,但是很少人會真正思索: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值得活?大多數人是隨波逐流,對他們而言,「幸福」不外是名利的代稱,但是現實世界中有名有利的人,似乎也不是完滿無憾。生命的答案好像不是這麼簡單,否則人類的歷史不會是悲劇不斷重演。
現代的青年男女,有不少錢花費在化妝品與衣服上。如果把花在這上面的一部分,節省下來買書來讀,將會擴大你的知識,和教你如何改進你的個性。大家都知道個性的表現靠面部表情,而非美麗的臉型,是靠你的行動舉止而非你的動人身段;是靠你如何廣泛的運用聲音而非你聲音的本質;是靠你離開時所留給人的印象,而非你進門時別人對你的印象。
注意重要的,但是更重的是着手進行。
訓練是很重要的,在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會做事,會講話,使別人愉快,為社會服務等等。這一切都很重要。但是人們因為缺乏訓練,花了太多時間與精力才能做到。
教會的社會服務,民間的社會服務,提供了廣大範圍的自我貢獻與表現的機會;但是如何使工作做得好,表現得更令人滿意,那就要看自己所受的訓練與學習的情況了。
舉例來說,假如你要幫忙去傳佈一本好書,但隨意的做,你不過是一位使圖書館光榮的僕人而已。如果在你接下這種工作之前,花幾個月去研究這本書的作者,內容你將會做得更好。然後,你經二個月的訓練工作所收的效果比二年偶然的活動更多。
同樣,要做好兒童福利,在夜校教學,和任何種類的慈善工作,在心理上訓練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另外,你可能再聽到窮家庭的小孩說:「媽咪,為甚麼有錢人不可愛,可愛的人又沒錢呢?」這時,你該如何解釋呢?
不論時間、金錢或精力,要判斷那一個消費是比較重要,那一個是最重要的。《九月》
你曾注意到有好多事情 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 當我們一但失去了它們 我們便不安了。因為在日常生活裡 已經有了很多方便和享受 並不一定全是我們自己的功勞。寒冷使我們可望春天 黑暗使我們等待黎明 朋友離我而去 我才念念不已 由於意外或火災 使我們社會損失慘重 所以安全應該為每一個人所關心。如果你自己安全而健康 要讓別人從你的言行中獲得見證。如果你安全、成功而滿足、要使別人也安全、成功而滿足。《奇妙物语》
以上摘自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06030014AAYBb2N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裡頭顯然有種甦醒的力量和無窮的眼界感 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斷地在彼此移開
理解是天生的還是在市場學習來的?我們所謂的機緣 會不會只是表示我們對事件原因的無知? 當我們不知道一件事情何以發生 我們就歸於機緣?
今天你所見到的任何東西,沒有一件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存在,都是經過某種力量的安排
真和價值並不一樣.凡是真的東西.未必都是有價值的.而有價值的也未必都是真的………
有不少人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吧? 因為「美國人」(American )這一個字最後的四個字母是 I can 「我能」當然就有自信 不是嗎???
有不少人費盡千辛萬苦就是要擁有美國籍!
大自然可以替我們解除它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或者教導我們怎樣忍受那些痛苦,但是,它從來沒有說過它可以解除我們自己造成的痛苦,它將拋棄我們,讓我們做我們自己的慾念的犧牲品,讓我們去遭受我們無謂的煩惱的折磨,讓我們拿我們本來是應該覺得可羞的眼淚來誇耀自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5GSQPRhhw

《點燃生命的火光》
我不要冷酷冰箱,我需要溫暖套房,能為我止痛療傷。我不懂什麼『權利,非施捨』,更不明白什麼『尊重,非同情』,我只要大家的愛。
當同儕級師長都自私的以自己為弱勢團體時; 自閉兒的天空是那樣的晦澀。 採抵制聯合陣線的一方,必然是贏家, 因為你是不會辯白也不會說明的弱勢族群。
只因為校方說要給大家一個交代, 你便必須從回歸主流在走回冷酷冰箱; 好不容易盼到的特教『零拒絕』的法令, 仍被拒絕、排斥,無情的摒棄門外。
自閉兒的媽媽不要哭泣, 當孩子問妳,明天要不要上學? 妳要勇敢的告訴他:要! 縱然前路茫茫,後路漫漫……
願老天將陽光帶進自閉兒的心房, 願心境苦到極處的媽媽走出憂傷; 這個世界並非那麼絕望, 慈悲喜捨的人,就在妳的身旁。」
點燃生命的火光 文/謝秀麗
http://disable.yam.org.tw/book/export/html/118

滿街都是寂寞的朋友嗎 他們都是跟我一樣的嗎 如果他們都在尋找失落的心 會不會害怕?
就讀北市某高職的一位患有自閉症及輕度智能障礙的學生向他爸爸說:「我要參加明年6月的畢業旅行 現在要先繳保證金」 .................
換作是你 你肯和那個自閉症及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同組嗎 有點同理心八 不要說你現在肯 難到你高中的時候就肯 我可以很明白的說 如果是我 我不肯 現在有多少人能有勇氣說我不肯 如果有一個完全正常的和一個自閉症及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要和你度過你的畢旅................你會選哪個 2007-11-02 02:23:29 補充: 什麼四維八德 滿口四維八德 你做得到嗎 智能障礙學生本來就該和他同類在一起 不要說我若是智能障礙會有什麼想法 重點是我不是 相信大家也都不是 所以不要問這種無聊的問題了 社會的主流價值會排擠與自己不同類的人
1000年或1萬年都不會改變 燕子 • 9 年前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7000010KK01254
自閉兒的媽媽不要哭泣, 當孩子問妳,明天要不要上學? 妳要勇敢的告訴他:要! 縱然前路茫茫,後路漫漫……
願老天將陽光帶進自閉兒的心房, 願心境苦到極處的媽媽走出憂傷; 這個世界並非那麼絕望, 慈悲喜捨的人,就在妳的身旁。」

為何偏重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最重要的主流(黃俊傑,2013:231)。有關生命教育的議題既深且廣,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然而,生命的課題很多時候是沉重的!由於研究者這幾年的個人境遇,對人生有諸多刻骨銘心的體悟,因此希望能對這個領域有深入的了解。
…………….
單元三:大偉的一篇週記,大偉(非本名)是研究者以前任教於國三導師班的學生,於週記上記錄「畢業之旅」的樂趣,此外,他提到有位同學因常被其他同學排擠而沒參加畢業旅行。此篇週記該同學於課堂上當眾朗讀,引發其他同學省思。
單元四:殘障體驗活動,此單元教導學生學習無障礙環境的雙語標示,並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體驗活動,學生分組輪流扮演行動不便者及協助者角色,活動並請小組做心得分享。
對生命教育的最初學習與投入的歷程,引發研究者對生命教育的關注。
(四)因為痛過,所以同理 ~ 我們這一班
研究者在撰寫論文階段,擔任國三班導師。回憶帶班過程中,班上部分學生曾出現過一些行為問題,包括以下各種情形:
1、 缺乏感恩心
無法感受他人對自己的用心與付出。例如,對老師補充知識,視為負擔;對老師指定的作業,多所抱怨;對父母的關心,視為嘮叨。
2、 不懂得珍惜食物
由於物質生活無虞,有時會拒絕取用營養午餐水果。
3、 對同儕缺乏同理心與關懷
作弄同學,甚至排擠同學。譬如,在同學座椅上塗上保麗龍膠、刻意孤立同學等。
4、 卻乏服務他人的熱誠
較少主動為班上付出。例如,計較掃地工作的分配、打掃工作敷衍。
5、 生活缺乏目標,無法自我實現
6、 對學習消極,只在享樂。常常上課精神不濟,下課卻生龍活虎。
除上述這些行為問題外,在學生國一至二下這一年半的時間中,研究者有許多刻骨銘心的經歷。很多時候,班上孩子會以偏頗的言論來解讀研究者的用心,被誤解的心情是沉重且受傷!伴隨著與之加深的無力感,曾經一度懷疑自己:教育這一條路,如何走下去?
林倖妃(2009)在天下雜誌為文提及,曾有媒體請專家找出下一代應具備而沒學好的七門功課,其中「同理心」名列第一。這一代的孩子……….
(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莊子思想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及教學實踐之研究》

去尋求看看有無同學願意與你同組 就讀北市某高職的一位患有自閉症及輕度智能障礙的學生……關鍵被疏忽了? 您能給這位父親與孩子寶貴的建議或是您的看法嗎? 感謝您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27000015KK01069

從瞎子走路講起…….
http://counseling.osa.ncku.edu.tw/ezfiles/63/1063/img/889/empathy.pdf
國立政治大學 高級中學導師、情緒管理、班級經營效能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8IBJmy/webmge
班級經營之優良教師採訪
http://class.heart.net.tw/class54.htm
掌握班級經營之鑰 班級適應狀況的蠡測 吳新華
……………
----同理心的內涵
同理心的概念 同理心,譯自英文“empathy”也譯作“神人”“共情”“共感”等。盡管至今,同理心尚未有公認的定義,但1957年人本主義心理學家Carl.Rogers提出的同理概念:“準確察覺他人的內在世界,如同感覺自己的世界一樣,但從不失去“如同”這一條件。“是國內外學者普遍接受的。
同理心的成分Truax和Carkhuff認為同理心包含兩個要素:同理了解,助人者感覺當事人的感覺就像自己的一樣的情感成分,包括情感成分與認知成分;同理反應,助人者表達自己對求助者的了解的溝通成分。Willams(1990)提出同理心包括情感同理、認知同理、溝通同理和關係同理。Davis和Carey等人則認為,同理心包含觀點取替、同理關係、個體擔憂以及想像,其中觀點取替屬於認知部分,其他則屬於情感部分。James W. Kurkjian&William Banks對同理心的特徵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認為同理心有認知、情感和想像三個特徵。
盡管學者關於同理心成分的觀點不盡相同,但其內涵大致相同,同理心是情感、認知(同理了解)和溝通(同理反應)三個成分相互作用的過程。
(杜玉芳,黃麗,馮涯. 杭州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浙江 杭州310036)

所謂的峰與谷,指的是人生的顛峰和低潮,在這個不斷變動的時代,常常是這一分 鐘還在頂峰,下一分鐘就跌到谷底,你不知道明天到底是起是落。 重要的是,不管你現在是在山峰還是谷底,都能平靜、快樂,不隨著發生在身上的 每件事震盪起伏。歡迎失敗、不確定,相信你可以從中學到什麼,跟逆境學習,就會創 造下一個順境。 聽起來很難,但只要身體力行,會發現這真的很簡單。最容易的方法,是體認所有 事物都是暫時的,順境不會持續,逆境也不會永遠。 成功是因為你的信念,你相信生命既有順境也有逆境,成功失敗都是短暫的,所以 心情平靜。要讓生命快樂成功,第一是學會接受,接受你現在的人生,並且心懷感激。即使處在不愉快的狀態,只要你感謝目前所擁有的,而不是埋怨自己沒有什麼,在那一 刻,你就是成功的。 其次,要設定並且遵循一個實際可行的願景,並且享受追求的過程,我認為成功就 是這個過程中的所有活動,而不是結果。 年輕人要多嘗試不同的事物,走出舒適圈,去做你覺得不喜歡的事情,這是很好的 開始,直到你找到某件你覺得自己樂在其中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目標。

一位猶太集中營生還者吉諾特寫給老師們的信
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倖存者,我看到了一般人未見之處,瓦斯房是由博學的 工程師建造,兒童是由受過教育的醫生毒死,嬰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謀殺,婦女被知識 分子射殺。 所以,我懷疑教育。 我的請求是,希望你們幫助學生做一個有人性的人,永遠不要讓你們的辛勞製造出 博學的野獸、身懷絕技的精神病人、或受過教育的怪人。讀寫算等學科只有在把我們的 孩子教的更有人性時,才顯得重要。
(一生最重要的一門課『生命教育』品格、情緒管理、挫折復原力)
行為學認為失常的行為乃是學習的後果。由於變態行為與正常行為一樣都是由學習而來,所以變態行為可以經由再訓練、再學習而使之改變為常態的行為方式,變態行為也可以透過個人環境的改變而獲得改變。
態度的形成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化歷程,有些態度是正式教育與訓練的結果,有些態度則是在非正式的情況下(例如認同模倣等)所形成。形成態度的導源可分為三大類,其中之一是消息與知識,消息與知識的獲得可來自直接的觀察,或由別人傳授,也可能由自己親身體會推理而來,我們許多態度就是經由間接的知識和消息所形成。模倣也是形成態度的一個主要方式,從模仿別人,再透過社會性的增強作用,我們也形成許多態度。一個人的態度也可能是內在衝突被壓抑後所產生的副產品,來自這種方式的態度往往是非理性的而又很難加以改變的,例如許多人對於種族或宗教的態度就是這樣造成的(Sarnoff,1960)
當一個人造受挫折時,他往往會變成較富侵略性,如果這種侵略性無法獲得適當的發洩,一個人往往會轉移其侵略目標,而以其他人物為出氣對象,這種現象尤其是以貧困白人對黑人的騎士最為明顯,種族歧視態度之行程有許多是從小在家庭中「耳濡目染」而形成。但以貧困的白人來說,與黑人必須做的競爭以及因遭受挫折而埋怨黑人,以黑人為出氣的對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態度本身是由三個主要成分所組成,這三個主要成分包括知識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動意向。當這三種成分中的任何一項發生變化而影響其一致姓,個人所經歷的是一種緊張的心理狀況,為了消除這種狀況的存在,態度的改變往往隨之發生,由此看來,要改變一個人的態度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下手,第一、我們可以設法改變一個人的知識與信仰;其次我們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情感來使其改變態度;我們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以迫使他在態度上做基本的改變。
(劉安彥 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三民書局)

學習生命的意義…… 台灣的教育工廠, 培養出一個個只想競爭卻不會做人、 只知生存卻不懂生命的「產品」。
該如何讓孩子活得自信快樂, 並得到一輩子受用的真實競爭力? 你要孩子別輸在起跑點,問題是,你要他跑向何方、怎麼跑? 長期偏重智力、升學導向的教育,已經讓愈來愈多台灣孩子人生迷航,自殺、憂鬱比率 愈來愈高。 在不確定的時代,該如何給他一生受用的生命能量,讓每個孩子都成為人生的贏家? 十一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全球高等教育會議: 趨勢專家品克(Daniel Pink)再『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中歸納
我們活在一個生命可以複製、價值迅速崩解的時代,以前確定的事情如今都不再確定。 在人生的洪流裡,如何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不因一時起落受影響? 在不確定的年代, 以應付多變的世界。
(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所長陳錫琦)
日本形容無法獨立自主、又找不到人生目標的年輕世代。 「浮萍世代」 美國用來比喻生命缺乏動機、只能隨水漂流的這一代。 「在學校的菜單上,國英數是主菜,公民是配菜,生命教育是爆香」, 學校過度重視智育,疏於經營德育、群育,往往製造出 有專業知識的惡魔,或是會讀書卻不會生活的人。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系主任蔡明昌)
腦指的是生存技巧,心指的是生命技能 一個國家的生命教育沒做好,國力不會強。 國家的強大,不在於疆域,而在於人民的品質, 現在生命教育最迫切要做的是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 人生的目的在於實現心中的理想,若是心中無理想,人生自然無目的,醉生夢死當然就 成為生活的態度了。 要實踐生命教育必須從實做中去求體驗,沒有體驗不會感動,沒有感動就不會有學習。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
生命教育做得好不好,將會影響企業競爭力。誠信、熱情、學習失敗經驗、團隊合作這些生命態度,是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尤其是企業領導人的品格,對公司影響最大,很多公司出事,都是因為領導人的品格有 問題。
(台大商學研究所教授郭瑞祥)
我希望台灣教育養出來的未來的世代,這樣的人才有競爭力,畢竟環境再壞,未來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教育部長吳清基)
生命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一個人如何認識自己、別人和自然,當社會變遷、價值系統 崩潰的時候,尤其重要。 父母要放心讓孩子走出去看,讓他親身去歷練。放任小孩去歷練,是家長很重要的任務。 父母也要體認,生命很多元,要鼓勵孩子和別人活得不一樣,不要拿他和別人做比較。
(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
你曾注意到有好多事情 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 當我們一但失去了它們 我們便不安了。因為在日常生活裡 已經有了很多方便和享受 並不一定全是我們自己的功勞。
在英國有一種學校叫做「同情學校」每天都一連串的實習 讓他們對很多事情有著感激的心情。一些小朋友在晚上睡覺前用不把眼睛矇起來 第二天早晨醒來時 他被認為是「瞎子」這一整天他們走到那裏 都得靠同學們的幫助 這樣一來 小朋友便知道了眼睛的價值而去保護它;這個又教導了同學們 如何去同情與幫助「盲人們」。還有一些同學 手臂用紗布吊著 腿用夾板夾著 花樣百出。
(改變人生的書 廖芳玫譯 頁173 台北新知文庫)
2016-11-13 5:21 am
這是另一個範疇 也是另一個奧妙 全部哲學簡直是很容易地歸納到主動提供的問題裡 而我們應該只限於這些簡短的觀察內 有移動;存在演進並且變化;他們生 他們死 而它們的變化對我們好像是有相互的關聯 以致我們不由己的把他們分為主動的及被動的 或者更好說他們是主動者及被動者 但是在不同的關係下 很顯明地 在這裡聖多瑪斯哲學的實在論特徵又重新出現;應該對之有所取捨。由於大前提的關係 結論是不太難確定的。
一切產生的效果都能從三方面來觀察:1、按照它是主動的發生者;2、按照它是影響一個被動者;3、在效果本身 按照它是一個變成。變成本身是不屬於任何範圍的;因為它是動體存在的普通律例 並且如同參雜現實及潛能的不完全的現實 它便如同現實及潛能一樣 歸於表現它的事物種類。變化 我們還要時常重複 變化只是在它的連續的終點裡擁有積極性;所以它應該由這些終點而被限定 並且只能因這些終點的關係而進入不拘那一個範疇裡。並且由於這個同一的變化從一個主動體發出 它就稱為主動 由於它被主體所接受 它就稱為被動 於是由主動與被動就形成兩個不同的範疇。實在說 雖然主動與被動之間只有關係的不同姓 雖然它們是有相互關係的 並因此稍減它們是自然中的兩個實在性。授受並不是同一件事 雖然贈品是它的連鎖 並且實在說是它們唯一的積極實在性。我們已經說過 關係在存在中是有位置的 因為在各種名義中 它包含存在的主動與被動 並不能沒有個自己的位置 由於這一點 主動與被動才在存在里共同地合會變化的現實的實在性。
任何動體由於移動的連續性消滅人們所加給它的無限性 因為連續自己供出他所引起的難題的答案 如果要穿過的空間是無數現成的部份所組成的 動體是不會通過的 因為一切認識是被動的 所以只能依據活動的媒介而揭曉影響認識能力的是甚麼 如果乾脆說本體是不可知的是站不住的 因為本體的特徵揭露它自己。
如果亞里斯多德真的回到這個世界的話 無疑的 他將不會在聖多瑪斯所寫作的東西上面簽字蓋章;但是他不但不會說聖多瑪斯剽竊 相反的 他更要感到最深刻的精神愉快:因為他遇見了知音人 並且也知道在一個這樣的天才的弟子上 他自己超越了自己。
應該避免從下面的名言產生歧義:善與人同。那麼就應該這樣去暸解所談的影響,它並不是指一種實力,好像善是因為它是善而行動。善向存在行動,而它的動作無疑的得有它的善為必要條件,因它是按照它是存在的而行動,並且按照它是存在而是好的;然而是好的及行動對於它是不能同日而語的。以主動者的立場,它是根源;以是善者之原因,它是完善及衡量。以主動者的立場,它交通它的形式;以是善者之原因,它能夠是目的及原因,那不僅是按照它的形式,並且也依據它的整個存在。所以善與人同比實力的範圍還廣,而它的階層則不同。此外,這個行動的種類是一切種類之首,因為目的是原因的原因。
問題在設想一個籠統的物質 把它的不部分給予型態 而一個同一型態又配合不同的部分 這樣就在類目的領域內造成一批一批的個體。然而物質本身沒有部份 它是一個純粹潛能。單獨來講 物質沒有具體的存在 我們不能假定的把它這樣分化。
它只在與型態配合之後的情形下才獲得可易姓及外延。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如此的:目前與某一型態配合的一個物質如何能以在不同的個體上表現這個同一型態?答案是由於自己分化型態便成為多數的 因為型態本身是觀念 所以是擁有普遍性的 而物質主要則是個別的 只是容器。
外延對於本體的個體化的關係是責任 是協助人們瞭解將外延與事物的本體本身混一的錯誤理由。
因為如果我們所稱的本體是屬性的第一主體 是規定的普通主體的物質構成的以自立個體姿態出現的如此或如彼的主體的第一主體 那就好像是量為不折不扣地係我們所談的主體。那樣講下去又好像抽象的外延個自擁有某種個體化 因此而與質不同之處是質只能根據量或依照它們共同主體才可以想像。於是我們可以想像在萬物裡有許多同一的線條 只因所佔位置關係而彼此有別。那麼對於同一類目的線條是位置充任個體化原則的角色。因為位置外延量或容積量的本質 外延量與數字之不同 正因為它在空間所佔的位置。 相反地 白色只能由別的東西的協助才能處於個體的境界裡 就是說由於負擔它的一個外延或由於它所修飾的主體。動作涵有三個條件:一個主動者 一個被動者 一個效果 關於效果 動作涵有一個變化 關於被動者 動作涵有一個變更 關於主動者 動作涵有甚麼? 顯然地它涵有由不動態到動態的過程 但是這個過程的經過又是怎樣的呢?
聖多瑪斯以他的固有的一種本體學動力說的名義 常常重複主動者是按照他是處於現實的境界而動作 這是亞里斯德的衣缽 。他的現實的衡量是他主動的衡量 並且他的現實及現實的衡量的意義是存在的價值 以及本質或屬性完善的程度 由於為了使存在的價值完整地接納所有的範疇的貢獻
正因為它是主動者 於是這個表面的矛盾是馬達的現實 即馬達的完善是處於馬達之外的 所以在何處相會呢?如果不是在夢幻中 那就只能在被動者中
由於屬於主動者 變化的實在性就是主動 但同時它也是被動 這是在另一個觀點之下 就是說那不是發出問題 而是接受問題『如果AX在內…..』應改成『如果在AX之內….』『RE17』其中第一個應改成『RE7』It will be seen that an application of DR1 can always be eliminated in favour of D2, RST1, and two applications of RST3
悲哀的戀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hQEZBXE9M
潛能及現實
存在的特徵是潛能及現實,就是說:存在在每一項實現裡,它能以兩種方式出現:現實的或現成的方式,及潛能的或準成的方式。
應該注意的是,這裡所談的存在潛能並不能與邏輯的單純的可能性混為一談。邏輯可能的是不涵有矛盾之物:極度消極的條件;而潛能的存在卻包括幾分實體,即便是不完備,但是並不因此不是積極的。有人說,一個現象是一個實體,就是說一個現象的實體;同樣的一個希望是一個實體,就是說一個希望的實體。不論是主動的或是被動的,能力確實是存在的,即便它本身不是一個存在,並且實體遠遠超乎現實,於是很可以名正言順地說:這裡有兩個範疇,大自然的懷抱是相當廣大的,它足以包羅這兩個範圍的境界。

我們是誰?我們為甚麼在這裡?我們在這裡幹甚麼?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
秦國人「逢」氏有一個兒子,自幼聰慧,中年却得了一種「迷惘」的怪病。這種病使他聽到歌聲以為是哭聲,看到白的以為是黑的,聞到香的以為是臭的,嘗到甜地以為是苦的,做了壞事以為是好事,凡是他意識到的,無論天地、四方、水火、寒暑,都完全相反。
有一個姓楊的告訴逢氏說:「魯國的君子醫術很好,說不定可以治好你兒子,何不往試試?」
逢氏就前往魯國,途經陳國,遇到老聃,就把真情告訴老聃,老聃說:「你怎麼知道你兒子迷惘呢?現在天下人都被是非迷惑了,被利害搞昏了,患這種病的人到處都有,本來就沒一個人是清醒的。況且一個人迷惑,不見得全家會迷惑;全家人都迷惑了,不見得全鄉人都迷惑;全鄉人都迷惑了,也不會使全國人都迷惑;全國人都迷惑了,也不會全天下人都迷惑。假使天下人都迷惑了,還有誰來指正呢?如果天下人都像你兒子那樣,那迷的人反而是你了。到那時候哀樂、是非、聲色、香臭,還有誰來分辨呢?而我現在這麼說,也不見得不適迷惑。魯國的君子迷惑更深,那能治好別人的迷惑呢?你還是帶著糧食,快快回去,別白白浪費了。」
(羅肇錦,御風而行的哲思-列子,中國歷代經典寶庫,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72年11月,頁94)
Dreamma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0NwCro8ig
謬誤不會因為千百遍地傳播就變成真理;同樣,真理也不會因為無人所知就變成謬誤。由於胡亂傳播!謬誤沒有變成真理 但真理也因此不為所見 雖然說 即便你是少數中的一員 真理依舊是真理《甘地》
回顧歷史 我們看到少數人指出常規信仰的缺陷 或至少質疑 是誰如此確信 現在我們來看看 怎麼會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或者你相信 你要是走得夠遠 你會從邊緣掉下 他們那樣認為了 那是當時的常識 如今我們也是如此的愚蠢
不是去運用事後所知的 而是固有所知的 把這麼美麗的星球變成破地方 不是人類進化的前沿 我們也被要求去相信奧威爾所說的「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看看我們 每件事都朝後 每件事都是顛倒過來 如H.L.Mencken說 美國人欽佩的是最會說謊的人! 他們最痛恨的是告訴他們真相的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是非顛倒的世界裡!為什麼所有的一切都顛倒了呢?為甚麼數十億困惑的人不明白他們是誰 他們在那兒 他們的人生究竟是什麼?這世界就這樣充斥着複雜性與困惑! 所有的人 組織 地方 宗教 歷史…….
伊人是天主教徒.何時才能高興在胸前劃十字?
哲學和宗教:兩種處理救贖問題的對立方式
人的自主和道德自由必須取決於怎樣的能力?
為何我們世界中的真正的危機不是社會,政治或者經濟
是理性使人際關係在和平而穩定中建立社會人倫?
人人心中有一把尺指的是公道自在人心嗎?
這句「沒有人喜歡我」事實上只是一種價值觀?
「NBA/失望川普當選 Doc:抗議無罪、但給他機會吧」
「沒人比它衰!川普當選這家紙媒賠慘(作者林亞慧 | Knowing…)」
「抗議川普當選全美各地爆發示威遊行- 客家電視台」
用盡洪荒之力阻止川普勝選的美國主流媒體,為何終究還是失敗了- 華視新聞網
川普抱怨媒體不公| 美国新闻速递- US ...
2、川普當選白宮員工真藍瘦、很香菇| 國際| NOWnews今日新聞
1、首都華府異常安靜選民:在槍決和吊刑間做選擇 - 中時電子報
「Doc:抗議無罪、但給他機會吧」???
有無包括投票給他的?
甚至有無包括向他致賀的各國領袖?
「那些憤怒的美國人一開始就不應該給川先生機會的不是嗎???
反正不讓他參選也不一定有罪不是嗎???」
2016-11-13 3:55 am
在存在以下馬上就是單一性,其次就是真理,再次則是美麗,最後是善。
將超越特徵安排在甚麼秩序內!?
我們所指出的存在的第三個特徵與第二個特徵有何不同之處?
有兩種審察存在的方式:第一是論它的因理想而把握的性質;第二是論分享這個性質的實體。所以如果存在與我們發生關係,那是因為它衡量我們並且也完成我們,而這可能由兩種方式實現:或者它以性體的資格而完成我們,那麼我們就在真的角度下考察它;或者它以實體及自然的積極性的姿態來完成我們,那便是善。 所以我們說過真理首先並且原來是在我們內,相反的,善則在自己使我們響往它。
應該更進一步檢討這個基本概念:善
亞里斯多德說:善是一切事物所願望的。這個不斷被聖多瑪斯採納而又無可非議的定義,是我們這個問題的一切理論的基礎。值得想望是善的本名;所以找出願望的根源就是努力給善加一個定義。那麼,若不是它的完善,甚麼使一件事物是值得想望的?一切存在,根據某一方面,豈不都是在尋找能使它完善的嗎?何況,每一件事物的第一個完善就是它的現實性。可能的存在或潛能的存在不是任何事物的完善。最後,現實性最普遍的意義是存在。超越的存在,不管一切範疇或其他的區別,就是善的本質,這樣我們由於反證再度找到我們用以修飾並且註明它的屬性是起點的同一性。值得追求的存在,就是善。所以嚴格的講:一切的存在都是好的,我們也要立刻加添一句:正因為它是存在,那是千真萬確的。只有在缺乏裡才有惡,並且完全缺乏善的只有「虛無」了。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正因為存在及善是不分軒輊的,只是論普遍方面,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論平行的區分,它們則有區別。如果存在分潛能與現實,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還要詳談,善也實行這個區分,准物質本身也是好的,並且一個善的希望也是一種善,所以非存在本身也因某種方式分享善,其條件則是不要是一個絕對的非存在,而是由於潛能接在存在之上的。
這個最後的限制糾正了柏拉圖派學者的錯誤,因為他們給予善的廣袤大於存在範圍,藉口說純粹潛能是一個非存在。理由是他們把物質及缺乏混為一談,亞里斯多德曾這樣表示過。實在說,缺乏是純粹非存在,而物質則已經是存在的,因為它是一個真正的構成,一個積極的可能性。
從另一方面著想,絕對的非存在有時可以當一個善看待;而這是由於一個迂路,並且在這個情況裡,分析揭露,歸根結底,存在是值得追求的。比方如果某一個惡是不可忍受的,並且為了逃避它,就把它列如非存在一面,非存在對你可能是像是價值願望的。但是為何掃除缺乏是值得願望的,除非是因為這個缺乏給您奪去某一善,沒有這善是不可忍受的,所以是偶然的,並且是因為善的緣故,而想望非存在;所以實際上願望的對象是存在,所以凡是存在常是善的。
根據存在與善是不分軒輊的,根據每一個存在是好的,正因為它是存在,結果讓柏拉圖成了一個錯誤想像的犧牲品,幾時他說:由於分享善,萬物才是好的,善是指的一個在自己,是觀念之一,是最為普遍的一個觀念,甚至能影響非存在,沒有這觀念,即便存在,也沒有好的事物。這個毀在自己觀念的論調,不僅被亞理斯多德駁斥的體無完膚,並且也是由柏拉圖本人承認注意到這個批評之可貴,就是說:如果分享的事物在複雜的分享者中,與其是每個按照它的主體是各有千秋的,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那時分享則能解釋一件事物。然而人的善是人,樹的善是樹:沒有一個公共的善。所以即便是在觀念的體系裡,假定性體以外有一個在自己的善也是不適宜的。即便天主被稱為善也好,因為常是在創造的時候,祂使祂的存在被分享,所以祂的善,這個被分享的善也是與萬物如同它的存在一樣是不可分的,與這個存在打成一片,並且在某一角度下修飾它。
因此第一善能夠被稱為一切善的模範及實際原因,按著這個意思便可以說:由於天主的善,萬物是好的。但是說:從天主的善萬物是好的,好像它們的存在不夠使它們是好的一樣,那是同時拿一個抽象當作一個實在本質,並且否認一切存在的主要屬性之….因為存在是好的,正因為它是存在的。
明乎此,再說明善涵有目的的特徵,是不無補益的。因為善事萬物所願望的,它應該同時擁有它的人士的滿意及迫求它的人士的對象。因為那正是所謂的目的。所以如果要給予善一個原因,輿論是向這方面傾向的,那只能屬於目的之類的原因:善主要具有目的之原因。
所以應該避免從下面的名言所能產生的歧義:善與人同。那麼應該這樣去了解所談的影響,它並不是種實力,好像善是因為它是善而行動。善向存在行動,而它的動作無疑的得有它的善為必要條件,因它是按照它是存在的而行動,並且按照它是存在而是好的;然而是好的及行動對於它是不能同日而語的。以主動者的立場,它是根源;以是善者之原因,它是完善及衡量。以主動者的立場,它交通它的形式;以是善者之原因,它能夠是目的及原因,那不僅是按照它的形式,並且也依據它的整個存在。所以善與人同比實力的範圍還廣,而它的階層則不同。
此外,這個行動的種類是一切種類之首,因為目的是原因的原因。所以亞里斯多德把善放在造化的頂點上,是最值得願望的,以最後原因的方式動而不被動。所以論天主名目的著者,在稱善為存在以前,稱它為第一原因。實在說,為了產生一個動作,首先應該給它假定一個目的。只是由於這個目的,主動者的動作才會發動,並且因為目的的主體者才對資料加工夫而輸入形式。所以善在原因階層裡是第一籌。但是以結果的名義,善則是最末的,因為與產生的秩序正是反比。善一旦實現,就推定本質,是本質限定善也推定實效的能力,這能力追隨存在,並且如同符號及本質所擁有的完善的自然流露一樣是由本質而來的。

人的善是人,樹的善是樹
根據存在與善是不分軒輊的,根據每一個存在是好的,正因為它是存在,結果讓柏拉圖成了一個錯誤想像的犧牲品,幾時他說:由於分享善,萬物才是好的,善是指的一個在自己,是觀念之一,是最為普遍的一個觀念,甚至能影響非存在,沒有這觀念,即便存在,也沒有好的事物。這個毀在自己觀念的論調,不僅被亞理斯多德駁斥的體無完膚,並且也是由柏拉圖本人承認注意到這個批評之可貴,就是說:如果分享的事物在複雜的分享者中,與其是每個按照它的主體是各有千秋的,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那時分享則能解釋一件事物。然而人的善是人,樹的善是樹:沒有一個公共的善。所以即便是在觀念的體系裡,假定性體以外有一個在自己的善也是不適宜的。即便天主被稱為善也好,因為常是在創造的時候,祂使祂的存在被分享,所以祂的善,這個被分享的善也是與萬物如同它的存在一樣是不可分的,與這個存在打成一片,並且在某一角度下修飾它。《秀》
惡的觀念很顯明地應該由它所相反的善的觀念來著想。因為我們說過善主要是可追求的,所以凡是可以追求的都是善,所以結論應該只是不能是任何願望對象的能是一個惡。因為在自然所包羅的積極性裡沒有這樣的事物,所以必須把惡擲到非存在的階層裡。
實在,如同凡是存在都願望它的個別存在並且保護它,那麼應該結論是凡是存在,只因為它存在。就多多少少可願望的,因為欲望是善的真正判斷者,它的本質是願望的固有對象。
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顯示一種活動力.也因此顯露它的自然傾向;所以一切事物適宜它以外的某一事物,而這件事物對它乃是一個善。而惡本身不適宜任何的善,因為善惡是相反的。所以沒有任何事物是專適宜惡的。所以它不是自然的積極性;它不是存在。如果它是話,它也不貪求也不被貪求,所以它既不主動也不能被動;因為一切的主動的或被動的動作是為一個目的而養成的,意思是說,是為一個善而發動的。因為一個既不主動也不被動的存在,乃是一個空中閣樓海市蜃樓:在自然中沒有類似的事物.。《利貞,莫愁胡》

儘管傳說他們來自東方,可是就其來源來說,依然不甚了了。
根據納賽爾瑪神話,該部落創建於文化英雄諾特尼索。
他有兩件聞名偉績:
把一片貝殼擲過了巴托馬河,砍倒了真理之神居住的櫻桃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45: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11182145AAUn4UT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