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難道沒說話?

2016-11-08 4:08 am

回答 (7)

2016-11-08 5:01 am
釋迦牟尼難道沒說話?
========================
若言 「 如來有所說法 即爲謗我 爲非善取」

這句是「無法可得 故名說法」

不是沒有說話



● 大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五百七十七

佛告善現。
於汝意云何。
如來頗作是念 : 我當有所說法耶 ?

善現。
汝今 勿當作如是觀。
何以故。

善現。
若言 如來有所說法 即爲謗我 爲非善取。
何以故。

善現。
說法 說法者
無法可得 故名說法。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一

佛告善現: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一切有情 皆不可得,
一切有情施設 亦不可得;

一切法 皆不可得,
一切法施設 亦不可得。
由不可得、都無所有,

無所有故,
當知 內空 空,
當知 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
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
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空;

當知 真如 空,
當知 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
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空;

當知 苦聖諦 空,
當知 集、滅、道聖諦 空;

當知 色空,
當知 受、想、行、識空;

當知 眼處空,
當知 耳、鼻、舌、身、意處空;

當知 色處空,
當知 聲、香、味、觸、法處空;

當知 眼界空,
當知 耳、鼻、舌、身、意界空;

當知 色界空,
當知 聲、香、味、觸、法界空;

當知 眼識界空,
當知 耳、鼻、舌、身、意識界空;

當知 眼觸空,
當知 耳、鼻、舌、身、意觸空;

當知 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空,
當知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空;

當知 地界空,
當知 水、火、風、空、識界空;

當知 因緣空,
當知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空;
當知 從緣所生諸法空;

當知 無明空,
當知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空;

當知 我空,
當知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
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
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空;

當知 布施波羅蜜多空,
當知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空;

當知 四靜慮空,
當知 四無量、四無色定空;

當知 四念住空,
當知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空;

當知 空解脫門空,
當知 無相、無願解脫門空;

當知 八解脫空,
當知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空;

當知 一切陀羅尼門空,
當知 一切三摩地門空;

當知 極喜地空,
當知 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
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空;

當知 五眼空,
當知 六神通空;

當知 佛十力空,
當知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空;

當知 大慈空,
當知 大悲、大喜、大捨空;

當知 無忘失法空,
當知 恒住捨性空;

當知 一切智空,
當知 道相智、一切相智空;

當知 預流果空,
當知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空;

當知 菩薩摩訶薩正性離生空;
當知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空;
當知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空;

當知 一切佛土空,
當知 成熟有情空;

當知 三十二大士相空,
當知 八十隨好空。

善現!
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見一切法 皆悉空已,
為諸有情 宣說諸法 令離顛倒

雖為有情 宣說諸法,
而於有情 都無所得,
於一切法 亦無所得,
於諸空相 不增不減、無取無捨,

由是因緣
雖說諸法 而無所說。
2016-11-09 2:20 pm
就是有說話過,才有佛經留存下來
,佛經上面寫的,就是紀錄佛說過的話。


這是什麼問題呀~~~
2016-11-09 12:02 pm
痴問 多問 你去把聖經全部讀完一遍
2016-11-09 11:19 am
賢者:
(1)佛家的核心是因緣法則。

(2)所謂的【釋迦牟尼佛】也是透過種種因緣法所形成的【人物】,既然是由因緣所形成,當體即空,並無真實不變的性質可言,相同的,【言語】【時間】【空間】也是,這是可以透過觀察和思惟得到的。

(3)但若否定掉這些【人物】【言語】【時間】【空間】因聚合而成所產生的種種功能,那怎會有【聽法受益】者。

說話者,無話可說,表達的是(2)的意思,包含著無法可得,即賢者所問(空)
不否定諸受益者,終將成就,表達的是(3)的意思。(非空)

謹供參考
深願吉祥
2016-11-08 6:50 am
當然有耶。


http://www.chiculture.net/1802/html/a00/1802a00.html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他原名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5─前486年),出生略早於中國的孔子,屬於印度的釋迦族,為剎帝利種姓。他生於迦毗羅衛城(今尼泊爾境內),父親淨飯王是釋迦族的酋長。身為貴族的釋迦牟尼自幼生活條件優越,16歲時結婚。為了解社會,釋迦牟尼外出遊歷,對現實社會的種種感觸甚深,體會到人們生老病死的痛苦和不幸。29歲那年,釋迦牟尼毅然拋棄舒適的生活,決心出家修行,遊歷各地,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之道。在35歲時,修行多年的釋迦牟尼終於悟道成佛。從此,他以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著稱於世。
  


  釋迦牟尼獲「道」後,開始傳道,廣收弟子,後來並組織了教團,定出了修行戒律。當他80歲高齡時,仍帶弟子到處進行傳教活動,最終因體力不支病倒。消息傳開後,很多僧人都非常擔心和不安。釋迦牟尼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聽著,有來就有去,有生就有死,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想法。」這是釋迦牟尼的最後遺言,然後他閉目與世長辭,享年80歲。
2016-11-08 5:18 am
2016-11-08 4:55 am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8: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1107200804AAabj7o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